上海市位育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二下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位育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及答案人教版高二下册
位育中学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卷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6分)
样式雷的屋顶与悬链线
①从康熙到光绪二百余年间,江西人雷发达一家七代人因长期掌管样式房(清代承办内廷工程建筑的机构)而得名“样式雷”。

这个皇家建筑设计世家。

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辉煌的建筑,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建筑史料,因此得以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其中有关皇宫屋顶规制的资料,不但详细说明了这类屋顶的建筑工艺,还特别指出,之所以必须做成规定的形状,是为了达到一种功能:在下雨时使雨水流得最快,并在离开屋檐之后能射得最远。

这种屋顶的形状就是在数学上称为“悬链线”的曲线。

②早在“样式雷”之前上百年,“悬链线”就已经在我国的桥梁建筑中出现过。

据明朝万历《新昌县志》所载,位于浙江省惆怅溪之上的迎仙桥就是具有近似于“悬链线”拱的古石拱桥。

“样式雷”实际上解决的是一个动力学问题,就是要寻找一种曲线,如果让一个小球沿着这条曲线滚落。

滚下来的小球将得到最大的速度,亦即所需的时间最短。

迎仙桥则是一个静力学问题。

两者均需要运用微积分方程来解决,而结果则殊途同归,都是“悬链线”。

当然,不管是“样式雷”还是迎仙桥的设计者。

他们都不知道“悬链线”这种数学曲线,更不会微积分。

他们的结果完全是从实践中反复摸索、总结出来的。

③在西方,“悬链线”的出现却与中国不同。

它是作为一个抽象的问题,由达.芬奇首先提出来的:一条两端固定、自然下垂的链子,其形状是什么?“悬链线”这个名称也是由此而来。

这是个类似于迎仙桥拱的静力学问题。

巧合的是,达.芬奇生活的年代也是明朝。

达.芬奇提出了问题,□没得出结论;曾经有人向集哲学家、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于一身的笛卡尔请教这个问题,□没能解决;直到牛顿和莱布尼兹发明了微积分,才使最终解决“悬链线”的问题成为可能。

在西
方,大概直到20世纪60年代,“悬链线”才在工程中得到应用——“悬链线”吊桥诞生了。

④比较“悬链线”在中国和在西方的出现与发展的过程,是很有意思的。

在中国这是一个纯粹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过程,所用的方法是归纳法。

从来没有人问过为什么,当然也就不可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在西方,在达.芬奇提出这个问题后的最初几百年里。

这基本上是一个抽象的纯数学问题,完全没有实际应用。

所用的方法是演绎法,也没人关心解决了这个问题到底有什么用。

当然,问题的提出还是来源于实际观察,也算是从实践中来。

不同的是,他们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得出了全面的科学结论,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又应用到实际中去。

⑤为什么西方人会对这样一个在当时看似并无实际应用价值的问题如此感兴趣.并且锲而不舍地研究了几百年?为什么同时代的中国人尽管在实际中令人不可思议地应用了这种曲线,却对其“所以然”从未深究?这恐怕只能从文化传统中找原因了。

正如人类学家莱斯利.怀特所说,“如果让牛顿一直呆在霍屯图特(一个在南非的原始部落)文化中,他会像霍屯图特人一样进行原始的计算”。

西方文化根植于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家们对几何学一贯极为重视。

而在我国古代,几何学乃至整个数学从来没有取得过能与哲学并驾齐驱的地位。

尽管我们的祖先也曾取得过不少辉煌的数学成果。

像圆周率的计算,开平方、开立方的方法等等都比西方领先很多年。

然而这些成果大都是以实际应用为目的,缺少更高层次的抽象内容。

比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我国数学家讲的常常是形象的“鸡兔同笼”,西方则是抽象的x和y。

尤其像素数、黄金分割率公理体系这类纯抽象的概念,从未出现在我国古代数学之中。

古希腊几何学则是从公理出发,以严格的逻辑推导为根本,从而奠定了西方数学重视演绎法的传统。

而演绎法正是通向近代数学乃至近代科学的不可或缺的思维方法。

⑥长久以来,很多人都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文化为什么没能孕育出近代科学?“悬链线”的故事倒是为此提供了一个颇具说服力的例子。

1.“样式雷”屋顶做成“悬链线”形状,主要是出于对□□的考
虑。

(1分)
2.第③段的两个□里,应填入哪一项(甲、却/也乙、而/竟)?请选出正确项并说明理由。

(2分)
选项:理由:
3.下列对“悬链线”的介绍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悬链线”其实就是一条两端固定自然下垂的链子。

B.“悬链线”在工程中得到应用,需要运用微积分方程。

C.“悬链线”问题在西方一直是一个抽象的纯数学问题。

D.“悬链线”理论问题的解决是以微积分发明为前提的。

4.第⑤段中画线句的含义是。

(2分)
5.文章谈“悬链线”问题,既然以“样式雷”为例,为什么还举“迎仙桥”的例子?请联系全文分析作者的意图。

(4分)
(1)
(2)
6.本文揭示了中国文化“没能孕育出近代科学”的原因,请概述其中一个原因并加以评析。

(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1题。

(23分)
海棠花
①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

这使我想到自己故乡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花,现在想也正是开花的时候了。

②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

自家院子里虽然就有两棵,但是要到记忆里去搜寻开花时的情景,却只能搜到很少几个断片。

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一个黄昏,在家南边一个高崖上游玩,向北看,看到一片屋顶,其中纵横穿插着一条条的空隙,是街道。

虽然也可以幻想出一片海浪,但究竟单调得很。

可是在这一片单调的房顶中却蓦地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晚霞。

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其中还夹杂着一点儿渴望,渴望自己能够走到这树下去看上一看。

于是我就按着这一条条的空隙数起来,终于发现,那就是自己家里那两棵海棠树。

我立刻跑下崖头,回到家里,站在海棠树
下,一直站到淡红的花团渐渐消逝到黄昏里去,只朦胧留下一片淡白。

③但是这样的情景只有过一次,其余的春天我都是在北京度过的。

北京是古老的都城,尽有许多机会可以作赏花的韵事,但是自己却很少有这福气。

我只到中山公园去看过芍药,到颐和园去看过一次玉兰。

至于海棠,不但是很少看到,连因海棠而出名的寺院似乎也没有听说过。

北京的春天是非常短的,短到几乎没有。

最初还是残冬,可是接连吹上几天大风,再一看树木都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已经是夏天了。

④夏天一来,我就又回到故乡去。

院子里的两棵海棠已经密密层层地盖满了大叶子,很难令人回忆起这上面曾经开过团团滚滚的花。

晚上吃过饭后,就搬了椅子坐在海棠树下乘凉,从叶子的空隙处看到灰色的天空,上面嵌着一颗一颗的星。

这时候,自己往往什么都不想,只让睡意轻轻地压上眉头。

等到果真睡去半夜里再醒来的时候,往往听到海棠叶子窸窸窣窣地直响,知道外面下雨了。

⑤似乎这样的夏天也没有能过几个。

六年前的秋天,当海棠树的叶子渐渐地转成淡黄的时候,我离开故乡,来到了德国。

一转眼,在这个小城里,就住了这么久。

我们天天在过日子,却往往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的。

以前在一篇什么文章里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

”当时颇有同感,觉得自己也应立刻从即时起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

但是过了一些时候,再一回想,仍然是有些捉摸不住,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去的。

到了德国,更是如此。

我本来是下定了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所以每天除了钻书本以外,很少想到别的事情。

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

而且祖国又时来入梦,使我这万里外的游子心情不能平静。

就这样,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在祖国和异域之间,我的思想在挣扎着。

不知道怎样一来,一下子就过了六年。

⑥哥廷根是有名的花城。

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春天,这里花之多,就让我吃惊。

家家园子里都挤满了花。

五颜六色,锦似的一片。

但是我却似乎一直没注意到这里也有海棠花。

原因是,我最初只看到满眼繁花,多半是叫不出名字,因而也就不分什么花什么花,只是眼花缭乱而已。

⑦但是,真像一个奇迹似的,今天早晨我竟在人家园子里看到盛
开的海棠花。

我的心一动,仿佛刚睡了一大觉醒来似的,蓦地发现,自己在这个异域的小城里住了六年了。

乡思浓浓地压上心头,无法排解。

⑧在这垂尽的五月天,当心里填满了忧愁的时候,有这么一团十分浓烈的乡思压在心头,令人感到痛苦。

同时我却又爱惜这一点乡思,欣赏这一点乡思。

她使我想到: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

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

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

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是多么想看到它呀!把祖国召唤到我眼前来的,似乎就是这海棠花,我应该感激它才是。

⑨晚上回家的路上,我又走过那个园子去看海棠花。

它依然同早晨一样,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

它似乎一点也不理会我的心情。

我站在树下,呆了半天,抬眼看到西天正亮着海棠花一样红艳的晚霞。

1941年5月29日德国哥廷根(取材于季羡林的同名散文)
7.文章第②段开头说“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作者与海棠花真的是“无缘”吗?为什么?(3分)
8.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3分)
9.第⑤段画线部分状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这与下文有什么关联?(3分)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串联起作者生命中从故乡到异域的一些断片,运用了首尾照应寓情于物的手法。

B.第②段写作者故乡单调的房顶及同样单调的海景,凸显出家中海棠花晚霞般的绚烂。

C.作者虽然十分渴望“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未能如愿。

D.上世纪30年代赴德国留学的作者始终用苦行者的精神钻研学问,以致无暇顾及海棠花。

E.文章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映了作者对战争年代德国社会现实的思考与省察。

11.第⑧段“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

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一句传达了作者对于
“距离”的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距离体验的感受。

(不少于200字)(10分)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

(6分)
12.(1)小楫轻舟,。

(周邦彦《苏幕遮》)
(2),断桥头卖鱼人散。

(马致远《远浦帆归》)
(3)吾尝终日而思矣,(荀子《劝学》)
(4)吾师道也,。

(韩愈《师说》)
(5),来者犹可追。

(《论语.微子》)
(6)仰不愧于天,。

(《孟子.尽心上》)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

(9分)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①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①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

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

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

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13.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14.“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15.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

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6—23题。

(15分)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②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
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④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⑤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17.下列各项均有通假字的一项是(1分)
A.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B.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C.召有司案图//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拜送书于庭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思相同的一组是(1分)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②思厥先祖父
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④以有尺寸之地
⑤可谓智力孤危⑥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⑧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A.②⑥⑦
B.②③⑥
C.①⑤⑦
D.④⑥⑧
1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活用方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1分)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C.日削月割,以趋于亡//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D.礼天下之奇才//卒廷见相如
20.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完全相同的一项是(1分)
A.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B.其势弱于秦//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C.洎牧以谗诛//铸以为金人十二
D.苟以天下之大//求人可使报秦者
21.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22.下列各项都属于分析“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一项是(2分)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②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④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⑤刺客不行,良将犹在⑥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⑤
23.简析最后两段的作用。

(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4-28题。

(11分)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

葺茅竹而居之,日淡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

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

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

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渊明此语,盖实录也。

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

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

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

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

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①黾勉(mǐnmiǎn):努力。

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自量为己必贻俗患()(2)子瞻既冠而学成()
2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A.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不拘于时,学于余
B.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C.不见老人衰惫之气//……苏历、乐毅之徒通其意
D.其谁肯信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6.下列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B.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C.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D.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27.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对苏轼的有关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D.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为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28.概括苏轼“深服渊明”的原因(3分)
二写作(70分)
29.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很多永不褪色的记忆。

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

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和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一)(16分)
1.功能(或实用)(1分)
2.甲(1分);说明悬链线理论问题的解决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笛卡尔和达芬奇一样都没能解决,所以用表并列的“也”。

或:因为第二个分句并非强调对悬链线的问题,笛卡尔该解决而未能解决,所以不用“竟”。

(1分)
3.D(3分)
4.文化传统对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2分) 5.(1)从另一角度(静力学)说明悬链线在中国的应用,是从实践中反复摸索、总结出来的(殊途同归)。

(2)表明注重实践而不深究其“所以然”,有其文化传统上的原因。

(3)与达.芬奇的事例相照应,表明中西方几乎同时关注“悬链线”问题(但解决方式不同)。

(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4分)
6.要点:重实际应用,轻抽象理论(或重归纳,轻演绎)(2分);联系文章内容分析(2分)。

(二)(23分)
7.(3分)并非无缘。

文中的一些片段看似与海棠花无缘,但海棠花最终唤醒了作者浓烈的乡思,使“有缘”构成了文章的终结点。

8.(3分)海棠花构成了文章的行文线索。

海棠花寄托了作者的相思,升华了作者的爱国情感。

9.(3分)状写了作者挣扎在幻想和现实,祖国和异域之间,无法获得安宁的
心境。

对心境的描写为下文作者被海棠花唤醒思乡之情做了心理和情感的铺垫。

10.(4分)A、C(B没有描写“单调的海景”。

D强加因果。

E无中生有。


11.(10分)这句话说明,遥远的距离,无限的时间都无法阻止心灵上的回归。

空间的距离,时间的长短,不过是一个符号。

这无法影响作者对祖国的思念,代表故乡的海棠,反而把作者的心与祖国更紧密地系在了一起。

就如同古代浪子们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寄寓于明
月一般。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相距千里,几十年来未回故乡,但只要看到那不变的一轮明月,再遥远的距离也会被那颗思乡思人的心瞬间跨越。

是的,我们不应被物理的距离所吓倒,就如海棠之于作者,明月之于古人,只要我们找到了情感的寄托,距离将不再是阻隔。

(三)(6分)
12.(1)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苏幕遮》)
(2)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马致远《远浦帆归》)(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子《劝学》)
(4)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韩愈《师说》)(5)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微子》
(6)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孟子.尽心上》)
(四)(9分)
13.(2分)A(“是日”指题中的“九日”。


14.(4分)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

(1分)阅:见证。

(1分)表现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2分)
15.(3分)⑴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1分)⑵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2分)
(五)(15分)
16.(2分)(1)招致(2)几乎,将要,将近
17.(1分)C
18.(1分)D(①其实:古义:那实际的数量;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②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③至于:古义:表示由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

⑤智力: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⑦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


19.(1分)B.均为名词作动词(A.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