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执业药师药一(1-6)要点精华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药物与药学专业知识
第一节药物与药物命名
一、药物的来源与分类
【药品概念】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药品分类】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二、药物的结构与命名
(一)药物常见的化学结构及名称
(二)常见的药物命名
——商品名、通用名、化学名
芬必得 = 布洛芬 = 2-甲基-4-(2-甲基丙基)苯乙酸
药品的通用名(INN)一个药物只有一个通用名
药物的化学名
第二节药物剂型与制剂
一、药物剂型与辅料
(一)制剂和剂型的概念
1.剂型的概念
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如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

2.制剂的概念
药物制剂系指将原料药物按照某种剂型制成一定规格并具有一定质量标准的具体品种,简称制剂。

根据制剂命名原则,制剂名=药物通用名+剂型名,如维生素C片、阿莫西林胶囊、鱼肝油胶丸等。

(二)剂型的分类:形态、给药途径、分散系统、制法、作用时间
(三)药物剂型的重要性
(1)可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
(2)可调节药物的作用速度
(3)可降低(或消除)药物的不良反应
(4)可产生靶向作用
(5)可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6)可影响疗效
(四)药用辅料
二、药物稳定性及药品有效期
药物制剂稳定性变化一般包括化学、物理和生物学三个方面。

1.化学不稳定性是指药物由于水解、氧化、还原、光解、异构化、聚合、脱羧,以及药物相互作用产生的化学反应,使药物含量(或效价)、色泽产生变化。

2.物理不稳定性是指制剂的物理性能发生变化,如混悬剂中药物颗粒结块、结晶生长,乳剂的分层、破裂,胶体制剂的老化,片剂崩解度、溶出速度的改变等。

制剂物理性能的变化,不仅使制剂质量下降,还可以引起化学变化和生物学变化。

3.生物不稳定性是指由于微生物污染滋长,引起药物的酶败分解变质。

(一)药物的化学降解途径:水解和氧化
1.水解
(1)酯类药物的水解
盐酸普鲁卡因(普鲁卡因的水解与溶液的pH有关,其最稳定的pH为3.5左右)、盐酸丁卡因、盐酸可卡因、溴丙胺太林、硫酸阿托品、氢溴酸后马托品等。

(2)酰胺药物的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氯霉素、巴比妥类等。

2.氧化
(1)酚类药物:如肾上腺素、左旋多巴、吗啡、水杨酸钠等。

(2)烯醇类:维生素C
(3)其他类药物:芳胺类如磺胺嘧啶钠,吡唑酮类如氨基比林、安乃近,噻嗪类如盐酸氯丙嗪、盐酸异丙嗪等
含有碳碳双键的药物,如维生素A或维生素D的氧化是典型的游离基链式反应。

易氧化药物要特别注意光、氧、金属离子对其的影响,以保证产品质量。

3.其他反应
(二)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因素
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因素包括处方因素和外界因素。

1.处方因素对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影响
(1)pH的影响2)广义酸碱催化的影响(3)溶剂的影响4)离子强度的影响(5)表面活性剂的影响(6)处方中基质或赋形剂的影响
2.外界因素: 温度、光线、空气(氧)、金属离子、湿度和水分、包装材料
(三)药物制剂稳定化方法
稳定化的其他方法
(1)改进剂型或生产工艺:①制成固体制剂②制成微囊或包合物③采用直接压片或包衣工艺
(2)制备稳定的衍生物
(3)加入干燥剂及改善包装
(四)药物稳定性试验方法1.影响因素试验2.加速试验3.长期试验
(五)药品有效期:降解10%所需的时间,称为十分之一衰期,记作t0.9,通常定义为有效期。

三、药物制剂配伍变化和相互作用
(一)药物的配伍变化和配伍禁忌
1.药物配伍使用的目的
(1)协同作用
(2)提高疗效,延缓耐药性:阿莫西林与克拉维酸配伍、磺胺药与甲氧苄氨嘧啶;
(3)拮抗作用克服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吗啡与阿托品配伍;
(4)预防或治疗合并症。

2.药物配伍变化和配伍禁忌
药物的配伍变化,一般指在药品生产或临床用药过程中,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混合在一起或联合使用出现的物理、化学和药理学方面各种各样的变化。

药物在配伍使用时,若发生不利于质量或治疗的变化则称配伍禁忌。

(二)药物配伍变化的类型
药物配伍变化可大致分为物理、化学和药理学的配伍变化。

1.物理学的配伍变化(1)溶解度改变(2)吸湿、潮解、液化与结块(3)粒径或分散状态的改变
2.化学的配伍变化(氧化、还原、分解、水解、取代、聚合等)而导致药物成分的改变,产生沉淀、变色、产气、发生爆炸等现象。

3.药理学的配伍变化(1)协同作用(2)拮抗作用(3)增加毒副作用
(三)注射液的配伍变化
1.注射液的配伍和配伍禁忌
2.注射剂配伍变化的主要原因
溶剂组成改变、pH值改变、缓冲剂、离子作用、直接反应、盐析作用、配合量、混合的顺序、反应时间、氧与二氧化碳的影响、光敏感性、成分的纯度。

(四)配伍禁忌的预防与配伍变化的处理
1.配伍禁忌的预防
2.配伍变化的处理原则
处理的原则应该是:了解用药意图,发挥制剂应有的疗效,保证用药安全。

在审查处方发现疑问时,首先应该与相关医师联系,了解用药目的(配伍禁忌是相对的)。

3.配伍变化的处理方法
(1)改变贮存条件
(2)改变调配次序
(3)改变溶剂或添加助溶剂
(4)调整溶液pH
(5)改变有效成分或改变剂型
四、药品的包装与贮存
(一)药品包装的含义和作用
(二)药品的包装材料的种类与质量要求
(三)药品储存和养护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1.药品储存
2.药品养护
对储存条件有特殊要求的或者有效期较短的品种应当进行重点养护;⑤发现有问题的药品应当及时在计算机系统中锁定和记录,并通知质量管理部门处理;
第三章固体制剂和液体制剂与临床应用
第一节固体制剂
一、概述
二、散剂和颗粒剂
散剂系指原料药物或与适宜的辅料经粉碎、均匀混合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

(一)散剂的分类
l、按使用方法分类:内服散剂、外用散剂
2、按药物组成分类:单味药散剂和复方散剂
3、按剂量:分剂量散剂、不分剂量散剂
(二)散剂的特点
粒径小、比表面积大、易分散、起效快一一更易吸潮、刺激性和化学活性相应增加。

(三)散剂的质量要求
1.粒度:内服散应为细粉(能通过六号筛),局部用散剂应为最细粉(能通过七号筛),眼用散剂应为极细粉(能通过九号筛)。

2.水分:中药散剂含水分不得超过9.0%;除中药散剂外,干燥失重不得过2.0%
二、颗粒剂
颗粒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混合制成的具有一定粒度的干燥颗粒状制剂。

(一)颗粒剂的分类
可溶颗粒、混悬颗粒、肠溶颗粒、缓释颗粒、控释颗粒、泡腾颗粒。

(二)颗粒剂的特点(对比散剂)
1.分散性、附着性、团聚性、引湿性等较小;
2.服用方便,并可加入添加剂如着色剂和矫味剂,提高病人服药的顺应性;
3.通过采用不同性质的材料对颗粒进行包衣,可使颗粒具有防潮性、缓释性、肠溶性等;
4.通过制成颗粒剂,可有效防止复方散剂各组分由于粒度或密度差异而产生离析。

(三)颗粒剂的质量要求
1.质量要求
2.检查项目
> 粒度:不能通过一号筛与能通过五号筛的总和不得过15%。

三、片剂
(一)片剂的质量要求
> 外观:色泽均匀,外观光洁。

> 硬度:适中,50N以上。

> 脆碎度:反映片剂的抗磨损和抗振动能力,小于1%。

凡检查溶出度、释放度的药物不再检查崩解时限。

> 含量均匀度:小剂量的药物或作用比较剧烈的药物。

> 符合有关卫生学的要求。

(四)片剂的常用辅料
组成:药物+辅料=片剂
辅料:片剂中除主药外一切物质的总称,亦称赋形剂。

1.稀释剂(填充剂)
稀释剂:凡主药剂量小于50毫克时需要加入一定剂量的稀释剂,以利于片剂成型及临床给药。

常用填充剂:淀粉、乳糖、糊精、微晶纤维素MCC
2.润湿剂和黏舍剂
润湿剂:蒸馏水、乙醇。

黏合剂:淀粉浆、羟丙甲纤维素HPMC、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乙基纤维素EC、聚维酮PVP
3、崩解剂干淀粉、羧甲淀粉钠CMS-Na、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L-HPC、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CCMC-Na、交联聚维酮PVPP。

4、润滑剂助流作用、抗黏作用、润滑作用
疏水性:硬脂酸镁(MS)、微粉硅胶、滑石粉、氢化植物油;
亲水性:聚乙二醇类、十二烷基硫酸钠等。

(五)片剂制备中的常见问题及原因1.裂片、2.松片3.崩解迟缓4.溶出超限5.含量不均匀(六)片剂的包衣
包衣系指在片剂(片芯或素片)表面包裹上一定厚度的衣膜。

1.包衣目的:
①掩盖药物的苦味或不良气味,改善用药顺应性,方便服用;
②防潮、避光,以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③可用于隔离药物,避免药物间的配伍变化;
④改善片剂的外观,提高流动性和美观度;
⑤控制药物在胃肠道的释放部位,实现胃溶、肠溶或缓控释等目的。

2.包衣的基本类型
糖包衣
薄膜包衣
> 糖衣
包糖衣的工序:隔离层+粉衣层+糖衣层-+有色糖衣层一打光
薄膜衣
胃溶型:羟丙甲纤维素( HPMC)、羟丙纤维素(HPC)、丙烯酸树脂Ⅳ号、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聚乙烯缩乙醛二乙氨乙酸( AEA)等;
肠溶性:虫胶、醋酸纤维素酞酸酯( CAP)、丙烯酸树脂类(I、II、ⅡI类)、羟丙甲纤维素酞酸酯( HPMCP);
水不溶性:乙基纤维素(EC)、醋酸纤维素。

四、胶囊剂
胶囊剂指原料药物与适宜辅料充填于空心胶囊或密封于软质囊材中的固体制剂。

(一)胶囊剂的分类
硬胶囊、软胶囊、肠溶胶囊、缓控释胶囊
(二)对内容物有一定的要求,一些药物不适宜制备成胶囊剂。

①导致囊壁溶化的水溶液或稀乙醇溶液药物;
②会导致囊擘软化的风化性药物;会导致囊壁脆裂的强吸湿性的药物;
③导致明胶变性的醛类药物;
④会导致囊材软化或溶解的含有挥发性、小分子有机物的液体药物;
⑤会导致囊壁变软的o/w型乳剂药物。

> 崩解时限:
- 硬胶囊——崩解时限为30分钟。

_ 软胶囊——崩解时限为1小时。

_ 肠溶胶囊——先在盐酸溶液( 9-+1000)中检查2小时,每粒的囊壳均不得有裂缝或崩解现象,改在人工肠液中检查,l小时内应全部崩解。

第二节液体制剂
一、概述
(一)液体制剂的定义
(二)液体制剂的分类:溶液型<l-100nm(胶体溶液型)<粗的分散体系(混悬、乳剂)
二、液体制剂的溶剂和附加剂
(一)液体制剂的溶剂
常用溶剂:
> 极性溶剂:如水、甘油、二甲基亚砜等;
> 半极性溶剂:如乙醇、丙二醇、聚乙二醇等(醇);
> 非极性溶剂:如脂肪油、液状石蜡、油酸乙酯、乙酸乙酯等(蜡、脂)。

(二)液体制剂常用的附加剂(易混淆)
1.增溶剂(联系表面活性剂):增溶剂的最适HLB值为15-18,常用增溶剂为聚山梨酯类、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类等。

2.助溶剂:助溶剂多为某些有机酸及其盐类如苯甲酸、碘化钾等,酰胺或胺类化
3.潜溶剂:能与水形成潜溶剂的有乙醇、丙二醇、甘油、聚乙二醇等。

4.防腐剂
又称抑菌剂。

系指具有抑菌作用,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物质。

①苯甲酸与苯甲酸钠:在pH4的介质中作用最好,内服、外用均可添加。

②对羟基苯甲酸酯类:亦称尼泊金类,内服添加。

③山梨酸与山梨酸钾:对细菌和霉菌均有较强抑菌效力,在pH4时防腐效果最好。

在含有聚山梨酯的液体制剂中仍有较好的防腐效力。

④苯扎溴铵:又称新洁尔灭,为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多外用。

三、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系指具有很强的表面活性、加入少量就能使液体的表厦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

阳离子型:苯扎氯铵(商品名为洁尔灭)、苯扎溴铵(商品名为新洁尔灭)
两性离子型:天然——卵磷脂、豆磷脂
合成——氨基酸型、甜菜碱型
非离子型:
> 脂肪酸山梨坦类司盘。

> 聚山梨酯——吐温。

(二)表面活性剂的毒性
毒性:阳离子型大>阴离子型>非离子型。

溶血性:阳离子型大>阴离子型>非离子型(聚山梨酯类最小)。

亲水、亲油基团对油和水的综合亲和力,称为亲水亲油平衡值(HLB)。

(三)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1.增溶剂;
2.乳化剂;
3.润湿剂;
4.起泡剂和消泡剂;
5.去污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6.消毒剂及杀菌剂:阳离子和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醑剂系指挥发性药物的浓乙醇溶液。

可以内服、外用。

如:复方薄荷脑醑。

醑剂中药物浓度一般为5%-20%,乙醇的浓度一般为60%-90%。

(五)糖浆剂
糖浆剂系指含有药物的浓蔗糖水溶液,、供口服使用。

如:复方磷酸可待因糖浆。

质量要求:
1.含蔗糖量应不低于45% (g/ml)。

2.药物+单糖浆一一糖浆剂or药物+蔗糖一一煮沸一一糖浆剂。

3.不含药物的,蔗糖的饱和水溶液。

浓度为85%g/ml或64.74%g/g。

五、高分子溶液剂与溶胶剂
(一)高分子溶液剂
特点:
1.荷电性:有电泳现象。

2.渗透压:较高,大小与浓度有关。

3.黏度:黏稠性流体,黏稠与高分子化合物的分子量有关。

4.高分子的聚结特性:亲水基能与水形成牢固的水化膜,阻滞高分子的凝聚,使高分子化合物保持在稳定状态。

当溶液中加入电解质、脱水剂时水化膜发生变化,出现聚集沉淀。

5.胶凝性:一些高分子水溶液,如明胶水溶液,在温热条件下呈黏稠流动的液体,当温度降低时则形成网状结构,成为不流动的半固体称为凝胶,这个过程称为胶凝,凝胶失去水分形成干燥固体,称为干胶。

六、混悬剂
(一)混悬剂的特点
有助于难溶性药物制成液体制剂,并提高药物的稳定性,比于固体制剂更加便于服用,产生长效作用。

适合制成混悬剂的药物
(二)混悬剂的质量要求
◆沉降容积比(F):
◆重新分散性一一保证分剂量准确,服用均匀性。

◆微粒大小及分布。

◆絮凝度(β):絮凝所引起的沉降物容积增加的倍数。

(絮凝度越大越稳定)
◆流变学:混悬液的流动类型。

◆触变流动、塑性触变流动或假塑性触变流动,能有效地减缓混悬剂微粒的沉降速度。

(三)混悬剂常用稳定剂:
1.润湿剂:HLB值在7-11之间的表面活性剂,如磷脂类、泊洛沙姆、聚山梨酯类、脂肪酸山梨坦类等。

2.助悬剂:(1)低分子助悬剂:如甘油、糖浆等 (2)高分子助悬(3)硅皂土
(4)触变胶:利用触变胶的触变性提高混悬剂的稳定性。

3.絮凝剂与反絮凝剂
常用絮凝剂:枸橼酸盐、枸橼酸氢盐、酒石酸盐、酒石酸氢盐、磷酸盐和一些氯化物(如三氯化铝)等,离子的价数越高,絮凝、反絮凝作用越强。

七、乳剂
乳剂系指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其中一种液体以细小的液滴均匀地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形成非均相液体分散体系。

(一)乳剂的组成、分类和特点
1.乳剂的组成
由水相( W)、油相(O)和乳化剂组成+防腐剂、抗氧剂等附加剂。

2.乳剂的分类水包油( O/W)型油包水(W/O)型
(二)乳化剂
(1)高分子化合物乳化剂(天然乳化剂):能形成O/W型乳剂。

常见的有阿位伯胶、西黄蓍胶、明胶、杏树胶、卵黄、果胶等。

(2)表面活性剂类乳化剂
O/W型:HLB 8~16
W/O型:HLB 3~8
阴离子型: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硬脂酸盐、油酸盐等。

非离子型:司盘类(脂肪酸山梨坦类)、吐温类(聚山梨酯类)、泊洛沙姆,蔗糖硬脂酸酯、苄泽、卖泽等。

(三)乳剂的稳定性(乳剂的不稳定现象)
◆分层:
◆絮凝:
◆合并和破裂:
◆转相:
◆酸败:
第四章药物灭菌制剂和其他制剂临床应用
第一节灭菌制剂
一、灭菌制剂和无菌制剂的基本要求
(一)基本概念
灭菌制剂:指用某一物理、化学方法杀灭或除去制剂中所有活的微生物的一类药物制剂。

无菌制剂:指在无菌环境中采用无菌操作法或无菌技术制备不含任何活的微生物的一类药物制
(二)质量要求
(1)无菌;
(2)无热原;
(3)可见异物和不溶性微粒,应符合药典规定;
(4)安全性高;
(5)渗透压应和血浆的渗透压相等或接近;
(6) pH应和血液或组织的pH相等或相近;
(7)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8)其降压物质需符合规定。

二、注射剂
(一)注射剂的分类和特点
1.注射剂的分类
> 注射液:原料药物或与适宜的辅料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无菌液体制剂,包括溶液型、乳状液型注射液或混悬型等注射液。

包括肌肉注射、静脉注射、静脉滴注。

中药注射剂一般不宜制成混悬型注射液,混悬型注射剂一般不做静脉注射。

生物制品一般不宜制成注射用浓溶液。

2.注射剂的特点
药效迅速,作用可靠;
适用于不宜口服的药物;
适用于不能口服给药的病人;
可以产生局部定位或延长药效的作用;
易发生交叉污染、安全性不及口服制剂;
注射疼痛;
质量要求高,制备过程复杂,需要特定的条件与设备,成本较高。

3.注射剂的质量要求
pH: 4-9
稳定性
安全性
澄明:不得含有可见的异物或不溶性微粒。

无菌:注射剂内不应含有任何活的微生物。

无热原
(二)注射剂的溶剂与附加剂
1.溶剂
水+非水溶剂
分为
> 饮用水;
> 纯化水:不得用于注射剂的配制与稀释;
> 注射用水:注射剂、滴眼剂的溶剂或稀释剂;容器的精洗;
> 灭菌注射用水:注射用灭菌粉末的溶剂;注射剂的稀释剂。

注射用油的质量要求
> 性状:为淡黄色的澄明液体;无臭或几乎无臭;相对密度为0.916~0.922;折光率为1.472~1.476;酸值应不大于0.2;皂化值应为188~195,碘值应为126~140。

2.注射剂的附加剂(重点)
增溶剂、抗氧剂、抑菌剂、pH调节剂、渗透压调节剂、止痛剂。

(1)增加药物溶解度的附加剂
增溶剂:聚山梨酯80(吐温80)、胆汁、卵磷脂、普朗尼克。

供静脉用的注射液,慎用增溶剂;椎管内注射用的注射液,不得添加增溶剂
潜溶剂:丙二醇、甘油、聚乙二醇300或400。

(2)防止药物氧化的附加剂
> 抗氧剂:抗坏血酸、亚硫酸氢钠、焦亚硫酸钠、硫代硫酸钠,一般用量为0.1%N0.2%。

> 偏碱性药液用亚硫酸钠、硫代硫酸钠
> 偏酸性药液用亚硫酸氢钠、焦亚硫酸钠
> 惰性气体:二氧化碳和氮气。

使用二氧化碳时,应注意对药液pH的影响
> 金属离子络合物:乙二胺四乙酸( EDTA)、乙二胺四乙酸钠(EDTA-Na2)等,常用量为0.03%~0.05%。

(3)调节渗透压的附加剂
常用的调节渗透压的附加剂有氯化钠、葡萄糖。

(4)调整pH的附加剂
注射剂的pH -般应控制在4.O~9.O之间,大剂量输入的注射液pH应接近中性。

常用的pH调节剂:盐酸、枸橼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碳酸氢钠、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

(5)抑制微生物增殖的附加剂
静脉给药与脑池内、硬膜外、椎管内用的注射液均不得加抑菌剂。

常用抑菌剂:苯酚、甲酚、三氯叔丁醇。

(6)减轻疼痛的附加剂
常用的止痛剂:三氯叔丁醇(既是抑菌剂又是止痛剂)、盐酸普鲁卡因、盐酸利多卡因。

(三)热原(重点)
1.热原的来源及致热特点
热原系指注射后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致热物质。

内毒素的组成:磷脂、脂多糖和蛋白质。

脂多糖(Lps)是内毒素的致热核心。

2.热原的基本性质与去除方法
3.污染热原的途径与去除方法
污染热原的途径:(药、机、环、人)
> 从溶剂中带入:是热原污染的主要途径。

> 从原辅料中带入
> 从容器、用具、管道与设备带入
> 从制备过程与制药环境带入
> 从临床应用过程带入
(四)溶解度与溶出速度
1.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气体在一定压力)下,在一定量溶剂中达到饱和时溶解的最大药量。

影响因素:(1)药物的极性(2)溶剂的极性(3)温度影响。

(4)晶型(5)粒子大小(6)加入第三种物质:2.增加溶解度的方法(联系“液体制剂常用的附加剂”)
(1)加入增溶剂 (2)加入助溶剂(3)制成盐类(4)使用混合溶剂(潜溶剂)(5)制成共晶(6)其他
3.溶出速度
溶出速度是指单位时间药物溶解进入溶液主体的量。

固体药物的溶出速度主要受扩散控制,可用Noyes-Whitney方程表示
(五)注射剂的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
三、输液
不含防腐剂或抑菌剂。

(一)输液的分类与特点
1.输液的分类及临床用途
电解质输液、营养输液、胶体输液、含药输液
2.输液的特点
(二)输液的质量要求
> 不溶性微粒检查
(三)输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染菌、热原反应、澄明度与微粒。

静脉注射脂肪乳剂:水包油型乳剂。

脂肪油:大豆油、麻油、红花油、棉籽油等,应符合药典要求。

乳化剂:常用的有卵磷脂、豆磷脂及普朗尼克F-68等
又称粉针,是指药物制成的供临用前用适宜的无菌溶液配制成澄清溶液或均匀混悬液的无菌粉末或无菌的块状物,可用适宜的注射用溶剂配制后注射,也可用静脉输液配制后静脉滴注。

包括:注射用冷冻干燥制品和注射用无菌分装制品
冻干制剂常见问题及产生原因
(1)含水量偏高一一水分没有完全出去
原因:装入液层过厚、真空度不够、干燥时供热不足、干燥时间不够、冷凝器温度偏高等。

(2)喷瓶一一液体喷出来
原因:预冻温度过高或时间太短、产品冻结不实、升华供热过快、局部过热等。

(3)产品外观不饱满或萎缩一一水汽没出去,滴在了表面
原因:样品黏度较大。

五、眼用制剂
>pH值:范围为5~9。

> 渗透压:液体制剂与泪液等渗。

眼部外伤用药(包括术后用药):应绝对无菌,一般灭菌后立即使用,单剂量包装,不得加抑菌剂。

一般性眼病用药:无致病菌,为多剂量制剂,用药过程易染菌,需加入抑菌剂。

(二)眼用液体制剂的附加剂
>pH值的调整:主要从刺激性、溶解度与稳定性考虑;磷酸盐缓冲液、硼酸盐缓冲液。

> 渗透压调节剂:常用调渗剂为氯化钠。

> 抑菌剂:焦柳汞、硝酸苯汞、三氯叔丁醇、对羟基苯甲酸甲酯与丙酯混合物、苯乙醇、氯化苯甲羟胺。

> 粘度调节剂:甲基纤维索、聚乙二醇、聚维酮、聚乙烯醇。

> 增溶剂、助溶剂、抗氧剂等。

六、植入剂:主要用于抗肿瘤药、胰岛素给药、激素给药、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眼部用药以及抗成瘾性等
一、乳膏剂
(一)乳膏剂质量要求
> 应均匀、细腻、涂布于皮肤上无粗糙感;
> 有适当的黏稠性易涂布于皮肤或黏膜等部位;
> 性质稳定,无酸败、变质等现象;
> 必要时可加入防腐剂、抗氧剂、增稠剂、保湿剂及透皮促进剂;
> 无刺激性、过敏性及其他不良反应;
> 用于创面的软膏剂应为无菌。

(二)乳膏剂常用的基质与附加剂种类(重点)
乳剂型基质:油相、水相、乳化剂
代表品种:
(1)水包油(O/W)型乳剂基质:钠皂、三乙醇胺皂类、脂肪醇硫酸(酯)钠类(十二烷基硫酸钠)和聚山梨脂类;药物的释放和穿透速度最快。

若患处分泌物太多,分泌物会反向吸收进入皮肤而使炎症恶化(反向吸收)。

(2)油包水(W/O)型乳剂基质:钙皂、羊毛脂、单甘油酯、脂肪醇。

二、凝胶剂
①水性凝胶:卡波姆、CMC-Na、海藻酸钠、明胶等加水、甘油或丙二醇
②油性凝胶:液体石蜡与聚氧乙烯、脂肪油与胶体硅或铝皂、锌皂
三、气雾剂
指原料药物或原料药和附加剂与适宜的抛射剂共同装封于具有特制阀门系统的耐压容器中,使用时借助抛射剂的压力将内容物呈雾状物喷出,用于肺部吸入或直接喷至腔道黏膜、皮肤的制剂。

1.抛射剂
是喷射药物的动力,有时兼有药物溶剂的作用。

抛射剂的要求:
沸点低于室温,在常温下的蒸气压应大于大气压
常用的抛射剂:
(1)氢氟烷烃类 (2)碳氢化合物 (3)惰性气体:压缩惰性气体(N2、C02等)
2.潜溶剂:乙醇、丙二醉、甘油和聚乙二醇等。

3.润湿剂:蒸馏水、乙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