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单元检测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选修三1-3单元质量评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第二次工业革命引起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这种调整表现为:
A、财富日益集中到工业资产阶级手中
B、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
C、对商品生产,价格和市场控制加强
D、形成跨国的国际垄断集团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导致欧洲列强之间矛盾纷繁复杂的最根本原因是:
A、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不同
B、各国国际政治经济地位不同
C、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策不同
D、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3、19世纪末,欧洲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局面的标志是:
A、德奥同盟条约的缔结
B、法俄同盟的形成
C、三国同盟的正式成立
D、英俄协约的签订
4、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这里矛盾复杂,争夺激烈,被称为“战争的火药桶”,当时在这个地区争夺最激烈的国家是:
A、英国与德国
B、俄国与奥匈帝国
C、德国与法国
D、法国与意大利
5、20世纪初英国放弃“光荣孤立”(不与欧洲大陆国家结盟)政策转而与法国、俄国结盟的最主要原因是:
A、军事力量明显削弱
B、三国同盟已经形成
C、霸主地位业已丧失
D、英的矛盾急剧上升
6、“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就其实质而言说明了:
A、英法俄与德意奥双方的利益不同
B、英德矛盾成为列强的主要矛盾
C、欧洲列强在为各自利益相互勾结
D、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日益激烈
7、制定“施里芬计划”的国家是:
A、德国
B、英国
C、法国
D、俄国
8、一战中,西线转入阵地战是在下列哪次战役后?
A、俄军的夏季攻势
B、马恩河战役
C、凡尔登战役
D、索姆河战役
9、1916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的一年,这一年的主要特点是:
A、同盟国处于进攻状态
B、协约国开始取得战略主动权
C、战役主要集中于西线
D、同盟国控制制海权
10、加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根本原因是:
A、参战国革命运动高涨
B、美国后期参战
C、参战国物质严重匮乏
D、战争旷日持久
1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掌握战略主动权的是:
A、德国
B、英国
C、俄国
D、法国
12、同盟国开始丧失战略主动权是在:
A、1914年
B、1915年
C、1916年
D、1917年
13、英法这两个昔日战场上的盟友却在巴黎和会上怒目相对,甚至已推出和会相要挟,两国的矛盾焦点是:
A、远东和太平洋利益的争夺
B、国联的组织方式与控制权之争
C、海军军备及其比例之争
D、欧洲大陆军事与霸权之争
14、《九国公约》又是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这主要是由于:
A、再次确认“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
B、没有取消列强在华侵略特权
C、没有废除列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D、否认了中国是一战战胜国的地位
15、在华盛顿会议上英国以体面的方式结束了英日同盟,参加了四国同盟,其主要原因在于:
A、一战后推出了在亚洲争霸的角逐
B、英国在东亚地区的争霸对手发生了改变
C、一战结束后英的矛盾居次要地位
D、英国势力减退外交上跟随美国
16、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最能体现这一性质的是:
A、重划德国的疆界
B、瓜分德国的殖民地
C、限制德国的军备
D、榨取德国的赔款
17、下列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B、是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新体系
C、是通过一系列条约加以确立的
D、它给世界带来了长久和平
18、华盛顿会议和洛迦诺会议的最大的受益者分别是:
A、美国、德国
B、英国、法国
C、美国、英国
D、日本、德国
19、威尔逊宣扬“十四点原则”的目的是:
A、维护世界和平
B、建立国际联盟
C、限制德国军备
D、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
20、美国提出建立国际联盟却又没有参加国联的主要原因是:
A、巴黎和会的结果对美国不利
B、美国经济实力尚不及英法
C、国联成立后为英法所操纵
D、美国综合国力不及英法
21、二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
A、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法西斯专政
B、希特勒任总理后,德国走上独裁扩张的道路
C、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放手扩军备战
D、德军开进莱茵不设防区
22、德国法西斯上台的原因与日本的不同之处在于:
A、遭受经济危机的打击
B、国内群众运动高涨,阶级矛盾尖锐
C、法西斯势力得到军队与统治阶级的支持
D、利用民族主义的情绪
23、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标志是:
A、发动“九一八”事变
B、发动“二二六“兵变
C、广田弘毅上台
D、制定侵略扩张的国策
24、慕尼黑协定产生的影响是①德国法西斯侵略受到鼓舞,加速了战争的爆发②致使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地区,实力大增③苏联对英法更加不信任,不利于发法西斯同盟早日形成
④波兰对德国丧失了感情,致使波兰迅速灭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
25、慕尼黑协定签订后不久,丘吉尔在英国下院演讲说:“这无疑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
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
这种失败不会给英国和法国带来和平或安全,恰恰相反,这将使这两个国家的处境更为软弱和更加危险。
”这表明丘吉尔:
①斥责张伯伦的绥靖政策②主张制止法西斯侵略③反对把战争祸水东引④认为绥靖政策是在怂恿侵略
A、①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④
26、30年代美国推行的“中立主义”之所以对法西斯侵略起了绥靖作用,主要是因为它:
A、有利于法西斯国家得到经济、军事援助
B、模糊了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的界限
C、不向发动内战的国家出售武器
D、不给予苏联以“中立国地位”
27、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根本好转主要表现在:
①苏军转入战略反攻②北非战事结束
③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④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8、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是:
A、苏、美、中、英等世界大国的积极的影响
B、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
C、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D、反法西斯侵略战争的正义性
29、“向希特勒这样法西斯国家的政治生命和军事生命,从它出生那一天起,就是建立在进攻上面的,进攻一完结,它的生命也就完结了。
”毛泽东的这番话是针对希特勒在下列哪次战役中的失败:
A、斯大林格勒战役
B、莫斯科战役
C、柏林战役
D、阿拉曼战役
30、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五大战场,反法西斯力量最先转入反攻的是:
A、太平洋战场
B、苏德战场
C、北非战场
D、西欧战场
二、非选择题:(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德意志放弃它在东北的要求。
……英国则把海利歌兰岛让给德意志。
德意志对大英帝国……(在非洲的对法政策与在亚洲的对俄政策)给与帮助。
──摘自英德《关于殖民地的协定》(1877年7月)
材料二: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任何外国的主神向我们说:“怎么办?世界已经分割完了!”……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一边……而让他人分割世界。
……如果英国人谈新法兰西,俄国人侵占亚洲,那么,我们亚要求建立大德意志。
──摘自德国外长皮洛夫的演说(1899年12月)
材料三:两个大国都希望把全世界变成自己的属地,并从属地上获得商业收入。
……(英国与德国)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
无数小冲突会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
……难道现在不应该为每年50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从事战争吗?
──摘自英国杂志《星期六评论》(1899年12月)
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说明德国对英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2)比较材料一、三,说明英国对德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3)根据材料二,皮洛夫的演说反映了什么外交目标?说明德国提出上述目标的原因。
(8分)
(4)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说明帝国主义强国间关系的特点。
(8分)
32、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反法西斯力量逐渐联合起来,结
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据此回答:
(1)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原因和标志是什么?(8分)
(2)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后采取了哪些重大的军事行动?(举出2例)(4分)
(3)简要评价反法西斯联盟在二战中的作用。
(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5 :BDBBD6-10:DABBA11-15:ACDAB
16-20:BDADA21-25:BDCAD26-30:BABAA
二:非选择题(40分)
31、(1)从与英国协调关系共同对付法、俄,转变为与英、法、俄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4分)
(2)从与德国协调关系共同对付法、俄,转变为极力遏制德国势力的扩张。
(4分)
(3)目标:企图夺取更多的殖民地与势力范围,夺取海上霸权与世界殖民霸权。
(4分)原因:德国经济迅速发展,超过了英、法;德国是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原有殖民地较
少,随着势力的强大,它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4分)
(4)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尖锐,其根源是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强;帝国主义强国对外政策的基点是维护本国利益,对外侵略扩张,它们之间没有永久不变的结盟关系;随
着世界走向整体的发展,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在世界范围展开。
(8分)
32、(1)法西斯国家疯狂的侵略扩张,加深了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
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反法西斯力量团结起来,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4分)1942年中、美、英、苏等26国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同盟的正式建立。
(4分)(2)军事行动: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盟军进入德国境内和攻克柏林;苏联参加对日作战。
(4分)(任意2点即可得分)
(3)增强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胜利信心,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进程。
(4分)
新课标选修三4-6单元质量评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雅尔塔体系形成的基础是:
A、反对法法西斯主义
B、谋求和平、民主
C、美、苏实力均势
D、两大阵营的对立
2、“二战”期间美苏间里的同盟关系在战后初期破裂的主要原因是:
A、意识形态分歧必然导致同盟关系破裂
B、前苏联和各国革命力量的壮大妨碍了美国称霸
C、美苏争霸世界必然导致双方对立
D、苏美在处理战败国和战争遗留问题上产生突出矛盾
3、下列表述能够体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共同点的是:
A、大国凭借实力建立国际关系格局
B、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
C、惩治了法西斯战犯
D、确立了新的世界殖民体系
4、下列关于雅尔塔体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它重新划分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
B、它完全体现了国际间的和平、民主精神
C、它建立了国际关系新格局
D、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
5、二战后世界格局形势变化的最大特点是:
A、美国经济均势势力独占鳌头
B、苏联军事政治力量强大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C、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
D、国际关系格局演变为美苏两极
6、二战结束后,出现美苏两极格局的根本原因是:
A、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被战争打破
B、美苏政治军事力量形成均势
C、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D、美苏意识形态方面的对立
7、二战后,美国推行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政策,表现有①向西欧提供经济援助②支持联邦德国崛起③以联合国名义直接出兵朝鲜④成立军事政治一体化集团—北约组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战后美国力求控制的“中间地带”是指:
A、美苏之间的欧洲国家
B、既非资本主义也非会主义制度的国家
C、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D、亚、非、拉美国家
9、美国全面发动“冷战”的标志是:
A、“铁幕演说”
B、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C、马歇尔计划的出台
D、《北大西洋公约》的签订
10、战后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
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B、“冷战”的开始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D、华沙条约组织建立
11、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根本目的在于
A、帮助西欧各国恢复经济
B、扩大资本输出
C、稳定欧洲的资本主义秩序
D、以经济手段控制受援国,建立霸权
12、“它使那些生怕美国出口不景气的人为之陶醉”。
这是指:
A、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
B、美国发动朝鲜战争
C、美国单独占领日本
D、美国推行“冷战”政策
13、对20世纪60—80年代美苏关系的概括,较为全面的是:
A、苏联加强对外扩张,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B、美苏对峙,互有攻守,双方争夺世界霸权
C、美国采取强硬政策反击苏联的全球扩张
D、美苏争夺全球战略优势,军备竞争不断升级
14、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从对苏战略上看,最主要的目的是:
A、取得军事上的优势,争取主动
B、带动美国科技的发展
C、在经济上拖垮苏联
D、大幅度提高美国的核威慑力量
15、“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相同外因是
A、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B、苏联模式僵化
C、东欧和苏联体制的弊端
D、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影响
16、越南战争对美国的影响是①削弱了美国的国力②缩小了在亚洲的在势力范围③丧失了对苏冷战的优势④美国逐步脱离美苏争霸的轨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7、下列内容不属于《朝鲜停战协定》的是:
A、双方在朝鲜停止一切敌对活动
B、中美关系正常化
C、以北纬38度附近的双方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
D、协定生效后60天内遣返战俘
18、下列有关“特种战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肯尼迪总统推行的
B、美国出钱出枪增派军事顾问和教官
C、用越南人打越南人
D、美国直接派兵参战
19、长期以来制约着中东社会进步的是:
A、阿以冲突
B、两伊矛盾
C、石油危机
D、耶路撒冷问题
20、下列有关第一次中东战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又称“巴勒斯坦战争”
B、以色列控制了巴勒斯坦地区约4/5的土地
C、近百万阿拉伯人沦为难民
D、解决了以色列和阿拉伯各国的矛盾
21、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第四次中东战争②拉宾遇刺③“法塔赫”成立④签署“戴维营协议”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③①④②
D、④③①②
22、三次印巴战争中,由克什米尔问题引发的是:①第一次②第二次③第三次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23、“克什米尔就像是巴基斯坦头上的一顶帽子。
如果我们允许印度取走走我们头上的这
顶帽子,那就会永远受印度的白摆布,”这句话是谁说的?
A、尼赫鲁
B、纳塞尔
C、真纳
D、格雷西
24、下列有关“袭船战”的表述错误的是:
A、又称“油轮战”
B、指两伊战争交战双方向对方的石油船只发动的袭击
C、开始于1984年3月
D、影响到了非交战国的利益
25、联合国大会第181号决议的内容是:
A、以色列撤出侵占的阿拉伯土地
B、在中东地区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
C、中东战争交战双方立即停火
D、英法两国将苏伊士运河交还给埃及
26、标志着高技术局部战争登上世界军事舞台的战争是:
A、海湾战争
B、印巴战争
C、两伊战争
D、越南战争
27、联合国第一支维和部队被派往:
A、印巴地区
B、中国
C、中东地区
D、非洲
28、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选出的主席是:
A、斯大林
B、丘吉尔
C、约里奥·居里
D、爱因斯坦
29、1982年第37届联大确定的“国际和平年”是:
A、1984年
B、1985年
C、1986年
D、1987年
30、当前面临的世界性问题有:①人口过度增长②生态环境③强权政治④经济缓慢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不会过早的或不必要的冒全球性核战争的风险。
……为了制止进攻性力量的增长,将开始封锁运往古巴的一切进攻性的军事装备。
从任何国家或港口驶往古巴的不论什么种类的一切船只,如果发现载有进攻性武器,将迫使他们转回。
──肯尼迪的电视演说(1962年10月22日)
材料二: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定全部方案,拟定全部计划,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
只有在我们的帮助真正起作用,并且被认为是符合我们利益的时候,我们才会给以帮助。
──尼克松的对外政策报告(1970年)
材料三:我宣布……下令制定一个全面深入的研究计划──战略防御计划,这个计划的目的在于最终消除由携带核弹头的弹道导弹所造成的威胁……用防御性的手段来对抗令人生畏的苏联导弹的威胁。
──里根的电视讲话(1983年3月23日)
据以上材料,结合肯尼迪、尼克松、里根担任美国总统时期,美苏力量对比的基本状况,分别说明他们各自的政策及其战略目的。
(20分)
32、举例说明二战后美国与局部战争的关系。
美国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其目的能否实现?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5:CBABD6-10:BCDBD11-15:DABCD
16-20:ABDAD21-25:CBCBB26-30:ACCCB
二:非选择题(40分)
31、(1)肯尼迪时期:美、苏实力都很强,但战略优势在美国。
肯尼迪力图维护美国霸权地位,对苏采取强硬政策。
(2)尼克松时期:苏联实力增强,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美国转攻为守,尼克松为确保战略重点—欧洲,调整对外政策。
(3)里根时期:苏联国内问题较多,美国又恢复强硬态度。
里根提出“星球大战计划”来拖垮苏联。
32、关系:(1)直接发动:如越南战争(2)联合其它国家发动:如朝鲜战争、海湾战争(3)插足、干预或挑拨战争:如中东战争、两伊战争。
根本目的:建立世界霸权
不可能实现。
冷战时期,有苏联的抗衡,冷战后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