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

合集下载

1978-2013年中国石油进出口数据统计

1978-2013年中国石油进出口数据统计

392.2 2,077.60 2,564.20
375.6 1,969.20 2,284.40
348.7 2,001.70 2,208.00
272.3 1,756.40 1,735.80
273 1,698.60 1,497.50
252.4 1,673.70 1,374.80
247 1,635.90 1,336.5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93.5 525.7 593.1 383.3 413.8 430.1 427.8 407.6 418.5
418 420.7 438.7
427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87.60 31,593.60 4,117.00
20,301.40 29,437.20 4,079.00
18,949.00 25,642.40 3,916.60
19,044.00 23,015.50 2,945.70
18,631.80 21,139.40 2,664.30
18,476.60 19,453.00 2,626.20
时间
石油可供量(万 石油生产量(万
吨)
吨)
进口石油量 (万吨)
出口石油 年初年末石油 石油能源消

2005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

2005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

ANNUAL FEATURE 年度专稿2006.3 国际石油经济1中国的石油净进口量在2002年、2003年和2004年同比分别大幅上升16%、32%和43%之后,2005年在高涨的国际油价影响下,出现了下降。

包括原油、成品油、液化石油气(LPG)和其他石油产品在内的石油净进口总量由上年的15151万吨降到14361万吨,降幅为5.2%;液化石油气进口量出现5年来的首次下降,进口量减少3.8%,减至614.12万吨。

国内石油产量增长的加快,使得原油净进口量在2004年大幅跃升41.4%之后,仅增长了1.4%,达到11902万吨(见表1和表2)。

国内市场主要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市场2005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田春荣(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信息部)摘 要 2005年,在国际高油价的影响下,中国的石油净进口量(包括原油、成品油、液化石油气和其他石油产品)比上年下降了5.2%,降为14361万吨。

国内石油产量增长加快,使得原油净进口量仅增长1.4%,达到11902万吨;进口燃料油和柴油大幅减少,汽油和柴油出口增加,成品油净进口量比2004年的2642万吨减少33.9%,降至1746万吨;高价格还抑制了对进口液化石油气的需求,进口量5年来首次下降,由638.61万吨降到614.12万吨。

乙烯新装置投产使石脑油进口大增,2005年全年的进口量同比增长5.86倍。

石油净进口额比上年增长14%,达到491.97亿美元。

展望2006年,建立节能型社会的需要将推动成品油价格机制的改革;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使石油消费量的增长比2005年有所加快。

预计2006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将增长6%,达到3.33亿吨。

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在2005年暂时降低后,2006年将稍有回升,但可能仍低于2004年的49%。

关键词 中国 原油 成品油 净进口量 进口来源 出口 价格 进出口额价格倒挂,导致对进口燃料油和柴油的需求大幅减少,而汽油和柴油出口增加,成品油净进口量比2004年的2642万吨减少33.9%,降至1746万吨。

中国石油进口发展历史

中国石油进口发展历史

中国进口石油,一直是让欧美国家敏感和非议的话题。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这30年发展史中,有两件与石油有关的大事都发生在1993年。

那一年,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签了进口沙特石油的协议,此举标志着中国从一个石油净出口国成为净进口国;也是在那一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在秘鲁油田拉开了进军海外市场的帷幕。

15年来,西方的非议无法掩盖中国进口石油战略的成功。

连美国的能源安全专家都承认,中国进口石油的过程是平静的,没有为了能源去攻打过哪个国家,也没有和世界发生根本性的冲突。

中国1993年才买沙特石油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增长有多快,从城市里加油站的数量逐年增多就可以找到答案。

刘金龙先生是北京朝阳区某单位的一位老司机。

据他回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北京的加油站很少,司机只熟悉单位附近或本区里的加油站,去了远处就只能满世界找加油站。

那时加油站的标志一般只写着“加油站”三个字,远不如现在“中石油”、“中石化”的加油站那么显眼。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街面上的车开始增多,不光是公车越来越气派,“面的”、“红夏利”等出租车满街跑,私家车也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

刘先生说:“那时候加油站就已经多了起来。

”中国是怎样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的?记者采访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2003年11月更名为中国中化集团公司)的前总经理郑敦训先生时,他拿出了自己写的一本书,里面记载着详细的数字资料。

1992年,中国共进口原油和成品油1940万吨,花了31亿美元,同时又出口了原油和成品油2690万吨,创汇35.8亿美元。

无论从数量和收入来看,中国1992年时还是石油净出口国。

但到了1993年,中国进口原油和成品油的量与出口的量两相一抵,结果是净进口石油998万吨,净支出22.7亿美元。

郑先生说:“正是从1993年起,中国成为了石油净进口国,到今年已经整整15年。

”今年71岁的郑敦训是中国从石油净出口国到石油净进口国的历史当事人之一。

郑敦训记得,中国出口的第一船石油是1973年时卖到日本的,“是100万吨大庆原油”。

中国能源贸易的现状及对策

中国能源贸易的现状及对策

国际贸易地理课程论文题目:中国能源贸易的现状与对策分析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班级:2011230801学号:02姓名:李婷萱任课教师:王浩然中国能源贸易的现状与对策分析李婷萱摘要:能源是国民经济的血液和动力,能源安全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稳定。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第三大石油消费国、第二大石油进口国。

本文通过对中国能源进出口量和能源贸易逆差等数据的收集整理,以及世界能源供需形势,深度剖析了中国能源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能源贸易的趋势和对将经济的影响。

同时,还分析了现状随之带来的潜在和负面的问题。

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能源外交政策解决方法以及国家战略方向。

关键词:能源贸易,能源外交,国际贸易,能源供需。

前言:随着全球制造业涌人中国,中国日益成为世界性的制造基地,这固然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契机,但这也使得中国的能源消耗问题越来越严重。

从1993年起,中国已经为能源净进口国。

近年来,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等能源的进口更是急剧增长。

2000—2004年我国原油、成品油、液化石油气进口几乎年年大幅增加,2004年进口原油数量为1999年2.3倍,金额增加6.3倍。

从1994年我国变为原油净进口国以来,原油消费不断飘升,原油进口依存度也由1995年的7.6%增加到2003年的34.9 %,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

2004年我国对原油的进口依存度进一步攀升至42.8%,原油消费占世界6.9%。

(见表1)表1 :2000—2004我国原油、成品油、液化石油气的进口情况%一、能源贸易的现状分析(1)能源贸易占对外贸易份额显著加大具体来看,1990—2000年,中国能源贸易占整个对外贸易中的份额在3%~5%之间徘徊,而且呈缓慢递减的态势。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能源进出口贸易无论是自身规模,还是在对外贸易中的份额都快速增加。

其中,2000年,中国能源总额达到284.92亿美元,较1999年同比增长了1.1倍,并且在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超过了6%。

中国石油进出口分析及相关问题探讨

中国石油进出口分析及相关问题探讨

中国石油进出口分析及相关问题探讨张抗;卢雪梅【摘要】本世纪以来,我国石油进口量和进口额快速上升,引起国内外的关注.从能源/石油消费弹性系数、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份额的变化,以及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且人均耗油量很低的国情出发,文章认为我国有降低能源/石油消费弹性系数和大幅提高其利用效率的空间,但存在着增加石油消费量和进口量的刚性需求.十余年来,我国石油进口量和金额的双攀升不但没能制约经济发展、反而成为促进其快速增长的因素之一.预测近中期我国油气进口量和进口依存度仍将持续上升,且在2015-2020年可能成为世界油气第一进口国.为此,应提高国内油气产量和使用效率,生产和出口高附加值产品;以广义多元化的方式保障油气进口.文章还认为,进口量和进口依存度的大小与能源安全不存在简单的对等关系,建设足够的储备和参与国际合作是最重要的能源安全保障措施.【期刊名称】《国际石油经济》【年(卷),期】2012(020)008【总页数】9页(P28-36)【关键词】中国;石油;进出口;石油消费弹性;多元化;发展战略;能源安全【作者】张抗;卢雪梅【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正文语种】中文本世纪以来,中国的石油(包括原油和油品,下同)进口量和价格双双跃升,进口依存度快速增加,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本文拟就影响石油进口量增加的因素、进口量与价格双增对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的影响,以及如何迎接未来中国石油和天然气进口更大增长等问题进行探讨。

需要说明的是,中国海关在进出口统计中将石油分为原油和油品(成品油)两类,其中油品不包括液化石油气(LPG)和固态烃产品(例如石蜡、石油焦、石油沥青);进口的油品中包括了大量燃料油,其中相当部分并不直接作锅炉燃料,而是作为某些炼厂的原料用以生产汽、柴油等轻质油品;此外,当原油进口和原油加工量不足时,就必须加大油品进口以保证国内供应。

2007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

2007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
17 1 5_ 3 34 3 6. 7 7 . 78 5 26 6 5, 1 21 5 5_ 3 4 1 . 8
4 . 4 2 62
13 9 7_ 8 48 3 4. O 6. 63 O 38 3 7. O 33 2 1_ 3 47 6. O
3. 2 4
1. 0 5 2. 2 8 — 1. 4 9 4, 7 6 2. 4 7 14 . 26 0
维普资讯

油 净进


2007


中 国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G D P ) 增 长
1


11 4%


为过 去
85%

13
年 来增 长 最 快 的





量达到创纪录的

8 55
亿吨

石 油进

依 存度 达 到 4 9

原 油 净进


量达到
1

594 亿
品 种 进口 量 出口 量
单位 :万吨
净进口量
20 芷 06
原 油 成品油 15 8 3 4 1. O 33 . 69 8 2
20 芷 07
137 5 6 l. 5 3 8, 30 5 O
增减, %
1. 2 4 —71 .
20 芷 06
63 2 3. 7 13 , 27 O 7
新建和
扩 建 炼 油 能 力 的 投 产 使 国 内炼 油 厂 原 油 加 工 量 增 长
6 _4 %

达到

32679 万吨
16 3 18

中国石化分析报告

中国石化分析报告

中国石化分析报告一、公司简介及产品分析(一)公司背景及历史沿革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是一家上中下游一体化、石油石化主业突出、拥有比较完备销售网络、境内外上市的股份制企业。

中国石化是中国最大的一体化能源化工公司之一。

中国石化是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独家发起方式于2000年2月25日设立的股份制企业。

中国石化167.8亿股H股股票于2000年10月18、19日分别在香港、纽约、伦敦三地交易所成功发行上市;2001年7月16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发行28亿股A股。

截至2007年底,中国石化股份公司总股本867亿股,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持股占75.84%,外资股占19.35%,社会公众股占4.81%。

(二)公司产品主要从事石油与天然气勘探开发、开采、管道运输、销售;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化纤、化肥及其它化工生产与产品销售、储运;石油、天然气、石油产品、石油化工及其它化工产品和其它商品、技术的进出口、代理进出口业务;技术、信息的研究、开发、应用。

中国石化是中国最大的石油产品(包括汽油、柴油、航空煤油等)和主要石化产品(包括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单体及聚合物、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化肥和中间石化产品)生产商和供应商,也是中国第二大原油生产商。

中国石化自IPO以来在公司治理、投资者关系方面得到了境内外资本市场的认同,曾经数次荣获由权威机构评出的中国十佳上市公司、中国最佳公司治理公司、最有投资价值上市公司、最佳投资者关系奖等荣誉称号。

二、公司所属行业(一)石化的行业地位2009年,我国石化产业的格局未发生大的变化,重心仍在东部沿海一带,但部分产业正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山东、江苏、广东和辽宁四省的行业产值合计已达全行业总产值的46.2%;内蒙、江西、四川和湖北等中西部省区的增速已位于全国前列。

2009年全年石化行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12.00%,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3.46万家,实现总产值6.63万亿元,销售产值6.35万亿元;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1.01万亿元,比2008年增长12.9%;全行业进出口贸易总额3270.70亿美元。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财务报表分析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财务报表分析

摘要财务分析是对企业过去及现在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以及风险状况进行的分析活动,它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内容。

通过对财务状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可以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能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本文以中国石化为研究对象,以其近两年的财务报表为基础,对中国石化的财务状况作深层分析(包括偿债,营运和盈利能力的分析)。

本文主要运用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以及杜邦分析法等基本财务分析方法,详细分析了中国石化的财务状况,透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此提出有益的建议,希望能对中国石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点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目录摘要 (1)引言 (3)第1章公司概况 (4)1.1公司简介 (4)1.2经营范围 (4)第2章财务指标分析 (5)2.1企业偿债能力 (5)2.2企业营运能力 (6)2.3盈利能力分析 (7)第3章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8)3.1存在的问题 (8)3.2改进建议 (8)结论 (10)参考文献 (11)后记 (12)引言财务分析报告必须提供多层次、多角度的财务信息,既能满足企业内部管理当局实施决策对充分而具体的财务信息的需求,同时又能满足外部投资者和政府凭以决策和实施宏观调控的要求。

财务分析报告应当能够全面而详实地揭示企业经营理财实绩。

财务分析报告是运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下,在熟练掌握会计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的基础上,通过完成记账凭证的编制,明细账的登记,科目汇总表的汇总,以及登记总账出具财务报表,通过分析财务报表,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各项财务指标,通过评价企业的现实状况以及企业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的解决现实的企业问题。

第1章公司概况1.1 公司简介公司是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于2000年2月25日独家发起成立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集团公司将其附属公司的石油石化的主营业务连同有关资产及负债于1999年12月31日投入公司,并由公司分开独立经营管理。

2009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

2009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

IIIIk专l,意”…s2009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田春荣(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信息部)摘要2009年,包括原油、成品油、液化石油气和其他石油产品在内的中国石油净进口量同比增长8.8%,达至JJ21838万吨,石油进1:7依存度估计达到56%;原油进口量首次突破2亿吨,达蜀12037977吨,比上年增长13.9%。

大规模新增炼油能力投产导致成品油供应增长速度超过需求,进口减少和出口增加使成品油净进口量下降45%,至1192万吨,降至7年来的最低水平。

其中,柴油净出口量创下267万吨的历史最高纪录;汽油净出口量也由上年的不到5万吨骤增到490万吨;航空煤油自1992年以来第一次出现航煤净出口。

新增乙烯能力投产使得石化原料需求大增,10年来中国首次成为石脑油净进口国,净进1:2量为180万吨。

因民用需求增加,液化石油气进I:2量回升至409万吨,与2007年相当。

未来,中国对成品油的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在原油进口量继续上升的同时,成品油出口也将继续增加。

天然气供应量的增加将使燃料油需求进一步下降,液化石油气需求增长也将受到削弱。

关键词中国原油成品油液化石油气进口出口净进口2009年2009年,包括原油、成品油、液化石油气和其他石油产品在内的中国石油净进口量同比增长8.8%,达到218387J"吨(见图1)。

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即石油净进口量占国内石油消费量的比例,在_2007#首次达到so%之后,在过去两年继续攀升’2009年估计已升至56%。

图11995—2009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量变化4.血国际石油经济2们o.3大规模新增炼油能力的投产、战略原油储备注油和原油产量10年来首次下降使中国对进口原油的需求大增。

2009年国内炼油厂加工量上升7.9%,国内原油进口量增长13.8%,]至2037917i吨。

2009年原油占石油净进口量的比例高达91%,而lo年前该比例5勾60%。

2009年,大规模新增炼油能力的投产使得油品供应增长速度明显超过需求,尤其是在经济滑坡引起燃料需求增长减慢的情况下'炼厂不得不谋求增加出口来消化过剩油品,特别是柴油。

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的风险和管理分析

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的风险和管理分析

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的风险和管理分析1. 引言1.1 引言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是中国石油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石油市场的稳定发展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石油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活动也越来越频繁,面临着各种风险和挑战。

在国际贸易中,风险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对于石油行业这样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来说。

石油市场的价格波动、政治风险、货币汇率波动等因素都可能对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造成影响。

因此,对风险进行分析和管理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的风险进行分析,探讨贸易管理的相关问题,分析市场前景,探讨战略合作和技术创新对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以期为中国石油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在面对各种挑战和风险的情况下,中国石油企业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交流,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更好的经济效益。

2. 正文2.1 风险分析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面临着各种风险,其中包括市场波动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等。

市场波动风险是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风险因素。

全球石油市场的价格波动较大,受国际政治、地缘政治和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需时刻关注国际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进口策略,降低市场波动风险。

政治风险也是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中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

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中国的能源安全和进出口贸易。

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国际制裁、贸易摩擦等都可能对中国的石油进出口贸易造成不利影响。

中国石油企业需要密切关注国际政治动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避免受到政治风险的影响。

技术风险也是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石油生产与运输领域的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

中国石油企业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降低技术风险。

积极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学习国际先进技术,提升自身技术水平,保障石油进出口贸易的顺利进行。

2000-2010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

2000-2010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

2000-2010年中国国际收⽀平衡表分析2000—2010中国国际收⽀平衡表分析⼀、经常账户分析1、基本数据:(引⾃国家外汇管理局)单位:千美元2、数据图表:经常账户由以上数据和图标可见经常账户贷⽅⾃2000-2008年稳步增长,2008-2009年贷⽅账户下降明显,但是2010年有迅速回升且增加额超过2009年,⽽经常账户借⽅与贷⽅⾛势基本相同,且从2000-2010年贷⽅数额⼀直⼤于借⽅数额,虽然2008-2009年受⾦融危机影响出⼝减少,但由于进⼝也受到影响,共同作⽤之下并未导致经常账户的逆差,最终导致持续⼗年的经常账户顺差。

但就差额来看从2008下半年开始经常项⽬收⽀状况持续改善。

⼆、⾦融账户分析1、基本数据:(引⾃国家外汇管理局)单位:千美元2、数据图表:资本与⾦融账户借贷双⽅⾛势基本⼀致,2000-2007年借贷双⽅持续增长,并于2007年达到历史新⾼,之后受⾦融危机的影响⾦融市场信⼼下降,借⽅2007-2009持续下降,贷⽅虽受到影响但受影响时间较短,2008年降幅明显减⼩以致2008年本账户仍保持顺差,2009-2010⾦融市场快速恢复,借贷双⽅不仅快速上升且达到历史新⾼,以此同时顺差也达到历史新⾼。

三、储备资产账户分析12、数据图表:以上数据可见受“双顺差“推动我国储备资产账户2000-2010年⼀直保持逆差,在2008达到历史⾼点,之后虽然总额较2008年有所下降但由于贷⽅为0所以仍保持较⾼⽔平。

四、总评2000-2010我国连续⼗年保持“双顺差”,具体说来经常账户之所以会持续顺差主要是货物贷⽅数额持续⼤量⼤于借⽅,即货物收⽀持续顺差,同时服务逆差得到改善。

⽽资本与⾦融账户顺差⾸要要贡献者是外国在华直接投资(FDI),其次是境外对华证券投资和外债。

导致“双顺差”的主要原因分析:经常账户盈余原因:⼀、我国经济中储蓄⼤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其次是国内和全球经济周期的影响。

中国在经济衰退时容易出现经常项⽬盈余,⽽在经济过热时出现经常项⽬⾚字。

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状况与分析

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状况与分析

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状况与分析【摘要】贸易,早在古代就出现了萌芽,随后慢慢地在我国发展起来。

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国际贸易蓬勃发展。

但是在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显现出了出口商品价格低廉、外贸增长额主要靠劳动密集型产业拉动、与新兴市场贸易加快和贸易出口额主要依靠外资企业拉动等问题和特点。

本文主要研究的方向就是从这些问题点出发,研究制定出一些针对我国贸易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贸易市场产业结构进出口额区域合作人才一、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历程(一)古代经济的对外交往古时候的中国,虽然历代朝廷不太看得起商人,但是并不轻视贸易,很早就开始了与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

早在公元前963年,周穆王曾携带丝绸金银等贵重物品西行至里海沿岸,并将和田玉带回。

及其后最具盛名的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我国开启了与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的新纪元。

秦汉时期以及宋元时代,中国的对外贸易都是比较发达的。

而到了明朝统治者过度依赖农业生产,中国就逐渐走向了闭关锁国的道路。

(二)近现代贸易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改变了闭关锁国情况,大力发展生产力,慢慢打开国门与其他国家发展经济贸易。

自我国成功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我国的贸易就进入了迅猛发展的几个历史新阶段。

从而使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历了从初代产品为主到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以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到以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转变。

第一阶段:1978—1991年,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快速发展。

这一时期,我国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

它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样板和经验,支撑我国度过了经济体制改革最为关键和艰难的时期。

第二阶段:1992—2000年,机电产品出口快速发展。

在这一阶段,我国抓住了发达国家机电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劳动密集型环节向外转移的机遇,推进外贸体制改革,实施一系列鼓励扩大开放的政策,大力发展外向型的机电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的风险和管理分析

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的风险和管理分析

现代经济信息160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的风险和管理分析柏 松 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摘要:石油是现代工业与现代运输业的血液,石油进出口贸易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因此,必须认真研究我国石油进出口贸易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并对这些风险加强管理。

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分析。

关键词: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风险;管理中图分类号:F426.22;F752.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18-0160-01石油是重要的战略性资源,石油进出口贸易对于中国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我国石油进出口贸易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并认真研究这些风险。

一、现阶段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中存在的各种风险(一)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消耗不断增长,而国内可采石油储量却在不断下降,新发现的油田越来越少,两相叠加,造成我国石油进口不断增长,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

1990年,我国仅进口756万吨石油,出口3110万吨石油;2016年,我国进口44503万吨石油,出口6383万吨石油,2016年中国原油消费量为56025.93万吨,换言之,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79.43%。

2018年,我国进口46190万吨石油,当年仅出口263万吨石油,当年原油消费量为64800万吨,石油对外依存度达71.2%[1]。

而且这种局面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观。

(二)国际油价剧烈波动2008年后,国际油价波动愈来愈剧烈:2008年国际油价一度冲上140美元/桶的历史高位,2009年又暴跌至40美元/桶;2011~2012年,国际油价再次攀上120美元/桶以上,2014年后又一路走低,至2016年国际油价一度跌破2009年的低位,逼近30美元/桶。

而且这种波动受地缘政治、恐怖袭击及局部战争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特征,难以掌握其中的变化规律,严重扰乱了国内成品油价格[2]。

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现状及合理度分析

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现状及合理度分析

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现状及合理度分析任何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都离不开对外贸易,而研究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对推动对外贸易稳健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一国(或地区)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优化问题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

进出口商品结构是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商品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反映。

了解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及发展,判断我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是否合理,对于优化外贸结构及针对性地进行政策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学者在进出口商品结构方面已开展了一定研究。

王建军、马序昌(2005)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对新疆外贸结构的合理性进行了评价,得到新疆外贸结构的合理性与其支柱产业有紧密联系。

向锦、康赞亮(2006)计算了我国出口合理度,发现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尽合理。

唐宜红、杨琦(2007)利用投入产出法分析了2021年北京市外贸结构,发现与其支柱产业和瓶颈产业不完全相配,外贸结构须进一步优化。

耿献辉(2010)计算了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合理度指数,提出了进一步的优化建议。

曹旭平、张国平(2022)对2000—2021 年江苏省进出口商品结构演变及合理度进行了分析,发现江苏省的进出口商品主要是加工贸易产品与工业制成品,外资企业进出口产品占比正逐年提高。

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合理度指数,利用2002—2021年的中国投入产出表和延长表的数据,对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进行了时间序列的实证分析,了解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2002—2021年的演变趋势及存在的问题,从而得出政策建议。

2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及其变动21净出口总量分析1987—2021年我国净出口总额呈上升趋势,2021年以来外贸顺差也表现出较明显的增长。

在此期间,纺织业出口净额始终位列前三,是我国外汇收入贡献最大的产业。

2021年前,农业、缝纫及皮革制品业,食品制造业等部门均为净出口额的较大贡献部门,而后电子计算机制造业等高技术含量的工业制成品对净出口额的贡献迅速上升,开始在外汇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也是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体现。

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

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

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石油,被誉为“工业的血液”,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中国的石油进出口状况一直备受。

本文将对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相关企业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

中国石油进出口现状近年来,中国石油进口量持续增长,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

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22年我国石油进口量达到了万吨,对外依存度为 8%。

这一数据反映出我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较高,同时也意味着我国石油贸易在国际石油市场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在出口方面,中国的石油出口量相对较少。

2022年,我国石油出口量仅为207万吨。

尽管出口量不大,但中国的石油出口却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影响因素分析政治因素:国际政治局势对石油进出口具有较大影响。

例如,中东地区的政治冲突可能导致油价上涨,从而增加中国进口石油的成本。

中美贸易摩擦也对中国石油出口造成了一定影响。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状况对石油进出口有着密切的。

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对石油的需求量也会相应增加,从而推动石油进口量的增长。

同时,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导致国际油价波动,进而影响中国石油进出口的稳定性。

技术因素:技术进步对石油进出口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例如,页岩气技术的突破使得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页岩气生产国之一,进而导致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呈现多元化趋势。

前景展望宏观政策:未来,中国政府应继续加强对石油进出口的监管,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来确保石油市场的稳定。

还应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投资,以降低对石油的依赖。

市场需求: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增长,中国对石油的需求量将继续增加。

为确保能源安全,中国应加大在海外油田的投资力度,以获得更多的石油资源。

还应推广能源节约技术和新能源汽车,以降低国内石油消费。

技术进步:中国应积极推动页岩气技术的发展,以降低对传统石油资源的依赖。

同时,还应加强与国际先进国家的合作,共同研发新型能源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本文对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

2011年中国石油和天然气进出口状况分析

2011年中国石油和天然气进出口状况分析
2911 33 . 4
21正 01
23 7 5 57. 9
增减, % ±
6 . 0
21 00 拄
342 0. 2
21 01 焦
211 5. 7
增减, % ±
-7 1. 3
21 00 庄
266 3 32 . 9
21矩 01
2 162 52 . 4
增减, % ±
断 影 响 , 中国 来 自非 洲 的原 油进 量增 长落后于油 品消费 。四季度 南 得进 口气的市场空 间越 来越受 限。 01 P进 口量 1 年来 首 次 下 降 , 中东 原 油 方 部分 省份柴油供应 紧张 ,迫使 中 2 1 年 中国L G 口量虽然略有 回 0 的进 口比例 自2 0 年 以来 首 次超 国石油和 中国石化 两大 集团紧急进 升 ,但 增加部分大 都转 口到周边 国 03 01 .%,至 2 4 2 过5 %。石油进 口依存度 即石油净 口柴油 ,2 1年全年 柴油净进 口量 家 ,净进 口量下 降 了18 0 11 进 口量 占国 内消 费 量 的 比例 继 续 达 34 万吨 。由于地 方炼厂加工量 万吨。 中国主要 成品油和液化 石油
2 1 年 的2 .%升 至2 %左 右 。 01 12 8
关键词
中国 原油 成品油 液化石油气 天然气 进 口 出 口 净进 1 0 1 7 2 1 年
0 1 98 见 增加和船 用燃料需求 强劲 ,燃料 油 2 l 年 ,国 际 市场 油价 平 均 上升 ,2 1 年上升 到约5 .% ( 01 )。国 家统计局 在 2 1 年 四季 净进 口量 上升 98 01 水平 涨到超过 1 0 元/ 的历史高 图 2 美 1 桶 .%,达 到 1 4 万 41

中国与沙特贸易结构分析

中国与沙特贸易结构分析

摘要对外贸易结构是一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家的经济实力、国内产业发展水平和企业竞争力状况。

近年来中国与沙特阿拉伯双边贸易往来日益密切,贸易额不断增长。

本文应用联合国贸易数据库数据基于一位和两位代码分类分析了近10年来中沙之间的贸易结构,得到的主要结论是:中沙双边贸易结构符合比较优势理论,中国出口到沙特阿拉伯的主要是工业制成品,进口的主要是石油。

本文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对双边贸易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国,沙特阿拉伯,贸易结构AbstractThe structure of foreign trade is one of important content in country’s foreign trade. It reflects the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level, but also in some extent reflect a nation's economic strength, a domestic industry development level and the enterprise competitive situation. In recent years China's bilateral trade relations with Saudi Arabia is developing dramatical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ade structure between China and Saudi Arabia applied the United Nations trade database data classification in nearly 10 years. It draws conclusion as followed: the structure of bilateral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Saudi Arabia accord with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Chinese exports to Saudi Arabia are mainly manufactured goods, imported mainly oil. Based on the analysis, this paper gives advice on how to develop bilateral trad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Saudi Arabia.【key words】: China,Saudi Arabia,Trade Structure目录1引言 (1)2中沙双边贸易的总体状况 (1)2.1 上世纪90年代中沙贸易发展基本状况 (1)2.22000-2009年中沙贸易基本状况 (2)3中沙双边贸易结构的实证分析 (4)3.1双边进出口SITC 0-9类商品进出口构成状况 (4)3.2双边进出口WTO分类大类商品进出口构成状况 (6)3.2.1农产品 (7)3.2.2工业产品 (7)3.2.3石油及制品 (8)3.2.4三大类产品贸易额占总贸易额比重 (10)3.3中沙主要进出口商品内部构成 (10)3.3.1农产品进出口内部构成 (10)3.3.2工业产品进出口内部构成 (12)4基本结论及政策建议 (13)参考文献 (15)谢辞 (16)中国与沙特阿拉伯贸易结构分析1引言对外贸易结构是一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内容,反映了该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家经济实力、国内产业发展水平和企业竞争力状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