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的因素与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的因素与对策
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就业难,尤其是文科类学生更难,这是众所周知的。
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过程中,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无可奈何的叹息。
在这方面,无奈和叹息的多半是中职毕业生。
对此问题,我们通过深入地分析和研究之后,认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二:一是要找出影响和制约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的原因,二是要迅速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使问题尽可能的得到解决。
一、影响中职学生就业的因素
影响学生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供求过剩的矛盾比较突出。
在本世纪初,我国的就业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原因是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在十三亿人口总规模中,就业适龄人口超过了50%,每年仅新增就业人口就超过1200万人,这种情况起码在未来50年内(在现有人口政策条件下)是无法改变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高,自然资源的有限与人口的不断增长等矛盾所产生的就业压力,是全人类所共同面对的问题,所有的民族,所有的国家都无法回避。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充分认识到我国经济还不发达,发展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持续的现象仍存在。
第二,学校对学生就业重视不够。
在近几年的生源大战中,各个学校对招生工作都非常重视,有些为了确保招生任务的完成,想尽了各种招术,还出台了一些非凡的政策,然而,就业方面却不够重视。
表现在这些学校不注意专业改造,不能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设置新专业,培养不对口。
不能亲自认真考察用人单位,而是依赖中介机构,向学生收取费用。
不能对已安置的学生跟踪服务,更谈不上有什么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新的就业政策和措施。
有些多留于口头,仅说说而已。
存在只招不安或安置质量很差的现象。
第三,用人单位拔高对人才的使用,设置就业障碍。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用人单位,为了超前的提高单位人员素质,本应中职毕业生能干的事非要求要专科、本科,甚至研究生等,也导致了人才的极大浪费。
还有一些单位,在招聘时,设置什么区域限制、性别限制、户籍限制、经验限制、容貌、仪表、气质、等美丽方面的限制等等,导致一些毕业生本来能就业的反而就不了业。
第四,从毕业生自身讲,也存在着众多影响其顺利就业的一些因素。
(1)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职业的特征:即职业有维持生存、发展个性、承担社会义务的作用不认识或认识很少,如果对此问题的认识深刻了、全面了,有碍就业的问题也就克服了。
(2)中专生自身层次低,有相当一些单位,盲目招收高学历人才,
导致一些毕业生不能就业。
(3)专业不对路,认为学非所用,强调专业对口,自己不愿去或对方不愿要。
(4)条件差的地方不去,缺乏吃苦精神和创业精神。
(5)好高鹜远,眼高手低,实际操作能力差,不能胜任所负责的工作,自动跳槽或被炒。
(6)追求高薪水,工资起步标准定的高,刚上班就想几千,否则不去。
(7)追求所谓的“体面岗位”,认为不体面的不去。
针对以上影响学生就业的因素,学校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和对策,搞好就业指导,加强就业管理,努力克服影响其就业的因素。
二、搞好就业指导,强化就业管理
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以后,实行“双向选择,自主就业”,这无疑在给毕业生带来众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想使中专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搞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因为中专生一般年龄偏小,尚处在不成熟或成熟的初级阶段,他们没有求职应聘的经验,对求职、应聘、就业等方面的知识懂得很少。
同时,在现代社会一次就业定终身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一个人的一生可能几次上岗,又几次下岗,几次再就业。
因此,学校应做好此方面的工作,要使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就业制度,了解劳动法的基本知识,了解职业对个人一生的重要作用。
把握求职前的基本原则搞好三定:即定位、定向、定标。
尽而达到科学择业。
另外,还要特别使学生掌握求职应聘的方法、策略和技巧,能抓住机遇,善于推销,能迅速的转变角色适应社会。
除此还要经常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独立意识教育、“学会生存”教育等,以便使学生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尽可能的顺利就业。
为了确实解决好这个问题,学校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对策:
第一,主要领导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经常过问。
要把就业工作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去抓,要提出指导就业的新思路、新举措、新办法。
第二,要建立健全就业指导领导机构,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要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就业计划和各种规章制度,要把学生就业问题纳入学校目标管理。
第三,要加强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管理,要配备强有力的教师担任此课。
第四,要建立毕业生就业网络,要根据学校所开设的专业,搞好厂校挂钩,签订协议,定向培养,订单招生。
第五,搞好劳动市场调查,及时把握市场需求信息,有目的、有计划地开设专业,并根据市场的需要不断的调整专业,多上理工专业,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
第六,组织人员走出去,对用人单位认真考察、了解,提高就业质量。
第七,要建立毕业生毕业档案,掌握就业情况,做好跟踪服务。
总之,只要有学校领导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又有国家“就业促进法”的出台,相信各个学校就一定能做好此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