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卢雷的《扬州茶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卢雷的《扬州茶馆》
——朱华《扬州茶馆》节选自朱自清先生1934年的散文《说扬州》,向我们展示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人文景观、历史文化。

由于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的关系,学生学习课文时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就是我们这些文化积淀不够深的老师也不能一下子就弄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的,因此要上好这篇课文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但它却被卢雷老师演绎得生动多彩。

内隐学习的理论研究表明:内隐学习是无意识地、直觉地获得刺激环境中的复杂知识的过程。

它产生抽象的、无以言表的、表征刺激内部结构的知识。

这种知识在无意识努力的情况下理想地获得。

下面就从内隐学习的角度来评一下卢雷老师的课。

一、揭示课题
课题的引出,由一个“馆”字为起点,先让学生来扩词,再从学生的扩词中选出“茶馆”一词,让学生说说茶馆是什么场所?老师则补充品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同时告诉学生,喝茶时可以点上一些茶点,这样“喝茶”又可以叫做“吃茶”。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弘扬我国民族文化的工具。

教师有责任在教学中传递中国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

这个环节,卢老师注意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相统一,通过最简单不过的组词、理解词义,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初步了解中国传统的饮茶文化,平淡、自然中透着别致,巧妙地使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两维目标达到一种“不隔”的状态。

随后卢老师告诉我们,今天我们一起要走进的“茶馆”在扬州,在板书课题温故了“扬”字写法的同时,又告诉了学生扬州的地理位置——在江北。

要知道任何一种文化的兴起和它的地理位置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个道理,由卢老师在不急不慢中,向你娓娓道来。

课题的揭示并没有到此结束,这时卢雷老师又抓住了课题中的一个①,教学生学会了看文章的注释。

看书方法的传授,融于无痕之中。

对作者的介绍,卢雷老师是这样说的: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散文家之一,他6岁到18岁生活在扬州,扬州成了他第二故乡,他对扬州是非常有感情的。

在1934年时写下了《说扬州》,我们的课文选取了《说扬州》中最有意思的一部分。

《扬州茶馆》一文,初看作者是在写茶馆的小吃,实际上包含着作者
对茶馆生活的留恋,对家乡的热爱。

因为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学习的时候往往不能体会到这一点,所以卢老师在作者介绍时,特地强调了朱自清先生写作的特点是描写具体而且情景交融。

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情感熏陶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更多依靠的是内隐学习,这么多的知识点,卢老师在五分钟里就全部讲述完毕了,既顺利地把学生们带入到对课文的学习之中,又不着痕迹地为下文的学习营造了一种情境。

二、复述“烫干丝”
“烫干丝”这一简单的小吃,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句子,却是文章的精彩部分,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能抓住关键动词,把“烫干丝”的过程有条理地复述清楚。

复述能力是小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年级段又是复述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

本单元的训练目标就是继续学习复述课文。

对于复述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初步掌握了一些方法,但在复述过程中如何把握内容重点,分清条理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困难。

我们来看卢老师是怎么做的: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描写“烫干丝”过程中“切、切、放、浇、滗、拨、倒、搁”这八个动词,在学生汇报时,卢老师很巧妙地把它们分三行进行板书;再通过关注二个“;”,引导着孩子们自己悟出了这个过程分三步,而且这三步是有先后顺序的;接着帮助学生把烫干丝的这三步提炼成三个精炼的字——切、浇、做;最后边说边比划着把这部分内容串讲一遍。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卢老师并没有直白地帮助学生复习复述课文的方法,而是用内隐的教学方法,带着学生按着这三步法“理清脉络、抓住关键词、有条理地复述”又过了一遍。

学生经过前阶段的学习,对复述课文的方法已经有所掌握,经卢老师这么一带,自然而然地激活了先前积累的旧知,再加上卢老师生动的语言和恰当的肢体语言,学生一下子就被引入到训练项目及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中去了。

其实这段平淡朴实的描述,不仅介绍了“干丝”这道茶点的制作方法,更蕴藏着作者对茶馆生活的留恋以及浓浓的乡情。

卢老师通过内隐的感染和熏陶,使学生轻松地获得了完善的认知体系,人文精神内化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在理清脉络的过程中,卢老师还渗透了分号这个知识点的教学,使学生在无意识中,对分号的作用有所感知,对文章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感受到作者用词的精妙
和厨师厨艺的精湛,更感受到朱自清先生隐藏在文字背后的许许多多。

此环节,卢老师把三维目标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有人曾经说过: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当代人不可能客观地完全再现的,作品的原义也是不可能完全恢复的。

读者和作者之间的距离是很难克服的。

的确,还原作者的原来意思是有难度的,但是老师这位读者解读到多少深度,就能给学生多大的阅读、思维空间。

假使卢老师没有一定的文化深度与广度,又如何能把扬州古城的名人、文化自然收纳,为教学服务呢?在这一节课中,学生在卢雷老师的看似随意实则有心的教学引导下,不仅学会了呈现在外的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还感受到了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作者对扬州的眷恋之情,更被卢老师的人格魅力所震撼!
其实被深深吸引的何止是学生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