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3专题 《记念刘和珍君》阅读练习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念刘和珍君》阅读练习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4题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

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况且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

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

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1.划线句子“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这里的“中国人”指哪些人呢?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我懂得哀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中“缘由”是指什么?
3.最后一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段文字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
4.概括这部分文字的中心思想。

二、延伸拓展
生的悲哀
刘再复林岗
阿Q作为一个小说人物,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自然不存在于真实的世界。

可是故事的全部意味决不仅仅娱乐消遣的。

这个虚构人物悲惨的命运集合了我们民族那种阿Q式的对待生存挑战的态度和方式(当然也可以说它是人类的,不过可能在汉民族身上阿Q的“根”特别深)。

通过阿Q这个形象的概括与放大,千百年来习惯成自然的文化心理习性突然以可笑的文学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意识到习惯成自然的精神胜利法的荒谬性。

除了《阿Q正传》,在中国还有大量的民谚、俗语、笑话、史实、文学作品,反映出终生的阿Q相——生的悲哀。

不过,新文化运动之前,由于对国民性格没有深刻而彻底的反思,人们一般以欣赏、赞叹、取乐的态度对待阿Q式的人生,几乎没有持尖锐批评态度的,反而以为在这一切实际上和幼稚的做法里寓含了什么了不起、轻易不示人的“秘法”。

中国人生中的“阿Q阴影”,往往体现在两个方面:内心想实现某个目标但有无能力去实现,或即使努力了仍无法达到时,就极力辩解说那个目标没有价值,用否认目标的价值来证明自己站在一个更高的境界。

其实他的内心深处依然羡慕那个目标,依然与那个目标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认同。

潜在的认可与表面的否认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内心,就表现地非常不协调,内心分裂。

不能忠实于自己而对待一个客观事件,经常需要自己欺骗自己,这是人生可悲的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在欲望受到打击的时候又极力从自身一方找理由,否认受到打击,否认失败。

两者的表现有所不同,前者多从否认对象的价值入手,后者多从肯定自身的充足理由入手。

但是实质都一样,致力于自欺欺人。

这种“阿Q阴影”,充分表现了否定实践活动的客观性,导致了主观与客观的紊乱。

精神胜利法不仅是个体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关系是的一种精神现象,而且(准确地说),它也是一种宇宙观和人生观。

这种宇宙观和人生观的认定,人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和所有判断只取决于自己内心同自己达成的契约,根本不存在客观意义上的客观性。

外部约束力对那种自我契约是无能为力的,任何对自我的行动、打击、一句话利与不利的刺激,它们实际上只不过是自我心象的幻形,根本不是什么刺激。

就是说,主观与客观之间不存在稳定的可供检验的关系,客观的东西移入主观而形成的知识、概念、判断是没有客观性的。

比如,阿Q明明挨了闲人的揍,五六个响头撞得墙上还发出声来,但阿Q至死不肯承认失败,恰恰相反,他认为胜利却在他一边。

这反映出阿Q意识深处的思路,客观性的刺激由于只有幻象或虚拟的意义,因此它就完全掌握在自我手里,自我想怎样构成这个幻象就怎样构成这个幻象,被构成的幻象就转化成客观性的刺激,幻象代替了刺激。

但实际上客观性的刺激依然存在,只不过被用一个可使自我感到满足的幻象代替罢了。

阿Q的失败依然存在,改变不了,只不过他自己并不觉得,相反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