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面。湖水刚刚涨
起来,水面与堤岸相平,漂浮的云气与湖水 相连 。 从几个地方飞来的早莺,争着抢占向阳的树 枝。不知是谁家刚飞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忙 着筑巢。 各色各样的花渐渐要使人眼花缭乱,不高的 青草刚刚能够遮掩马蹄。 最喜欢景色秀丽的湖东,在那里总觉得玩赏 不够!因为那绿杨阴里有美丽的白沙堤。
这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 现出诗人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 心和气概,富有象征性和启发性。 杜甫发挥想像,取“孔子登东山而小 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入诗,既写 出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敢 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壮志和毅力.
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诗 人怎样的情怀?
这首诗主要描写望山所见所感, 以简劲的语句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气 势,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
全诗是如何扣住“望”字来写了? 诗中没有一个“望”字,但紧紧围 绕“望”字着笔。首联写远望中泰 山的山势,颔联写近望中泰山的神 奇秀丽和巍峨高大,颈联写凝望之 景,尾联是想像中的俯视。
与“泰山”有关的成语、俗语
人心齐,泰山移 有眼不识泰山 重如泰山 老泰山 泰山北斗 一叶幛目,不见泰山 泰山压顶不弯腰 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 我听
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政治上的改革派,曾遭受
过保守势力的攻讦,诗中的“浮云”就比喻 反对革新的保守势力。
1、诗的一二两句和三四句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燕子啄泥衔草、营建新巢,从中能见出什么? 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 见不是“家家”。因为还是初春季节。这里的“早” 和“新”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莺和燕联成一幅完 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 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就会引起人 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这两句以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争暖 树”“啄新泥”既说明天气乍暖还寒, 又写出了春光给自然界带来
5、 第五、六句写了什么?为什么说“乱花 迷眼”?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浅草有什么用意? 第五、六句写了花草。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久了, 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暗切 题中“行”字。草初生,故“浅”,也是早生景象; “没蹄”,也是暗切“行”字。
这两句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渐
欲”二字,含有野花渐开渐多之意。 “没马蹄”三字,既写出了草浅,也体 现出当时的人喜爱在西湖边骑马游春的 风俗。
6、最后两句是怎样结住全诗的?诗人最喜 爱的是什么?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 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 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1、《钱塘湖春行》以_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
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 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 的喜悦之情。
登飞来峰
王安石
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唐
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宋神 宗时,他致力于政治改革,表现了他勇于革新, 不畏众议的精神。
飞来峰,即 浙江绍兴城外的 宝林山,唐宋时 其上有应天塔, 俗称塔山,古代 传说此山自琅琊 县城东武县(现 在山东诸城)飞 来,故名。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荡:荡漾,曾:层,决眦:睁大眼睛
层出不穷的云雾使人心胸 荡漾,我睁大眼睛看见欲归巢 的飞鸟。
凝望之景.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应当,凌:登上,绝顶:最高峰。
一定要登上泰山最高峰,在上面俯视 的话,众山都会显得矮小。 想象中登岳远望
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 句。
一二句记叙自己行动,为后文议论做铺垫。三四
句议论,由前两句自己的生活经验体悟到一种人 生哲理。 2、诗中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反应怎样的人生 哲理? 《登飞来峰》是一首哲理诗。这首诗借写景 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以理入诗,表现了 作者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 哲理: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 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所羁绊。
远望中泰山的山势.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造化:大自然。钟:汇聚 阴阳:山南山北。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在泰 山,山南山北的天色被分割成一明一 暗两部分。
赏析“钟”“割”二字。 “钟”用拟人手法赋予自然以人 的情感,突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割”字用拟人手法将大自然赋予 感情,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 “割昏晓”用夸张手法表现泰山的 高峻绵长。 这一联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 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古诗三首
望 岳
写作背景
这首诗歌写于736年,属于杜 甫创作历程中的漫游时期。20岁后,诗人开 始了他的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 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 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 结为肝胆相照的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 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
望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荡胸生曾云,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 —杜 杜 甫( 甫(736 736年) 年)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夫fú,语气助词。岱宗:泰山的别称.
未:没有 了:完
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青 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西湖_______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____ 的感情。第______句和第______句是颔联, ______联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诗人行踪 早春 喜悦 三 四 颈 对偶 2、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是从哪些地 方看出来的? 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是我国最著名的风 景区之一。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 以统计。 这首诗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 中所见到的西湖早春风光,使人觉得生意盎 然,如亲见一般,真不愧为名篇。
写作背景
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的时候,到 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 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 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 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抒 发了自己对春天西湖赞美和热爱的感情。
3、“水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
说“云脚低”? “水面初平云脚低”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 “水面”指西湖湖面。水面初平写春水新涨, 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的景象。“云脚低” 指白云重叠,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 看上去,浮云很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4、“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为什么“争暖树”?
钱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词语解释
早莺:早来的黄莺。
暖树:向阳的树枝。
新燕:刚飞来的燕子。
乱花:杂花,各色各样的花。
浅草:不高的青草。 行不足:玩赏不够。 渐欲:渐渐的要。 云脚:下雨前后出现的接近地面的云气。
这首诗给人的启示是:只有站得高,
才能看得远;只要不怕困难,敢于 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 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高尔基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 省渭南县境)人。翰林学士,左拾遗。因直言极谏,贬江州 司马,移忠州刺史。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 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七十五岁。 杜甫而后,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 人。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里,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 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错综复 杂的社会现实,在白居易诗中得到了较全面的反映。今存 白居易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他 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一是以《长 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前者把当时社会 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笔底。后者则有着曲折 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 形象的塑造。在语言和音调上又显得特别得流畅匀称,优 美和谐。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代表作品:《赋得古原草送别》《卖炭翁》《暮江吟》 《长恨歌》《琵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