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日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

一起看看人教版三班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欢迎查阅!
人教版三班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1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受牧童拘束愉快的生活,体会牧童悠闲得意的心情。

学问与技能: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拘束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爱好。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日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

吕洞宾究竟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的确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
岩”,是唐代人。

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

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夫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

最终不知去向,传奇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相互正音。

(留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同学反馈并质疑。

(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同学的质疑)
三、再读古诗,沟通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依据同学回答,老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模糊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开心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老师配乐朗读,同学闭目想象。

2.同学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同学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快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沟通。

5.全班沟通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老师加以引导:
(诗人憧憬安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拘束的生活。

)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拘束、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竞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老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人教版三班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拘束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爱好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日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

吕洞宾究竟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的确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

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

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
领导的农夫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

最终不知去向,传奇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相互正音。

(留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同学反馈并质疑。

(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同学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光明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沟通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同学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沟通争论。

)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依据同学回答,老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模糊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开心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老师配乐朗读,同学闭目想象。

2.同学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同学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快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沟通。

5.全班沟通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老师加以引导:
(诗人憧憬安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拘束的生活。

)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拘束、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竞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老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人教版三班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字,熟悉8个字。

2.能哟个查字典,联系生活或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意思。

3.默读课文。

复述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徐文长解决问题方法的奇妙,激发同学勇于思索,敢于创新的热忱。

教学重点:
了解徐文长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奇妙。

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的写作方法。

学情分析:
同学有自主学习生字新词的力量,在字词的学习过程中,初步具有借助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能借助网络资源,在老师的指导下,读懂文本,并能依据详细情景进行拓展思索。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徐文长吗?徐文长从小就聪慧机敏。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他小时侯的故事。

2、板书课题:22 竿上取物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同学课前预习状况。

1、自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

4、争论: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三、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想想:文章写徐文长的聪慧选择了哪些材料?
2、这两个材料的组织上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习。

四、课堂小结,书写生字。

1、老师小结。

2、指导书写生字。

(1)指名认读生字。

(2)沟通,说说怎么记住这些字。

(3)重点指导“雀”字。

(4)同学书写。

其次课时
一、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思索:徐文长解决问题的方法妙在哪里?
徐文长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在文中勾画出来。

别的孩子又是怎么做的?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4自然段,找出描写徐文长提水桶过河的句子。

(2)指名读徐文长过桥的句子,留意抓住人物动作描写的词语。

(3)请同学们勾画出动词,体会这样的写作方法。

(4)指名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5)(看动画课件)认真观看徐文长过桥的情景,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

理解词语:轻轻松巧
(6)比较:别的孩子是怎么过河的?
(7)这个句子你认为怎样读呢?
(指导有感情朗读:a自由读b指名读c齐读)
2、老师小结,过度:徐文长真是聪慧伶俐。

看到徐文长顺当的
提水桶过桥,你的心情怎样?(兴奋、兴奋)小伙伴们和你们一样。

你们想对他说什么?
3、合作学习6自然段:
(1)师述:伯父看到了,一边点头赞扬,一边把事先藏好的礼物取了出来。

看着伯父的礼物,你发觉了什么?
(2)指名读读伯父说的话,理解伯父所提出的要求。

(3)争论沟通伯父提出的要求。

师述:这时,他们谈论什么呢?(同学们也谈论一下,体会词语) 理解词语:唧唧喳喳
(5)师述:徐文长是怎样做的?
2、同学3人小组合作学习,查找徐文长竿上取物的妙法。

(老师巡察、指导。

)
3、师生沟通徐文长取物的方法。

(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7、复述:徐文长是怎样竿上取物的。

8、争论沟通:徐文长竿上取物的方法妙在哪里?作为徐文长的小伙伴,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9、回归整体,围绕板书,指导朗读课文最终一个自然段,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自由读。

②指名读。

③齐读。

)
10、拓展学习:徐文长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是奇妙。

同学们,你们也是聪慧的孩子,你们还能想出什么方法拿到竿上的礼物呢?(争论沟通)
11、老师小结:同学们,你们真有方法。

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看谁能顺当完成老师下面的几道练习。

三、课堂练习。

(要求同学在电脑上完成)
3、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4、课外阅读延长:
(1)请同学阅读有关徐文长小时侯的故事,进一步体会徐文长的思维独特。

(2)网上查询,阅读更多的有关表现孩子们聪慧伶俐的小故事。

人教版三班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