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驾驭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体会《论语》的语言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驾驭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2. 实力目标:驾驭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3. 情感目标:积累哲理深刻的名言警句,相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看法,激发酷爱文学经典的热忱。

重点:以诵读为主,通过自读、合作、听讲,逐步疏通文意难点:解读各章语录,理解文章大意学法指导:
二、学习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词汇,能翻译十二章语录,牢记语录中的精辟句子或词语。

2.通过反复诵读,依据实际生活思索十二则语录中的哲理,理解十二则语录中的才智。

三、预习沟通
(一)自主学习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珍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日,仍光线四射。

我们同学们进入中小学学习已经七年了,关于建立正确的学习看法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肯定有了不少体会。

我国古代的孔子是宏大思想家和教化家,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他的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论,有不少是谈学习看法和学习方法的,对同学们搞好学习,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都有很大意义。

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
究学习《〈论语〉十则》这篇课文。

2、作品简介
1.孔子其人
孔子(前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宏大的思想家、教化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终不再仕。

晚年返鲁致力于整理文献和接着从事教化。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三人,教出不少有学问有才能的学生。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孔子是一个教化家、思想
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学问分子。

孔子高尚之品行主要包含这样几个方
面:发愤忘食,安贫乐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人为善,直道而行。

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

闻名遐迩的“三孔”——孔庙、孔林、孔府,位于曲阜城的中央,是在孔子故居的基础上逐步发展
3、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读准字音
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 论.( )语
思而不学则殆( ) 不亦说 ( )乎
不逾矩( ) ( )
三省 ( )吾身传( )不习乎
曾( )子一箪( )食曲肱( )而枕之
2.老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驾驭和积累肯定量的文言词汇。

文言文中
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

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改变。

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假如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

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

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

学习文言文要特殊留意这些变义词。

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

这就须要联系
上下文,正确理解。

先细致读几遍课文,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假如起先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

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字词,老师帮助学生解决。

1. 老师范读课文,学生齐读。

第一遍读准字音 ; 其次遍读出节奏 ; 第三遍抑扬顿挫。

2.小组合作解决字词意义和语句翻译,老师适时点拨。

(二)沟通学习
第一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学(学习)而 (表顺承)时( 按时(名词作状语))习(复习)之,不亦(也是)说(同“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了解)而 (表转折)愠(生气)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挚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欢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二)课文探究,小组探讨
第1句讲了什么,教我们怎么做?
第2句讲了什么,教我们怎么做 ?
第3句讲了什么,教我们怎么做?
其次章
(一)分析文义
曾子曰:“吾(我)日(每天,名词作状语)三(多次)省(反省)吾身:为(替)人谋(出办法)而(表转折)不忠乎?与挚友交而(表转折)不信(诚信)乎?传(传授的学问,名词做状语)不习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挚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
挚友交往是否诚恳?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二)课文探究小组探讨
本章强调些什么,教我们如何做?
第三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吾十有(通“又”)五而(表顺承)志于学,三十而立(独立),四十而(表顺承)不惑(迷惑),五十而(表顺承)知天命(自然规律),六十而(顺承)耳顺,七十而(表顺承)从心所欲,不逾(超过)矩(规范)。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我十五岁起先立志学习,三十岁能独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为所欲为,又不会超出规则。

(二)课文探究
1.本章是曾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请探讨是个怎样的过程?
2.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3.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4.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第四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温(复习)故(就的学问,形容词做,名词) 而(表顺承)知新(新的领悟),可(可以)以(凭借)为(成为)师矣。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复习旧的学问,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二)课文探究
本章谈学习方法,请探讨是些什么样的学习方法?
四、展示提升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请各小组对预习沟通的其次部分(沟通学习)的第
4章的.问题探讨并各自展示你们学习的成果,让同学们共同共享。

六、课后反思:
我认为本节课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如下:
1、由于古文中的学问点相对比较多,有的同学对个别学问点可能还不够理解。

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及特别句式等。

2、学生能主动参加探讨,假如能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探讨来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肯定深化钻研、虚心请教,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其次课时
1.背诵并默写前四章。

2.熟读课文五至十二章。

第五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学而(表转折)不思则罔(迷惑),思而(表转折)不学则殆(有害)。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不思索,便会迷惑而无所得。

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二)课文探究
本章讲学习方法,起探讨是什么学习方法?
第六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贤(品德高尚)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
不堪(忍受)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乐于学)。

贤哉,回也!”
句子划分停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
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变更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二)课文探究本章赞扬了颜回的什么品质?
第七章
(一)分析文义子曰:“知之(代词,指代学问)者(……的人)不如好(喜爱,爱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以……为乐趣,名词意动用法)之者。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二)课文探究本章阐述了学习看法:以学习为欢乐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
第八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饭(吃饭,名词作动词)疏(粗粮)食饮水(冷水),曲肱(弯着胳
膊)而(表顺承)枕之,乐(乐趣)亦在其中矣。

不义(正值手段)而富且贵,于(对于)我如浮云。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值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二)课文探究
本章讲人的什么?
第九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三(几个)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

择其善者而(表顺承)从(跟从)之(代词,学习),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子划分停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

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二)课文探究
本章讲学习看法什么?
第十章
子在川(河)上曰:“逝(消逝)者如斯(这)夫,不舍(舍弃)
昼夜。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间就像这河水一样,
日夜不停。


(二 )课文探究
本章讲道理是什么?
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
第十一章
(一)分析文义子曰:“三军(军队)可夺帅也,匹夫(一般人)不行夺志也。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行夺志也。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变更,一般人的志气却不行变更。


(二)课文探究本章讲人的什么品质?
第十二章
(一) 分析文义子夏曰:“博(广泛)学而(表并列)笃志,切(恳切)问而(表并列)近思,仁(仁德)在其中矣”
(二) 句子划分停顿:
(三)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四) 翻译: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二)课文探究
本章讲做人要怎样做?
巩固练习
1《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的一部书,是__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共_________篇。

孔子,名__________ ,字__________ ,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宏大的__________ 、__________ 。

2 学与思辩证关系的一句话是:_________ 3.青岛啤酒节开幕之际,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 , _________ !”对远道而来的挚友,我们感到由衷的兴奋欢迎
4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我们应当不愤怒,保持应有的风范,正如论语中所说:
5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6.《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句子:
7.曾子认为治学的人应当重视品行修养的句子:__________ :__________ ? __________ ?__________ ?
8.《论语》中说时间过的很快,如白驹过隙的句子:__________ ,__________
9. 《论语》中论述了“爱好是最好的老师”的句子: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0.完成下列古今异义词 (1)不亦君子乎
古:___________ 今: ___________ (2)可以为师矣
古:___________ 今: ___________ (3)饭疏食饮水
古:___________ 今:___________ (4)饭疏食饮水
古: ___________ 今:___________ (5)匹夫不行夺志也
古:___________ 今: ___________ (6)吾日三省吾身
古:___________ 今:___________
六、自我检测。

1.填空:
(1)生活中用来教化人们要虚心,不要傲慢,不懂装懂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

(2)子曰:“__________ 则罔;__________ 则殆。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0分)
论语( ) 不愠( ) 三省( ) 焉( )殆( ) 不惑( ) 诲( ) 罔( ) 凋( ) 择( )
3.推断题。

(10分)
(1)孔子是战国时期的人。

( ) (2)《论语》是孔子自己编写的书。

( ) (3)孔子是我国古代宏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化家。

( ) (4)《论语》的“论”读“lùn”。

( ) (5)“三人行??”,“三”在古代表示多数,不是详细数字。

( )
4、选择题。

(12分)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三”的
意思是:( ) A.数字,表示详细数量。

B.表示多数 C.表示少数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必”的意思是: ( ) A.必需 B.肯定 C.必定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孔子是在告诫人们要珍惜。

( ) A.时间 B.逝者 C.河流
(4)“与挚友交而不信乎?”中,“信”应取哪种说明? ( ) A.书信 B.信任 C.信实,真诚
(5)孔子是哪家学派的创始人? ( ) A.道家 B.法家 C.儒家
关于这节课,我还有不会的地方:
课后反思
我认为本节课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如下:
1、由于古文中的学问点相对比较多,有的同学对个别学问点可能还不够理解。

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及特别句式等。

2、学生能主动参加讨论,假如能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探讨来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肯定深化钻研、虚心请教,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