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重点2012史学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重点2012史学史
第一篇:复习重点2012史学史
复习串讲:
1、简述先秦时期的史观
天命观:无论是王朝兴亡、世间治乱,还是人们的祸福寿夭都是由“天”而定。
大小事情皆卜之神明,由天作主。
如《尚书》中屡次强调“天乃大命文王。
”“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
”
人事观:《春秋左传》庄公32年曰:“国将兴,听于民。
”
通变观:《周易》中的“穷变通久。
”变,通、久三位一体。
循环论和进化论。
孟子”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论,”“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
邹衍五德论,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
夏木殷金周火
商鞅,韩非主要人类社会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
《商君书》《韩非子》
2、先秦史学的特点
ν史书初创,编年为主,左传大成。
ν官方主流,私修肇始,春秋为先。
ν经史难分,文史难辨,史观丰富。
ν直录曲笔,劝鉴得失,开启史学。
3、简说经史分离,史学独立?
ν《汉书·艺文志》把史书附于“六艺类·春秋家”,因为数量太少,正式的历史著作未及
二十种。
东汉以后史书逐渐增多。
ν“七略”是汉代刘歆所创而见于《汉书·艺文志》的分类,即
ν辑略提要汇集.ν六艺略经部、史部
ν诸子略子部
ν诗赋略集部
ν兵书略子部
ν术数略子部
ν方技略包括医方医技,后世亦划归子部。
ν西晋荀勖编目时分甲乙丙丁,史书在第三位。
ν东晋时李充重新编目,史书改为乙部,居第二位,史学地位之提高可以由此显示出
来了。
ν《隋书·经籍志》确定经、史、子、集四部
ν《隋志》体现了魏晋南北朝史书之多。
《隋志》共著录史书870多部,而出在东汉末
年以前的不过四十几种,隋人写的也不过十几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当有800多种史书出现(817部),且还没有记当时已失传史籍。
ν分为13类,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薄录。
4、刘知几与史学三长
刘知几是盛唐时期杰出的史学批评家,生于661年卒于721年。
公元710年些写成《史通》。
《史通》是一部杰出的史学批评著作,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史学进入一个更高的自觉阶段,是史学思想发展和史学理论建设的新转折。
今有二十卷,分为内、外两篇,内篇原有39篇,今缺《体统》、《纰缪》、《弛张》三篇;外篇十三篇。
• 子玄领国史且三十年,官虽徙,职常如旧。
礼部尚书郑惟忠尝问:“自古文士多,史才少,何耶?”对曰:“史有三长:才、学、识。
世罕兼之,故史者少。
夫有学无才,犹愚贾操金,不能殖货;有才无学,犹巧匠无楩柟斧斤,弗能成室。
善恶必书,使骄君贼臣知惧,此为无可加者。
” 《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五《刘子玄传》
• 才是组织史料和表达的能力;学是指读书搜集史料的学问;识是见解,对史事的见
解,鉴别判断能力。
5、宋代史学的特点
• 宋代史学表现出义理化史学和考据性史学两个发展趋势。
这两大趋势之间既各有特
色,又相互联系。
• 一宋代理学的兴起以及理学思想逐步成为宋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对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下,宋代一些史家夸大儒家义理思想的作用,突出史学的伦理道德性质,过分强调史学惩劝资治功能,而对于史实考证不求其详,不重其实,致使宋代史学呈现义理化发展趋势。
• 义理派史学特点:
1、荣经陋史。
欲藉儒家《春秋》学的褒贬世道风俗,宣称史学的本质在于明道。
•
2、笔削褒贬。
义理派史家把儒家义理思想奉为圭臬,撰史强调文法,使历史事实屈
从其笔削义例。
如朱熹《通鉴纲目》。
3、驰骋议论。
义理派史家多对历史作出道德评价,不考察历史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治史驰骋议论之风大盛,•
4、感悟认知。
认为万物都只是一个天理,历史的发展变化不过是天理的自然体现。
历史发展既然由永恒天理决定,那么史家的职责就是阐明贯穿其中的儒家义理思想。
考据派史学特点:
1、考异纠谬。
多采用在史书正文之下附录注文以明材料取舍的方法。
代表性司马光
《资治通鉴考异》和南宋范冲的《神宗皇帝实录考异》。
纠谬的代表作是北宋吴缜《新唐书纠谬》和《五代史记纂误》。
宋代还出现考据史学的专门著作。
南宋史家李心传所撰《旧闻证误》、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等。
2、刊误辨伪。
多集中在宋仁宗和宋英宗两朝,主要围绕两《汉书》和唐修八史。
•
3、辑佚补缺。
宋代辑佚学成就最大的为郑樵和王应麟。
郑樵提出散亡之书可据现存
书中称引辑录成帙的思想,王应麟则创辑佚之成法,标志着传统辑佚学的形成。
•
4、金石证史。
欧阳修阐明收集金石碑刻的目的在于校补史传缺误,积10余年之功,集录1000卷金石铭文,撰成《集古录》。
赵明诚认为历代正史记载的年代、地理、官爵、世系,出于后人之手,不能无失,而金石刻词为当时所作,可信无疑,对考史价值极大,搜罗金石铭文2000种,撰成《金石录》。
6、章学诚与《文史通义》
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生于乾隆三年(1738),卒于嘉庆六年(1801),终年六十四岁。
由今而论,章学诚是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但他却显于今而不著于时。
生前,他的学术不被理解,极为自负、有着别识独裁的《文史通义》一书也殊乏知音;身故后,没有像样的传记,生平事迹和著作足足埋没了一百二十余年。
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胡适先生为之结撰《年谱》,其学术光辉终于日渐显耀。
到梁启超,更大力张扬,以章学诚之学术不盛行于清代,为清代史学界之耻辱。
著《文史通义》、《校讎通义》、《永清县志》等一生特点:生于乾嘉,不搞考据。
ν批判乾嘉的考据弊端。
今之学者,以谓天下之道,在乎较量名数之异同,辨别音训之当否,如斯而已矣。
是何异观坐井之天,ν主张“理势”的进化史观ν“经世致用”“史以明道”的史学认识论
ν“六经皆史”的史料学理论
ν倡“通史”、立“方志”、设想新史体的历史编纂学思想
ν论德、才、识、学的史家修养主张
7、简述清代史学的特点与变化,及每个时期的代表人物?
清初至康乾之际。
初期是遗老遗少支配学界,对王学进行革命和修正,目的在于经世致用。
康熙二十年后,形势变化,新的力量增长,遗老大师多凋谢。
合理学经学为一,启汉宋兼采之派。
在这一节段,朝廷用两手策略,稳定政权,控制思想,因此,文字狱、开明史馆成为当时大事。
代表人物?二变:乾隆到嘉庆中期。
即所谓乾嘉考据史学。
内容有考证史学、考信史学、经世史学。
代表人物?嘉道之际。
时局变动、经学变化带来了史学的新风,即清代边疆史地学的兴起。
代表人物?
第二篇:外国史学史复习重点2011
“外国史学史课程”复习思考题
(2008级世界史专业)
一、主要历史家及其著作简介
希罗多德
修昔底德
色诺芬
波里比乌斯
普鲁塔克
阿庇安
塔西佗
吉本
斯本格勒
汤因比
二、论述题
1、古希腊史学的发展源流
2、罗马史学的特点
3、希罗多德与修昔底德史学思想之比较
4、斯本格勒与汤因比史学思想之比较
5、希腊古典史学对后世的影响
6、基督教史学的新发展
7.文艺复兴史学的基本特征
三、写一篇小文,对西方某一史家或某一历史著作进行评价。
注意:
1、第一、二题可参考其他相关资料准备,不必限于课堂讲授内容。
2、第三题要求谈自己的读后感,不必对历史家和历史著作详细介绍。
有问题请联系:****************
第三篇:中国史学史复习材料
先秦史学的特征:
1、史学撰述体例的特征。
先秦史学在撰述体例方面,历经了一个持续不断的演进变化的过程,这与史学形成与发展所应具备的相关要素及相应条件密切相关。
文字形成之后,结绳刻画和口述传承被神话传说的追述形式所替代。
历法的逐步完善、史官的出现、政事的需要,渐次形成甲骨、金石、竹木等不同载体的政令档案汇编,进而形成早期的编年体史著。
随着史官制度的完善和分工的细密、社会生活剧烈变动的需求等诸多因素,史学撰述体例逐渐丰富多样,并驾齐驱,编年体渐趋完备,国别记言体形成,纪传体通史规模初具。
2、史学记载内容的特征。
随着文字的形成、史官及史官制度的逐步完善、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史学撰述体例自身的发展、史学主体意识的形成、史学功能认识的提升,促使并且推动史学记载的内容不断发生相应变化。
先秦史学记载的内容,呈现着记事内容从简到繁、单一到多重、简单到复杂、重神到重人、事件到观念、制度到思想、政事到社会人生的全貌的层递式的发展变动演进的特征。
3、史学主体意识的特征。
在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发展变化进程中,中国古代先人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在争取生存、发展和追逐利欲的纷争中,史学主体意识逐次呈现出从古到近、人数由少到多的自觉意识不断累积增强的发展变化趋势。
4、史学功能原则的特征。
随着史学的发展完善,史官制度的发展完备及其职分职责的细密化,历史经验教训的累积,史学意识的自觉化的增进,以及纷繁复杂的社会历史形势变动的需要,人们对史学功能原则重要性的认识与时俱进,使之呈现出渐次加深及逐步形成共识的特征。
如史学借鉴功能的形成,疏通知远认识功能的形成。
5、史家历史观念的特征。
伴随着史学多重因素的发展变化,历史社会生活环境的剧烈变动,
历史典籍的渐次增加累积,史家认识的不断提高深化,史家的历史观念呈现出层出不穷、多家并存、互促互进、各领风骚的竞争不息的特征。
先秦史家的历史观念的不断变化,依次或并行而形成天命史观、圣王史观、民本史观、复古史观、循环史观、变易史观等历史观念,不断推动影响着先秦历史的发展进程。
总之,先秦史学的特征是多方面的。
它促进并且推动了先秦史学从萌芽到规模初具的发展进程,为中国史学的发展形成奠定了坚实宽广的基础,并对其后中国史学的发展演进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秦汉时期的史学特征:
1.开创了纪传体编史的先例。
纪传体是秦汉史学的创造,司马迁是开创者。
他在《史记》中采用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
本纪放在全书之首,按年月次序编写帝王的历史,以记载帝王的言行政绩为主,同时叙述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重大事件;表采用表格的形式排列人物或事件;书记载典章制度;世家主要是记载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的历史;列传主要是人物传记。
这五个部分既有分别,又有联系,相辅相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五种体例中,又以本纪和列传为主,故称为纪传体。
在《史记》的影响下,纪传体成为我国史学的最重要编写体例,其他正史都是采用这种方法编写的。
2.厚今薄古的史学观念。
秦汉人写时大多厚今薄古,与现实紧密联系。
在著史中,略古详今。
《史记》用一半以上的篇幅撰述当代史,班固的《汉书》,荀悦的《汉纪》以及官修的《东观汉记》都是以当代史为主,而且由当代人写当代史。
充分说明秦汉史学家著述为现实服务的观念。
3.秦汉史学进入了新的时期。
秦汉史学出现了繁荣的现象,史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愈来愈高,它的重要性也愈益明显。
因而编写历史书成为当时的一种风尚,出现了大部头的史学著作,如《史记》,《汉书》等巨著,而且这两部著作均为私人编写。
与此同时,统治者愈来愈重视史书的编写工作,特别是组织人力集体编写,如《东观汉记》等就是统治者组织学者进行
编写的。
官修史书由此登上历史舞台。
另外,随着史学地位的提高,史书的列别比以前明显增多,在纪传体之外,还有编年体、杂史、起居注等形式。
魏晋南北朝史学特征:
1、史学的多样化发展以及学科批评的展开。
史学的多样化发展,集中体现在四点:第一,史书的数量宏富,体制不断创新,种类多样;第二,史书的作者来自社会不同阶层,而且既有汉族,又有少数名族,成分多样;第三,史书的领域一再拓展,专史门类多样;第四,史学评论的逐步深化,史评对象多样。
从主要评论史事,到转而以评论史家、史书为主,再到开始探讨历史学发展的历程。
2、史学的学科独立及其官化倾向。
魏晋南北朝史学的又一显著特征,是史学摆脱了经学附庸地位而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史学的学科独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图书目录的分类,二是学校教育与学术机构的设置。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的官化倾向更集中的体现,一是自曹魏起开始设置专职史官修史,二是北朝后期初步形成以宰臣监修国史的“史馆”制度。
3、史学上的门阀观念和民族意识之印记。
当时的史学,从形式到内容,都烙上了门阀观念的印记:一是谱牒、谱学的盛行和“谱局因此而置”。
二是家史和别传的大量涌现。
三是正史的本纪和列传成了门阀士族的谱牒家史。
狭隘的民族意识是魏晋南北朝史书中的最普遍的表现。
史学成了他们为本族和本族政权争夺“正统”地位的工具。
同时,主张各民族间友好相处的思想和坚持国家统一的观念,在魏晋南北朝史学中也有所发展。
隋唐五代史学特征:
1、官方控制史学的程度加强。
这一时期的统治者,承北齐之制,设立史馆,扩大编制,吸收一部分有才学的人为史官,以宰相监修,直接控制史书的修撰。
2、更加重视史学的鉴戒作用。
这一时期以魏征为代表的史学家,强调史学的鉴戒作用,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强调人事,否定天命;第二,重视民心向背与政权兴衰的关系;第三,注重君臣关系,强调君臣相辅。
总之,这一时期编撰的史书,主要把亡国之君的行为当成本朝皇帝“取鉴”的基本内容,从反面向当时的统治者提供了一整套值得取鉴的治国方略,即注意调整君民关系、君臣关系,实行“以静求治”的施政方针。
3、史书种类与体裁的多样化。
史学在这一时期,有了长足的进步,各类型、各种不同体裁的史书纷纷出现。
旧有的编年、纪传体史书无论记载内容,还是形式都得到了更加的完善,典志体、地理书、方志、史注、史评等新的史体也大量出现。
同时。
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大量的杂史、故事、笔记,有价值的类书以及众多的佛道经典,文集数量明显增加。
宋辽金元史学特征:
1、完备的修史制度。
宋代修史制度趋向完备,不仅超过了前代,而且比明清严密。
辽金元设立了自己的修史机构,虽然没有宋朝完整,但也比较系统地保存了本民族的历史。
元代翰林兼国史院,开明清翰林国史院的先河。
2、会通的史学思想。
北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叙述从战国到五代的治乱兴衰;南宋郑樵继承司马迁通史之风撰《通志》,并明确提出了“会通”的思想;宋末元初的马端临撰《文献通考》,是继杜佑《通典》后又一部典治体通史。
“主通明变”成为当时的风气。
3、史学的义理化倾向。
一方面宋人学习《春秋》褒贬笔法,借以惩恶劝善。
以义理断史事,以史事证经义是义理史学的另一个内容。
朱熹认为汉高祖、唐太宗虽然有大功业,也不值得肯定,因为他们的本心是出于利,而不是义。
到元代,理学被确立为官方思想,理学化的史学占据主导地位。
明清史学的特征:
1、历史著述的总结性趋势。
唐甄的《潜书》、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是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总结性著作。
王夫之的《读通鉴论》与《宋论》是历史评述的总结性成果。
章学诚是全面总结我国古代史学
理论的杰出史学家。
《校雠通义》是一部系统的历史文献学理论的总结性著作。
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是我国第一部最为完整的学术史专著。
《大明会典》、《大清会典》、“六通”是典章制度史集大成之作,明《永乐大典》、清《古今图书集成》两部类书以及空前的大丛书《四库全书》,都是古代文献集大成之作,《四库全书总目》则是目录学的总结性成果。
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均为体大思精的历史地理学杰作。
2、求真务实的治史方法。
明清史家大都是具有求真务实的治史方法,追求史事之真实。
王世贞治史求真务实的精神,开这一时代史学考证风气之先河。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是清代考据学的先驱。
乾嘉学者严密的考证方法,实事求是的学分、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值得提倡。
3、历史研究领域的扩展。
大凡明清史家,往往是博通百家的学者,不仅精通经史子集,而且关注天文、地理、水利、医药、士农工商等应用学科,表现出宽广的文化视野。
明清历史研究领域的扩展,还表现在通俗史学的繁荣。
纲鉴类史书、历史演义、历史小说、历史纪实、蒙学乡塾读本等普及类历史读物,盛极一时。
明清史学不断走向社会深层,获得了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历史知识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得到了普及。
4、具有启蒙色彩的史学思想。
明清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出现了市民阶层。
社会的变化,也曲折地反映到史学领域,兴起了反理学、“六经皆史”与经世致用三股史学思潮。
刘知几的史学理论:
1.刘知几在《史通》中明确指出,史家治史不仅仅是劝善惩恶,而必须将史学作为治理国家、统治人民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
重视史学的功用,强调史学与政治的联系,这种理论不仅在当时,就是在后世也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
2.刘知几以前的史学家多鼓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今不如昔”、“是古非今”等,刘知几
对此大加批评,他认为成败与天命无关,今未必不如昔,只不过历史在发展。
社会发展必然出现新特点,这是一种客观的、不以“天命”或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势”在起作用。
这在当时是进步的历史观。
3.刘知几史学思想最大的贡献在于他考察中国封建史学发展过程时,从理论上论证了以下两个问题。
首先,他提出了“史才三长论”,认为一位优秀的史学家应该具有史才、史学、史识。
所谓史才,是指选择、组织史料的能力和书写记事的技巧;所谓史学,是指丰富的史学知识和史料知识;所谓史识,是指过人的见识,即分析历史事件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观点、态度。
刘知几认为一位史学家要搞好历史,“三长”缺一不可,而其中史才、史学又离不开史识。
其二,他主张直笔著史。
刘知几从历史记载的真实出发,大声疾呼“直书”、“实录”,揭发和斥责对历史进行歪曲的现象。
并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史学发展中提倡直书的传统,明确地将“直书”作为编纂史书的基本原则,在理论上加以论证。
章学诚的史学理论:
1、经世致用论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对史学经世致用的思想作了深刻阐发。
他认为,研究历史要有效发挥作用,必须坚持详近略远的原则,注重研究当代史;还应根据不同的社会特点,使研究符合时代需要,以持世救偏;要敢于开风气之先,千万不可为世风所囿。
2、六经皆史论
章学诚认为六经是古代切合时事、服务于时事的历史著作,“六经皆史”的“史”,既具有“历史资料”的含义,用以矫正宋学空谈义理的弊病,同时,又具有经世之史的内容,以反抗乾嘉考据学派闭口不谈义理的流弊。
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论,为史料搜集、历史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3、史义论
史义论是章学诚史学思想的中心,最终把中国古代的史学理论推向最高峰。
史义(又作史意)是相当于史事(历史事实)、史文(历史文笔)而言,指的就是历史理论和观点。
章学诚主张只有具备史义
的著作,才称得上是“成一家之言”的著作,否则只是史料汇编。
4、史德论
章学诚在总结唐代刘知几才、学、识三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史家更重要的素质是具备史德。
史德的内容不只是据实直书、书法不隐,更重要的是尽可能如实反映客观历史,能以理性制约情感。
5、史书编纂论
(1)章学诚提出要创立新史体,以改造旧书籍。
新史体由本纪(按年编排的大事纪要)、因事命篇的纪事本末、图表三部分组成,纲举目张、图文并茂。
(2)主张编写通史。
(3)将史籍按内容和功能分为撰述(著作之书)和记注(为著作提供材料的资料汇编)两类。
(4)扩大了史料收集的范围。
(5)文人不能修史。
文人修史讲求文字技巧,往往影响史书记事的真实。
野史:野史是与正史相对应的史学门类,由私家撰述而成,既包括纪传、编年、纪事本末、典志等体裁的私俢史书,也包括笔记、诗话、纪闻、稗史等,形式不拘,内容包罗万象。
通俗史学:通俗史学是历史演义、历史小说、历史纪实、蒙学乡塾读本等普及类历史读物的总称,在扩大史学的社会影响、普及历史知识方面作用大。
笔记:笔记(又称杂记、笔录、丛谈等),是随笔记录当时见闻、阅读心得的一种书籍,大致可分为小说故事、历史琐闻、考据辨证三类。
第四篇:史学史复习材料1
一、名词解释:
(1)《世本》:原本15篇,记事从黄帝开始,讫于战国末年。
有《帝系》、《王侯谱》、《卿大夫谱》、《记》、《世家》、《传》、《氏姓》、《居》、《作》、《谥法》等。
其中《帝系》记帝王传授的系统;《王侯谱》、《卿大夫谱》记诸侯、卿大夫世系;《氏姓》记录当时所有的姓氏;《居》讲建都情况;《作》记录一些
事物的发明情况及其历史;《谥法》记谥号的含义。
其中《世家》、《传》等对《史记》体例的形成具有启迪的作用。
(2)《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
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
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
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
(3)“三礼”:即儒家经典中的《周礼》、《仪礼》、《礼记》:其中《周礼》又名《周官》,是有关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的汇编。
一方面反映了西周现实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头脑中理想的政治制度。
《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流传下来的十七篇仪节单,其中有包括《士婚礼》、《士丧礼》、《士冠礼》等,反映了当时的典礼活动、伦理关系、吉凶婚丧等社会生活。
《礼记》主要是论述礼的作用和意义。
(4)荀悦:字仲豫,东汉颖川人。
汉献帝时任黄门侍郎、秘书监。
献帝以《汉书》“文烦难省”,建安初年命荀悦按编年体改编《汉书》,前后三年,成《汉纪》30卷。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荀悦以《汉书》中的本纪为纲,将其书中传、志、表的内容加以概括,按时间的顺序,散放于帝纪各年之下。
将80万字的《汉书》精简为18万字的《汉纪》,为用编年史体撰述断代历史创立了典范。
(5)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
曾任东晋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
南朝宋文帝时任中书侍郎。
文帝以《三国志》过于简略,乃命裴松之作注。
裴氏花了三年时间完成此注。
裴注重点不在训诂名物,而在史料的补缺与纠谬,引用的书达200多种,搜集资料十分广博,其注文近于原著数倍。
裴注被誉为南北朝三大名注之一。
(6)《华阳国志》:东晋常璩所著,共12卷。
卷1至卷4,主要记载巴、蜀、汉中、南中的历史,详述各地的山川、交通、风土、特产、民俗、文化等;卷5至卷7记叙公孙述、刘焉、刘璋、刘备、刘禅事迹;卷8记载晋平蜀以后的蜀事。
卷9记李氏成汉政权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