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4课时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教学设计)一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2024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第4课时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有条理地表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思维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3.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核心素养】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算式的含义,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联系实际情意,体会连加、连减的意义和理解计算顺序,学会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图意,正确列出算式。

【学情分析】
连加连减的编排充分利用了直观图,通过生动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尺管如此,一年级儿童受年龄特点的限制,这部分内容仍是学习的难点,这是因为连加或连减都是由两个计算步骤构成的一个连续的口算过程,在计算中都要先记住前面两个数相加或相减的结果,再与第三个数相加或相减才能完成计算任务。

一年级儿童容易出现由于看不见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而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任务单。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引“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学过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探究的欲望。


1.看谁填的又对又快。

2.看图列式。

二、新知探究—习“方法”
【设计意图:任务引领,引导学生了解主题图有哪些事物,理解基数和序数的含义,有助于提高学生收集、处理数学信息的能力。


任务一:探究连加法的计算方法
1.出示情境图:认真观察图片,说一说你都看到了哪些信息?
提问:说说一共有多少盆花。

2.用1个代表1盆花,摆一摆。

提示:求一共有多少盆花,就是把原有的4盆、女孩运来的3盆和男孩运来的2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提问:像4+3+2这样,几个数连续相加的算式,叫连加算式,连加算式怎样计算呢?
方法一:直接数数法
方法二:接着数数法
方法三:按顺序计算法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用得数加上第三个数。

任务二:探究连减法的计算方法
1.出示情境图:认真观察图片,说一说你都看到了哪些信息?
2.用1个代表1朵向日葵花,摆一摆。

3.用1个代表1盆花,摆一摆。

提示:从原有的8朵中去掉筐里的3朵,再去掉手里的1朵,求还剩几朵,用减法计算。

提问:像8-3-1这样,几个数连续相减的算式,叫连减算式,连减算式怎样计算呢?
方法一:直接数数法
方法二:数轴表示法
方法三:按顺序计算法
三个数连减,先把前两个数相减,再用得数减去第三个数。

归纳:
(1)求三个数合起来是多少,用连加;从一共的数里连续去掉两个部分,求还剩多少,用连减。

(2)计算连加,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把所得的得数与第三个数相加。

(3)计算连减,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先把前两个数相减,再把所得的得数与第三个数相减。

三、达标练习—活“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这节课所学知识。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教材P47想想做做第1题。

2.教材P47想想做做第2题。

3.教材P47想想做做第3题。

4.三条彩带一共有多少个长?
5.(思维拓展)
四、总结评价—拓“延伸”
1.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是怎么学会的?
2.学习评价
3.课后作业:完成分成作业对应练习。

【板书设计】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

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阵地。

本堂课我创设了情境。

学生们比较感兴趣,能很快地投入到学习的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