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中特研究生:第十讲: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思潮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 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
1.1社会主义的思想可以追溯至16世纪。
16—17世纪,是资本原始积累的时期,也是资产阶 级开始形成的时期。与此相对应,出现了正在形 成中的无产者反抗早期资产者的斗争。
1.2 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1789)前夕,资产阶级 思想家发动的启蒙思想运动中,涌现出反映无产 者利益和需求的社会主义思潮
课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第八讲 第九讲 第十讲
程
内
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内容及发展 张忠胜 哈战荣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申晓若 李新 孙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邢雷 肖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王春玺 郭红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邢国忠 文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王静 卢迎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 李娟 李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力量 张世飞 朱家梅 当代中国与世界 王雪梅 申晓若 孙敏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思潮 郭红梅 张忠胜
思想渊源
欧洲共产主义孕育已久。早在30年代,A.葛兰西在狱中开始探索西欧国家不同于俄国 的革命战略。他被认为是欧洲共产主义的思想先驱。法国和西班牙共产党30年代倡 议建立的人民阵线,提供了联合社会党及其他民主党派的实践经验。1944年P.陶里 亚蒂指出,在意大利必须通过一些与俄罗斯不同的途径来实现社会主义。M.多列士 也在1946年指出,世界民主的进展使得人们有可能考虑不同于俄罗斯共产党人的 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1948年以后南斯拉夫共产党不屈服于外来压力,坚持有权 走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了西欧一些共产党的进一步探索。
第十讲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思潮 张忠胜
引言
本讲基本内容和逻辑线索
19世纪上半叶:欧洲社会主义思潮与运动的最初发展 19世纪下半叶:科学社会主义广泛传播、第一国际(国际工人协会)、巴黎公社革命 、欧美社会主义政党、第二国际 20世纪上半叶:伯恩斯坦主义与第二国际的破产、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苏联社会 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共产国际与社会主义工人国际、欧亚人民民主国家与社会主 义阵营的形成 20世纪50——80年代:共产党执政国家、非共产党执政国家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与苏联剧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共产党执政国家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非共产党执政国家、民主 社会主义、其他主要社会主义流派和运动
2.2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与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探索
共产国际的解散,使得各国共产党有了更多依据本国情况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发展的 权利和机遇。但国际格局的复杂,又促使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自主发展之路受到阻 碍。 总的来说,社会主义阵营还是初步形成了。但分歧、冲突、探索是其中的关键词。 苏联模式 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主义 波兰的社会主义实验 匈牙利的社会主义道路 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与阿尔巴尼亚 蒙古柬埔寨越南老挝朝鲜古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9世纪40年代活动在西欧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工人和革命者的政治组织无力担 负起传播科学共产主义的历史重任,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同 时,便积极开展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活动。 1946年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以便加强各国社 会主义团体之间的联系。传播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为建党做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 1847年6月,共产主义者同盟建立。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 会主义的诞生。 1848年革命。
恩格斯 1851年《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 1879年《反杜林论》 1884年《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1886年《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1885年整理出版《资本论》第二卷 1894年整理出版《资本论》第三卷
1864年9月28日,马克思应邀出席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大会,被选为总委员会委员,并 担任德国通讯书记。10月11日,正式定名为“国际工人协会”。1876年7月,在费 城召开最后一次代表会议后,正式宣告第一国际解散。 《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 《国际工人协会临时章程》 恩格斯1870年迁居伦敦后,也被选入总委员会,并先后担任比利时、西班牙和意大利 通讯书记。 1889年7月,巴黎国际代表大会,(事实上)标志着第二国际的建立。 1891年8月,国际工人代表大会在布鲁塞尔召开,这是第二国际的第二次代表大会。
1915年9月,由意大利社会党、瑞士社会民主党和俄国民主工党联合发起的国际社会 主义者代表会议在瑞士伯尔尼附近的齐美尔瓦尔得村举行。左派建议与第二国际决 裂,并建立一个新的国际,遭到会议拒绝。但是,此次会议形成了左派集团,核心 人物即是俄国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人列宁。(早在第二国际的后半期,列宁在同第二 国际修正主义斗争的过程中,就已形成了第二国际中的著名左派。) 1916年,列宁称作《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般简称为《帝国主义论》 。 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第一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1919年3月,在各国左派社会主义者的基础上诞生的各国共产主义政党和组织在莫斯 科建立了共产国际。一般也被称作“第三国际”。 1923年5月,1919年2月恢复活动的第二国际即伯尔尼国际,与成立于1921年2月的 各国社会党中派的国际组织即维也纳国际,合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人国际。
2.3 发达国家的“欧洲共产主义”
20世纪70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形成的一种思想流派,主要是指西欧一些共产党在 探索当代发达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时所提出的理论观点和政治路线。欧洲共产 主义一词系西方记者1975年报道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共产党分别举行双边会谈 时开始使用的。这些共产党的领导人在指出这一名称不能科学表达其涵义的前提下 予以认可。1976年6月3日意共总书记E.贝林格在法共举行的欢迎集会上第一次使 用“欧洲共产主义”的提法,此后一些共产党曾将它写入文件。
基本主张
欧洲共产主义各党在主要观点和政治倾向方面大体一致,具体政策和提法亦有差异, 以至分歧。 关于指导思想。 关于革命道路。 关于社会主义。 关于工人政党。
力量和影响
在西欧,公开主张或赞成欧洲共产主义原则的,除意共、法共、西共之外,还有英国 共产党、比利时共产党、荷兰共产党等。基本支持或接近欧洲共产主义主张的有芬 兰共产党、瑞士劳动党等。共约14个党派,有党员 280万人,占西欧各国共产党党员 总数90%。亚洲、大洋洲及拉丁美洲也有一些党派在不同程度上支持或接近欧洲共 产主义观点。进入80年代,由于欧洲共产主义影响越出欧洲之外,欧洲共产主义一 词含意并不确切,以及一些政党面临新的困难或分歧,一般不再使用这一概念。但 它们仍继续坚持其基本主张和原则。欧洲共产主义的主张能否实现有待于实践的检 验。
至此: 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形成了以各国共产党为主体的共 产主义和以社会党为主体的社会民主主义 两大分支。 ……
2.当代世界主要社会主义发展
2.1 背景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全面爆发。 1940年2月,社会主义工人国际执委会在布鲁塞尔召开了最后一次全体会议,但会议 没有作出任何决议。4月社会主义工人国际执行局在布鲁塞尔展开了最后一次会议 ,制定了《欧洲改造纲领》,并发表了庆祝五一节宣言。5月,总部所在地布鲁塞 尔被纳粹军队占领,社会主义工人国际停止活动。 1943年5月,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举行会议,主要讨论了解散共产国际的问题。5 月15日拟定了关于解散共产国际的倡议书,并提交各国当征求意见,要求在最短时 间内回复。到6月8日,共产国际共收到中共、德共、法共、意共、西共等31个支 部的宣言和声明,一致赞成解散共产国际。主席团于6月8日召开了最后一次会议, 并于6月9日发表了主席团签署的《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关于解散共产国际的 通告》。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形成过程
1956年苏联共产党二十大,赫鲁晓夫秘密报告,批判斯大林,促使西欧各国共产党人 重新认识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强调独立自主地确定政治路线。同年,陶里亚蒂提 出“结构改革”论,认为经过民主与和平方式对现有政治经济结构进行一系列改革 ,意大利能够循序渐进地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科学技术的迅 猛发展,西欧国家的社会结构和关系发生相应变化,民主制的范围有所扩展,希腊 、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独裁政权在70年代相继垮台。客观形势的巨大变化要求西欧 国家的共产党对共同面临的基本问题确立新的认识和抉择。另一方面,1968年西 欧有18个共产党谴责俄罗斯出兵捷克斯洛伐克,接着意共与苏共就社会主义是否有 不同模式的提法发生分歧。在持续的争论中,意大利、法国、西班牙3国共产党的 观点日趋接近。1975年7月意共与西共举行双边会谈并发表宣言,同年11月意共与法 共会谈并发表共同声明,被认为是“欧洲共产主义”正式形成的标志。1977年 3月, 意共、法共、西共领导人在马德里会晤,通过《在民主、自由中实现社会主义》的 纲领,被称作“欧洲共产主义的宣言”。
中央财经大学 2016-2017学年第1学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考核方法 一、本课程共10讲,分10个专题,每个专题由一位教师讲授。 二、本门课程考核分两部分,由平时成绩(5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50%)构成 。 三、平时成绩由上课教师不定期不定次数抽查构成,缺课计0分,事先准备、与出题 内容不符按缺课处理,若确实有事需提前请假 (事假由学院盖章,病假有医院假条) ,请假给一半分数,无特殊原因不接受课后请假或补交试卷。 四、上课时间:3—13周,14-19周为自学和撰写论文,每人自选题目撰写一篇5000 字左右的论文,带至期末考试考场交给老师。 五、在第20周进行期末闭卷考试,试题题型为分析或论述题。 六、如遇节假日,则本讲内容放至第14周补。
1.4 19世纪下半叶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1848年革 命失败以后,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理论研究和宣传 ,通过指导各国的社会主义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 运动,极大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传播。
马克思 1850年《1848年至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 1852年《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1859年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 1865年完成了《资本论》的全部手稿 1867年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 1871年完成了《法兰西内战》
14191848马克思1850年1848年至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1852年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59年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1865年完成了资本论的全部手稿1867年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1871年完成了法兰西内战恩格斯1851年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1879年反杜林论1884年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6年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5年整理出版资本论第二卷1894年整理出版资本论第三卷1864年9月28日马克思应邀出席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大会被选为总委员会委员并担任德国通讯书记
1.3 19世纪上半叶欧洲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潮: 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及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反动的社会主义: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德国的或
“真正的”社会主义
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正如经济学家是资产阶级的学术代表一样,社会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无产阶级的 理论家。在无产阶级尚未发展到足以确立为一个阶级,因而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 斗争尚未带政治性以前,在生产力在资产阶级本身的怀抱里尚未发展到足以使人看 到解放无产阶级和建立新社会必备的物质条件以前,这些理论家不过是一些空想社 会主义者,他们为了满足被压迫阶级的需要,想出各种各样的体系并且力求探寻一 种革新的科学。但是随着历史的演进以及无产阶级斗争的日益明显,他们就不再需 要在自己的头脑里找寻科学了;他们只要注意眼前发生的事情,并且把这些事情表 达出来就行了。当他们还在探寻科学和只是创立体系的时候,当他们的斗争才开始 的时候,他们认为贫困不过是贫困,他们看不出它能够推翻旧社会的革命的破坏的 一面。但是一旦看到这一面,这个由历史运动产生并且充分自觉地参与历史运动的 科学就不再是空论,而是革命的科学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一卷,第155页。
1.6 恩格斯逝世以后,第二国际内部的思想和政治 分歧越来越大。
伯恩斯坦1899年发表《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对马克思主义的 三个组成部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修正”。 内部开始分化,1914年,大多数领袖背叛社会主义,意味着这个国际在思想上和政治 上破产。
1.7 十月革命成功与共产国际(第三国际)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