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教学设计(通用18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教学设计
《草》教学设计(通用1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草》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草》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的】
1、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习两相对照的结构。

3、学习语言的揣摩。

【重点难点】
1、重点:
⑴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

⑵记叙的感情色彩。

2、难点:
⑴两相比较的结构。

⑵对三味书屋内容和写法的理解。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试卷
二、导入新课
1、作者作品简介: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幼时受过诗书经传的教育,稍长又喜杂览,读了许多野史杂记。

1898年到南京求学,四年后东渡日本留学。

初学医,后弃医从文。

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时,在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任部员、
金事等职。

同时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兼教。

1918年5月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抨击吃人的旧利教和封建制度,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27年10月,定居上海,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艺运动的主将。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近一千万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

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

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阐静来”,鲁迅借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

可以说《朝花夕抬》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

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2、导语:
从课文的标题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文章按地点的转移分两个部分。

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三、段落大意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

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
全文可分两部分:
1、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又可分四层:
⑴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

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⑵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⑶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⑷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2、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

可分五层:
⑴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⑵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

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⑶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⑷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⑸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四、分析文章
1、百草园部分:
⑴提问:文章第一段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没有矛盾。

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

“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

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

所以不矛盾。

⑵提问:作者怎样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讨论并归纳:
①从句式上看,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宕开一笔,为的是突出下面"单是"的内容。

既然“单是”就已趣味无穷,可见园里的乐趣定然比比皆是。

这是“以一概全”的写法。

②从描写的范围来看:先写整体,后写局部。

③从描写的景物来看,既有植物,又有动物。

④从观察的角度来看,有好看的(视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堪,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有好听的(听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有好玩的(触觉)有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螫,有可
以拔起来的何首乌的臃肿的根;有好吃的(味觉)有桑堪,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

难怪百草园是儿童的乐园。

⑤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
的小球;有拟人:油岭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特有的感受。

⑥从遣词描写来看,用词十分准确、生动,形容黄蜂用“肥胖”,形容叫天子用“轻捷”,形容石井栏用“光滑”都十分贴切。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的有声、有色、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

⑶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⑷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捕鸟的?为什么要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

这都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⑸小结: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

2、三味书屋部分:
⑴导人新课:
百草园的景物是那么美,百草园的故事是那么动人,百草园里捕鸟是那么好玩,这确实是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儿童的乐园。

这节课,我们再来探讨一下三味书屋是否也是儿童的乐园呢?
⑵提问:第9小节在文中有何作用?一个“不知道”和三个“也许是”能否删掉,为什么?两个“Ade”和两个“我的”表现了“我”对百草园怎样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
①这一段在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②不可以。

因为删掉了加点词语以后,句子的意思完全变了。

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如果删掉,则由无法肯定变成完全肯定了,这违背作者猜测的原意,也不能表达“我”对百草园的依恋和对私塾的反感。

③真切地表现了“我”对百草园恋恋不舍的心态和依依惜别的神情。

⑶提问:三昧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与百草园相比,哪个好玩?
讨论并归纳:
当然百草园好玩。

百草园很大,这个园很小;在百草园有许多动植物,有许多好看、好听、好玩的东西,而在这个国只能爬上花坛上去折腊梅花、寻蝉蜕,最好的工作只不过是捉了苍蝇喂蚂蚁,又必须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玩的伴又不能太多,时间又不能太久。

⑷提问:三昧书屋里读的书,孩子读得懂吗?你们读得懂吗?作者写这些教学内容有什么用意?
讨论并归纳:私塾里的教材脱离学生实际,艰深难懂,逼着学生死记硬背,不懂也不能问。

作者这样写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和摧残。

⑸提问:作者在三味书屋里学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

⑹提问:归纳文章的中心意思。

讨论并归纳:
本文通过幼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3、小结: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比较起来,百草园的生活写得有声有色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

在三味书屋,学的是脱离学生实际,艰深难懂的教材,内容陈旧,方式落后,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

作者在记叙描写中渗透着他的思想感情。

5、作业:
完成复习试卷。

【教学后记】
本文虽然是一篇老文章,但是关于它的主题理解已与以前不同,我们教师完全应该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本文的教与学,老文章要新教,应更多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来教学。

《草》教学设计篇2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看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而让学生主体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恰恰能满足学生作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精神需要,这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心向,本节课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美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

教学目标:
1、了解北大荒的草塘的美丽景色、丰富物产,丰富物产,激发
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子。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了解草塘的美丽景色、丰富物产,体会“我”思想感情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教学流程:
一、直接切入、开门见山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6课《可爱的草塘》(板书课题:可爱的草塘,并齐读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字词,这节课你们还想学习哪些知识呢?(学生各抒己见、自由提出问题)
二、归纳问题,引导初读
师:我把大家提出的问题.总结一下:可爱的草塘到底哪里可爱?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问题:作者来到北大荒前后电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快速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最美的、最感兴趣的部分。

2、小组读议
师:把你们找到的部分读给你的同学听,并且说说为什么?
三、创设情境,读好课文,自主学习
1、学生汇报(各抒己见,想读哪段读哪段)
(1)生:有的学生找第5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看图,(出示图画)
师:导读“这草塘真美啊!”
生:齐读(配乐)
师:谁有兴趣再读一遍?指名读
感悟句子意境:(一名学生读文,其余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进入情境)放舒缓的轻音乐
[由学生的电维不同,所以学生的程度也不同,找出的答案不相同,所以有的同学找的是第7自然段,有的找的是第19自然段----所以我就跟着学生的电维走,作适当的点拔]
例:
(2)有的学生读第9自然段
师:我作适当的引导:[同学们,当你们还沉醉于追狍子,打野鸡这种兴奋之中时,你是否想过,这些动物是多么可爱,在国家三令五申地颁布《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今天,你们还忍心屠杀这些可爱的生灵吗?]
[思想教育]
(3)有的学生读----
2、读中汇报,读中感悟
教者板书:景色优美物产丰富
3、突破难点
师:现在谁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作者前后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作者发生变化的?
生:自由回答
[学生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由初读到品读,变换角度体会行文韵,学生自主捕捉典型事例体会草塘特点,形散神聚]
四、创设情景,运用图画、语言,展开想象
放轻音乐
师: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文中最美的部分表达出来,也
可以想象课文外的北大荒的美丽景色。

生:(分组学习,可以画画,可以讨论,可以读文)
学生汇报
五、析情意、开情感,渗透思想教育
1、析情意:学完了这一课,大家说一说草塘可爱之处在哪里?
2、开情感:读完这一课,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可爱的家园。

六、练习中求发展,小组合作
1、把文中的景和感受写成一首小诗《可爱的草塘》
2、画一幅《可爱的草塘》全景图。

《草》教学设计篇3
【创意说明】
本设计用两个形式精粹、含蕴丰富的问题,带动对全文的阅读品析,以期达到删繁就简的艺术效果。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本单元课文主题是成长,我们将陆续学习古今中外六位名家反映成长的文章。

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位伟人的成长故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播放课文朗读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结合课前导引了解课文展现的是鲁迅先生美好的童年生活: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里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

三、浏览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技巧提示: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是窥察文章的“窗口”,它们或暗示文章内容,或点明行文线索,或强化文章主旨,或亮出作者观点等等。

我们要善于抓住文题所透露的丰富信息来指导阅读。

内容明确:“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1~8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百草园的生活;10~24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写三味书屋的生活;第9自然段为过渡段。

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四、问题探究
1、铺垫性问题:
百草园是乐园,在三味书屋,少年鲁迅是不是就没有乐趣了呢?──切入课文第二部分,探究三味书屋之乐。

学生读、圈、议,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从文字间体会作者叙述时的感情:
未脱孩童稚气的鲁迅对三味书屋简陋而蕴含深意的陈设、简单而庄重的礼仪充满了新奇,对方正、质朴、博学的先生充满了恭敬,对先生开明、宽容的教育流露出感激,甚至他迂腐的神态、陶醉的吟诵也令作者极为欢心,更不用说与众多伙伴在一起“偷乐”的时光,三味书屋后园里无声的游玩,课堂上有口无心的唱读,老师入神时我们的“相宜”而乐,作者至今仍是满怀留恋与依依之情的。

小结:从这个段落里,我们看到了一颗天真调皮跳荡着的童心,更欣赏到了散文“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最高境界。

2、主问题:三味书屋的乐趣与作者在百草园时所体会到的乐趣相同吗?
引导学生用心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并自觉把前后两部分的内容进行比较。

学生读、圈、议第一部分,教师可侧重训练学生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进行朗读的能力:“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一句,轻读“似乎确凿”,淡化“现在”的回忆,重读“乐园”,强化“那时”的感受。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一段,“不必说”“也不必说”要轻读,这是“抑”的部分,它们所引领的部分在朗读时语速稍缓,语调柔和,要体现作者回忆时的喜爱赞叹之情,同时给读者回味遐想的余地;“单是”“短短”“无限”要重读,这是作者描绘的重点,带强调意味,它引领的内容要通过甜美的语气和略带夸张而多变的语调,表现出儿童或惊喜或羡慕或有情或失望的情趣(此处不
妨多费点功夫,让学生逐句揣摩和朗读)。

美女蛇的故事和雪地捕鸟两部分,可让学生绘声绘色进行想象性朗读(或讲故事)表演,体会作者玄妙的记述中表现出的儿童神奇欢乐的心理及对百草园热爱迷恋的感情,故事前后的文字是往事与回忆的衔接性语言,要读出作者宽慰反讽的叙述语调。

小结:正是因为百草园里的景、物、人、事对儿童具有一种温馨的亲和力,所以少年鲁迅才对它有一种特殊的依恋,才有了离别时的难舍。

自由朗读第9自然段,领悟作者深情。

学生比较三味书屋之乐与百草园之乐的异同。

讨论后各抒己见,说“异”说“同”都行,有道理就可以。

说“同”:都是儿童之乐,都表现有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感受、对有本事的人单纯崇拜、对自由欢乐的追求、对成人世界的无知等等。

说“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里只能暂借片刻逍遥;百草园里有朴素自然的情趣,三味书屋里有于平淡中开掘的美好情调等等。

五、主题归纳
(参考课后练习进行)
六、选择自己喜爱的句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草》教学设计篇4
【教材重点】
1、观察和描写景物时抓住景物的特点,注意一定的顺序。

2、描写的语言形象、准确。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
掌握14个字,了解观察对于描写景物的意义。

2、能力训练:
初步学会观察景物、描写景物的方法。

3、思想情感教育:
感受课文表现的儿童情趣。

【学情学法】
初一学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写景往往比较概括,不够具体,条理不够清楚,重要的原因就是观察不够仔细,没有掌握观察的方法。

国际著名的心理学家皮阿杰研究表明,初一学生观察力已有一定的发展,但比较肤浅,缺少精确性、概括性。

培养初一学生的观察力,必须经常不断地向他们明确地提出观察目的和具体方法。

针对初一学生的实际,因此本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学会观察、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

【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本人的特长,采用“读读、议议、讲讲、练练”八字结构模式。

读是学生感知教材;议是分析、理解、掌握教材;练是巩固、应用新知识,形成技能;讲是教师启发、指导学生读、议、练,讲清规律。

读是基础,议是关键,练是应用,讲串始终。

这种课堂教学结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这是依据心理学情感、意识倾向性的发展知识在教学中的重大作用。

【教学课时】
本文的教学时数为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教师指出学生在写景及观察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明确学习本文的目的是学会描写、观察景物的方法。

这样既突出了本文的学习重点,又让学生明确学习本文的目的,使学生在学习时有个思维定向,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介绍作家:
本文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第一次学习鲁迅的作品,所以很有必要介绍作者。

在板书课题后,可结合注释①②,让学生指出掌握文学常识
要记住几个要点。

指名回答后教师总结学习文学常识的方法,要记住五个方面:名(作者原名、字、笔名等)、时(作者生卒年代或时代)、地(作者籍贯)、评(人们对他的评价)、作(作者的代表作)。

这是本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的第一个学习方法──掌握文学常识的方法。

3、检查预习:
出示小黑板,让学生给要掌握的生字注音,掌握14个字,落实本文的字词教学目标。

二、阅读理解新课
1、读:学生听课文的配乐朗读,让学生找出本文的中心句,从而把握全文的中心和主要内容,为下面的“议、讲、练”打好基础。

2、议、讲:通过分析第二段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解决教学重点问题。

教师可针对教学重点,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启发、点拨,落实本文的能力训练目标。

教师可出示小黑板,设计如下问题:
⑴ 课文描写了百草园的哪些景物?是用什么句式把这些景物串联起来的?
⑵ 这些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作者选用了哪些词语?是从什么角度进行观察、描述的?
⑶ 这14种景物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观察和描写的?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⑷ 作者在景物描写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⑸ 为了表现儿童情趣,为了写出百草园的乐趣,作者在写景中写了几件趣事?
在分析讨论中让学生感受课文表现的儿童情趣,落实本文的情感教育目标,使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又起到思想教育的效果,体现了语文课的本质和特点。

3、在讨论分析后,教师小结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本文的第二个学习方法──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4、最后齐读第3自然段,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1、复习文学常识及描写观察景物的方法,熟读第2段,巩固前一课时的内容。

复习的目的是与遗忘作斗争。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创制的著名的“遗忘速度曲线”,表明遗忘变量和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即刚刚记住的材料最初几小时内的遗忘速度很快,两天后就缓慢。

一句话,就是“先快后慢”。

因此,要巩固第一天所学的知识,第二天就必须及时复习,使记忆内容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不致遗忘。

2、读、讲、议第3自然段:
⑴ 指名读这一自然段,让其他学生找出写捕鸟动作的动词,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教材内容。

⑵ 学生找出动词后,然后采取置换法加以对比,如把“支”换成“顶、撑、架”,把“撒”换成“放、摆、扔”,把“系”换成“扎、捆、绑”,把“罩”换成“盖、压、扣”。

然后让学生细心品味,讨论对比,明确本文用词的准确性,落实本文的教学重点二。

讨论后教师可再设计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描写得这么准确?让学生明白,描写准确除了要有丰富的词汇外,首先取决于观察准确,鲁迅幼年时曾热衷雪地捕鸟,十分熟悉这一游戏,所以写得这样准确、简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观察对于描写景物的意义。

3、读、讲、议第5段:
⑴ 齐读第5段,然后讨论“我”离别百草园的心情,讨论时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⑵ 教师总结归纳。

本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节选,最后一段是从“百草园“三味书屋”的过渡段。

因最后一段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文的难点,学生理解较难,教师要予以重点讲解。

4、教师总结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5、作业:
从形状、动作、颜色、滋味、声音等不同角度观察一景物,并把它描述下来。

《草》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10个生字。

理解“婀娜多姿、寒碜、不畏严寒、色彩斑斓”等词语的意思。

指导书写“畏”。

积累描写花草的词语。

2、能正确朗读课文。

能用课文中的内容练习说话。

通过课文的学习,知道含羞草名字的由来。

3、懂得不能自以为是,自鸣得意。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独立认识本课10个生字。

理解“婀娜多姿、寒碜、不畏严寒、色彩斑斓”等词语的意思。

指导书写“畏”。

积累描写花草的词语。

2、能正确朗读课文。

能用课文中的内容练习说话。

通过课文的学习,知道含羞草名字的由来。

3、懂得不能自以为是,自鸣得意。

教学媒体ppt
课前学生准备充分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

引出课题。

1、(出示实物)小朋友,你们知道这只精致的花盆里种的是什么植物吗?指名回答
2、老师写它的名字(学习“含”)
3 、叫叫它的名字,你能说说含羞草有什么地方与众不同吗?
4、师:含羞草的特征就是他的叶子能垂下合拢,想不想知道这是为什么,让我们睁大眼睛来看看。

(媒体播放含羞草叶子垂下收拢的录像)
5、师:含羞草的叶子之所以会垂下合拢,这里还藏着一个动听的童话故事,想不想了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40课,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出示)因为含羞草,所以人们叫它,后来,人们叫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