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铁中初中物理八年级上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检测卷(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白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冰糕冒的“白气”和煮饭时锅中冒出的“白气”是同一种物态变化
B.冬天呼吸产生的“白气”是水汽化形成的
C.冰糕冒出的“白气”是冰糕升华形成的
D.烧开水时,壶嘴喷出的“白气”是水蒸气
2.某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晶体的熔点是80℃B.晶体熔化从第5min开始
C.晶体熔化过程持续20min D.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吸收热量
3.下表是1个标准大气压下一些物质的熔点和沸点。
根据下表,在我国各个地区都能测量气温的温度计是()
物质水汞酒精乙醚
熔点/℃0-39-117-114
沸点/℃1003577835
A.水温度计B.汞温度计
C.酒精温度计D.乙醚温度计
4.下列事例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A.初春,皑皑白雪开始消融B.初夏,青青小草上挂着露珠
C.深秋,草丛蒙上一层白霜D.严冬,北方湿衣服“冻着干”
5.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冰块在熔化的时候也可以不吸热
B.测体温时,必须保证体温计还在腋下时读数
C.铁水放在模具里变成铁块的过程是熔化现象
D.酒精在温度特别低时会凝固,且凝固时会放热
6.有一种新型材料,研究人员对其加热发现,它在150℃时正在熔化,温度升高到170℃时还没熔化完。
下图能正确反映这种材料凝固特点的图像是()
A.B.
C.
D.
7.下列自然现象中,需要吸热的是()
A.冰雪消融
B.薄雾缥缈
C.露珠晶莹
D.霜满枝头
8.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之前,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碘的熔点为113.7℃,采用图中的两种方式加热,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烧杯内可直接使用100℃的沸水
B.甲、乙两图都会发生碘的升华现象
C.甲图实验比乙图实验更合理
D.乙图碘锤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比甲图碘锤中多1种
9.下列实例中不能够使蒸发加快的是()
A.将湿玉米推开晾哂
B.用干手器吹湿手
C.通风向阳处晾衣服
D.黄瓜装进塑料袋
10.神舟十号载人飞船于6月11日17时38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开空,火箭尾部的火焰如果直接喷到发射台。
会导致发射架的熔化,为了保护发射架,就在发射台底建了一个大水池,让火焰喷到水地中,这是利用了水()
A.液化放热B.凝固放热C.汽化吸热D.熔化吸热
11.热现象在一年四季中随处可见,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春天的早晨大雾散去,这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B.装有冷饮的玻璃杯内壁“出汗”,这是汽化吸热现象
C.用久了的白炽灯灯丝会变细,这是升华吸热现象
D.北方冬天在窗户外壁出现冰花,这是凝华放热现象
12.铁的熔点为1525°C,将高温的铁水浇铸成铁块,图中能正确反映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A.B.C.D.
二、填空题
13.“长鼻子”校车安全性能比较高,如图所示:
(1)校车行驶过程中,以司机为参照物,路边的树______(运动或静止)的;
(2)《校车驾驶员安全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车速不得超过40km/h,“40km/h”是指校车在行驶过程中的______(平均速度或最大速度);
(3)小明早晨7点乘校车去上学,7点25分到达学校,设校车行驶的平均速度为30km/h,则小明乘车地点到学校的距离是______km;
(4)校车经过没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时,要提前鸣笛,这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______来提醒其它方向车道的司机注意;
(5)冬天,小明发现校车的窗户玻璃______(填“内”或“外”)表面有一层冰花遮挡视线,这层冰花是水蒸气______形成的,当司机打开车内暖气,车内温度升高,会看到冰花______成水沿着窗户流下来。
(后两空填物态变化名称)
14.谚语是我国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其语言简练、涵义深刻。
有句谚语:“霜前冷,雪后寒。
” 它说明了,霜是由于骤冷,空气中水蒸气发生___________而形成的,此过程需要
___________热量;雪后,由于雪___________吸热导致气温降低,使人感到寒冷。
15.下列现象是什么物态变化,是吸热还是放热。
例: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熔化,吸热。
(1)衣橱里的樟脑丸变小_______、_______;
(2)冬天,室外草地上出现了霜_______、_______。
16.如图所示,针筒中充满了气态乙醚,当向下压活塞时,会有液态乙酵出现,这是通过__________的方法使气体______(填一种物态变化名称),此过程______(吸收/放出)热量;使气态乙醚发生这种物态变化的另一种方法是______。
17.小明同学要设计一个量程0~100℃,分度值为1℃的温度计,如图如示,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漏气,弯管水平部分有一小段液柱(弯管水平部分足够长)。
(1)这个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___(选填“液体的热胀冷缩”或“气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2)在标准大气压下,将该温度计放到冰水混合物中,等液柱稳定后,该处的刻度应标为
___________℃。
18.天气热极了,小红在家写作业,汗流不止,抬头看了看挂在墙上的寒暑表,如图所示,当时室温为______。
于是她打开电风扇,立刻感到凉快多了,这时她又看了看寒暑表,发现示数______(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这是因为打开电风扇加快
了人体表面的______,从而加快了人体上汗水的______。
19.有一支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的温度计,在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4℃,在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的示数为96℃,用此温度计测某液体的温度是27℃,则这杯液体的实际温度是______℃。
20.以下自然现象中对应的物态变化吸热的有______,物态变化相同的有______(两空均填写序号)。
①农家小院室外地面出现了霜;②高速路上的浓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③用久的灯丝变细了;④冬天讲话时口中呼出白气;⑤春暖花开,冰雪消融;⑥游泳刚上岸,风一吹人感觉到凉意。
三、解答题
21.夏天,小佳与小林一起去喝饮料,在温度适宜的饮料室内,小佳点了杯热咖啡,小林点了杯冰柠檬茶,如图所示。
过了一会儿,他们发现各自的杯壁上都出现了小水珠。
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判断两只杯子上的水珠分别出现在杯壁的内侧还是外侧,并分别说明其原因。
答:______。
22.用扇子扇表面干燥的温度计,温度计示数变化如图1所示,把酒精反复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扇子扇温度计,温度—示数图象如图2所示。
根据以上信息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______。
23.气温不断地下降,焦急万分的农场主吩咐他的工人把长长的水管拖进来,对着橘子树喷水。
随着气温的下降,水结成了冰。
意想不到的是,正是这些冰保住了橘子。
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解释其中的道理。
24.请用物理知识解释“下雪不冷化雪冷”的原因。
25.如图,火箭点火发射时,高温火焰向下喷射到发射台上,为了保护发射台不被烧毁,在它的底部建造了一个大水池,从而巧妙地解决了这个技术问题。
(1)分析大水池对发射台起到保护作用的原理
(2)火箭发射时,底部和周围喷出的庞大气团是如何形成的
26.夏天游泳后刚从水中上岸会感到冷,如有风吹过会更冷,请解释原因.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A.冰糕冒的“白气”和煮饭时锅中冒出的“白气”,都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不同之处在于,冰糕冒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冰糕液化形成的,煮饭时锅中冒出的“白气”,是锅中水汽化产生的高温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到温度低的空气液化形成的,故A正确;
BC.“白气”是小水珠,不可能由汽化或升华而形成,故BC错误;
D.“白气”是小水珠,水蒸气是看不到的,故D错误。
故选A。
2.A
解析:A
A.如图所示,熔化温度不变,即为熔点,熔点为80℃,故A选项正确;
B.从第10min开始熔化,故B选项错误;
C.从第10min开始熔化,第25min结束,故熔化的时间为15min,故C选项错误;D.熔化过程中一直吸热,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3.C
解析:C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气温差别很大,到现在为止,我国出现的最高气温为49.6℃,最低气温是零下52.3℃,在我国各个地区都能测量气温的温度计要求所用液体的沸点高于最高气温,熔点低于最低气温,符合这一要求液体的是酒精。
故选C。
4.C
解析:C
A.初春,皑皑白雪开始消融是熔化现象,故A不正确;
B.初夏,青青小草上挂着露珠是液化现象,故B不正确;
C.深秋,草丛蒙上一层白霜是凝华现象,故C正确;
D.严冬,北方湿衣服“冻着干”是升华现象,故D不正确。
故选C。
5.D
解析:D
A.固体熔化的条件是:到达熔点、继续吸热,所以达到熔点后,如果不继续吸热,熔化过程就会停止,故A错误;
B.体温计与普通温度计不同,具有缩口,所以可以脱离物体读书,故B错误;
C.铁水变成铁块,物体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过程,故C错误;
D.凝固的条件是:到达凝固点、继续放热,酒精在温度很低时也会放出热量发生凝固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6.D
解析:D
根据题意,该种材料在150℃时正在熔化,温度升高到170℃时还没熔化完,说明该种材料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即这种材料是非晶体,又因为凝固放热,所以从整个过程来看,温度降低。
故选D。
7.A
解析:A
A.冰雪消融的过程属于熔化,该过程吸收热量,故A符合题意;
B.雾的形成属于液化,该过程放出热量,故B不符合题意;
C.露珠的形成属于液化,该过程放出热量,故C不符合题意;
D.霜的形成属于凝华,该过程放出热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D
解析:D
A.因为碘的熔点为113.7℃,高于沸水的温度,故可以使用100℃的沸水,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甲、乙两图都会发生碘的升华现象,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D.甲图,“碘锤”在水中加热,热水的温度约为100℃,碘的熔点为113.7℃,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所以碘不会熔化;碘颗粒吸热会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则该物态变化为升华;图乙中,酒精灯外焰温度约为800℃,高于碘的熔点113.7℃,碘吸热可能升华,可能熔化而且熔化后的液态碘还可能汽化;所以图甲的加热方式更合理;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9.D
解析:D
【分析】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上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
A.将湿玉米推开晾晒,增大了液体的表面积,可以加快蒸发,故A不符合题意;
B.用干手器吹湿手,提高了温度,加快了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可以加快蒸发,故B不符合题意;
C.通风向阳处晾衣服,提高了温度,加快了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可以加快蒸发,故C 不符合题意;
D.黄瓜装进塑料袋,减慢了墨水上方的空气流动,控制了表面积,减慢了蒸发,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0.C
解析:C
发射台是一些金属结构,金属是晶体,金属达到熔点,继续吸热,会出现熔化现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程师在发射台底建造了一个大水池,让高温火焰喷射到水池中,水汽化成水蒸气,需要吸收大量热量,使周围环境温度不致太高,从而达到保护发射台的目的。
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1.C
解析:C
A.大雾散去是液态的小水滴水汽化为水蒸气,汽化吸热,故A错误;
B.装有冷饮的玻璃杯内壁“出汗”,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滴,液化放热,故B错误;
C.用久了的白炽灯灯丝会变细,这是升华吸热现象,故C正确;
D.冰花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玻璃内壁,故D错误。
故选C。
12.C
解析:C
铁是晶体,铁水浇铸成铁部件时为晶体的凝固过程。
A.温度有上升的趋势,整个过程在不断上升,是非晶体熔化图象,故A不符合题意;B.温度有下降的趋势,且凝固过程中温度不断变化,是非晶体的凝固图象,故B不符合题意。
C.温度在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下降的趋势,且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是晶体的凝固图象,故C符合题意。
D.温度在整个过程中有上升的趋势,且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是晶体熔化图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二、填空题
13.运动最大速度125信息内凝华熔化
解析:运动最大速度12.5信息内凝华熔化
(1)[1]校车行驶过程中,以司机为参照物,路边的树相对于司机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故路边的树相对于司机是运动的。
(2)[2]《校车驾驶员安全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车速不得超过40km/h,即最大行驶速度不能超过40km/h。
(3)[3]由
s
v
t
=知道,小明乘车地点到学校的距离
25
30km/h h=12.5km
60
s vt
==⨯
(4)[4]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校车行驶过程中,遇到行人时司机鸣笛示意,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5)[5][6]夜晚气温如迅速降到0℃以下,车内温度高于车外的温度,所以,车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很冷的玻璃,会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玻璃的内侧形成冰花。
[7]当司机打开车内暖气,车内温度升高,固态的冰花熔化形成液体的水流下来。
14.凝华放出熔化
解析:凝华放出熔化
[1][2]霜是由于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当温度急剧下降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遇冷凝华形成小冰晶,此过程是放热过程。
[3]“雪后寒”是由于雪熔化从周围吸收热量,致使气温降低造成的。
15.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解析: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1)[1]衣橱里的樟脑丸变小是由固体变为气体属于升华现象。
[2]升华的过程要吸收热量。
(2)[3]冬天,室外草地上出现了霜是由气体变为固体属于凝华现象。
[4]凝华的过程放出热量。
16.压缩体积液化放出降低温度
解析:压缩体积液化放出降低温度
[1][2][3][4]当向下压活塞时,使气态乙醚的体积被压缩,分子间的距离拉近,体积变小,变成了液态,这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液化放出热量。
另一种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是降低温度。
17.气体的热胀冷缩0【分析】(1)通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而气体温度计是根据气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2)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
解析:气体的热胀冷缩0
【分析】
(1)通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而气体温度计是根据气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2)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
(1)[1]这是个气体温度计,所以是根据气体的热胀冷缩来测量温度的。
(2)[2]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所以此处的刻度应标0℃。
18.31℃不变空气流动速度蒸发
解析:31℃不变空气流动速度蒸发
[1]由图可知,温度计分度值为1,液柱位于30℃以上1个小格处,则示数即室温为31℃。
[2][3][4]打开电风扇,立刻感到凉快多了,这是因为打开电风扇加快了人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从而加快了人体上汗水的蒸发,但空气流动并没有改变环境温度,故寒暑表示数不变。
19.25【分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而此温度计测量冰水混合物体的温度是4℃标准大气压沸水的温度是96℃中间是92个小格求出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温度计插入水中显示温度是
解析:25
【分析】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而此温度计测量冰水混合物体的温度是4℃,标准大气压沸水的温度是96℃,中间是92个小格,求出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温度计插入水中显示温度是27℃,距离4℃有(27-4)个小格,求出这些小格表示的温度,就是水的实际温度。
由题可知,不准的温度计上一个小格表示的实际温度为
100964
-℃ 用此温度计测得液体的温度是27℃,则这种液体的实际温度为
()10027425964
⨯-=-℃℃ 20.②③⑤⑥②⑥
解析:②③⑤⑥ ②⑥
[1][2]①农家小院室外地面出现了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的小冰晶,凝华放热; ②高速路上的浓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是由液态的水变为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汽化要吸热;
③用久的灯丝变细了,是由固态变成了气体,是一种升华现象,需要吸热;
④冬天讲话时口中呼出白气,是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要放热; ⑤春暖花开,冰雪消融,冰雪由固态熔化成液态,熔化要吸热;
⑥游泳刚上岸,风一吹人感觉到凉意是身上的水汽化带走热量,汽化吸热。
故吸热的有②③⑤⑥,物态变化相同的有②⑥。
三、解答题
21.见解析
小佳杯中装的是热咖啡,杯内温度高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杯子的内壁,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附着在杯子的内壁上;小林杯中放的是冰柠檬茶,杯外温度高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杯子的外壁,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附着在杯子的外壁上。
22.见解析
把酒精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扇子扇的时候,加快了酒精的蒸发,因蒸发吸热温度会降低,故温度计示数降低;如果温度计上不涂酒精,用扇子扇会使空气流动加快,但是液泡上没有液体,不会发生蒸发现象,所以温度计的示数不变。
23.见详解
一般来说,当环境的温度在0°C 左右时,水果是不会冻坏的,水的凝固点是0°C ,并且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不变;所以向林中喷洒大量水后,当温度降低时,由于水要凝固,同时向外放出热量,所以林中的气温不会降得太低,从而使橘子没被冻坏。
24.见详解
雪是水蒸气凝华形成,凝华时放热,故“下雪”气温不会过低;下雪后,雪熔化时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使气温降低,所以“化雪”时更冷。
25.(1)高温的火焰喷到水中,水吸收热量汽化成水蒸气,从而起到保护发射台的作用;
(2)庞大的白色气团是由小水珠组成的;它是由水池里的水汽化后又降温液化成小水珠飘浮
在空中形成的。
(1)当火箭升空向后喷出高温的气体时,水池中的水被加热沸腾,水汽化(沸腾)时要吸收大量的热,从而使周围环境的温度不至于过高,防止了发射台熔化;
(2)火箭发射时,高温的火焰向下喷射,大量的“白气”从发射台底部的大水池中涌出,这些“白气”产生的原因是:水池内的水汽化形成高温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
26.游泳的人刚从河水中上岸,身上沾的水由于蒸发会从身上吸热,所以人会感到冷.有风吹来,会加快身上水的蒸发,从而加快吸热,人会感到更冷.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种蒸发现象:(1)蒸发是一种汽化现象,汽化要吸热;(2)加快蒸发的办法有:升高液体的温度,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游泳的人刚从河水中上岸,身上沾的水由于蒸发会从身上吸热,所以人会感到冷.有风吹来,会加快身上水的蒸发,从而加快吸热,人会感到更冷.
考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