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秘密★ 启用前
重庆市名校2022-2023 学年度第二次联合考试
语文试题(高 2025 届)
(本试卷共12 页,总分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及科类名称。
2.请将准考证条形码粘贴在右侧的[考生条形码粘贴处]的方框内。
3.选择题必须使用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保持答题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材料一:
书法,自东汉时期跨入自觉的艺术时代以后,便逐渐成为中国古代一门普及的、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
于是,关于书法的论著也日趋丰富。
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有关各类艺术形式的论著中,书法论著是最为丰富的。
在众多的论著中,有关书法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论述多有出现,涉及的问题也颇多,诸如书法创作的一般心态、想象与书法、动机与书法、灵感与书法、情绪与书法、个性与书法、品德与书法等方面,古人都有独到之思想。
在古人看来,书法创作一般包括两种心态:一种是虚静态,另一种是炽情态。
虚静态是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居敬持志、人书相对的创作心态。
东汉的蔡邕在《笔论》中最早提出:“夫书,先默坐静思。
”东晋的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也说:“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唐代的虞世南在《笔髓论》中也说:“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
”明末清初的宋曹在《书法约言》中亦说:“志专神应,心平手随。
”这种剔除杂念、超越俗事的思想与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虚静观”是
一致的。
与此相对,炽情态是情燃如炽、激情奔放、欲罢不能、一吐为快的创作心态。
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写道:“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
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
”怀素在《自叙帖》中也说:“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
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
”苏轼在《送参寥师》中也说:“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
”这是一种酒神式的浪漫主义的创作心态。
古人论述情绪与书法创作的关系涉及三方面的内容。
首先,古人认为,书写内容对书写时的情绪状态有影响,所谓写“悲”则悲、写“忧”则忧。
其次,古人认为,不同情绪状态下,其书法风格亦有相应的变化。
再次,古人认为,书法创作可以排除消极情绪,达到心理平衡。
韩愈曾说“不平则鸣”,书法就是一种“鸣”的工具。
正因为如此,现代心理学家和医生常常劝某些患者从事书法活动,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古人认为,书法创作就是塑造形象,从而表现书法家的个性,抒发其感情。
书法之“象”是取象异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事物均可作为书法之象的原型,如山峦河流、鸟兽虫鱼、花草树木、风雨雷电等。
古人认为,想象的作用,就是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形象在大脑中所形成的表象材料进行转换、加工、改造、重新组合,进而创造出书法之象。
还需指出的是,古人将取象异类而形成的“象”分为抽象之“象”和具象之“象”。
抽象之“象”是追求神似,具象之“象”是追求形似。
前者如王羲之观鹅掌拨水而得笔法,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草书之法,黄庭坚观船夫荡桨而得笔势,等等;后者如所谓点如怪石、龙爪、杏仁、梅核、蟹目、菱米等,竖如悬针、垂露、曲尺、铁柱等。
前者是创造想象的功能,后者是再造想象的功能。
总而言之,在古代的书论家看来,书法活动是多种心理因素协同作用的过程。
无论是虚静态创作还是炽情态创作,都离不开动机、想象情绪、灵感等重要因素。
(摘编自王柏松《书写》) 材料二:
书法与字体的变化相互平行,二者又交叉发展。
从篆籀文字开始,没有一种字体可以与书法截然分开。
宋代木板书籍有手书者,仍不失书法的一些韵味。
东汉《熹平石经》是官方校正《五经》的刻石,注重文字的规范谨饬,从书法看,不失为众多汉隶之一,应当视为书法的一体,只是书味不浓。
近代流行的印刷所用的宋体字,保持着汉字各种基本笔法以及楷书结构,却不能认其为书法。
至于篆、隶、行、草多种书体,我们未尝不可以找出它们最原始的基因,“还原”为“字体”,但只能在理论上加以承认,实践中不存在。
因为任何书写(刻),凭借特定的工具全出自个人行为。
书写中的思想,都倾向于个人意识的一部分,区别于他人,
并且区别于自己而不会重复。
有以仿宋印刷体的笔法对应楷体书法的,应是对楷书的误解。
楷书不但与印刷体有别,且楷书的笔法在每个书家那里也是不同的。
所以即使教初学者写楷书,也不能以宋体字为准。
倘要求点画与宋体字相同,索性不叫书法了。
(摘编自沈鹏《书法回归“心画”本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书法,是中国一门普及度很高的艺术形式:书法论著,自东汉时期跨入自觉的艺术时代以后,便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最丰富的艺术论著。
B. 由东汉蔡邕的《笔论》、东晋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唐代虞世南的
《笔髓论》、明末清初宋曹的《书法约言》、刘勰的《文心雕龙》等例子,可以知道他们对书法创作的心态都有共同的理解。
C. 在古人看来,虚静态是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居敬持志、人书相对的创作心态,虚静态和书法创作中另外一种心态即炽情态是截然相反的。
D. 对于想象与书法、动机与书法、灵感与书法、情绪与书法、个性与书法、品德与书法等书法心理方面的问题,古人都有独到之思想,书法创作与之息息相关。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名家在书法创作过程中,创作心态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 分)
A.王羲之《兰亭集序》B.岳飞《还我河山》
C.颜真卿《祭侄文稿》D.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草书之法,黄庭坚观船夫荡桨而得笔势,足以说明书法活动中想象的作用。
B. 书法创作可以排除消极情绪,达到心理平衡,韩愈曾说“不平则鸣”,书法就是一种“鸣”的工具。
C. 书法与印刷体在要求上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比如楷书的笔法就与仿宋字有区别,仿宋字是不能称作书法的。
D. 书法与字体的变化相互平行,二者又交叉发展,不同的字体体现了不同的书写者的个人意识,也体现出书写者不同的思想与情感倾向。
4. 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4 分)
答:
5.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给“书法创作”下一个简要定义。
(4 分)
答:书法创作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红漆大板凳
聂鑫森
湖南乡下,称耕作田地的行家里手为“作家”,称木匠、泥水匠、铁匠之类的手艺人为“师傅”。
高家村的高培德,既是“作家”又是“师傅”,农忙时紧锣密鼓地干田里的活计,农闲时潇潇洒洒当木匠。
乡下木匠分为两类,建房架屋的叫“大木匠”,做家具的叫“细木匠”。
高培德是细木匠,地位比大木匠高。
虽然高培德只五十来岁,但按族谱的字派,他是“培”字辈的,不少七八十岁的老人都是他的“晚辈”。
四十岁前,高培德挑着工具箱,去做上门功夫,吃的是百家饭;四十岁后,要做家具的,把木头运到高家来,按件论价,绝对公道。
儿子高守诚只读了高中就回家跟着他干农活儿、学手艺,如今也小有名气了。
儿子问爹:“细木匠哪有不去做上门功夫的?”
高培德头一昂,说:“想要我的好手艺,就把活计送到我家来!你是我的儿,也是这个规矩。
”
儿子不敢吭声儿了。
高培德是家里的最高领导,妻子和儿子是他的兵。
凸显高培德崇高地位的,是堂屋里八仙桌上首的一条红漆长板凳。
长板凳又叫大板凳。
八仙桌没有上漆,其他三方的大板凳也没有上漆。
吃饭时,高培德坐在上方的红漆大板凳上,妻子坐桌子的右方,儿子坐桌子的左方,下方空着。
有客人来访,高培德客气地指着八仙桌下方的大板凳,说:“请坐!”自己则坐在上方,然后叫妻子送茶上来。
背地里,大家都叫他“大板凳”。
没有谁可以和他并排坐在红漆大板凳上,也没有谁敢对他的木匠技艺横挑鼻子竖挑眼——因为你根本找不出毛病。
他的手艺太好了,柜、橱、床、椅、凳、案、几,传统的,新式的,没有他不会做的。
尤其是关键部位的卯榫,严丝合缝,多少年后,榫与眼儿都牢牢地咬在一起,无半点儿松动。
他说:“做家具的本事在卯榫,我可以一个钉子都不用。
”又说:“木匠的手艺精不精,只要看他做的大板凳!”
高培德做的大板凳远近闻名。
凳面刨得平滑,四条凳腿粗细合度,这不难,关键在凳腿不是直立的,必须从上到下向外缓缓斜出,榫头和榫眼也要凿出合理的斜度。
做出的大板凳,不但要好看,还要能承重,能经久。
高家的四条大板凳就是样板。
镇政府新装修了学习室,要把二十条旧的大板凳换下来,再新做二十条。
镇长亲自打电话来,让高培德父子带工具上门去做。
高培德说:“把木头送到我家来吧,我们无法分身前来应卯。
外村一户人家,等着家具办喜事。
”说完,就把电话挂了。
晚上,年轻的村主任付有根走进了高家,进门就大声说:“高师傅,镇政府喊你去做事,你不去,镇长打电话骂了我一顿。
”
堂屋里电灯亮晃晃的。
在八仙桌上方,高培德坐在大板凳的正中间,喝着茶,半眯着眼睛,淡淡地说:“骂你做什么?应该骂我呀!”
“骂我没教育好村民,还说我这个培养对象是领导看走了眼。
”付有根急红了脸,几步就蹿到高培德身边,一屁股坐到大板凳上。
高培德的眉头,马上锁紧了。
“高作家,高师傅,你给我个面子,带着你儿子去镇政府吧。
过些日子,上级要到镇政府检查工作,学习室要配齐崭新的大板凳,表示这里的读书环境很好。
”
高培德说:“这是搞假场合!”话还没落音,他突然站了起来。
付有根是坐在大板凳的顶边上,高培德一站起,大板凳失去平衡,翘了起来,付有根重重地跌倒在地上。
“你怎么不打招呼就站起来了?”
“你自己不坐稳,怪谁?你去告诉他们,那些大板凳是我当年做的,再用二十年都不会坏。
镇里要是钱多,去捐助贫困户!”
付有根爬起来,悻悻地走了。
妻子说:“老高,你把村主任得罪了,也把镇政府得罪了。
”“我怕个什么!”
儿子讨好地说:“爹,你不去,我去,如何?”高培德猛地一拍八仙桌,吼道:“你也不能去!”
在高家村,高培德家的院子是最宽敞的,挨墙栽的都是杉树、樟树和芭蕉树,挡风遮日,如绿色的屏风。
混凝土打造的院坪,平平整整。
院子四角都安上了电灯,随时可以拉亮。
村民各家的自留山,由农技员指导,栽的都是黄桃,三年就挂果了。
初夏时节,不少黄桃树突然遭遇了病虫害。
付有根请来了农技员,白天看现场,夜里给村民讲课,课堂就选在高家大院。
付有根低声下气地和高培德商量时,高培德说:“没问题!大家带个凳子来就行,茶水我们会备好。
”
天刚黑,院子里的电灯全亮了,村民们也陆续到齐。
高培德对妻子说:“你负责烧水泡茶,不能误事。
”“你放心吧。
”
高培德又对儿子说:“把我坐的红漆大板凳摆到小黑板前去,人家来义务讲课,是真正的亲农重农,理应受到最大的尊重。
”
儿子高喊一声:“爹是个明白人!”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高培德做大板凳等家具时从来不用钉子,而是用卯榫。
他认为大板凳能体现一个木匠的水平,高培德做的大板凳远近闻名。
B. 高培德四十岁后不像其他木匠一样做上门功夫,而是要求做家具的人把木头拉到他家,体现了他对自己手艺的自信。
C. 大家虽然非常佩服高培德的手艺,但是背地里叫他“大板凳”,表达了对他的讽刺,对他为人处世的方式很不满意。
D. 虽然镇长亲自打电话,但是高培德还是不愿意给镇里做大板凳,主要是因为镇里不把木头送到家里来,破坏了他的规矩。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小说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介绍了各种称谓,富有地方特色,为人物的出场提供了背景。
B. “这是搞假场合!”文章通过简洁的语言描写表现出高培德对镇长和村主任所作所为的态度。
C. 小说描写了高培德家宽敞而平整的院子,渲染了宁静、祥和的气氛,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
D. 高培德不给镇长面子,却爽快答应为村民听课提供院子,前后形成对比,丰富了高培德的形象
8. “儿子”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 分)
答:
9. 小说标题“红漆大板凳”内涵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 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 题。
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
未冠.,谒顾况。
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补.校书郎。
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lì)。
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
宪宗颇采纳。
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
师道人臣,不宜掠美。
”帝从之。
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
按锷诛求百计,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
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
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póu,聚;取出)割生人以求所欲”。
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
”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非所
以发扬盛德也。
”帝悟,待之如初。
明年
..,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
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
宰相嫌其出位,不悦。
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
”出.为州刺史。
中书舍人王涯上言
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
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
..生死说,若忘形骸者。
赞曰: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
其自叙言:“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
”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
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
今视其文,信然。
而杜牧谓:“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
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xiè,污秽)语入人肌骨不可去。
”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
呜呼,居易其贤哉!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B.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C.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D.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冠,指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
文中未冠,即指白居
易不到二十岁。
古代女子满十五岁则行笈礼表示成年。
B. 擢、补、授、迁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谪和出等。
本文中“补校书郎”是指补充为校书郎,“出为州刺史”是指京官外任州刺史。
C. 明年,古文指第二年,而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
D.浮屠,亦作浮图、休屠。
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都是佛陀的异译。
后人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新唐书》认为白居易聪明过人,工于文章,在元和、长庆时的文坛很有名。
他最擅长作诗,其他体裁的文章,比他的诗歌要写得差些。
B. 白居易敢于直谏,不惧权威。
在与宪宗朝堂讨论时,坦率耿介,直言皇帝发的告示有错,皇帝以此贬斥他出京为江州刺史。
C. 白居易是成就斐然的诗人,白居易的诗多达数千篇,他按内容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
而白居易看不上眼的恰是世人钟爱的杂律诗。
D. 杜牧批评白居易的诗歌细巧艳丽,不是庄重高雅的人士应该作的,而且流传人间,影响很坏。
白居易认为自己的讽喻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闲适诗思虑恬静澹泊而文辞迁缓。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
(1)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
译文:
(2)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
译文:
14.《新唐书•白居易传》认为白居易是个贤人的理由是什么?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3 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 题。
一剪梅·中秋无月
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
花在杯中,月在杯中。
今宵楼上一尊同。
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
路也难通,信也难通。
满堂唯有烛花红。
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忆对”三句是回忆以前那个花好月圆的中秋节情景:天晴风静,皓月当空,桂花飘香,饮酒乐甚,心情非常舒畅。
B.“今宵”三句,写今夜无月的情景,但词人并未直接写出,而是说今晚饮酒还是和以前一样的,但云雨沾湿纱窗的景色。
C.“浑欲”三句说词人因不见明月而忧愁,真想乘风上天去问个究竟,为什么中秋之夜没有月亮呢?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想问也问不成。
D.这是一首描写中秋赏月未得的词。
上片通过回忆中秋月景来写今宵中秋无月的遗憾;下片借咏中秋无月,赏月不得,抒发思乡的羁旅之愁。
16. 词上片在景物描写上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6 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1)《短歌行》中写诗人通过想象与贤才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以此表达诗人希望与贤才真诚交往的强烈愿望的句子是:“,。
”
(2)在《归园田居》(其一)中,“,。
”运用对偶和比喻表达了作者身在宦海却心系田园的心情。
(3)《琵琶行》通过环境描写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具有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的诗句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古之学者
..必有师(有学问的人)
君子生.非异也(资质、禀赋)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取消句子独立性)
B. 小学
..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的方面要学习)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识)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转折连词)
C.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容身,安身)
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普通人)
不拘于.时,学于余(介词,作被动)
D. 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学问广博精深)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同“授”,传授)
其.皆出于此乎(表揣测的语气)
19.下列各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B.余嘉其能行古道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不拘于时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0. 课内文言翻译(4 分)
(1)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译文:
(2) 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
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 个字。
(6 分)
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吗?答案是否定的。
①。
记忆型阅读是我们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因为它容易导致盲从书本知识,从而失去质疑精神。
批判型阅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不追求②,而主张激发想象力和灵感,带着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变得更有思想。
能通过阅读提出有价值的疑问,③,通过分析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在泛阅读日益普遍的时候更显得难能可贵。
22. 请给下面的文字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5 个字。
(4 分)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人们逐渐进入数字生活,老年群体也不例外。
有数据显示,我国60 岁以上老年网民占网民总数的比例正在迅速增大。
不过,视频通话、上网购物、转发分享等新技术在给老年群体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一些困扰。
如何帮助老年群体摆脱“数字困境”,让他们更顺畅地拥抱数字生活?当务之急是要为他们提供优质方便的数字服务,而这需要政府部门、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
政府部门要出台具体措施,通过组织培训、强化服务等为老人们创设共享互助的友好数字环境。
对一些互联网平台来说,要在应用开发中注重老年人的需求和习惯,如研制专门的
老人手机 APP,既保留基本功能,又操作简单,让老人用起来方便快捷。
而年轻的家庭成员也有义务、有责任帮助老人,避免使亲人被遗忘在数字时代之外。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
新冠疫情从 2020 年初开始,到现在已近 3 年了。
这场疫情,给我们每个人,给全球各国都带来了很大影响。
在同一个地方,有人感染,有人安全,这是机体免疫力。
同样的隔离,有人一年不愁吃喝,有人一星期就经济拮据,这是财务免疫力。
同样隔离在家,有人读书学习,有人练武锻炼身体,学习、锻炼身体很自律。
有人打麻将玩垃圾游戏,混混沌沌过日子,这是价值免疫力。
一样的灾难,有人阳光向上,勇往直前。
有人怨天尤人,甚至仇恨社会,这是心理免疫力。
这场灾难,是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对所有人的体质、阅历、认知、人性、良知、勇气、思想、道德、灵魂、理想、价值观等都是一场筛选。
人生的艰难困苦无法选择,但可以让自己无坚不摧,战无不胜。
根据上述材料,围绕“免疫力”,结合自身的经历与感受,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