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通信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探索与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院校通信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探索与探讨摘要:“通信技术基础”知识抽象枯燥,高职院校学生不易理解,教
学难度较大,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文章结合实际教学过程,从创新教学方
式和强化综合实验两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突破传统的机械式灌输讲授
模式,有效化解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教与学双难的困境,从而提升学生对专
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高职教育;通信技术基础;教学研究
当前,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及移动互联技术的普及应用,
通信技术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量较大,高校该专业招生人数也在逐年增长。
“通信技术基础”是通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既涉及通信基础理论,
又涉及通信网基本概念,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
习和将来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但是,由于该课程
内容抽象复杂,教学和学习的难度都较大,而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学
生相比,学习能力和基础稍逊,因此,就要求教师积极探索有针对性和实
用性强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本文就创新该课程教学方式,
以及实行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统一进行了研究和总结。
1创新课程教学方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1、1由问题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1、2应用类比事例强化内容理解
“通信技术基础”知识抽象枯燥,学生不易理解,教师的教学方法在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提升教学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是“通信技术基础”课程教师的教学重点,类比教学法就是一种较易让学
生接受的教学方法。
比如:将“信息量”类比成货物运输时的“货运量”
来理解,就能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化。
对信息度量与事件发生的概率关
系这一难点,采取消息的事例来说明,让学生体会到对不同类型消息的反
映和感受,通过自身感受来体会信息是可以度量的,且信息的量值与信息
内容事件发生的概率相关,越不可能发生的内容,人们的感觉越惊讶,所
传递的信息量也就越大[2]。
通信网与交通网在一些方面存在可比性,而
学生对交通系统普遍认识深刻,在讲授信道、信道容量、交换方式、通信
系统基本组成等课程内容时,都可以与交通网类比进行教学,把信道类比
为道路,将信道容量类比为道路的宽度,甚至可以引导学生联想道路交通
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否会在通信网中有类似的表现。
通过这样的类比,让
学生对相关知识先整体上认识理解,再以数学方法予以推导和验证,避免
使学生刚接触时就觉得通信理论高深莫测,更重要的是既可以促进学生对
知识难点的掌握,又能激发和培养学生联想的发展思维能力。
1、3适当增加“主导式”教学内容
由于专业理论课堂讲授的时间过长,显得进度较快,学生不易理解且
注意力易分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尝试逐渐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主
讲式”的单一性,适当穿插性地实施“主导式”教学方法,减少教师课堂
单纯讲课的时间,增加学生参与教学的时间和机会[3]。
可选择部分事宜
的授课内容作为小专题,布置给学生提前预习、研究做好准备,课上选择2—3学生分别主讲该部分内容,同时引导全班学生分组讨论,充分交流,再由教师带着学生分析不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
更多的是发挥引导和推动的作用,从“主讲”到“主导”,不仅能使课堂
气氛更加融洽,而且能使学生大胆质疑、小心论证,培养勤于思考、自主
学习、主动探索的精神和能力。
2、1加强专业创新实验教学
通信技术的实验教学环节在课程中有着重要作用,既增强学生的动手
能力,又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而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基本
局限于对课本理论的验证,再加上部分实验设备的缺乏,造成实验的可行
性和准确性都较低,学生既缺少兴趣,又难以达到实验的目的。
因此,可
尝试“实验验证+实验设计+创新实验”的模式,即指导学生在先完成课程
要求的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应用Matlab等仿真软件进行实验设计,最
后指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自主开发小型实验项目,独立完成实验的设计、
选件、排查等程序,完成后由教师选择2—3组进行点评性讲解。
通过一
系列强化性实验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让学
生在实验活动中提升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2、2结合课堂实际操作演示
2、3开展专业综合实验
3结语
随着职业教育的深入推进,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本位的培养,对教师专业理论课程的讲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要提高高职院校
“通信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坚持理
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创新和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
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