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解析_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解析
发布时间:2023-05-11T07:39:21.129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3年5月2期作者:樊素娟[导读] 化学在高中课程中是一门重要的课程。

新课改的高中化学具有极强的生活性。

(河南省内黄县第一中学)
摘要:化学在高中课程中是一门重要的课程。

新课改的高中化学具有极强的生活性。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合理的联系社会和生活,进行化学知识的传授,加深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关键词: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3)5-201-02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其中的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来源于生活,同时对化学知识进行学习和研究是为了更好的
服务于生活。

因此,高中的化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遵循化学生活化这一特性,合理的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索,并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化学生活化教学情境含义
新课程改革在不断推进当中,高中化学教学需要紧随时代发展的脚步,培养学生化学素养,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观作为己任,从而满足社会对学生所提出来的不同要求。

高中化学教师身上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需要将化学教学问题与日常生活更好的联系在一起,以引导作为重要的方式,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学习和发现更多有关于化学的知识,从而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例如:在日常生活当中,如果出现了煤气中毒现象,人们吸入了大量的一氧化碳,就会出现中毒问题;有些食品保质期并不是很长,容易发生变质、腐败的情况,这时在包装袋当中加入一定量的氮气,就可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时间。

将化学教学问题与生活真正的联系在了一起,让学生更深层次的去了解了化学知识与内容,更能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意义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及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只是简单的知识的传输会使学生永远处于被动状态,最终是难以消化和理解。

而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去学习和思考,思索成因探索规律,并养成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可以使教学氛围更加有趣味,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得到极大的提升。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合理的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

传统教学过程当中,更多的教师会将课本当中的知识向学生所传输,主要是以单向知识传输的方式进行知识的教学,将自己关注的重点放在学生化学成绩学习的过程当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特别的单一,没有办法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

但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课堂当中的教学模式变得更加多样化,老师也可以通过问题情境教学方式,将传统教学过程当中所存在的问题有效的解决,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更新课堂教学方式。

三、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能力所存在的问题(一)对生活化教学方式并为重视
因为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所以高中校园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创新能力的多个方面产生忽视的态度,并没有加强关注与重视。

而且化学教师在高中化学课程实际教学的过程当中,将自己放在了主要的位置,忽视了学生的情感。

老师经常采用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将化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们。

而且在化学实验的过程当中,主要采用演示的方法进行教学。

这样的教学方式,必然会造成学生并没有全面去掌握有关于化学方面的知识,在生活当中遇到化学问题时,也无法应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解决。

(二)缺少合理的理论引导
素质教育背景之下,将生活和教育作为办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但是在现实当中,国家与学校并没有提出有关于生活化教学的理论或者是实践的经验。

而且学生在学习和老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运用怎样的方法,才能够将生活化教学贯彻到高中化学教学过程当中去,已经成为了老师和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

不同阶段的学生,其发展能力也会有很大的差异,针对他们的课程标准也会有很大的不同,所以造成许多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活动缺少动力以及不明确的发展方向。

四、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一)通过悬疑设置导入生活化情境
高中的教学活动以及学生的学习任务十分的紧张。

因此,在课堂教学伊始就应当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转移到化学的学习中来,同时,更可以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教师可以联系教学的内容,利用悬疑的小故事或者是同学较为感兴趣的提问,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导入。

悬疑的设置要具有生活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教师的问题情境中进行探索和思考,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又为化学的教学活动定下基调,紧紧的与现实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例如,可以为同学们讲述夜间出没的鬼火的怪谈,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引起学生们的思考,是如何形成这种奇怪现象的?接下来为同学们讲述是由于骨骼中有大量的磷元素,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化为磷化氢,磷化氢燃点较低,在干燥的空气中,自燃而形成所谓的“鬼火”。

从而使学生们的注意力,从小故事中转移到学习上来,并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也可以联系社会上的新闻时事,热议的话题设置疑问,例如我国的登月飞船从月球中带回来的土壤包含哪些化学元素这类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思维,在不知不觉间养成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好的学习习惯,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下良好的基础。

(二)应用现代化技术创设生活化情境
科技改变生活,在教学中,利用先进的现代化科技手段进行辅助教学是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的创新。

利用多媒体等技术可以把一些不适宜在课堂上演示的实验,或者学生无法独立完成的实验,抽象的理论知识等向同学们直观的展示出来,并创设出真实的生活场景,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海水资源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将自然的实际场景的图片和录像在课件中进行穿插,让学生们感叹,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的神奇之处,激发学生们学习和探索的欲望,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

可以在概念原理课的学习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多维度,多角度得向同学们展示微观世界等抽象知识,使知识变得生动具体,降低学生认知和理解的难度。

(三)化学实验课创设生活化情境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因此,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应当相辅相成。

教师可以利用化学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如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们所了解的生活经验,以及常常接触到的材料进行实验的演示和实践操作。

例如,在Na2O2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用水浇灭点燃的棉球,水能灭火这一现实生活中的规律来展开教学,并引导学生们思考,是否水一定能灭火?水能否生火?如何用水来点火?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

通过向包裹一定量的Na2O2棉球上滴水并使棉花燃烧这一实验,使学生们掌握了Na2O2化学性质,并再次理解了钠着火不能用水灭火的原理。

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们感受到化学的生活化。

例如,在学习氯碱工业和电解原理时,可以让学生自行配备84消毒液,使学生们感受到学以致用的快乐,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生活化作业的设置
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当中,不仅需要让学生学习课本当中的内容和知识,还需要用其他的方法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切记不要使用布置大量作业的方法,这种高负荷的方式,常常会增加学生学习的压力,慢慢的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也无法取得更好的效果,也与当前的素质教育理念不相符合。

因此,在作业布置的过程当中,老师同样可以应用生活化的方式,例如:在学习完葡萄糖氧化之后,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间进行葡萄糖氧化酶的实验。

在实验的过程当中,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全面了解与掌握实验的主要原理,并且对最终的实验结果进行总结与分析。

这样通过完成实验,学生就能够有更多收获。

此外,将生活化教学理念加入到高中化学知识教授当中去,老师一定要注意问题,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而且在学生思考过程当中,需要对学生进行有力的引导,让学生真正理解和认识到化学知识趣味性是非常强的。

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老师可以通过构建思维导图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受到诸多的启发,大幅度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

结束语:
高中的化学课程其生活性极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教学内容和生活实践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合理的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芳.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及实践探究[J].新课程,2021(23):215.
[2]兰小霞.创设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情境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2(03):159-160+163.
[3]仲廷玉.浅议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11):21.
【本文系2022年度河南省基础教学研究项目《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单元教学情境创设研究》(立项编号JCJYB2225050303)研究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