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我国国际收支变化状况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发展成为今天的显学,一方面是因为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媒体的解读下很多人都能对经济现象略述一二。
然而,每天都发生的不等于每个人都懂得其中的原理,能够点评几句的不等于结论就是对的。
经济学既然是科学,自然有它不为众人所知的原理和逻辑关系,即使顶尖的经济学家也有诸多的经济现象难以自圆其说。
现代的经济学是以均衡论为基础的,该理论认为从长期看回归到稳定的均衡状态是必然的趋势。
我国的诸多经济现象是在有计划的市场调节基础上产生的,这种根植于中国特色的非均衡事件自然有别于西方的市场故事。
改革开放后三十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和十几年的国际收支“双顺差”都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中国模式的出现。
所以,仅从市场的角度去诠释中国的经济特点,是不能够看清面纱后面的政策计划的。
这里,我们希望能从微观企业、中观货币政策和宏观国际视角来度量和说明我国国际收支变化与经济发展状况的协动关系。
经济现象的微观解释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的直接结果是外汇储备持续增加,现已经以二万亿美元的数额远超世界其他各国。
而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之一就是“国际收支平衡”,这个悖论的出现自然有其微观的基础。
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初级阶段,很多经济数据的统计结果是源于微观企业的政策导向所至。
国际收支的“双顺差”系指国际收支平衡表里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双高特点。
经常项目主要指进口和出口项目。
一国的出口是为了赚取外汇,有了外汇才能购买外国的商品;而进口是为了满足本国企业供给的不足;经常项目的顺差主要指出口大于进口。
中国企业持续正净出口的现象与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出口导向政策有关。
改革开放初期,特别是八十年代,由于我国企业生产力极度落后,致使低效率的产出远小于人民迫切的需求增长。
匮乏的外汇储备又无法通过进口来进行填补短缺的需求。
因此,国家制定了技术改造的政策,只有提高自己的生产能力才是长久之计,直接进口消费商品只能解一时之急。
技术改造的载体是先进的外国设备,购买设备就需要大量的外汇,所以受到国家财政补贴政策保护的各级外贸公司即使亏损也要换取外汇。
进入九十年代后,特别是加入WTO之后,出口补贴的力度大幅下降,专业的外贸公司也被沦落为代工厂的中小企业所取代,定制、贴牌和仿制成为了出口制造企业的主流。
资本与金融项目的顺差主要体现在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人民币的非自由兑换限制了外汇的流出。
鼓励外商直接投资不仅能够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而且更能进一步带动出口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资本历来都是向成本低的地方流动,我国具有良好的招商引资政策和廉价的劳动力,这些无疑吸引了众多的外国公司注资国内以便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他们生产的产品则主要是返销海外,而非国内销售。
外资流入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管理人员、企业文化、市场准则以及企业的发展思路。
全球国家很难找到像中国这样特质的地方,不排外、农民工众多、接纳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人们愿意通过勤劳来换取财富的增长,正如西方媒体所宣称的那样,漂亮的GDP背后是穷怕了的勤劳的中国人民有些疲惫的笑脸,当你的工资、股票或者公司业绩有了新起色的时候,你是否会想到,此刻究竟是你赚了钱还是钱赚了你的生活?
金融发展条件下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制定无疑在一个国家的任何发展阶段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市场的完善。
我国对外的主要货币政策在于汇率的浮动和人民币的自由兑换问题。
几乎一致的认同是发达完善的市场经济需要金融的国际化,金融的国
际化需要本币的自由兑换和汇率的自由浮动。
但是,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为了防止发生外向型的金融危机,即应对来自外部的冲击,强大的外汇储备成为了货币政策的首选。
1997年爆发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东南亚各国也相继以增加外汇储备作为抵御外部投机的措施,这从某种角度上也印证了强大外汇储备的作用。
首先,汇率的稳定对于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具有积极的作用,这就需要有效的制度能够确保波动的减缓。
实践证明,东南亚金融危机没有波及到中国的原因在于固定汇率制度的选取。
不变的汇率使得世界金融投机炒家无法利用即期市场和远期市场的对冲交易来牟取暴利。
但是不变汇率的结果是,在净出口不断累加的条件下,央行被动地吸纳所有的美元而替代以间接发行人民币,这无疑影响到了货币政策对内的独立性。
比较结果表明,在现阶段稳定汇率所造成的收益显然大于非独立货币政策的缺憾。
单调递增的外汇储备虽然可以通过汇率的升值得以缓解,但是汇率的升值表面上看有利于提升本币在世界的地位,其实却与出口导向的产业政策相违背,所以货币政策的对外制度必须迎合经济发展的需要。
其次,人民币的非自由兑换限制了人民币项下金融业务的国际拓展,也隔绝了海外金融衍生产品的进入。
表面上看起来这对于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大打折扣,但是事实上,2007年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没有从货币层面影响到中国的金融市场,应该感谢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脚步过缓。
无论是金融还是经济,渐进式的开放能够给国内不健全的市场充分的时间和方式去完善和修改固有的东西。
金融市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固然重要,但是金融市场也是冒险家的乐园,很容易成为投机的场所。
健康的金融市场应该是跟实体经济市场相对应的,如果包括金融衍生产品在内的金融资产价格远高于实体经济的总量,务必会造成金融市场泡沫的泛滥,一旦泡沫被发现势必会反作用于实体经济市场。
其实,各种金融政策和货币制度都必须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
我国现如今在经济总量上已进入世界前列,但毕竟平均到个人就落后下来。
繁荣的经济需要活跃的金融市场支撑,而控制金融危机出现的一个前提保障是有充足的外汇抵御外来的冲击,因此,国内各种经济政策的大胆尝试和试行依赖于高额的外汇储备。
国际视角下的收支分析
除了上述经济发展阶段的内部原因外,国际的大背景也是中国国际收支变化的催化剂。
近二十几年来,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领域的地位日渐突出。
跨国公司大部分诞生于发达国家,在利润的驱使下他们需要利用全世界的资源,采购、生产、研发、营销等环节分布于不同国家是常有的事。
中国依靠强大的产业工人成为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最重要加工地,同时由于巨大的市场潜力也成为了商品的主要集散地。
之所以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选择中国,是有其国际政治因素的。
相对来讲,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不稳定,向缺乏政策连续性的国家注入资金无疑会带来巨大的损失风险。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十几年的历程已经逐步消除了西方世界对中国政治体制的偏见,有了稳定的政治保驾护航,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就有了扎根的基础。
世界地理上很少有像中国这样的国家,海岸线相对较长,从南到北不冻港、深水港比比皆是,针对外资的特点,中国制定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各种关税优惠措施,这些都有利于商品制造和出口的运输。
与中国大相径庭的是,南美洲国家在20世纪90年初爆发了国际收支危机,东南亚国家在90年代末爆发了金融危机,而2007年后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又席卷了全世界,连续的金融事件唯一能够独善其身的只有中国,这当然是中国政府政策得当的结
果。
资金的反应是非常灵敏的,除了能够寻找成本低廉的投资地外,还需要风险规避的港湾。
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增加,无疑增加了中国内地的吸引力。
快速发展的中国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全世界面前得到了赞许和肯定。
综上所述,在中国特定的发展阶段所产生的非均衡的国际收支现象是有其历史背景和政治主张的。
国际收支的“双顺差”现象为外汇储备的扩充提供了来源,而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也为将来汇率真正意义上的浮动和人民币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提供了信心和基础保障。
从预测的角度来看,出口导向的对外政策将长期支撑经常项目净收入的增长,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和吸引力也将长期眷恋外商直接投资的涌入。
而唯一可能有一天降低外汇储备的途径就是资本和金融项目的自由化,国内的企事业可以依靠自己的意愿和战略思考对他国的投资项目进行注资和盈利。
可见,中国的国际收支的非均衡变化是与经济发展现状相关联的,不是简单地从西方经济理论的均衡论就能得出错误结论的,反之正是这种单边增长的方式才凸显中国独立创新的对外国际收支政策。
抵御此次金融危机并率先走出低谷,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增长发动机作用的社会主义经济原理和独特的中国模式将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重塑金融模式起到积极的作用。
历史一定是刻画正确与错误的时间表,在经济和金融实物层面上的价值体现,需要科学工作者作一系统的总结,并提炼出规律性的原理,以便能够指导和预测未来的工作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