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 生物的进化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是生物自身的事情,选择作用不是影响变异的因素。
3.意义 科学地解释了__生__物__进__化___的原因和_生___物__多__样__性___形成的原因。 4.局限性 ①对_遗__传__和___变__异____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还局限于性状水平;
②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_个__体___水平; ③强调物种形成都是__渐__变___的结果,不能很好的解释物种大爆发等 现象。 5.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 ①发展原因: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人
比较内容 标志
变化后生物与 原生物关系
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比较 物种形成
出现生殖隔离
生物进化 基因频率改变
属于不同物种
可能属于同一物种
二者关系
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这种改变可大 可小,不一定会突破物种的界限,即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 新物种的形成,进化是量变,物种形成是质变;②新物种 的形成是长期进化的结果
动力
内因
适者生存 + 遗传 结果
新类型的出现
总结:自然选择学说
内因:生物产生的变异(不定向变化)
进化 原因
外因:生物生存的各种环境条件(定向变化)
相互作用:定向变化的环境选择不定向的生物变异,环境条件推动
着生存斗争表现为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变异和环境的关系:
变异在前且是不定向的,环境变化在后且是定向的。环境只起选择作用。变
遗物 或生活痕迹等。②意义: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
的
。③化石证据证实了生物是由 证据
经过漫长的地质
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而且还原揭始示的出共生同物祖由先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
的进化顺序。
水生到陆生
(2)当今生物体上进化的印迹——其他方面的证据① 形态和结构 同源器官
生活环境 共同祖先
(2)当今生物体上进化的印迹——其他方面的证据② 形成和发育
相互交配
可育后代 同种
基因交流
隔离≠生殖隔离 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①只有地理隔离而没有形成生殖隔离,可能产生亚种,但没有产生新物种。 ②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是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物种间的真正界限。 ③生殖隔离有三种情况:不能杂交;杂交后代不活;杂交后代活而不育。
(3)新物种的形成过程
4.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1)物种的概念: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 可育 后代的一群生物。 种群≠物种:一个物种可能在不同地点和时间形成不同的种群;种群是同一 种生物、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形成的一个群体。种群“小”,不同种群间有 地理隔离;物种“大”,不同物种间有生殖隔离。
(2)隔离
5.协同进化
不同物种 生物与无机环境
物种多样性
6.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内容:遗传 (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 多样性。 (2)形成原因:生物的 进化 。 (3)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 化石 。 (4)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间的关系 基因
生态系统
7.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非益即害 中性
共同祖先
(2)当今生物体上进化的印迹——其他方面的证据③
共同祖先
原始祖先 远近
顺序
3.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1)适应的概念 ①生物的 形态结构 适合于完成一定的 功能 。 ②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 环境 中生存和繁殖。
(2)适应的特性 ①普遍性:适应是普遍存在的,所有的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 ②相对性:适应是针对一定的 环境条件 而言的,是一种暂时的现象。
(3)注意事项:实验结束后,应将耐药菌、培养基、纸片等进行高温灭菌处 理,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
4.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拉得性遗传
③意义:
A.是最早、影响最大、最为系统拉的马进克化观理点论解。释长颈鹿脖子长的原因是什么?
B.反对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强调生物的进化。
长颈鹿在旱季缺乏青草 的时期就会用它的长脖
④局限性:
子去吃高处的树叶,这
样长期“使用”它的脖
渐变 物种长期稳定 迅速形成新种
例7.(2021·湖南,8)金鱼系野生鲫鱼经长期人工选育而成,是中国古代劳动 人民智慧的结晶。现有形态多样、品种繁多的金鱼品系。自然状态下,金鱼
能与野生鲫鱼杂交产生可育后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A.金鱼与野生鲫鱼属于同一物种 B.人工选择使鲫鱼发生变异,产生多种形态 C.鲫鱼进化成金鱼的过程中,有基因频率的改变 D.人类的喜好影响了金鱼的进化方向
推论1: 个体间存在着 生存斗争
推论2:
有利变异个体生存并 留下后代的机会多
事实2: 物种内的个体 数能保持稳定
事实3: 资源时有限的
事实4: 同种个体间普遍 存在差异(变异)
事实5: 许多变异是可 以遗传的
推论3:
有利变异积累,形成 具有新的适应特征的 生物新类型 适者生存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达尔文认为长颈鹿的进化原因是:因 过度繁殖 ,长颈鹿产生的后代超过环境 承受能力;它们都要吃树叶而树叶不够,导致 生存斗争 加剧;它们有颈长和 颈短的差异( 遗传变异 );颈长的能吃到树叶生存下来,颈短的却因吃不到 树叶而最终饿死了(适者生存)
达尔文观点解释长颈鹿脖子长的原因是什么?
2.构建自然选择学说的概念模型 原始物种过度繁殖 + 有限的生活资源
①自然选择的对象:选择的直接对象是具
基础 导致
有某特定 表型 的生物体。选择的间接
生存斗争 + 变异
对象是具有某 基因型 的生物体。自然选 择的实质是环境对变异所对应的 基因 的 选择,因而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②两个方向:图示变异 不定向 , 自然选择 定向 。
例7.(2022·湖南,12)稻蝗属的三个近缘物种①日本稻蝗、②中华稻蝗台湾
亚种和③小翅稻蝗中,①与②、①与③的分布区域有重叠,②与③的分布区
域不重叠。为探究它们之间的生殖隔离机制,进行了种间交配实验,结果如
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交配(♀×♂) ①×② ②×① ①×③ ③×① ②×③ ③×②
A.拉马克理论大多数是主观推测,缺乏科学证据支持。 子,久而久之就更长了
B.过于强调环境的变异导致物种的改变。
(用进废退),然后遗传给 了下一代(获得性遗传)。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1.内容 ___过__度__繁__殖___、_生__存__斗___争___、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
事实1: 生物都有过度 繁殖的倾向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同种
全部
基因 若种群有n个个体,每个个体平均有m个 基因,则基因库中应有nm个基因。
等位基因数
基因频率
自然界中生物的自然突变频率很低,而且一般对生物体是有害的。
为什么还能够改变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呢?
例如:果蝇约有104对基因,假定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10-5,若有一个中
等数量的果蝇种群(约有108个个体),那么每一代出现基因突变数是多少呢?
2× 104 × 10-5 × 108
个体
种群
=2 ×107
种群中突变的特点: 突变数很大、不定向
2.可遗传变异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①可遗传变异: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这两者统称为 突变)和基因重组。 ②只提供了生物进化的 原材料 ,不能决定生物 进化的方向。 ③变异是不定向的,因不定向性决定了变异只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而不能 决定进化方向。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导致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生物向适应环 境的方向进化。 ④突变性状是有利还是有害是 相对 的,取决于 环境条件 。如昆虫的残翅性 状在正常环境中不利,但在多风的岛上则是有利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但 也不是说只有一个方向。如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昆虫就向无翅和翅异常发达两 个方向进化。
生物的进化
一.生物的进化论 1.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主要组成 (1)共同由来学说 指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原始的 共同祖先 进化来的。
(2)自然选择学说 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机制,解释了适应 的形成和物种 形成的原因。
2.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1)地层中陈列的证据——化石
①概念:化石是指通过自然选择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 生物的遗体 、
突变 基因交流
基因库
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 变异、选择、隔离
多方向 突变和基因重组
定向 自然选择
进化原材料 突变和基因重组: 地理隔离 导致 为生物进化提供丰富的原材料。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种群基因频率 进化方向 基因库的差别 扩大 时间 种群间生殖隔离
新物种产生
如图是利用影印培养技术获得抗链霉素大肠杆菌的实验。
链霉素 最后在试管12中获得了 较纯的抗链霉素菌落。
(1)3号、7号、11号培养基中加入链霉素的作用是_作___为__选__择__作___用_, 3号培养皿中的菌落比1号、2号中的菌落少很多,这说明了: _发__生__抗___药__性__突__变___的__大__肠__杆___菌__数__量__少____________。 (大3)肠该杆实菌验的说抗明药抗性药突性变是是自随发机的自,发还的是,在而链不霉是素在作链用霉下素产的生作的用?下该产实生验的最。关键 的设设计计对思照路实什验么,?2、6、10得到的抗药性细菌一直没有接触链霉菌。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不利变异 有利变异
表型 基因
基因频率
定向 一定的方向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变
异 不
自然选择
定
向
的
不利变异不断淘汰 有利变异积累加强
种群基因频 率定向改变
生物定 向进化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们逐渐认识到了 遗传和变异 的本质;关于适应以及物种的形成等问题的
研究,已经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 种群 为基本单位。
②发展的结果:形成了以 自然选择 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二.现代生物的进化论 ① 种群 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② 突变 和 基因重组 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③ 自然选择 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④ 隔离 导致物种的形成, 共同进化 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交配率(%) 0
8
16 2 46 18
注:精子传精送子率传是)送指率受(精%囊中有0精子的雌0 虫占确0认交配雌0 虫的1百00分比A1.0实0 验
结果表明近缘物种之间也可进行交配B. 生殖隔离与物种的分布区域是否重
叠无关C.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 ②和③之间可进行基因
交流
三.细菌耐药性形成的原因 思考·讨论:各种各样的抗生素对治疗细菌感染造成的疾病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种抗生素使用一段时间后,杀菌效果就会下降,原因是细菌产生了抗药性。 试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并分析这一解释有 什么不够完善之处。 细菌在繁殖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可遗传的变异,其中就有抗药性强的变异。在 未使用抗生素时,抗药性强的变异不是有利变异,这样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 不占优势;使用抗生素以后,抗药性弱的个体大量死亡,抗药性强的个体有 机会产生更多的后代,一段时间以后,抗生素的杀菌效果就会下降。
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 (1)实验原理:一般情况下,一定浓度的抗生素会杀死细菌,但变异的细菌
可能产生 耐药性 。在实验室连续培养细菌时,如果向培养基中添加抗生
素, 耐药菌 有可能存活下来。
(2)方法步骤
垂直
相互
器 素纸片
涂布
不含抗生素 抗生
(2)方法步骤
12~16 h
圈的直径 抑菌圈边缘
抑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