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A版】垂直档距、悬挂点应力和双悬垂串调长的计算及相互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垂直档距、悬挂点应力、悬垂角和双悬垂串调长的计算及相互关系一、设计依据
(1)《电力工程高压送电线路设计手册》第二版
(2)《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 50545-20KK
(3)《悬垂线夹》DL/T 756-20KK
二、垂直档距和垂直荷载的计算
(1)垂直档距的计算公式
设计手册P180《电线应力弧垂公式一览表》的计算公式:表中“电线最低点到悬挂点电线间水平距离”有三种计算公式,分别为悬链线、斜抛线、平抛线,公式中对高差和电线比载的定义不够明确,而且公式中L OA、L OB的计算并不完全相同,有减、加的区别,在实际应用中完全照搬此公式并不方便,它们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
设计手册P183“垂直档距”小节和P603“定位结果检查”的计算公式:这两处的公式相同,而且来自上述三种公式中的平抛线法,只是统一成了加法运算,公式中对高差h和电线比载γ明确了定义:h有正负之分,即邻塔悬挂点低时为正,反之为负;γ为电线的垂直比载(通常意义上为重力荷载,分为无冰和有冰两种情况)。
但是,根据电线的受力分析、曲线方程和最大弧垂计算公式,由综合比载计算的弧垂为最大弧垂,在实际设计中绘制的悬链线一般也是由综合比载计算的。
由垂直比载计算的垂直档距应该只适用于无风工况,有风时应该按综合比载来计算。
(2)垂直档距和垂直荷载的计算
电线的受力情况见下图:
无风时电线位于X-Z平面,也就是实际设计中看到的悬链线,此时垂直档距按垂直比载计算是准确的。
当有风时,如果不考虑电线左右摆动,那么电线不在X-Z平面,而是位于X-Y-Z 三维中,此时电线所处的平面也可以理解为垂直平面,只是由综合比载控制,其由综合比载计算的垂直档距与在X-Z平面的投影垂直档距是相同的。
根据设计手册P188:
有风时要考虑左右摇摆,那么电线在有风综合比载作用下经过X-Z平面,此时就是我们设计中看到的悬链线,而此时垂直档距应由综合比载计算,并非单一的垂直比载。
但是在计算电线的垂直荷载时,不能用综合比载,垂直荷载=垂直档距×垂直比载。
(3)三种公式的比较和选用
根据我在承德~隆城220kV山区线路的设计对比,这三种计算结果很接近,误差最大的未超过10m,通过与平断面的对比,结果基本一致,误差很小,所以均可以采用。
在缺乏计算工具时,通常用平抛线的公式,计算比较快捷。
(4)定位结果检查
将各个工况下的计算结果与杆塔设计条件对比,如果超过相应工况下的垂直档距,需要核算杆塔荷载,或者调整塔位,使计算结果不超过设计条件。
三、悬挂点应力和悬垂角
(1)悬挂点综合应力的规定及计算公式
根据设计规范第5.0.7条规定“悬挂点的设计安全系数不应小于2.25”,与最低点的安全系数2.5相比,悬挂点应力与最低点应力之比不大于1.11倍。
而根据设计手册P185、P605,如悬挂点高差过大,应验算悬挂点应力,悬挂点应力一般比最低点应力不大于10%。
因此只要满足设计手册的要求,必可满足设计规范,在工程设计中一般按照设计手册的要求来验算,验算工况取最大应力时的工况。
当在稀有风速或稀有覆冰时,最低点和悬挂点的应力在设计
规范中另有要求,在此不详述。
悬挂点的综合应力(即切线方向)的计算公式见设计手册P180,其有悬链线、斜抛线、平抛线三种公式。
公式中包含A 、B 两个形式,实际上可统一为:
悬链线公式:σ=σ0×ch
γ×垂直档距σ0 斜抛线公式:σ=√σ02+
γ2×垂直档距2cos 2β 平抛线公式:σ=σ0+γ2×垂直档距
22σ0 在承德~隆城220kV 山区线路的设计中,并没有采用上面的公式,而是根据悬挂点的三个受力(最低点应力、重力、风荷载)的平方和进行开根,其计算结果与设计手册的公式相比,相差很小,最大误差没有超过70N ,所以也是可行的,但是建议采用设计手册的计算公式,其中悬链线计算公式更为精确。
(2)悬挂点应力的垂直分量的计算公式
计算公式见设计手册P180,其有悬链线、斜抛线、平抛线三种公式。
公式中包含A 、B 两个形式,实际上可统一为:
悬链线公式:σV =σ0×sh
γ×垂直档距σ0 斜抛线公式:σV =γ×垂直档距cosβ
平抛线公式:σV =γ×垂直档距 在工程设计中,γ
(3)悬垂角的计算公式及校验
根据电线的受力分析,tg 悬垂角=垂直应力/水平应力,即θ=tg −1
σ
V σ0。
具体计算公式见设计手册P181,结合上节公式,悬垂角的计算公式为:
悬链线公式:θ=tg −1sh
γ×垂直档距σ0 斜抛线公式:θ=tg −1
γ×垂直档距σ0×cosβ 平抛线公式:θ=tg −1γ×垂直档距
σ0
根据设计手册P605中导线“悬垂线夹”小节的叙述,当垂直档距较大或山区高差较大时,需要校核悬垂线夹的悬垂角,如悬垂角超过线夹的允许值时,由于附加的弯曲应力,可能使导线在线夹出口处受到损伤,显然应校验最大弧垂工况下的悬垂角。
根据《悬垂线夹》DL/T 756-20KK第4.11条规定,线夹单侧的最大出口角不小于25°,校核时取下限25°。
当校验结果大于线夹允许值时,可采用调整杆塔位置或呼高,也可以采用两个悬垂线夹,或改用悬垂角较大的线夹。
四、双悬垂串调长的受力分析和计算
在连续上下山或大高差的情况下,电线悬挂点两侧的悬挂角不同,若使用2个相同长度的单联悬垂串,必然会导致出现两串受力不均或一串受力而另一串松弛的情况,此时需要采取调整串长来平衡受力。
(1)双串调长的计算
如图1所示,若采用单联串时,挂点位于横担中心C处,C-C’为单联串长L。
当采用独立挂点的双联串时,左侧悬垂串的挂点位于A点,右侧悬垂串的挂点位于B点,2个挂点距中心的距离L =S/2(S为两独立串的间距)。
此时,A联串需增长至A’点,B联串需增长至B’点,这样才能保证两串受力。
设A联串增加长度为△L A,B联串增加长度为△L B,串长之差△L=∣△L A-△L B∣,那么实际上将其中一串的长度增加或减少△L,即可满足两串的受力要求。
图1 双悬垂串调长示意图
为了简化计算,假定线夹有足够的握力,两悬垂串均垂直地面。
由于两串间距S较小,
A’-B’的电线可视为直线,且该段电线的水平应力与杆塔两侧的水平应力一致,而两侧串长的调整对两侧垂直档距的影响很小,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根据悬垂角的计算公式(以悬链线公式为例):
∆L=∆L A−∆L B=S
2×tgθA−S
2
×tgθB=S
2
×(sℎγ×l OA
σ0
−sℎγ×l OB
σ0
)
式中:l OA、l OB-分别为A、B侧的垂直档距;
应力和比载可分别转换为张力和单位荷载,公式其它部分不变;
计算值为正时,则调长A侧,反之调长B侧。
根据计算出来的调整串长值,在工程设计中一般通过调整金具的长度来实现。
但由于金具的长度是固定的,实际调整值不一定能够完全做到与计算值一致,因此,只能尽量减小两者的差值,使得两串受力均衡。
(2)双串调长后的垂直受力计算
图2 调整后的双串示意图
调整后,对两串的受力进行估算:如图2所示,B联串所受的垂直拉力为:
T B=(σBV1+σBV2)×截面积
σBV1为B侧的悬挂点垂直应力,根据设计手册的计算公式(以悬链线公式为例):
σBV1=σ0×sh γ×l OB σ0
σBV2为另一侧的悬挂点垂直应力,根据几何相似三角形的定理:
σBV2σ0=
∆L
S
得出:
σBV2=σ0×∆L S
因此:
T B=(sh γ×l OB
σ0
+
∆L
S
)×截面积×σ0=(sℎ
g×l OB
T0
+
∆L
S
)×T0
式中:σ0和γ分别为各工况的最低点应力和综合比载。
T0和g分别为各工况的最低点张力和综合单位荷载。
△L有正负之分,未调长的悬垂串为正,调长的悬垂串为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