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与反思-《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五单元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一、教材分析
化学方程式是中学化学课程中重要的化学用语,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原理,更好地掌握物质的化学性质。
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对后续化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时,本课题也是对“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式与化合价”等知识进一步应用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已学过的化学反应和化学用语进行复习和应用。
对于本课题的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教材首先开门见山地介绍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两个原则。
它们是判断化学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的重要标准。
第二部分主要展示了配平的必要性。
教材先以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为例,通过这个已配平的方程式,体会配平的含义;接着又以氢气燃烧的方程式为例,展示配平的必要性。
紧接着在第三部分,就介绍了配平的方法——最小公倍数法。
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是初中化学的一项基本技能,对于构建学生化学“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知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进入初三化学以来,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分子、原子、化学式、化合价等相关知识,学会了书写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刚刚学过的质量守恒定律也为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打下了基础。
因此,本节课虽然难度不大,但要求学生的基础扎实程度要求比较高。
另外,化学方程式是重要的化学用语,比较抽象。
而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理解抽象的概念往往需要借助直观生动的形象和已有经验的支持。
因此,在本课题的教学中,应当结合一些直观的演示实验、学生已有的实验经验、模型等方法,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将化学方程式与宏观的反应事实紧密联系起来,使之更好地理解化学方程式,从而掌握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说出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两个原则,能够根据反应事实书写化学方程式;
(2)初步学会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化学方程式;
(3)能够逐步记住一些基本的反应事实及其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化学方程式,体会化学语言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增强规范使用化学语言的意识;
(2)通过“↓”的用法推导“↑”的用法,培养知识迁移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体会化学学科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化学方程式进行归类,初步体会分类的思想。
[教学重点]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四、教学流程图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以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引入,推导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回顾]
化学方程式反应的信息有:22CO O C 点燃+
①反应物是_________,生成物是_________,反应条件是_________。
②参加反应的微粒个数比是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份质量的碳与_______份质量的氧气充分反应,生成______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遵循________________定律。
[推导]由①我们可知,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第一个原则是: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由③可知,化学方程式的第二个书写原则是: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板书] 一、书写原则:(2)遵守质量守恒(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提问]化学反应为什么会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呢?
[回答]微观上原子的种类、个数和质量保持不变,即原子的“三不变”。
[提问] 分析化学方程式22CO O C 点燃+左右两边原子个数和种类是否守恒?
[学生检验] 22CO O C 点燃+
碳原子个数 1 1 相等
氧原子个数 2 2 相等
[教师总结]由此可见,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方程式上就表现为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和种类保持不变。
教学环节二:拆分分子模型,体会配平的含义
Part 1:观察不同的方程式,初步体会配平的含义
[过渡]知道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那就让我们运用这两个原则来判断一下,下列方程式的书写是否正确?
[学以致用]判断以下方程式的书写是否正确?
(1)32SO O S 点燃+ (2)22SO O S 点燃+ (3)O H O H 222点燃+
[分析](1)×,不符合客观事实。
(2)√,符合客观事实,且反应前后各原子种类与个数相等。
(3)×,反应前后各原子个数不等。
[提问]大家观察一下,(2)与(3)都符合客观事实,那么他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
[学生]通过观察(2)与(3)的不同,体会已配平和未配平的区别,初步领悟配平的含义。
Part 2:拆分分子模型,进一步领悟配平的意义
[提问]在氢气燃烧这个反应中,方程式还没有配平,因此中间不可用等号相连:
O H O H 222—+ 那么,如何配平这个方程式呢?
[活动]教师在黑板上展示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学生上台先试着按照方程式的要求用一个氢气分子和一个氧气分子,拼凑出完整的水分子;发现多了一个氧原子无法拼凑;学生再根据需要取相应的分子进行拼凑。
[学生拼凑结果示意图]
[根据微粒示意图写方程式] O H O H 22222点燃+
[讲述]像这样,在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系数,使得方程式两边原子的种类和个数相等的过程,就叫做配平。
而化学式前面的这个数字,就叫做化学计量数。
而化学计量数,总是写在化学式前面的。
教学环节三:学会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化学方程式
[过渡]其实配平的方法有很多种,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配平常用到的两种方法。
[展示]①22SO O S —+ ②522O P O P —+
[分析]像①这样,通过观察就能将化学方程式配平的方法,就叫做观察法;而像②这样比较复杂的化学方程式,我们则采用最小公倍数法。
[讲述]介绍最小公倍数法的配平方法。
[小结]其实配平没有固定的方法,只要你能配平成功,即使化学方程式等号两边各原子的个数相等,不管你用什么方法都可以。
教学环节四:自学和仿写,学会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具体步骤
[学生自学]阅读课本P100,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具体步骤
[学生仿写]仿照课本例题,书写以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分析]根据学生的答案,总结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具体步骤:
1、写出反应物(左)、生成物(右)的化学式,并用“—”相连; “写”
2、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方程式; “配”
3、注明反应的条件,如加热(常用“△”表示)、点燃、催化剂等; “注”
[板书]二、书写步骤:“写”“配”“注”
[练习]请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固体。
课本P94 教学环节五:体会“↑”“↓”的用法
Part1:观察实验现象,体会“↓”的用法
[演示实验]取少量硫酸铜溶液于试管中,慢慢滴入氢氧化钠溶液。
注意观察反应物的状态及其变化。
[学生]观看实验,描述实验现象:有蓝色沉淀生成,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无色。
[提问]到此,我们了解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那么,你能否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这个反应呢?
PS :在学生书写之前,给学生相应的提示: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
[学生答案] 2424)(2OH Cu SO Na NaOH CuSO +=+
PS :提醒学生配平时,原子团一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配平。
[自学]学生阅读课本P100最后一段和P101第一段的内容,纠正以上化学方程式。
↓+=+2424)(2OH Cu SO Na NaOH CuSO
[练习]请你写出课本P93 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 ↓+=+Cu FeSO CuSO Fe 44
Cu FeSO CuSO Fe +=+↓44
[共同纠错]当反应伴随着的出现沉淀,即出现固态的现象时,我们才用“↓”表明这一现象。
因此,“↓”只出现在生成物中,即方程式的右边;且当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固体时,则不用标“↓”。
即“无中生有标箭头”。
故正确的方程式为Cu FeSO CuSO Fe +=+44
Part2:知识迁移,体会“↑”的用法
[过渡]同样的,如果化学反应前后,有气体产生,即出现了新的状态——气态时,我们也用“↑”标出。
[提问]①回顾电解水的实验,试写出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
课本P80 电解水
②回顾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师生共同练习并纠错,体会“↑”的用法。
[讲述] 当反应伴随着的有气体生成,即出现气态的现象时,我们才用“↑”表明这一现象。
因此,“↑”只出现在生成物中,即方程式的右边;且当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时,则不用标“↑”,即“无中生有标箭头”。
教学环节六:书写已学过的化学方程式,巩固提升
[练习]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P94 实验5-5 ②P79 实验4-5 ③P39 氯酸钾分解制氧气 ④P38 探究
⑤P37 实验2-5 (已学过的反应)
⑥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铝(未学过的反应)
[知识升华]对上述反应类型进行小结,学生初步体会分类的思想。
[链接中考]写出以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高氯酸铵(NH4ClO4)固体受热分解,同时生成四种气体:两种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一种气体是氯气(Cl2),还有一种气体是水蒸气。
[小结]根据板书进行小结。
[板书] 5.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一、书写原则:(1)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2)遵守质量守恒(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二、书写步骤:“写”“配”“注”“查”
[作业]P101 1~4题
六、教学反思
根据以上教学设计,在一番回顾和思考后,我反思了许多。
以下从优点和缺点两方面阐述我的反思。
优点——
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合理,达成度比较高。
2、紧扣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从教材中找重点,在教材中设计练习,
使得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熟悉程度比较高。
不足——
1、知识容量足够,而思维容量仍有所欠缺。
本节课的内容总体难度不大,应该放手给
学生,尤其是尖子班的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让他们在思维层面上得到锻炼和提
升。
2、本节课容量比较大,部分环节应做适当的调整。
例如在环节五——让学生体会“↑”
“↓”的用法时,可直接给出方程式,让学生根据课本知识点和实验现象,判断是
否加箭头,而不是在此让学生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由于难度稍微大一点,花
去的时间也比较多。
3、上课过程中,有些细节方面没有注意到,如实验过程中,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
液加入的先后顺序不同,实验现象不同这个细节没有注意到,使得实验现象不够明
显。
又如,利用简单的语言进行引导这方面也做得不足。
课前应该更加细致地备课,不仅备教材,更要备细节。
4、教学基本功还需继续磨练。
在课堂上,由于语速比较快且语调平平,使得课堂的气
氛仍旧不够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