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叶厚朴引种栽培生长情况调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农业科技2021年第6期
林业科学摘要本文开展了连城邱家山国有林场引种凹叶厚朴栽培材药两用林示范基地中凹叶厚朴生长情况的调查。

结果表明:闽西地区海拔800~1300m 的气候条件适宜凹叶厚朴生长,海拔800m 以上引种栽培,不同海拔的凹叶厚朴平均树高、平均胸径有显著差异,坡位对其生长影响很大,平均树高、平均胸径与海拔高度成反比,凹叶厚朴在山坡下部生长较好;立地好的地块对凹叶厚朴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都非常有利;不同造林密度对凹叶厚朴生长有显著影响,二十三年生凹叶厚朴以造林密度1110株/hm 2较好,平均树高达12.0m ,平均胸径达15cm ,蓄积量达105.6m 3/hm 2,生长量指标达到福建省阔叶树Ⅱ类林分丰产指标。

关键词凹叶厚朴;引种栽培;生长量中图分类号S56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21)06-0142-02DOI :10.3969/j.issn.1007-5739.2021.06.060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
凹叶厚朴引种栽培生长情况调查
熊宇珍
(福建省连城邱家山国有林场,福建龙岩364000)
凹叶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var.biloba Rehder &E.H.Wilson )是木兰科木兰属落叶乔木[1-2],树高可达20m ,为中国特产树种,被列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凹叶厚朴分布于安徽、浙江西部、江西庐山、福建、湖南南
部、广东北部、广西北部和东北部,生长于海拔300~1400m 的林分中,多栽培于山麓和村舍附近
[3]。

凹叶
厚朴生长于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的山坡地,以酸性的
森林土红壤和黄壤为主。

凹叶厚朴为喜温暖、湿润和肥沃的阳性树种。

木材供板料、家具、雕刻、细木工、乐器、铅笔杆等使用。

树皮入药、功用同厚朴而稍差,花芽、种子亦供药用。

叶大花美,芳香,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可作园林绿化树种[4]。

连城邱家山国有林场场部位于福建省连城县姑
田镇,是连城县东大门。

区域交通便捷,205国道和永武高速公路穿境而过。

历史上姑田镇经济繁荣、人文璀璨,素有“金姑田”之美誉。

姑田大龙闻名遐迩,号称“天下第一龙”。

该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温润性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8.3℃,无霜期220d ,年均降雨量1600~1900mm ,降雨量相对集中,干湿季节明显。

该区域具有适宜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发展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长期以来,连城邱家山国有林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培育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发挥林业科技示范、发展林场经济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近年来,林场多元化发展,积极探索“不砍树也致富”的经
营模式,引种栽培凹叶厚朴,通过与科研院校等单位合作,产学研相结合,建立具备示范带动作用的材药两用林基地面积115.2hm 2。

本文调查了材药两用林示范
基地中引种栽培的凹叶厚朴生长情况,以期为营建凹叶厚朴材药两用林、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调查区概况
试验基地位于福建省连城邱家山国有林场,具体坐落在新寨经营区黄泥坪工区林业基本图54林班4大班3、6小班,5大班7、8小班,6大班1、2小班,16大班1、3、11、19小班,19大班3、4小班;57林班18大班7、8、9小班,22大班1、2、3、4、12小班,面积共有115.2hm 2,有林区便道通向基地。

基地林分权属为国
有,管护情况较好。

林地海拔高度700~1300m ,土壤多为红壤和山地黄壤,土层深厚,土壤湿润、疏松、肥沃。

林地立地条件优越、立地类型为肥沃级,坡向为半阳坡,光照条件较好,坡度为23°~25°,相对平缓,林地排水良好,适于凹叶厚朴药材生长。

1.2造林树种
1999年林场开展材药两用林基地建设,从浙江景
宁调入凹叶厚朴优质苗木进行栽培。

引种与栽培的凹叶厚朴为材用、药用、园林绿化树种。

1.3凹叶厚朴的栽培管理
在秋季末进行造林地整理,造林采用穴状整地。

株行距3m ×3m (2.5m ×2.5m 或2m ×2m ),栽植密度1110~2505株/hm 2,挖穴规格40cm ×40cm ×40cm ,穴
挖好以后经过1个冬季的霜冻。

春季栽植前,在穴底部施复合肥150g/穴作为底肥。

将根系发达的凹叶厚作者简介
熊宇珍(1983—),女,福建龙岩人,工程师,从事
森林培育、森林经营管理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
2020-10-08
142
. All Rights Reserved.
方差分析(表2)结果表明,连城邱家山国有林场十六年生不同海拔高度凹叶厚朴胸径生长情况不同,达显著水平(F =6.322>F 0.05=5.143)。

方差分析(表3)结果表明,连城邱家山国有林场不同海拔高度凹叶厚朴树高生长情况不同,达显著水平(F =7.814>F 0.05=5.143)。

2.2凹叶厚朴立地效应分析
研究不同立地条件下凹叶厚朴林分生长和收获情况,对分类指导、提高林分经营集约度、森林资源评估以及制定决策等均有现实意义。

调查可知,将十三年生凹叶厚朴不同海拔高度相同立地质量等级归类,其树高、胸径和材积的平均值列于下表4。

邱家山国有林场新寨经营区黄泥坪工区Ⅰ级地上凹叶厚朴的树高分别是Ⅱ~Ⅲ级地、Ⅲ~Ⅳ级地、Ⅳ级地的128.6%、138.5%、180.0%,胸径分别是Ⅱ~Ⅲ级地、Ⅲ~Ⅳ级地、
Ⅳ级地的122.2%、137.5%、183.3%,单株材积生长量分别是Ⅱ~Ⅲ级地、Ⅲ~Ⅳ级地、Ⅳ级地的185.5%、245.5%、532.5%。

由此可见,不同立地的凹叶厚朴生长
差异极大,在立地好的条件下,凹叶厚朴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较好。

因此,要营建凹叶厚朴材药两用林,必须选择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块造林,才能带来明显的效益。

2.3凹叶厚朴材药两用林混交造林效果分析
在黄泥坪工区对十三年生、十五年生凹叶厚朴与不同树种混交林开展调查(表5、6)。

结果表明:凹叶厚朴作为主要树种,混交林种间关系比较协调;凹叶厚朴作为杉木、马尾松、其他硬阔类的伴生树种,混交效果不理想;凹叶厚朴与马尾松混交林比其他树种效果较好。

说明选择合适的树种混交可明显增加枯落物、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和土壤化学性质。

因此,凹叶厚朴作为主要树种造林,选择合适的伴生树种也是成功培育凹叶厚朴材药两用林的关键。

2.4凹叶厚朴造林密度效应分析
对造林密度为1110、1575、2505株/hm 2的二十
(下转第148页)
表5十三年生不同树种混交林凹叶厚朴生长情况比较树种组成名称郁闭度平均胸径/cm 平均树高/m
9厚朴1马尾松0.59.58.39厚朴1杉木
0.58.0 6.19厚朴1其他硬阔类0.58.3 6.510厚朴
0.5
7.67.1
表2不同海拔高度十六年生凹叶厚朴胸径方差分析
变异来源平方和自由度均方
F 值P 值处理间
40.3889220.1944 6.3220
0.0333
处理内19.16676 3.1944
总变异
59.5556
8
注:F (2,6)(0.05)=5.143。

下同。

表3十六年生不同海拔高度凹叶厚朴树高方差分析
变异来源平方和自由度均方F 值P 值处理间30.3889215.19447.8140
0.0213
处理内11.66676 1.9444
总变异
42.0556
8
表4十三年生不同立地类型凹叶厚朴生长情况比较立地质量等级
坡位树高/m 胸径/cm 单株材积/m 3
Ⅰ下部9.0110.0410Ⅱ~Ⅲ中部7.090.0221Ⅲ~Ⅳ中上部 6.580.0167Ⅳ
上部
5.0
60.0077
表1不同海拔高度十六年生凹叶厚朴胸径生长情况
海拔高度/m 胸径/cm
树高/m
山坡上部山坡中部山坡下部
平均山坡上部山坡中部山坡下部平均<800
9.0111311.08.59.0119.5800~900 6.08108.0 5.57.597.3>900
4.5
67
5.8
4.0
5.06
5.0
朴苗栽植到穴中,栽植时将表面的腐殖土先填入穴中,再将苗木根部放入,要求做到根舒展、苗木正、土壤压实等。

造林后3年,每年抚育2~3次,施肥1次,每株施尿素约100g ,采用穴施或沟施,加快幼苗生长,促进苗木早日郁闭成林。

1.4调查方法
平均胸径、平均树高采用样地法调查,依不同海拔按上、中、下坡位各布设1个样地,在凹叶厚朴林分样地,以活立木检尺直径按算术平均法计算平均胸径。

根据凹叶厚朴树种的平均胸径,在样地内选3株以上与平均直径相等或相近、有代表性的样木,用测高器实测树高,每株树高需测2次,误差不超过0.5m 或
5%,按算术平均确定平均树高[5]。

材积利用福建省林业
科学研究院叶功富等[6]研究的凹叶厚朴二元立木材积方程:V =6.286996×10-5D 1.699758H 1.093993计算。

1.5数据处理
采用DPS 数据处理系统进行统计、方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海拔高度对凹叶厚朴胸径和树高生长的影响
凹叶厚朴生长于海拔300~1400m 的林分中,一般生长在海拔300~800m 的山地。

从表1可以看出,在海拔800m 以上引种栽培,凹叶厚朴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均与海拔高度成反比,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生长缓慢,还会延迟成熟期。

熊宇珍:凹叶厚朴引种栽培生长情况调查
143
. All Rights Reserved.
现代农业科技2021年第6期
林业科学三年生凹叶厚朴林分别按照稀、中、密植等3组标准地进行调查分析(表7)。

结果表明:在排除其他外部条件干扰的前提下,不同造林密度对凹叶厚朴生长有显著影响,二十三年生凹叶厚朴稀植林分蓄积量分别是中、密的1.46、1.91倍。

因此,凹叶厚朴以造林密度为1110株/hm 2左右较好。

3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连城邱家山国有林场引种凹叶厚朴栽培材药两用林示范基地生长情况调查,二十三年生凹叶厚朴平均树高为12.0m ,平均胸径为15cm ,蓄积量为105.6m 3/hm 2,生长量指标达到福建省阔叶树Ⅱ类林分丰产指标(阔叶树69~207m 3/hm 2)。

调查结果表明:闽西海拔800~1300m 适宜凹叶厚朴生长;在海拔800m 以上引种栽培,坡位对其生长影响大,在山坡下部生
长较好;平均树高、平均胸径与海拔高度成反比,不同海拔凹叶厚朴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差异达显著水平。

凹叶厚朴作为主要树种造林,选择合适的伴生树种是成功培育凹叶厚朴材药两用林的关键。

不同造林密度对凹叶厚朴生长有显著影响,二十三年生凹叶厚朴以造林密度1110株/hm 2左右较好。

不同立地的凹叶厚朴生长差异极大,好的立地条件对凹叶厚朴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都非常有利。

因此,要营建凹叶厚朴材药两用林,必须选择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块造林,才能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

本文仅对凹叶厚朴生长情况调查分析,对其材药两用林的经济效益有待进一步调查分析。

4参考文献
[1]方国荣.皖南山区凹叶厚朴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5(19):186-189.
[2]胡士英,李小平,周洪岩,等.厚朴的药用价值及产业现状分析[J].林业调查规划,2020,45(5):175-179.
[3]陈辉.刘玉宝.廖正花,等.厚朴人工纯林种内竞争及单木生长模型的研究[J].经济林研究,1997,15(2):11-13.[4]马清温,孙震晓,王青.中国60种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与利用[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7.
[5]洪伟.林业试验设计技术与方法[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6]叶功富,涂育合,田有圳,等.凹叶厚朴二元立木材积方程的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6):528-
533.
树种组成名称郁闭度平均胸径/cm
平均树高/m
3厚朴6杉木1马尾松0.8 6.8 6.21厚朴6杉木3马尾松0.8 6.1 6.59厚朴1马尾松
0.5
9.2
7.1
表6十五年生不同树种混交林凹叶厚朴生长情况比较表7二十三年生凹叶厚朴不同栽植密度产量比较造林株行距/m 造林密度/株·hm -2平均
胸径/cm 树高/
m 单株材积/m 3蓄积量/m 3·hm -22.0×2.02505970.022155.352.5×2.5157511100.046072.453.0×3.0111015
12
0.0951
105.60
(上接第143页)
6园艺理念有待深入人心
中外由于历史等文化差异,对待园艺(包括花卉)的态度大相径庭。

国外比较崇尚自由平等的思想,对花卉等基础产业的重视程度比中国高。

特别是新西兰、荷兰等园艺业、农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从业者的受教育程度很高。

很多国家由于人口密度小等原因,对园艺的热爱体现在很多方面,如屋顶绿化、阳台绿化、后花园绿化等,花卉已经融入他们的生活,成为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受儒家思想影响,“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深入人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花卉业乃至农业的发展。

7参考文献
[1]程堂仁,王佳,张启翔.发展我国创新型花卉产业的战略思考[J].中国园林,2013(2):73-78.
[2]程堂仁,王佳,王晓娇,等.“美丽中国”背景下花卉产业的机遇与创新[J].林业经济问题,2013(6):526-533.[3]李欣,史益敏.中国花卉育种与发展对策[J].自然杂志,2014,36(4):280-284.
[4]齐博.中国花卉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
[5]张长芹.杜鹃花[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6]王富有.中国作物种质资源引进与流出研究:以国际农业
研究磋商组织和美国为主[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2,13
(3):335-342.[7]蒋四敏.探讨花卉企业品牌营销[J].商业营销,2011(1):187-188.[8]赵梁军.我国花卉产业面临的关键问题与解决途径[J].中国花卉园艺,2015(21):18-21.
[9]陈卫良.浅析杂交育种的育种年限[J].生物学教学,2004(11):55-56.
[10]朱家乃.月季的芽变育种[J].中国花卉盆景,1987(4):12-13.[11]罗复权.茶树的芽变及芽变育种实践[J].中国茶叶,2015(10):16-17.[12]李静,车代弟.花卉基因工程育种研究进展[J].分子植物育种,2004(1):101-104.[13]段筱薇.花卉在基因工程育种中的研究进展[J].花卉,2018(10):11.
[14]张启翔.转型期中国花卉业形势及面临的挑战[J].中国园
林,2015,31(10):17-19.148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