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概念类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幸福的概念类型
幸福是人在创造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中,由于感受和理解到个人,集体乃至人类的目标,理想和正义公益之事业的实现而得到人格上的满足。

(伦理学标准概念)
1、定义
幸福是指人感知自己的需要、条件和活动趋向和谐的生活状态。

用一个简单的比喻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怪兽.因此幸福也可以理解为对欲望的满足.
2、幸福的本质
人对生活的满意感、和谐感。

中国幸福学认为,幸福是人们的渴求在被得到满足或部分被得到满足时的感觉,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

由此我们就推导出幸福的六个定律。

博弈圣经

幸福第一定律——幸福感都是暂时的
人们获得的幸福感都是暂时性的,就像不幸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幸福感以及不幸感都会逐渐淡化的,所以,我们如果想继续
拥有幸福,想过幸福的生活,就必须去不断地满足更多的渴求。


幸福第二定律——幸福感的递减性及推论
人们得到一个幸福后,那么人们对同一个或同一类幸福的渴求度就会递减,当人们再次获得这个或这类时幸福时的幸福感就会逐渐递减,当达到足够多的N次时,渴求度会变为零,幸福感也就变为零了。

推论
1
幸福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因为幸福的递减性,我们进而可以进一步得知,当我们享受过一个幸福N次后,在一般情况下,这辈子,我们是再也享受不到这个幸福了。

推论
2
幸福资源的递减性
因为幸福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以及人们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有限性,所以,人们能享受的幸福资源是有限的,也是在递减、减少的。


幸福第三定律——人们获得幸福的经历越曲折,获得的幸福感越大渴求度是与幸福感成正比的,所以,如果获得幸福的经历越曲
折,那么人们的渴求度就会相应变大,那么获得的幸福感就会越大。


幸福第四定律——没有渴求就没有幸福
及推论
因为幸福感与渴求度成正比,所以当人们对某事物没有渴求时(也就是渴求度为零时),那么,某事物也就不会给人们带来幸福。

推论一
幸福与金钱没有直接关系
因为幸福的直接来源是渴求,因为金钱并不能给所有人带来幸福,所以幸福与金钱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推论二
随着物质财富的增加,人们在物质财富方面所能获得的幸福次数却越来越少,幸福感的强度也越来越小。

随着人民拥有的物质财富的增加,人民的渴求资源却变得越来越少,所以在物质财富方面人民能获得的幸福也就越来越少,而且获得幸福的成本也越来越高,同时对地球资源的消耗,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大。

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几十年发展
所得出的结论,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物质财富等一切都在增加,唯独幸福除外。

所以说,如果我们一味地搞经济发展,结果只能走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老路,最终人民得到的幸福反而
会越来越少,这是一条得不偿失的发展道路。

推论三
人们在精神文化,精神文明,精神生活等非物质财富方面所能获得的幸福数量远远大于人们在物质财富方面所能获得的幸福数量渴求既包括物质财富方面的渴求,也包括精神方面的渴求。

我们在关注人民幸福的时候,首先考虑到的往往是人民在物质财富方面的渴求(具体表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思路上),经常忽视了人民精神方面的渴求,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思维方法,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发展思路。

当人民富裕起来的时候,当人民的思想充满了金钱意识的时候,那么人民的思想就开始腐朽堕落了,社会就开始沉沦没落了,人民幸福,人民的幸福生活,就再也找不到了。

到那时即使我们比美国人更有钱,比美国更强大,又有何用。

金钱是换不来幸福的。

幸福第五定律——幸福是需要感觉的
幸福是需要有感觉的,如果你的渴求事实上已经获得了满足,但当你没有感觉或感觉不到渴求被满足的时候,你仍然是不会有幸福的感觉的。

幸福第六定律
幸福感的获得是需要有愉悦的心情
如果你的渴求获得了满足,但此时的你如果仍沉浸在其他事件的悲痛之中,那么此时的渴求被满足的感觉仍然是难以获得幸福的。

幸福的古老定义及其三种类型——快乐生活
佛陀出家是为了追求更有意义的生活,最终获得启迪,达到内心的宁静,获得幸福感;
亚里士多德相信,美好生活的关键是基于对有意义、有目标的追求所带来的幸福;
美国国父认为,对幸福的追求,像我们对生命和自由的那种不可剥夺的权利追求一样重要;
这些关于幸福的古老定义与许多其他有关情绪幸福感的概念一起,对20世纪和21世纪学者的观点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在心理学理论和遗传学研究澄清了幸福及其相关因素,并总结三种幸福理论:
(1)需要/目标满足理论:由心理治疗流派的某些领导者提出的。

例如,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理论家(弗洛伊德和马斯洛)认为,紧张的减少或需要的满足会带来幸福。

(2)过程/活动:投入到特定的生命活动产生幸福,最早由麦克提出。

(3)遗传和人格倾向理论:倾向于把幸福看作稳定的,卢卡斯和藤田的研究发现,“大五”人格中的两个因素——外倾性和神经质,与幸福高度相关,从而证实了幸福和人格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