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总结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总结含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在既有的殷商甲骨文残片中,已经多次出现“登人”字样。

这里的“登人”即登记人口的意思。

当时的登记人口是以人丁为计量单位,目的是征集兵丁组建军队。

西周时创建了原始的人口登记办法。

据《周礼》记载:“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

”当时已设立了掌握户籍的官职“司民”。

秦朝户籍管理更加严格和完备,登记的内容非常详细,对不报、虚报和假报户口的或未经官府批准而檀自更籍的,统统严加惩罚,还做出了迁徒时必须审核和必须办理更籍手续等规定。

汉代的户籍管理实行“编户齐民”,从法律意义上说,所谓“编户齐民”,是指所有编入户籍的居民,不论东西南北,不分男女老幼,都是国家的公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

20世纪20年代出土的张掖郡居延汉简记载这样的一个户籍信息:“徐宗,年五十;妻一人;子男(户主儿子)一人;男同产(户主兄弟)二人;女同产(户主姐妹)二人。

宅一区直三千;田五十亩,直五千;用牛二,直五千。

”内容已经相当详备。

唐朝在申报户籍信息的时候,必须接受一道叫做“团貌”的程序。

就是衙门在居民登记户籍时,要查看相貌。

因此,唐代的户籍档案通常还记录有人户的体貌特征。

在敦煌出土的唐代籍帐残卷中,就发现不少户籍资料都注明了诸如“右足破,耳下小瘤,面有黑子”之类的文字。

这些对体貌特征的描述相当于今天户籍中的照片,可以防止作伪,也可作为民户脱籍逃亡后的追捕线索。

另外,在唐代“贱民”是没有户籍的,他们只能依附于“良民”。

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战乱局面,因此全国人口增长迅速,开宝九年(976年),全国户数为309万户,大观四年(1110年)则达到峰值2088万户。

当然,短时间内人口不会如此膨胀,但是它却从另外一方面表明户口统计更加完整(少数民族因为政府的“羁磨之策”也不断被编入户)。

宋朝的户籍制度不再区分“良民”与“贱民”,而是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乡居民户口。

又根据居民有无田产,划分“主户”与“客户”,再以家庭财产之多寡,将主户划为不同户等。

宋朝的税制,完成了从以人头税为主到以财产税为主的转变。

宋代商品经济相对发达,因此流动性强。

一些地方,由于“主户少而客户多,往来不定,口尤难记”。

宋代城市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流入,且管理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一个人移居到一个地方生活一年以上,便可获得当地户籍。

明朝创造以登记人口为主的“黄册”和以登记土地为主的“鱼鳞册”,标志着中国古代户口调查登记制度的相对成熟。

这个制度肇创于明太祖朱元璋,虽然随着形势的变化时有增损,但其基本框架和根本原则,终明之世并无改变。

沿袭元朝做法,明政府将全国户口按照职业划为民户、军户、匠户等籍,各色户籍世袭职业,不容更改。

清初沿用明代的黄册制度,在黄册之外,另编《赋役全书》和《编审册》作为配套。

由于康熙和雍正两朝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政策,赋税与人丁之间没有了直接的联系,统计户口的意义也就不如以往那么重要,因此户籍管理相比明朝宽松。

但是这也从另一方面保证了户籍统计比以前更加科学、客观。

(摘编自曾庆江《户籍册上的古代中国》)(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口管理办法的一项是()
A.殷商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人口登记办法,在既有的殷商甲骨文残片中,已经多次出现“登人”字样。

这里的“登人”即登记人口的意思。

B.汉代实行“编户齐民”的户籍管理办法,所谓“编户齐民”,是指所有编人户籍的居民,不论东西南北都是国家的公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

C.唐朝在申报户籍信息的时候,必须接受一道叫做“团貌”的程序。

就是衙门在居民登记户籍时,要查看相貌。

“团貌”相当于今天户籍上的照片。

D.明朝创造以登记人口为主的“黄册”和以登记土地为主的“鱼鳞册”,并沿袭元朝,将人民按照职业分工划分出民户、军户、匠户等籍。

(2)下列不属于宋代开宝九年至大观四年人口激增原因的一项是()
A.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战乱局面,国家进人一个休养生息的和平稳定时期,因此人口有大幅度的增长。

B.宋代户籍管理已经很成熟,统计技术更加科学,加上商品经济繁荣,因此出现了短时期内人口的激增。

C.宋代户籍管理不再区分“良民”、“贱民”,过去的“贱民”也可拥有户籍,因此人口有大幅的增长。

D.宋代政权稳定经济繁荣,不少过去属于“羁摩”之地的少数民族人口也被编人户籍,因此人口大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礼》记载:“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

”由此可以推知,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就已有人口管理制度的雏形了。

B.宋代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实行城、乡户籍管理,并根据有无田产和财产多少来进行户籍登记,完成了税制从人头税到财产税的转变。

C.明朝以“黄册”和“鱼鳞册”来分别登记人口和土地,标志着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相对成熟。

明政府沿袭元朝将户口按职业划分,不容更改。

D.清朝户籍统计比以前更加科学、客观,是因为赋税与人丁之间没有了直接的联系,统计户口纳税服役的意义也就不如以往那么重要了。

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皆有错(节选)
[美]刘易斯·托马斯
①错误就深藏在人类思维的基础之中,像根瘤那样滋养着整个结构。

要不是我们具有犯错误的能耐,我们决做不成任何有用的事情。

我们是生来就要犯错误的,编好了码犯错误的。

②常言道,我们在“尝试和出错”之中学习。

我们为什么总是这么说呢?为什么不说“尝试和搞对”或“尝试和获胜”呢?老话这么说,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事情就是这样的。

一个好的实验室,正像一个好的银行、好的公司、好的政府一样,动作应像一台计算机。

几乎一切事情都做得按部就班, 无懈可击,各种数字相加正好就是预期的答数。

日子就这么过去。

碰巧哪天幸运,于是哪个幸运的实验室里会有个人见下一个错误:用错了减震器,填错了一
个空格,读数时小数点错了位,暖房温度低了一度半,一只老鼠溜出了箱子,或者无非看错了当天的日志。

不管是什么,当然结果出来的时候,明显出了纰漏,于是行动就此开始。

③错读本身并不是重大错误,但它开了条路。

下一步才是关键性的。

假使研究人员能够说:“可是即使如此,你看那结果! ”假使这样,那么新的发观(不论它是什么),就可以捕捉了。

要取得进展,就须在错误的基础上迈步。

④这可能是人类独有的天赋,甚或是我们的遗传密码中注定的。

其它生物看来都没有注定要在日常生活中犯错误的DNA链, 更肯定没有要它以必然犯错误作为行为准则的DNA 链。

⑤作为人类,我们最高明,最能眉飞色舞开动脑筋的时刻,是当我们面前摆着两个以上选择的那会儿。

有时候,同时有十条甚至二十条路可走,而除了一条之外,其余肯定是错的,这种富于选择的场合能把我们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境地。

这过程就称为探索,而它是以人类难免出错为基点的。

假使我们的头脑里只有一个中心,仅能在该作出正确决定时有所反应,而不是有着一丛丛各不相同、轻信而且容易受骗的神经元,足以把我们引进死胡同,抛到树梢头, 带进末路,送上蓝天,转弯抹角,拐错弯儿, 要不是这样,我们只能原地踏步,裹足不前。

⑥比我们低等的动物就没有这种了不起的自由。

它们大多数都困于绝对不犯过失的境地。

猫当然有它好的一面,然而它就绝对不犯错误。

我还从没有见过一只举止笨拙、屡屡出错的猫。

狗有时不太稳当,偶尔会犯些可爱的小错,但那是模仿它们的主人才学来的。

鱼无论做什么都无懈可击。

⑦当我们越来越依靠更为复杂的计算机来处理事务的时候,我们应该记住这些。

我是说,应让计算机具有它们的头脑;让它们自行其是。

假使我们能够做到这点,能在事情的进展过程中皱皱眉头把头侧向一边,不去管它,那么人类和计算机类就前程无量了。

你们通常用的好些的计算机一瞬间所能完成的计算量,就要我们任何人用算尺拉上一辈子。

因此,现今轻易能够获得的、机器所造成的精确误算,几乎是无穷无尽的。

这样你就可以想象,从中我们能够得到多大的机会。

因此我们将能着手解决一些最棘手的问题。

例如,现今生活的实际已经显然表明,全世界已是个单一的共同体,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组织我们全球规模的社会生活呢?作为工作设想,我们可以假定,所有正确的安排方式都行不通。

于是,为了向前推进,我们所需要的是一整套错误的选择,而且必须比我们任何人现在所能想出的少数错误做法,更为多样和有趣得多。

事实上我们需要一张无穷尽的选择单子,为了把这张单子打印出来,我们必须让计算机自己运转,随机选择下一个步骤。

假使作出的是一个够大的错误,我们就能发现我们登上了一个新的水平,在清新的境界中感到震惊,准备从头迈步。

(1)第①段划线词语“根瘤那样滋养着整个结构”是个比喻,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2)以下对第②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用常言“尝试和出错”中学习,更能说明学习的目的。

B.将实验室与银行等对比,说明科学实验应该有条不紊。

C.画线句意在说明在实验操作中,犯错误的多种可能性。

D.第②段以学习与实验为例,说明犯错误属于意外事件。

(3)下列对“犯错误”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只有以犯错误为基础才能办成事。

B.犯错误可能是人独有的一种天赋。

C.面对多样选择场景人难免犯错误。

D.犯错误帮助人认识自我纠正错误。

(4)分析第⑤、⑥两段文字在论证方法上的不同特点。

(5)第⑦段作者设想让计算机提供多样有趣的错误做法,帮助人类组织全球性的社会生活,请结合文中内容加以评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将来历史学家书写历史,恐怕会将我们这几年描绘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分水岭。

”一位学者在谈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时,认为这一理念有助于克服当前的逆全球化思潮,为人类走向未来注入新的强大能量,必将深刻影响整个世界。

这一理念已经被写入联合国决议。

而“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开放中国”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也正在全球掀起合作热潮。

“中国方案”能在全球引发热烈回应,赢得越来越多的人心,正是因为迈向更高层次的“开放中国”,不仅会不断为各方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创造条件,还将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的内在要求,推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如同一个路标,为“分化的世界”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因而拥有了巨大的感召力。

从现实潮流来看,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紧相连。

中国自贸区的税收优惠政策,会让智利的车厘子和墨西哥的牛油果更有价格竞争力;疾驰在亚欧大陆上的列车,则让中亚的面粉和波兰的苹果走上了沿线国家人民的餐桌……对此,一位外国元首直言,“从前,太平洋将我们分开;如今,太平洋将我们相连。

”这样一席话,既道出了众多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心声,也点出了当今世界各国人民命运紧紧相连的现实。

中国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致力于“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

这样一种天下观,内在的逻辑不是你输我赢、强权独霸,交往原则也不是尔虞我诈、以邻为壑,而求的是合作共赢,谋的是整体利益。

在这个意义上,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下观思想精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无异于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一次思想革命,是对带有浓重强权色彩的弱肉强食、赢者通吃国际交往原则的超越,更是对旧有的丛林法则、零和博弈思维的抛弃,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

今天,如何弥补全球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体察大势、顺应潮流,唯有合作才能共赢,唯有变革才能创新。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中国以加快自身开放推动全球共同开放,进一步丰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这是东方智慧对世界的贡献,也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责任和担当。

(选自《推动新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2018年11月01日,有删
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强大能量而被写入联合国决议。

B.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的内在要求,使得“中国方案”在全球赢得人心。

C.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对当下全球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积极纠偏。

D.现有的全球治理体系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无助于全球化时代当下社会的长远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出论题,接着分析原因和意义,最后指向怎样践行,将论证逐步推向深入。

B.文章分析了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交往上的意义,为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全新思路。

C.文章第二段采用例证法、引证法对当今世界紧密相连的现实进行了较为具体而深刻的论述,具有说服力。

D.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现实性和人文性很强的理念。

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则是论证命运共同体的终极目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种智慧与理念如能为当下社会的未来发展指明进步方向,就会拥有强大的感召力。

B.命运共同体理念既直面国际强权物竞天择的竞争博弈,更致力于彼此间的合作共赢。

C.当今世界各国惟有顺应发展潮流,不断合作变革,才可能有效弥补全球和平发展赤字。

D.基于当今世界各国命运紧密相连的现实,中国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方引发合作热潮。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需要创造,创造文化并做出卓越贡献的人,是我们最为景仰的文化名人;而文化的载体是作品,尤其是传诵不衰的不朽名篇。

翻开中国思想史、文学史等,无论是战国时的诸子百家、魏晋玄学、宋明理学,还是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有一连串永不忘怀的文化名人和光耀夺目的名篇巨著。

在当代,同样需要培养文化名人,需要名篇巨著,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传统的士,主要是儒家讲的君子,应该是在道德上有标准,在文化上有贡献,是立德、立功、立言之人。

无论是论语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教,任重而道远”,还是吕氏春秋中的“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都是对士的要求。

这种要求表现在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名言中。

一篇《岳阳楼记》,文以人传,人以文传,无论在文化上和人格上都足以垂范后世。

而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则把读书人的责任提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些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的。

创造性,是人类活动的本质特征,但不同领域各有特点。

技术领域,创造性表现为发明,新工具取代旧工具,新技术取代旧技术;科学领域,表现为发现,发现新的规律,提出新的原理。

其进步方式不是取代,而是新领域的拓展和新原理新规律的发现。

文化的创造性,既不是取代,也不是新规律的发现,而是原有传统文化的不断积累和创造性转化。

恩格斯充分理解文化传承的这个特点,他说,“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发现以后的所有观点的胚胎,萌芽。

”当然胚胎、萌芽终究是胚胎、萌芽,还必须不断地积累新的思想和进行创造性转化。

在当代世界,完全停止在胚胎、萌芽阶段,重复希腊哲学的命题和思想是不可想象的。

在当代中国,完全停留在先人智慧中包含的胚胎和萌芽中,只是“拿来主义",同样是不可想象的。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根本原则。

不能认为凡是能传下来的都是精华,糟粕都被历史淘汰掉了。

这种看法说对了一半。

留下来的是精华,但也会留下糟粕。

因为传统文化的流传和继承并非只决定于文化自身,还在于人的选择,尤其是统治者,他们按照自己的标准进
行文化传承和选择。

因而文化传统的演变并非与社会无关的文化自身的演变,必然同时会经历一个过滤和筛选的过程。

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机体,精华与糟粕如水入泥,混在一起。

因此继承传统文化不可能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必须经过自己的嘴咀嚼,经过肠胃的消化,即阅读和理解。

传统文化中具有民族性、科学性、人民性因素的属于精华,而一切封建的、迷信的、落后的东西是糟粕。

( 摘编自陈先达《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我们敬仰的文化名人创造了文化,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传诵不衰的名篇,成了文化的载体。

B.中国思想史和文学史中包含的令人永不忘怀的文化名人和名篇巨著,是后代子孙宝贵的精神财富。

C.中国传统的士,即君子,在道德上有标准,在文化上有贡献,将立德、立功、立言作为人生准则。

D.古人在文章中,多次对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提出了要求,这种人格精神和文化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总后分,论证了知识分子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文化的创造性、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原则。

B.文章第二段举例论证了中国传统的士在道德上的标准和在文化上的贡献,及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C.文章论证创造性活动的特点时,将创造性在文化领域的表现与在技术领域和科学领城进行了对比。

D.文章认为文化需要创造,这是因为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机体,精华与糟粕如水入泥,难以区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恩格斯理解文化传承的特点,所以说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形式中,能发现以后所有观点的胚胎、萌芽。

B.文化的创造性需要对传统文化的不断积累和创造性地转化,因此停留在先人智慧中是不可想象的。

C.传统文化的流传和继承,不在于文化自身,而在于人的选择,由统治者按照自己的标准进行扬弃。

D.对待传统文化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说明糟粕都被历史淘汰了,而能流传下来的都是精华。

5.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意图及修正
①一个作家之所以写作,乃是因为他有话要说。

然而,作家的初始意图与最终形成的文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空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会不断修改其意图——否定、抛弃、订正或重组,甚至可能对原初的意图形成彻底的颠覆。

②有学者指出,在由构思到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存在着两个作者:“经验的作者”和“模范
的作者”。

“经验的作者”总留有特定身份的种种烙印,总是受制于一定时代的意识形态、宗教和文化氛围、个体的特色精神气质、认知心理和思维习惯。

这些经验内容对于作者而言既是一种资源和动力,同时也意味着偏见和局限。

“模范的作者”指的就是文本的叙事策略,是指作家在写作过程中编织或隐藏在文本中,以召唤读者辨识其意义的一系列叙事设计。

③列夫·托尔斯泰作为一个经验作者,由于他的贵族血统的影响,由于他所受到的东正教浓郁氛围的渲染,当他在报纸上读到一个妇女因受到年轻军官的引诱而背叛丈夫的新闻时,他的愤怒是可以想见的。

他觉得自己有义务以这个新闻为题材写一篇小说,来表达自己的社会责任,这就是托尔斯泰写作《安娜·卡列尼娜》的最初动机。

当然我们也已知道,在作者最终完成的那个文本中,所有的这些偏见和局限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修正和克服。

托尔斯泰这一脱胎换骨的变化,显然是由于模范作者对经验作者的拯救。

在经验作者向模范作者转化的过程中,总会产生各种意想不到的变化。

④可是,所谓的偏见难道在写作中是完全无用,只是等待被克服的东西吗?写作活动本身只是提供了一个生产过程或场域而已,作品总是未完成的或有待完成的。

在这个场域中,作者自始至终都在与自己的矛盾、怀疑,乃至偏见作战。

列夫·托尔斯泰一方面受到自身经验的局限;另一方面,社会和时代风尚的巨大变革对这种局限所形成的挑战,作家本人也能洞幽烛微。

写作本身就是这样一个充满各种歧异、矛盾和价值冲突的场所。

在写作过程中,托尔斯泰固然受到了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民粹派思想的影响,认识到将土地归还给农民这一类的时代要求的正当性,但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他不假思索地贬损农民的例子并不少见,他对安娜特别是对众多女性的看法,也不是没有问题的。

⑤退一步说,即使作者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克服了经验作者的种种局限和偏见,从而使作品脱胎换骨,我们是不是可以据此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我们这样看待文学,我们是不是从一个糟糕的“作者中心”的绝对主义者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变成了更为糟糕的取消作者的相对主义者了呢?
⑥作者意图与文本意图的差异从根本上说是由文学叙事方式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或者说是由语言的性质所决定的。

一个作者写作的缘由在于他有话要说。

这个简短的陈述中包含着两个人所共知的关键:他要说什么,如何去说。

假定文学作者有某个见解需要发表,那他完全可以将它直接陈述出来,或者采用概念和逻辑的方式将这一观点条分缕析地写成一篇学术论文,这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他要说的话得到概念、语法和逻辑的限定,而减少被误解的可能性。

文学的言说方式就是一个隐喻的方式:诗歌通过意象去指涉隐藏在它背后的存在或意义,而叙事文学则是通过故事去包裹它所要说的话,这不是一种解释或证明,充其量只是一种暗示和象征性的类比。

⑦当然,文学的言说方式之所以是一种隐喻的方式,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那就是文学语言本身实际上也是一个隐喻。

作者所描述的世界并不能像电影场景那样让我们直接看到,而必须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作用于读者的想象。

作者的意图是一回事,他通过语言文字所呈现的“文本意图”当然是另一回事。

一旦正确地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什么作者将自己的初始观念试图贯彻于整个作品,说到底是一个荒谬的想法。

(选自《文学的邀约》,有删改)(1)第④段划线词“洞幽烛微”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