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史》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建筑史》课程标准
一、课程说明
注:1.课程类型(单一选项):A类(纯理论课)/B类(理论+实践)/C类(纯实践课)
2.课程性质(单一选项):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
3.课程类别(单一选项):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
4.合作者:须是行业企业人员,如果没有,则填无
二、课程定位
《中外建筑史》是建筑装饰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在培养学生历史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建筑史学知识的深化;培养学生对建筑装饰风格、建筑装饰制式及建筑装饰原理的掌握能力;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热爱本职工作的工作精神;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三、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案例导入教学,通过讲解教学、视频教学等教学手段,分析课程中的理论,最后总结。

加强学生对建筑史、装饰史的理解。

为之后学习建筑装饰设计类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四、课程培养目标
本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要培养学生对中外建筑史认知能力以及建筑装饰发展规律的分析能力。

因为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建筑物,它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因此学生要重视综合分析问题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并为专业课程的后续学习奠定必须的综合素质能力,同时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学会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并为将来成为建筑装饰工程施工员、设计员等职业岗位人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1.专业能力
通过对中外建筑历史的学习,能够分析中外建筑发展的规律;通过历史建筑分析各种建筑装饰风格的特点及历史背景;能够将各类建筑装饰风格应用在实际装饰工程项目中;达到能够主动分析各类建筑装饰风格的标准。

2.方法能力
能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能够自主分析各种装饰材料的表现方法;能够通过对建筑装饰的分析研究其发展历史总结出今后发展的方向。

3.社会能力
能根据不同环境掌握不同的材料的使用技巧;能够结合实际建筑进行风格分析;能够从多种途径查阅设计资料(如网上、书店),并能够很好的运用;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心,精进的意识;
五、课程内容、要求及教学设计
《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了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建筑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筑的发生与发展;建筑的构件因素;建筑创作、建筑鉴赏和建筑批评的一般规律。

课程涵盖内容较多,属于纯理论学习,内容枯燥且深奥难懂,尤其在结合历史背景的前提下就显得对知识面的要求更加全面,所以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应注意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讲解。

对课程“教、学、做”于一体,其中教学方式与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建筑历史的基本情况,客观进行分析,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也可适当组织参观周边优秀建筑,鉴赏建筑作品开展讨论课程的形式等,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如视频讲解、VR技术等,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该课程为纯理论课,建议总课时为72节。

(一)课程整体设计
(二)课程学习单元内容与要求
六、课程考核与评价
本课程考核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个部分,分别占总评成绩的30%、40%、30%。

列表如下:
(1)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平时作业:
出勤占总成绩20%。

迟到、早退一次扣1分,缺勤一次扣5分。

正常请假不扣分。

平时作业占总成绩30%,共计5次,另有一次调研报告。

五次作业每次15分计算,调研报告按25分计算。

作业成绩等级分A、B、C、D四类。

独立完成、书写工整,结论正确为A;独立完成、书写工整,结论有少量错误为B;书写笔记难以辨认,结论有较多错误为C;作业不完整为D。

(2)期末成绩为理论考试成绩。

考试方式为开卷考试。

试卷中含超纲题目分值不低于3分,不高于20分。

七、教材及相关资源
本课程建议使用教材为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外建筑史》由袁新华、焦涛主编,或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外建筑史》,由李志吉主编。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使用视频图片展示的方式进行讲解,同时进行案例拓展,如讲解课本中没有出现的其他类型建筑,帮助学生对这门课程更好的理解。

主要参考书籍: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三联书店出版。

《世界建筑简史》盖纳.艾尔特南;中国友谊出版社。

《教堂建筑的秘密语言》理查德·斯坦;文化发展出版社。

《西方建筑史丛书》斯特凡尼娅·科隆纳;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当代建筑》保罗·法沃勒;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八、任课教师要求
任课教师任职应具有建筑工程相近硕士及以上学位,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中外建筑史、美术基础、建筑设计等知识,
九、教学实训场所
校内教学场所为普通教室,主要设备为多媒体教学平台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