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三期末练习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必修(三)期末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20×3分)
某调查小组对某地方圆1000米范围内进行了生态调查,其生态
状况如图所示,据此回答1-2题。

1、要对该地这种生态环境的发展变化进行宏观监控,
宜选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D.人工科学考察
2、控制该生态现象的发展和蔓延,所采取的最合理
的措施是()
A.退耕还林
B.退耕还牧
C.规定合理载畜量
D.防止过度樵采
读“我国局部地区图及四地年降雨量(单位:毫米
)统计资料”,回答3~4题:
3.关于该地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形成东西方向年降水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表植被
B.形成东西方向年降水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海拔
C.该区域自然灾害主要是地震
D.造成西北地区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
4.关于a河段水文特征及其成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流域面积扩大,河水水量显著减少B.工农业用水较少
C.地势平坦,水流平缓 D.下游纬度高,有凌汛现象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全球最大的森林,发挥着巨大的生态
效益,但却遭到严重破坏。

读右图回答5~6题。

5.下列关于亚马孙热带雨林说法错误的是
A.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是因为深刻影响
着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B.为当地降水提供了50%的水汽来源,
是当地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C.对于雨林的未来,应坚持的观点:
保护第一并进行保护性开发
D. 亚马孙雨林破坏严重原因之一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6.如果亚马孙雨林被毁,将可能造成的影响是( )
①大气中CO2含量增多,全球气候变暖②全球和水平衡将受到重大影响③当地生态环境将可能恶化④雨林地区物种灭绝速率将大大加快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中国既是能源生产大国,又是消费大国,但每吨标准煤
的产出效率仅相当于日本%、欧盟的%、美国的%。

读中国
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图(煤、石油、天然气和其他能源,
见图,完成7~9题。

7.在甲乙丙丁四种能源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最易引发
酸雨危害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8.中国能源消费中,目前需要大量进口的能源在两图中
是指()
A.乙、b
B.丁、c
C.乙、d
D.丙、d
9.为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能源短缺问题,今后在能源的开发上,应该()
①从国情出发,继续大力开发和利用煤炭、水能
②优先发展核电,尤其在西部开发中要充分利用其适应性强的特点
③北方农村大力发展沼气,南方农村充分挖掘水能
④限制生产规模以缓解能源短缺
⑤加快石油勘探和开采的同时拓宽进口的途径
A.②④
B.①⑤
C.②③
D.③④
读金沙江下游梯级开发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关于金沙江流域说法错误的是()
A.河流径流量丰富,且季节变化大
B.金沙江适于水电梯级开发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华东地区能源短缺
C.水库建设不利影响:上、下游间物种交流受到阻隔,河口三角洲面积萎缩D.该河段的航运价值小于京杭大运河
11.金沙江干支流水能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未得到充分开发,
其主要原因有( )
①地质条件复杂,工程技术难度大②该地区能源需求量小
③水能开发可能诱发地震等自然灾害④移民难度大
A.①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图1中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

读图回答12~13题。

12. 关于甲、乙两地说法错误的是()
A.两地耕作制度不同的主要自然因素是降水
B.两地之间的重要工程是南水北调
C. 甲乙两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分别是:水资源短缺、酸雨危害较严重D.两地共有的地理现象是雨热同期
13. 甲地楼房南北间距一般大于乙地,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A. 河流流向
B.海陆位置
C. 纬度位置
D.盛行风向
右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据此回答14~15题。

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 )
A.初期阶段 B.中期阶段
C.后期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
15.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
在 ( )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右图为某地区某种物流线路示意图。

读图,回答16~17题:
16.该物流的主要运输方式最有可能是 ( )
A.铁路运输
B.航空运输120°
40
30°
110°


C.管道运输
D.河流运输
17.图中河流的流量过程为 ( )
读下图,完成18~19题。

18.若A、B分别是黄土高原与长江三角洲地区,①、②代表的产业要素在区际之间流向合理的是()
A.①为能源,②为技术
B.①为资金,②为劳动力
C.①为技术,②为资金
D.①为信息,②为零部件
19.若②为有色金属冶炼厂,其转移对A、B两地的影响描述合理的是
地就业机会增多 B.加快A地工业化进程
C.促进B地劳动力向第二产业转移
D.带动A地技术导向型产业迅速发展
20.当中国南极中山站(约69°S)处于极夜时,甲、乙两地分别于当地时间5时40分和6时20分同时看到日出。

那么,甲地位于乙地的()
A.东北方向 B.西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南方向
选择题答题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班级姓名成绩
二.综合题(4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8分,每点2分)
材料下图为我国“十二五”农业规划“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示意图。

(1)长江流域主产区、华南主产区应如何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以保证粮食供应安全?(6分)
(2)试分析汾渭平原发展农业生产的优势区
位条件。

(6分)
(3)近年来河套地区因土地利用不当产生了
土地退化现象,简述其形成过程并提出解决
措施。

(6分)
22.读珠江三角洲地区和苏南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完成下列要求。

(22分,每点2分)
(1)简述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6分)
(2)珠江三角洲地区和苏南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有何异同点?(4分)
(3)读图,近二十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
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
(4)2002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全国的1/3,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试分析其发展的区位优势条件。

(8分)
答案
一.选择题
1~5 ACDBD 6~10 AACBB 11~15 CACBD 16~20 CBABB
二.综合题
21.(1)兴修水利;加大科技投入,培育抗病抗灾能力强的作物品种。

(2)纬度位置适中,光热充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有渭河等河流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

(3)该地灌溉土地多采用大水漫灌方式,引起地下水位上升,盐分被带到土壤表层,水分蒸发后,盐分在地表积累,发生土壤盐渍化,进而造成土地退化
22.⑴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任答两点4分)
关系:城市化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同时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2分)
⑵相同点:两个地区都是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发展;(2分)
不同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是通过外资企业的建立,吸引大量农业人口进厂务工,促进了城市化。

(2分)而苏南地区的城市化主要是在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的辐射下,乡镇工业崛起,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带动了城市化的发展。

(2分)(不同点任答一点)
⑶产业结构由以轻纺工业为主转变为以高新产业为主(说明轻纺工业比重降低,2分,高新产业比重上升,2分)
⑷地理位置优越,靠近港澳台地区,靠近海外市场;是我国重要的侨乡,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本区科学文化发达,有众多高等院校;交通便利;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前来办厂。

(每点合理给2分,任答四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