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蒙医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蒙医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
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研究蒙医疗法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50例常规西药治疗及50例蒙医疗法治疗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比较CMAP测定结果及治疗效果差异。
结果治疗前组间CMAP测定结果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患侧CMAP波幅平均(0.53±0.22)mV,患侧CMAP潜伏期平均(1.05±0.15)m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
结论蒙医疗法可有效改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患侧CMAP水平及相关临床症状,具有深度研究价值。
【关键词】面神经麻痹;蒙医疗法;CMAP测定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面瘫,临床表现为突发性的口眼歪斜以及面部瘫痪症状,还可能伴有耳后疼痛、味觉异常、咀嚼困难、肌肉无力等不适感[1]。
临床治疗方案较多,本次研究采用对比方法研究了常规西药治疗以及蒙医疗法治疗对此类疾病的治疗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收治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病患共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两组。
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28:22;年龄区间处于
39-64岁,平均年龄(50.09±6.08)岁。
观察组中男女比例为27:23;年龄区间处于37-65岁,平均年龄(51.37±5.94)岁。
组间基础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纳入标准:临床资料完整,经我院确诊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病程在2年以内;蒙医辨证分型包含巴达干赫依(舌淡苔腻、病变进展缓慢、头部沉痛、尿液
无色较清)、希拉奇素(口苦咽干、耳红口赤、头部明显疼痛、脉象细数、病变较稳定、尿液气味刺鼻且偏黄)、赫依奇素(脉象空浮、耳鸣、眩晕、病情变化不稳定、尿液泡沫多)三种。
剔除标准:患高血压、心脏病等严重器质性疾病,对研究存疑且依从度低,中途自行退出研究者。
1.2一般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每日口服一次维生素B1,每次20mg;每日给药一次泼尼松,每次30mg,并根据病情逐渐减量;每两日静滴一次维生素B12,每次0.5mg。
连续治疗两周,期间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可联合抗病毒治疗。
观察组采用蒙医疗法治疗。
首先采用蒙医药物治疗,每日清晨服用一次蒙药额日敦乌日勒,每次15粒;每日晚上睡前服用9-13粒嘎日迪-13味丸;连续服药三周。
其次采用蒙医针刺治疗,取食拇间穴、强身穴、耳根穴、眉三穴、唇凹穴、口角穴、纠正穴、耳前穴,针刺前令患者放松心态并消毒皮肤,留针20-30分钟,连续针刺治疗15日。
1.3观察指标[2]
1.3.1 CMAP测定
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CMAP波幅及患侧CMAP潜伏期。
1.3.2临床疗效
显效——治疗两周内面部表情肌肉活动基本恢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症状基本消失,对正常生活无影响;有效——治疗两周内有明显好转,但在谈笑及说话时可见不同程度唇角歪斜,鼻唇沟及额纹仍处于恢复阶段;无效——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症状在治疗两周内无明显改善,需更换治疗方案。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患侧CMAP波幅及CMAP潜伏期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以t检验;治疗效果以[n(%)]表示,以卡方检验。
若p<0.05表示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CMAP测定结果
经统计,治疗后两组患侧CMAP波幅及潜伏期均显著下降、观察组治疗后数据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一。
表一:CMAP测定结果统计表
组别患侧CMAP波幅
(mV)
患侧CMAP潜伏期(ms)
对照组
(n=5 0)
治
疗前
3.60±0.46 2.83±0.27
治
疗后
2.13±0.79 2.01±0.19
观察组
(n=5 0)
治
疗前
3.58±0.51 2.88±0.47
治
疗后
0.53±0.22 1.05±0.15
t治
疗后
16.34114.228
p治
疗后
0.0000.000
2.2临床疗效
统计两组患者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效果,显示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p<0.05),详见表二。
表二:临床疗效对比表[n(%)]
组别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
率
对照组(n=50)14
(28)
25
(50)
11
(22)
39
(78)
观察组(n=50)26
(52)
21
(42)
3(6)47
(94)
x²--- 6.137
p---0.000 3讨论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发病机制与面部受刺激有关,大多为发病前一天感冒、夏天长时间吹空调、面部持续吹风等,也有研究认为与机械卡压、遗传、肿瘤、感染、中毒、代谢等因素有关,会对患者的面部肌肉控制造成明显影响。
常规西医治疗中大多以改善面部神经营养状态、增强局部血液循环、解除面神经水肿状态为主。
以消炎、抗病毒、激素刺激、营养神经为主要治疗方案,但在治疗效果上仍有提升空间[3]。
在蒙医病机研究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为风寒之邪乘虚侵袭、白脉损伤而引起的唇部、嘴部、脸部肌肉不受控制导致面部歪斜症状,蒙医疗法的治疗原则大多为调节体系、通百脉、调畅气血[4]。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应用的针刺疗法为蒙医传统疗疗法,但不同于中医针灸,其更偏向于蒙古族根据生活习惯及规律总结而来,通过促使机体功能恢复、调畅机体气血的方式达到治疗之效。
而蒙医药物治疗则强调调理气血运行、通白脉。
本次研究中西医治疗的对照组及蒙医疗法治疗的观察组患侧CMAP波幅及患侧CMAP潜伏期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改善程度更大,且该组患者面部表情肌肉活动恢复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由此可见,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采用蒙医疗法治疗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白英格,孙丽君. 蒙医针刺疗法结合微波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J]. 中国民间疗法,2014,22(02):67-68.
[2]白桂荣,乌兰. 蒙医针刺结合蒙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21,27(04):47-48.
[3]白明慧,特木其勒. 蒙药对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研究进展[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5,21(09):44-46.
[4]宝山. 蒙药复方配合针刺治疗对56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症[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6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