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反思(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枫桥夜泊》反思(5篇)
第一篇:《枫桥夜泊》反思
教学反思古诗《枫桥夜泊》
古代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结晶,它具有语言简练,意境优美等特点,长期对幼儿进行古诗文教学,可以增加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加强幼儿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这对于培养幼儿良好的文化修养具有强烈的熏陶作用。
幼儿对于古诗文的内容并不理解,幼儿背诵古诗文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把诗句死记硬背,象老和尚念经似的,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直到朗朗上口,一字不差地全部念诵出来。
但事实上,他们对于这首诗的内容却一窍不通,究竟诗中说了什么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根本就是完全不明白的。
这样的记忆形式是一种无意记忆的形式,孩子的有意识记不能达到更好的发展。
其实,碍于幼儿知识经验的缺乏和理解能力的不足,我们并不要求幼儿了解古诗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等方面的内容,那些对于幼儿来说太深刻了;我们也不要求逐字逐句地让幼儿理解含义,毕竟个别字词的含义与今天的含义相差太远了,难以让幼儿全部理解。
我认为,对于古诗文,我们只需让幼儿了解诗文字面的内容和浅显的含义便足够了,古诗文语言简练,用词恰当是一大特色,但今天和尚念经式的教学却并没有达到让幼儿鉴赏优美词句、促进自身发展的目的。
因此,我认为,帮助幼儿分析一些优美词句是十分必要的。
在幼儿阶段,古诗文的教学贵在精而不在多,每一首古诗我们不应该以能否背得出作为目标是否达到的依据,而应该要求幼儿从中受到教育,得到自身在语言和审美等方面的提高。
第二篇: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永城市蒋口镇九公里小学----张小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点:
(1)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
(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能力点:培养朗读能力、品诗析句能力,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3、德育渗透点:感受诗的自然美和语言艺术美。
二、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三、教学难点:诗人为何而忧愁
四、教学方法:直观法、合作学习、情境感受。
五、教学准备
1、小黑板、录音机。
2、歌曲《涛声依旧》、《枫桥夜泊》古诗范读及古诗新韵。
3、让学生课前查阅诗人及写作背景相关的资料,查查抒发诗人愁绪的诗歌。
六、教学时间: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自由漫谈、揭题、解题、介绍诗人
1、听歌曲《涛声依旧》的前两句,引出诗的题目和作者张继。
同学们,首先请大家欣赏歌曲《涛声依旧》的第二段。
(放歌曲录音,让学生仔细倾听)你听出了什么?
这首流传大江南北的通俗歌曲,正是人们根据一千二百多年前张继所写的《枫桥夜泊》一诗而改编的,歌中所唱的内容正是借用了我们今天要学的《枫桥夜泊》这首诗的诗句。
借用了哪些诗句,我们学完了这首诗就知道了。
2、理解题目。
齐读诗题,你读懂了诗题是什么意思?
(夜:夜晚;泊:停泊;枫桥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这首诗的诗人是唐朝的张继。
3、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这首诗和作者张继的有关资料。
课前,同学们一定找到了一些有关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或诗人的资料,我们来交流一下。
张继是中唐诗人,他写的诗留传下来的只有37首。
他的生死年月
资料上没有说明。
他在天宝12年中过进士,当过盐铁判官。
张继的老家是湖北襄樊。
张继是我国唐代襄州(今湖北襄阳县)人。
那年秋天,他去赶考,榜上无名。
于是他就买了一张船票,准备来年东山再起。
船在苏州城西枫桥码头停泊。
他带着满腔的羁旅乡愁,彻夜未眠。
拂晓时,他走出船舱,看见一轮圆月即将落下,成群的乌鸦啼叫着离巢去觅食,天空中布满了寒霜。
江边的枫树,渔人的灯火,好一幅美丽的霜天景象。
他又往远处看,城外的寒山寺朦胧可见,他想:昨夜听到的钟声可能就是从这里传来的吧,于是他提起笔,即兴写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枫桥夜泊》。
4、你们以前是怎么学古诗的?
交流,出示学古诗四步骤:一读通,咬准音;二读懂,解诗意;三读会,达意境;四会读,有感情。
(二).学生按照“四学法”开始学习诗句
1、一读通,咬准音。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多名学生个别读全诗。
(全诗共28个字,没有生字,你都读对了,真了不起。
读对字音对你理解古诗的意思很有好处。
诗人没有想到,在科举考试时他的才华没有人欣赏,而在枫桥旁写的这首诗却会千古流传。
那好,就请同学们在下面试着读一读这首诗吧。
我们一起来读。
)正音:寺、苏、齐读
2、二读懂,解诗意
过渡:同学们各自读通了全诗,下面老师要问问你们打算怎样做到二读懂,解诗意。
(借助书本注释和工具书,先解释重点词的意思,再把词义用通顺连贯的句子连起来,就解释了诗意。
翻译古诗的基本方法是代、调、补。
)
(1)借助诗下的注解,各自读诗自学。
(2)同桌合作学习,交流你们组读懂了哪些诗句的意思?或者哪些诗句读不懂?看看同桌能不能帮你解决?
(3)各组交流读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其他同学可以提问,
也可以补充。
过渡语:我看到了,大家讨论得非常热烈。
那么,通过自学,在小组里交流,关于《枫桥夜泊》这首诗你都知道了大意?谁愿意说一说?
(月亮慢慢落下去了,乌鸦在树上啼叫,天地间布满寒霜。
(江枫:江边的枫树,也有解释成江桥和枫桥。
渔火:渔家的灯火。
面对着江边的枫树和岸上的渔火,诗人愁丝缕缕难以入眠。
)
(姑苏:苏州。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
)
(3)指多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大意。
(月亮慢慢落下去了,乌鸦在树上啼叫,天地间布满寒霜。
昨夜,面对着江边的枫树和岸上的渔火,诗人愁丝缕缕难以入眠。
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客船上。
)
(4)出示插图,指名上台指图说全诗大意
(5)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诗,用“---”划出诗人看到的景物,用“~~~~”划出诗人听到的景物,用三角号找出描写时间的词,交流
(看到“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听到“乌啼”、“钟声” 描写时间的词是“月落”、“夜半”。
)
(6)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板书:拂晓时景物追忆昨夜景色)
(7)教师小结:这是一首写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的诗。
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迷人的江南水乡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
你现在能体会到作者张继在写这首诗的感受吗?现在,谁能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就是三读会,达意境。
3、三读会,达意境。
(1)女生读全诗,这首诗围绕哪个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描写了诗人夜晚停船在枫桥岸边的所见所闻,描绘了一幅清静
悠远的夜景,抒发了诗人的哀愁。
)
(2)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过渡语:关于这首诗,你们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还有什么疑问?好,学贵有疑,能动脑思考找出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才是真正聪明的人。
关于这首诗,你们还想知道什么呢?
讨论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为什么而忧愁?你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忧愁?
(张继应该是因为落榜而愁,思念家乡而愁。
张继常年在外,肯定思念家乡的亲人,他很可能是为思乡而愁。
)
(从月亮慢慢落下了,乌鸦在啼叫,江边的枫树,江面的“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构成一幅幽美的江中夜景,带着旅愁的诗人一夜未眠。
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等等可以看出诗人的忧愁。
)
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质疑、解疑
(3)教师小结:是呀,通过这首诗,我们真的能体会到科考落榜、孤身在外的诗人的心事,他的失眠,他的忧愁,他的孤单:月亮落下去了,寒霜满天,枫桥边的树郁郁葱葱,只有对面的点点渔火让人感到一丝温暖,那几声乌鸦的啼叫更叫人难以入睡,正在这时,从寒山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在寂静的夜里,钟声显得是那么悠远、绵长,还带着淡淡的忧伤。
4、四会读,有感情
我们要做到四会读,有感情,首先要先注意读出诗的节拍。
(1)指名读,划出诗的节拍。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谁愿意再给大家读一读?你怎么读这首诗?
(前两句朗读时要略带感伤语调,语速要慢。
“姑苏城外寒山寺”要稍快,要有惊奇之感。
最后一句读得凄凉而悠长。
朗读时要想象诗中景象,体会诗中意境。
)
小结: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得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2)指导朗读、试着背诵
A、听老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眼感受。
交流感受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B、指多名比赛读。
评议。
C、男女生练读。
(3)学唱古诗新韵(全班起立,老师范读时认真听,体会感情;学生唱第一遍歌词时,认真听、感受音乐,第二、三遍边跟着唱,边拍手打节奏。
)
(三)拓展:交流中外名人忧愁了都做些什么,深入体会忧愁。
(5分钟)
1、张继忧愁了写诗,你还会背哪些抒发诗人愁绪的诗句?
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现在呢,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
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2、小结
是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笑语欢歌,也有忧郁哀愁。
而张继呢,是变忧愁为诗,留下了这千古绝唱。
刚开始老师放的《涛声依旧》,也说明了这首诗的影响深远,它的歌词就是来源于这首诗。
《枫桥夜泊》的确影响深远。
如果有机会,请大家也选择一个深秋的寒夜,到苏州去,去看一看那江枫渔火,望一望那月落霜天,听
一听那夜半钟声,感受一下这诗中愁的韵味。
(五)总结:
同学们,今天在这里我们学习了《枫桥夜泊》这首古诗,相信一定能运用今天学习的古诗“四学法”来学习古诗,对古诗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
中国的古典诗歌,像一条横亘古今的河流,流淌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激荡着历史精魂的心曲。
像千年好酒,醇厚绵长,像散发着芳香的清茶,让人回味无穷。
所以,人们都说:“胸有诗书气自华”。
是的,诗是跳跃的音符,诗是无声的图画,诗是感人的故事,诗更是人们内心情感的抒发.让我们喜欢并热爱诗歌吧.!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枫桥夜泊》。
2、用简笔画画这首诗,在班上展览。
3、改写《枫桥夜泊》
(七)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张
继
月落 /乌啼∥霜/ 满天,江枫 /渔火∥对 / 愁眠。
姑苏 /城外∥寒山寺,夜半 /钟声∥到 /客船。
第三篇:浅谈《枫桥夜泊》
浅谈《枫桥夜泊》
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鱼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此诗是张继进京赶考回来,路过寒山寺时所写,所谓千古名诗。
今天看到小学课本上是这样解释的:月亮落下,乌鸦啼叫,寒霜满天,对着江边的枫树因忧愁而难以入眠,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半夜钟声传到我的客船上。
所谓诗言志,一首诗必然蕴含有作者当时的感情,这首诗也的的确确反应了张继当时郁闷的心情,但不是这样表达的。
像这样的四句诗,一般前两句写景,第三、四句抒情,真正表达
作者情怀的都落在第四句上。
如果按照这种解释,那就是第一句写景,第二句抒情,第三、四句又是写景。
这种解释首先就不符合诗歌的逻辑、更不符合诗歌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那这首诗该怎样解释呢?
凡是去过寒山寺的人都应该知道,寒山寺对面是一条江,在寒山寺的上游和下游分别有两座桥,江桥和枫桥。
对面是一座山,叫愁眠山。
所以这里的江不是江边,而是指江桥,枫不是什么枫树,而是枫桥,愁就是愁眠山,不是什么因忧愁而难以入眠。
所以“江枫鱼火对愁眠”正确的解释是这样:江桥、枫桥和渔火对着愁眠山。
还是写景!
那么这首诗又是怎样抒情的呢?此诗之所以称为千古绝唱,绝就绝在作者并不是用具体的那一句来抒情,而是通过对月亮、乌鸦、霜、桥、渔火、山、寺以及寺庙里传来的钟声,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无形中构造一种忧伤的氛围。
全诗看是没有一句是用来写忧愁的,而全诗上下又处处被忧愁所笼罩。
对于一个赶考回来的人,在前途未卜的情况下,于月色朦胧时分独自站在江上的小船中,月亮照着自己,远处传来乌鸦的啼叫,隐隐约约听到寺庙里的钟声(佛家的钟声象征安静与和平)......可谓凄婉迷茫,能不悲伤吗?
后人评诗,除了根据古人留下的资料外,都是评诗人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感而发。
评诗人的经历不同,他的所思所想,人生感悟就有差异,因此对错很难界定。
但是有一点,对诗中词句的解释应该在保证对的情况下,才能拿给别人去学习,不然就是误人子弟。
小学生的思想非常活跃,想象力更是丰富。
像这种意境很美的诗,我个人认为解释不如不解释。
老师只需稍微点化一下,引导学生自己去想,没必要非给大家画一个圈,让大家的思维就留在你的圈里。
再说了你的想法还不一定对,这也就是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是一些按部就班,不懂创新的学生的原因吧?!因为你什么都给大家准备了一个答案,和你的想法不一样就是错的,那谁还敢去想?世界之所以多姿多彩,就是因为人是有个性化差异的,而教育的本质是激发大家的潜力,而不是把每个人的思想都磨成一样。
醒醒吧!
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现在的年轻人读书,尽信书还真不如无书。
也许只有我们去实践、去体会、用心去感受才能知道
其中的奥妙吧。
像这些诗歌至于说了什么,可能只有作者复活才能说得清。
也许看到这些诗歌能让我们想起某个人,回忆起一些事就是作者的本意也说不定。
第四篇: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 夜泊枫江
【作者】张继【朝代】唐代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注释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泊船瓜洲
【作者】王安石【朝代】宋代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译文注释
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
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早发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
【作者】李白【朝代】唐代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译文注释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初春小雨 / 早春
【作者】韩愈【朝代】唐代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译文注释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回乡偶书
【作者】贺知章【朝代】唐代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注释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朝代】唐代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注释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望庐山瀑布
【作者】李白【朝代】唐代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注释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饮湖上初晴后雨
【作者】苏轼【朝代】宋代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注释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第五篇: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①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②。
姑苏城外寒山寺③,夜半钟声到客船④。
[编辑本段]【注释】
①.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此诗题一作《夜泊枫桥》。
②.江枫:江边的枫树。
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③愁眠:因愁而未能入睡之人。
后人因此诗而将当地一山名为“愁眠”。
④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
相传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
⑤.孟薰:当时僧寺有夜半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
欧阳修《六一诗话》曾云:“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
如……唐人有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
”《庚溪诗话》于此辨曰:“然余昔官姑苏,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钟皆鸣,想自唐时已然也。
后观于鹄诗云:'定知别后家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
'白乐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
'温庭筠云:'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
'则前人言之,不独张继也。
”宋人孙觌绝句《过枫桥寺》:“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
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
”《诗薮》云:“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愚弄。
诗流借景立言,唯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计?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否,未可知也”。
《唐诗摘钞》:“夜半钟声,或谓其误,或谓此地故有半夜钟,俱非解人。
要之,诗人兴象所至,不可执着。
必曰执着者,则'晨钟云外湿','钟声和白云','落叶满疏钟'皆不可通矣。
” [编辑本段]【诗文解释】
月已落下,乌鸦仍然在啼叫着,暮色朦胧漫天霜色。
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一人傍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久久没有散去。
[编辑本段]【词语解释】江枫:一般都解释成江边的枫树。
又有人认为“江枫”指寒山寺旁边的两座桥“江村桥”和“枫桥”的名称。
姑苏:苏州的别称。
寒山寺: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
传说因唐代诗僧寒山、拾得住过而得名。
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
或谓“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
可备一说。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塞下曲》)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古朗月行》)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咏月名句积累:
1、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蟾兔:月亮。
《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
2、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三国魏??曹植《怨歌行》
3、月皎疑非夜,林疏似更秋南朝梁??庚肩吾《奉和春夜应令》
4、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唐??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7、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8、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9、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10、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唐??刘长卿《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
1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唐??李白《关山月》
12、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唐??李白《子夜吴歌四首》
13、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燃唐??李白《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赠》
14、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唐??李白《忆山东二首》
15、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唐??李白《把酒问月》
16、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唐??李白《把酒问月》
17、斫(zhuó)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唐??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
18、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唐??杜甫《漫成一首》
19、春去秋来不相待,水中月色长不改唐??岑参《敷水歌送窦渐入京》
20.月色更添春色好,芦风似胜竹风幽。
唐贾至《别裴九弟》
2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唐白居易《暮江吟》
2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唐白居易《琵琶行》
23.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唐白居易《春题湖上》
28.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唐徐凝《忆扬州》
29.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宋晏殊《寓意》
30.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
宋张先《菩萨蛮》
31.云破月来花弄影宋张先《天仙子??送春》
32.明月净松林,千峰同一色。
宋欧阳修《自菩提步月归广化寺》
33.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
宋苏轼《西江月》
34.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宋苏轼《前赤壁赋》
35.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宋苏轼《中秋月》 36.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辛弃疾《西江月》
37.明月有情还约我,夜来相见杏花梢。
清袁枚《春日杂诗》
38.一夜梦游千里月,五更霜落万家钟。
清濮淙《闻梁蘧玉已寓京口》
唐·王维:不见乡书传雁足,惟见新月吐蛾眉。
唐·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晋·陶渊明: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