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2.1《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精品教学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人民版)(历史)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2.1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设计思想】
1、利用奥运开幕式的形式,把教学内容串联起来。
设计一个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开幕式,既能够把相对独立的四大发明有机联系起来,又能够让学生再次感受奥运,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历史学科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趣味考古等环节培养学生分析材料、史实论证、比较等学科能力以及探索精神。
3、学生的主体性。
通过一系列学生登台、学生讨论、感受印刷术等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且引发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
【教材分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科技的进步反映了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文明进程,是从迷信到理性的精神升华,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和思想体现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学生提高文化素质和形成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
2、本课与初中内容的关系:
本课在初高中的衔接上,知识方面要变初中阶段的识记为理解;能力方面进行由个别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提升;情感方面,由感受到内化、力行。
【学情分析】
新课程下的学生活泼好动,思想天马行空,富有想象力,而且喜欢新鲜,有探究未知的热情。
但是新课程下的高二学生活跃有余,但是理性不足。
在教学中要注意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对历史的看法,使之由原来的重史实记忆转向重历史事实的原因、结果分析,培养他们理性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第一层:知道“四大发明”及发展演变过程。
第二层:能正确认识“四大发明”的贡献,并有相应的史实做基础。
能获取与解读信息、史实论证。
第三层:能多角度概括分析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产生的社会条件。
2、过程与方法:
第一层:通过深入体验、主动探究和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材料解释相关现象。
第二层:通过引导学生搜集、整理和运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1、重点:“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
2、难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产生的社会条件;如何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精神。
【板书设计】
开幕式第一幕——纸的发明;
开幕式第二幕——指南针和方向测定;
开幕式第三幕——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开幕式第四幕——印刷术的进步。
【课前准备】
1、让学生课前搜集与四大发明有关的发明小故事。
2、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不但是一次运动会的开幕式,甚至是一个时代的开幕式,中国文明从五千年走来,迈向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属于中华民族的时代。
教学过程:
开幕式第一幕——纸的发明
播放开幕式短片,我们将看到一幅跨越时空、意境优美的中国画卷。
在清雅的古琴声中,我们看到了一幅画作产生的完整过程——纸张制作、落墨着色、装裱成轴。
我们的故事就将从这变化万千的中国画卷开始。
环节一:一个学生简要介绍我国古老的四大发明之一——纸,向世界人民展示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环节二:纸发明的必要性。
素材一以此说明中国需要一种更便捷的书写材料,素材二说明世界也需要一种新的书写材料。
纸的发明具有国内和国际的必要性。
素材一:学富五车竹简
素材二:在纸张发明以前人们传播知识信息,只能采用各种原始粗重的材料,如泥板、砖刻、铜板、纸草、白树皮和棕榈叶、羊皮、简和帛等等。
这些书写材料,或失之不坚、或失之笨重、或失之昂贵,都不是理想的书写佳品。
据说,欧洲写一部《圣经》要用300张羊皮。
(摘自《科学的历程》)
环节三:趣味考古。
综合两个文字考古工具,可以引导人们认识,最初的纸至少是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同时利用这个趣味考古活动让学生明白,历史依赖于考古发掘,我们所知道的历史并不是绝对的,伴随着科技进步和新的考古发掘,历史有可能被改写。
考古工具1:许慎著的说文解字,成书于公元100年。
许慎认为纸是丝絮在水中经打击而留在床席上的薄片。
这种薄片可能是最原始的"纸",有人把这种"纸"称为"赫蹄"。
考古工具2:“汉书·赵皇后传”中记录了西汉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成帝妃曹伟能生皇子,遭皇后赵飞燕姐妹的迫害,她们送给曹伟能的毒药就是用"赫蹄"纸包裹,“纸”上写:“告伟能,努力饮此药!不可复入,汝自知之!”。
环节四:重点突破:纸的影响。
紧承纸发明的国内和国际必要性,利用这两个素材说明纸发明的国内和国际影响。
利用素材一可以有效说明纸的发明对我国后来的书法、绘画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利用素材二这张纸的传播图,让学生找一找纸分别传到了哪些大洲?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地理相关知识,应能够准确找出纸在公元4世纪至公元16世纪左右已经传遍世界五大洲,对世界的影响深远。
素材一:
东晋王羲之《兰亭序》阎立本《步辇图》
素材二:
开幕式第二幕——指南针和方向测定
巨大的船桨把我们的思绪从风情多样的内陆带到了一望无垠的海上。
船桨连接呈现出中国古老的航海形象。
船桨滑落,桨手们在风浪中与激流搏斗,体现了中国人挑战自然的勇气与智慧。
场地中间的演员手捧指南针,为风浪中的勇士指明航向。
环节一:时光排列。
通过这个环节,让现场的朋友们按时间顺序排列,通过互动,向世界人民展示我国先后出现的几种类型的指南针。
司南指南鱼指南龟罗盘
环节二:话说指南针用途。
通过阅读中国古文这个小环节让外国友人了解指南针的用途。
郑子取玉,必载司南,为其不惑也。
——[战国]鬼谷子用于采矿
阿房宫……以磁石为门,怀刃者止之。
——《三辅黄图》用于警卫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用于航海
——[北宋]朱彧《萍洲可谈》
环节三:重点突破:用下面的素材让现场的朋友了解指南针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素材一:郑和下西洋。
素材二:大约在12世纪下半叶,指南针经阿拉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航海事业的发展。
……从此以后,世界格局被打破,美洲的开发和欧洲各国的资本积累在飞跃发展,指南针西传就象抽开了时代的泄洪闸,欧洲中世纪的落后和污垢在资本主义铺天盖地的洪流中荡然无存。
——摘自《中国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开幕式第三幕——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今夜星光灿烂,八月的中国洋溢着如火的热情。
今夜礼花满天,仲夏的北京绽放着灿烂的亲情,见证天国奇迹,铸造荣耀颠峰。
环节一:发明故事。
通过有关火药发明的小故事使外国朋友知道发明很多来自偶然,平时应多注意观察。
炼丹引爆图
环节二:讲一讲,说一说:鼓励学生向世界人民讲一讲自己所了解的关于火药的小故事,让人们从中感受古代发明者的创新精神。
向朋友们展示古代的火药武器。
环节三:重点突破。
通过这个环节,让外国朋友了解火药的对世界影响。
没有中国发明的火药,欧洲人还得流淌更多的鲜血才能攻破中世纪的封建城堡。
火药和火器的使用,一方面有利于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另一方面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美国学者德克·海德。
开幕式第四幕——印刷术的进步
完整的巨幅画卷中间,出现了立体的活字印刷板。
方块汉字凹凸起伏不断地变化。
活字印刷板中间出现了一个中国古代的“和”字。
一个“和”字荏苒千年,发展变化,彰显出中华民族的和谐观历史悠久,传统优良。
环节一:顾名思义。
通过这个环节让人们了解印刷术的发明灵感来自于印章和拓碑,应该在平时多留意观察。
印刷术的“印”字,本身就含有印章和印刷两种意思;“刷”字,是拓碑施墨这道工序的名称。
从印刷术的命名中已经透露出它跟印章、拓碑的血缘关系。
印章和拓碑是活字印刷术的两个渊源
环节二:感受印刷术:通过这个环节让外国友人亲自感受雕版印刷术,并知道现在雕版印刷的一些优良传统还在被继承着。
但是它还有缺陷,还不够简便,必须要发展,所以才有了活字印刷的产生。
1、现场活动:每个人拿出一个一硬币,一元钱的或者是一毛的五毛的都可以,在硬币上蒙上白纸,用铅笔进行拓印。
请同学们思考,我们刚才所进行的简易印刷属于哪种类型,是雕版印刷术还是活字印刷术?
2、古风依旧:雕版印刷开始只有单色印刷,五代时有人在插图墨印轮廓线内用笔添上不同的颜色,以增加视觉效果。
再用沈括《梦溪笔谈》中对雕版印刷术的评价:“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把难题抛给学生,如果你生活在当时,你会怎么办?
环节三:印刷术之争。
通过这个环节,让世界人民知道活字印刷术本来起源于中国,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情感。
情景一:近年来,一些韩国学者认为,毕升只提出了一个设想,他没有发明活字印刷术。
真正的活字印刷的源头在朝鲜半岛。
情景二:1965年在浙江温州白象塔内发现的刊本《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经鉴定为北宋元符至崇宁(1100~1103)年活字本。
这是毕升活字印刷技术的最早历史见证。
环节四:重点突破。
通过这个环节让外国朋友了解印刷术对世界的影响。
素材一:印刷术还同宗教改革有着密切联系。
……它有力地支持了思想文化领域中的革新运动。
……正如西方学者所言“西方世界现代文明进程中的几乎每一项成就都以不同方式与印
刷术的引进与发展有联系”——《东方之光——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课堂小结:中国古代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辉煌的成就。
将现场学生分为四组,学生讨论并推举代表总结发言。
提示: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传统、思想、对外和民族交流、科学家个人角度去分析。
1、源泉:我国古代人民积累的丰富的知识经验,成为了古代科技发展的源泉。
2、政治:中央集权制度为科技稳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3、经济: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为科技的进步提供了经济基础。
4、政策:政府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对科技也给予一定的关注。
5、教育: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6、对外交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发展也使中国古代科技能吸收其他国家地区人民的智慧,得以进一步发展。
7、中国古代科学家探索精神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
课堂延伸:通过这个环节,让人们知道,科技无国界,但是科技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跟社会环境有关。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道:“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把它拿来当饭吃”。
你能从中感悟到什么?
【课后探究】——触摸现实:
奥运开幕式上曼妙的舞者轻步漫舞,演绎着古代的敦煌飞天。
同时也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飞天梦想。
经过漫长的准备和等待,这个梦想在现代终于变成了现实。
课后作业: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利用历史资源,进行一次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
探究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古代科技和以神州系列飞船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