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州高2023级高一下期期中联考
语文试题(答案在最后)
出题人:
语文测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唐诗在读者心目中之所以获得那么普遍的荣誉,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语言方面的成就,则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②唐诗语言是高度诗化的,又是日常生活的;这种语言的更深的基础,则是唐人的现实生活,唐代从分裂中获得统一,又摆脱了六朝门阀势力的残余,使得唐帝国走上古代封建社会的高峰,一种生活的信念,高瞻远瞩的气概,青春的旋律,少年人的精神,朝气蓬勃地展现在眼前。

所谓“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种丰富而健康的生活气息,反映着时代的生活,本身就近于诗。

③语言的诗化,正如语言本身所具有的,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它的语法,一是它的词汇。

以前者为基础的如五七言形式的成熟,虚字可以省略,新鲜的表现手法等等,使得语句更精炼、更自然、更解放,而后者则是它的丰富的语汇,这些语汇是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基于生活而形成的。

一个诗人写一首诗,很少都同时由他自己来创作诗的形式、诗的语法、诗的语汇等,而是基于前人以及他自己在这方面所累积的无数成果而创作。

④所谓诗的词汇,并非在生活的词汇外另外有什么词汇,诗歌中的形象最好是直接从事物本身得来。

《诗品序》说:“‘思君如流水’,即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这些话至少说明了最平常的真理。

而诗坛的普遍繁荣,正是要建立在这最平常的真理之上的,可是一般生活语言中的词汇怎样能成为富于诗意的词汇呢?这仍然是与实际的生活分不开的。

⑤中国封建社会从汉帝国发展到唐帝国,生活内容五百年来没有发生剧烈的变化,只是更成熟地走向封建社会所能达到的高峰而已。

在这样长年累月的生活中,累积了生活经验,也累积了生活感受,仿佛一个住了几十年而没有剧烈变化的家乡,其中一木一石,都能唤起生活中的丰富的感受和联想。

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个“月”,这个“关”,这个“山”,从秦汉一直到唐代,其中累积了多少人的生活史?它所能唤起的生活感受的深度和广度有多么普遍的意义!正是这样,这首诗才能如此形象而典型地被歌唱出来。

且不说一首完整的诗,就仅仅“关”“山”“月”这三个字连在一起就会产生相当形象的联想。

这难道不是唐人普遍的感受吗?
⑦正如“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这个“柳”又是何等地为生活所熟悉。

然而,诗化的过程也不单纯是生活的熟悉,正如上层建
筑与基础的关系一样,一个民族心理和特征的形成,既取决于他的生活,也渊源于他的文化传统。

从《小雅·采薇》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古诗十九首》的“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柳”的形象开始是偶然地而非很普遍地在诗中出现。

然而“柳”已经与“春天”、与“游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同时也逐步深入于人的情感世界。

《三辅黄图》说:“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陶渊明则自称五柳先生.王恭则被人称道为“濯濯如春月柳”,而“柳”在诗中大量地出现,则仍要到北朝《折杨柳歌辞》出现之后,接着隋、唐进入了统一,随着春风得意的时代,随着游子以至边塞的生活,“柳”就成了生活中最富于诗情画意的联想,它是生活也是诗的语言。

直到今天,我们还有“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的生活谚语。

如果说这也可以算是广义的民族形式,我们能学习的就更多了。

⑧“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寒雨连江夜入吴”“鸬鹉山头宿雨晴”,一直到“清明时节雨纷纷”“江雨霏霏江草齐”,这个“雨”也不过就是普通的雨,然而到了诗歌语言中,它又逐渐形成为多么富于联想的一个词汇,而它的丰富性、普遍性,也是直到唐代才更为突出的,所谓:“渭城朝雨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正如上文中提到的“关”“山”“月”,这里的“雨”“柳”“酒”“关”这些词汇的出现,也就无怪乎它之成为最富于感染力的赠别诗了。

而“客舍”的旅人之情,“青青”的欣欣之意,与那最后二句的巧妙构思,交织成阳关三叠的歌唱。

而从此“渭城”也就被赋予鲜明的诗意,所谓:“生寻野渡寻无归,雁带斜阳入渭城。


⑨这样诗与生活的反复交织充实着丰富着诗的词汇,唐代诗人们以豪迈的生活信念,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吸取着创造着这些词汇,这就使诗歌的语言步入更为鲜活广阔的天地。

(摘编自林庚《唐诗的语言》)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诗语言是高度诗化的,又是日常生活的,这是唐诗在读者心目中获得普遍荣誉的重要原因。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反映了当时丰富健康的生活,这种生活本身就是诗。

C.随着唐代语法的发展,五七言形式的成熟、虚字省略、新鲜的表现手法等等都体现并促进了诗歌语言的诗化。

D.“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的谚语虽不是严格的诗句格式,但能说明“柳”到今天仍然贴近我们民族的生活经验。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朝时期,社会从乱局转入大一统,精神气质如少年般健康、昂扬,以此为基础,诗歌的语言也迎来大发展。

B.作者赞同《诗品序》对“思君如流水”等诗的分析,认为有诗意的词汇往往既要借鉴经史典故,又取材于现实生活。

C.一代代人在长年累月的生活中不断累积经验和感受,当唐人读到诗中的
“风”“月”“关”“山”,便能唤起丰富形象的联想。

D.唐诗与生活的不断交织丰富着诗的词汇,诗人们不断创造和吸取这些词汇,使得唐诗语言既高度诗化又广阔鲜活。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B.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C.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D.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4.请结合材料梳理“柳”这一形象诗化的过程。

(4分)
5.杜甫的《登高》体现了唐诗语言高度诗化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十八岁出门远行
余华
①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

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

这年我十八岁,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②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所以我格外珍重它们。

我就这样从早晨里穿过,现在走进了下午的尾声,而且还看到了黄昏的头发。

但是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

现在我真想搭车,因为黄昏就要来了,可旅店还不知道在哪。

公路高低起伏,那高处总在诱惑我,诱惑我没命奔上去看旅店,可每次都只看到另一个高处,中间是一个叫人沮丧的弧度。

尽管这样我还是一次一次地往高处奔,次次都是没命地奔。

眼下我又往高处奔去。

这一次我看到了,看到的不是旅店而是汽车。

汽车是朝我这个方向停着的,停在公路的低处。

我看到那个司机高高翘起的屁股,屁股上有晚霞。

司机的脑袋我看不见,他的脑袋正塞在车头里。

我现在需要旅店,旅店没有就需要汽车。

我兴致勃勃地跑了过去,向司机打招呼:“老乡,你好。


司机好像没有听到,仍在弄着什么。

“老乡,抽烟。


这时他才使了使劲,将头从里面拔出来,并伸过来一只黑乎乎的手,夹住我递过去的烟。

我赶紧给他点火,他将烟叼在嘴上吸了几口后,又把头塞了进去。

于是我心安理得了,他只要接过我的烟,他就得让我坐他的车。

我就绕着汽车转悠起来,转悠是为了侦察箩筐的内容。

可是我看不清,便去使用鼻子闻,闻到了苹果味。

不一会他修好了车,就盖上车盖跳了下来。

我赶紧走上去说:“老乡,我想搭车。

”不料他用黑乎乎的手推了我一把,粗暴地说:“滚开。


我气得无话可说,他却慢慢悠悠打开车门钻进了车子。

我知道要是错过这次机会,将不再有机会。

我知道现在应该豁出去了。

于是我跑到另一侧,也拉开车门钻了进去。

我准备与他在驾驶室里大打一场。

我进去时首先是冲着他吼了一声:“你嘴里还叼着我的烟。


然而他却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这让我大惑不解。

他问:“你上哪?”
我说:“随便上哪。


他又亲切地问:“想吃苹果吗?”
“那还用问。


“到后面去拿吧。


汽车朝我来时的方向驰着,我舒服地坐在座椅上,看着窗外,和司机聊着天。

现在我和他已经成为朋友了。

可是这汽车抛锚了。

汽车是在上坡时抛锚的,像死猪那样突然就不动了。

于是他爬到车头上去了,又把那上嘴唇翻了起来,脑袋又塞了进去。

“修好了?”我问。

“完了,没法修了。

”他说。

“那怎么办呢?”我问。

“等着瞧吧。

”他漫不经心地说。

我仍在汽车里坐着,不知该怎么办。

眼下我又想起什么旅店来了。

司机这时在公路中央做起了广播操,他从第一节做到最后一节,做得很认真。

做完又绕着汽车小跑起来。

司机也许是在驾驶室里呆得太久,现在他需要锻炼身体了。

这个时候我看到坡上有五个人骑着自行车下来,他们停在汽车旁,有两个人爬到了汽车上,接着就翻下来十筐苹果,下面三个人把筐盖掀开往他们自己的筐里倒。

我一时间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那情景让我目瞪口呆。

我明白过来就冲了上去,责问:“你们要干什么?”
他们谁也没理睬我,继续倒苹果,我上去抓住其中一个人的手喊道:“有人抢苹果啦!”这时有一只拳头朝我鼻子上狠狠地揍来了,我被打出几米远。

司机此刻正在慢慢地散步,我朝他喊:“你的苹果被抢走了!”可他根本没注意我在喊什么,仍在慢慢地散步。

这时又有几辆手扶拖拉机从坡上隆隆而下,跳下一帮大汉开始往拖拉机上装苹果,那些空了的箩筐一只一只被扔了出去,③所有人都像蛤蟆似地蹲着捡苹果。

我大声骂着:“强盗!”扑了上去。

于是有无数拳脚前来迎接,我全身每个地方几乎同时挨了揍。

那司机此刻正站在远处朝我哈哈大笑。

那个时候我连愤怒的力气都没有了。

我只能用眼睛看着这些使我愤怒极顶的一切。

我最愤怒的是那个司机。

这时我看到那个司机也跳到拖拉机上去了,他在车斗里坐下来后还在朝我哈哈大笑。

我看到他手里抱着的是我那个红色的背包。

背包里有我的衣服和我的钱,还有食品和书。

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

我看着拖拉机爬上了坡,然后就消失了。

天色完全黑了,四周什么都没有,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

④我无限悲伤地看着汽车,汽车也无限悲伤地看着我。

我打开车门钻了进去,座椅没被他们撬去,这让我心里稍稍有了安慰。

我就在驾驶室里躺了下来。

外面风越来越大,但我躺在座椅上开始感到暖和一点了。

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

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

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

我躺在汽车的心窝里,想起了那么一个晴朗温和的中午,那时的阳光非常美丽。

我记得自己在外面高高兴兴地玩了半天,然后我回家了,在窗外看到父亲正在屋内整理一个红色的背包,我扑在窗口问:“爸爸,你要出门?”
父亲转过身来温和地说:“不,是让你出门。

”“让我出门?”
“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后来我就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一下。

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1986.10.11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A.小说通过“我”在十八岁时第一次出门远行的离奇遭遇,深刻地写出了成长的烦恼与痛苦,人生的无奈与残酷。

B.小说情节十分荒诞,如“司机”对“我”乘车态度的转变、在汽车抛锚后的举动、加入抢劫者的队伍等,呈现了一个看似荒谬的成人世界。

C.小说中的“旅店”具有象征意味,既象征着人们在追求理想途中渴求的安全港湾和温馨归宿,也象征着“我”心底的希望和力量。

D.小说中的“父亲”用心良苦,知道“我”缺乏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所以毫无准备地将我推入成人世界,让我自己去体验感悟。

7.对文中划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把“走路”比作“航海”,表现了即将出行的少年对外面世界充满了好奇,也暗示
着此次远行会一帆风顺。

B.句子②中胡须是逐渐长大、成熟的一种生理标志,所以“我格外珍重它们”,表明“我”正在为自己的长大成熟而骄傲。

C.句子③把抢夺苹果的山民比喻成“蛤蟆”,对一群人蹲在地上抢苹果的场面进行了讽刺,显现了“我”对抢夺者的厌恶。

D.句子④运用拟人手法,通过“我”和汽车的对视,写出了“我”远行遭遇挫折后、理想破灭之时的悲伤和无奈。

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中“我”的形象特点。

(4分)
9.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6—17题。

南池
[宋]陈丕
杂树疏阴覆小亭,池塘流水自泠泠。

残荷犹结高秋绿,深柳遍含斜日清。

宇内谁堪千古在,眼中吾已二毛①侵。

旧时游侣晨星似,墙角啼蛋②不可听。

【注】①二毛:斑白的头发。

②蛋:蟋蟀。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景视听结合,以声衬静,绿树掩映小亭,水声清越,写出了环境的清幽。

B.颈联上句议论,表达对宇宙永恒的思考;下句叙述,流露出韶华已逝的感慨。

C.尾联上句运用比喻,“晨星”写出旧友日见稀少,与颈联的“二毛侵”相呼应。

D.尾联下句“不可听”,是因为秋天墙角蟋蟀的鸣叫声凄切,容易引发哀伤之情。

17.有人评价这首诗的颔联“衰而不败,哀而不伤”,请试作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8分)
(1)《赤壁赋》中,用蛟龙和寡妇听到箫声的表现和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
“,。


(4)月是我国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古人常常用它来营造绝妙的意境,表达自己的情感,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袁隆平热爱祖国、一心为民、造福人类的崇高品德,与中国共产党_________、同心同德的思想风范,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坚强意志,严以律己、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是当代中国人学习的楷模,更是新世纪呼唤的时代精神。

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

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华大地上到处灾荒战乱,百姓_________,少年时他就被迫从一个城市辗转到另一个城市,虽然少不更事,但每当看到沿路举家逃难、面如菜色的同胞,看到荒芜的田野和_________的土地,他的内心总会泛起一阵阵痛楚。

报考大学时,他就对父母说,他要学农。

母亲听了,吓一跳,说,傻孩子,学农多苦啊,你以为好玩儿呢?但他是真正爱上了农业,死活要学,还摆出大道理
......:吃饭可是天下第一桩大事,没有饭吃,人类怎么生存?最后,父母尊重了他的选择。

做梦容易,但要把梦变成现实,则需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和努力。

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半个世纪了,不畏艰难,甘于奉献,_________,苦苦追求,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

先生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世界。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肝胆相照颠沛流离童山濯濯处心积虑
B.肝胆相照颠沛流离满目疮痍呕心沥血
C.相濡以沫羁旅漂泊满目疮痍呕心沥血
D.相濡以沫羁旅漂泊童山濯濯处心积虑
20.下列各句中冒号的作用,与文中“还摆出大道理”后的冒号作用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袁隆平客观地分析了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并把这些缺点概括为“三个有余,三个不足”: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分蘖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不足。

B.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C.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
D.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交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进行人工去雄,再一条路就是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母稻”。

21.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比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3题。

①全民深度触网时代,“网瘾”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属形容词。

②根据数据显示,近年来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上升很快。

③截止2023年10月,不少老年人日均上网时长超过4小时;
④老年网民规模达1.91亿。

⑤照这情形,我们可以预见:⑥将来网瘾老年人日均上网时长还会增加。

__A___。

网络成瘾可能导致睡眠不足、营养不良等身体问题,进而影响到心理健康。

近年来,使用手机不合理导致患眼疾的病人越来越多,主要体现在干眼症、青光眼、老年性黄斑变性和视疲劳等方面。

老年人何以有“网瘾”?____B___。

“空巢老人”日益增多,孤独感更加强烈。

人在网络,其实是在对抗孤独,寻求“归属感”。

但“网瘾老年”的背后,并非全是孤独,也有老年人对新兴事物的好奇和探索。

他们曾是网络世界的“边缘人”,互联网给了他们看世界的机会。

所以,“网瘾老年”问题解决的关键并不在于简单粗暴的戒断,而应关注其真正的需求。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3分)
23.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

(3分)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孟子·公孙丑》:“仁者如射:射者正已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其意为“行仁之人好比射箭:射箭的人先端正自己的姿态而后放箭;如果没有射中,不要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反躬自问罢了。


《中庸》:“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其意为“射箭的方法,很像君子做人的道理,射不中靶心,就要反过来要求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做好功夫。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B.“这种生活本身就是诗”错,原文是说“反映着时代的生活本身就近于诗”。

2.B
B.“诗意的词汇往往既要借鉴经史典故”错。

原文认为,“并非在生活的词汇外另外有什么词汇”,诗意的词汇“羌无故实”(不借鉴典故)“讵出经史”(难道出自经史典籍吗?)“多非补假”(不借鉴典故)。

3.C
第四段主要观点是:诗的词汇,诗歌中的形象最好是直接从事物本身得来,是基于生活而形成的。

C.“天鸡”出自神话故事,是运用典故;“空中闻天鸡”也是诗人的想象,不是从眼前得来。

因此该句最不适合作为论据。

4.①“柳”是贴近古代人们生活的事物;②《诗经》(先秦)开始,偶然地出现“柳”;③“柳”与春天、游子联系,逐步深入人的情感世界;④北朝开始,“柳”在诗中大量出现;⑤隋唐及之后,“柳”成为诗中最富诗情画意的联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①结合“这个‘柳’又是何等地为生活所熟悉”可知,“柳”是贴近古代人们生活的事物;
②结合“柳’的形象开始是偶然地而非很普遍地在诗中出现”可知,《诗经》(先秦)开始,偶然地出现“柳”;
③结合“然而‘柳’已经与‘春天’、与‘游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同时也逐步深入于人的情感世界”可知,“柳”与春天、游子联系,逐步深入人的情感世界;
④结合“而‘柳’在诗中大量地出现,则仍要到北朝《折杨柳歌辞》出现之后”可知,北朝开始,“柳”在诗中大量出现;
⑤结合“接着隋、唐进入了统一,随着春风得意的时代,随着游子以至边塞的生活,‘柳’就成了生活中最富于诗情画意的联想,它是生活也是诗的语言”可知,隋唐及之后,“柳”成为诗中最富诗情画意的联想。

5.唐诗语言高度诗化体现在语法成熟和词汇丰富两个方面。

语法:《登高》是对仗工整的七言律诗;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

词汇:“风、天、猿、渚、沙、鸟”等词汇贴近生活,为人熟知;运用这些典型意象,融入诗人情感,营造了雄浑高远、肃杀凄凉的意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结合“语言的诗化,正如语言本身所具有的,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它的语法,一是它的词汇”可知,诗语言高度诗化体现在语法成熟和词汇丰富两个方面。

语法:原文“以前者为基础的如五七言形式的成熟,虚字可以省略,新鲜的表现手法等等”中“语法”主要指的是唐诗体裁特点和表现手法等,“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四联八句,每句七个字,是七言律诗,对仗工整;前两联写景,景中有情,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

词汇:原文“后者则是它的丰富的语汇,这些语汇是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基于生活而形成的”,“词汇”指的是基于生活而形成的丰富的语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