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初三语文一模汇编·记叙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上海初三语⽂⼀模汇编·记叙⽂
普陀区(⼆)阅读下⽂,完成第20—24题(21分)
阳春⾯
梁晓声
①早年的五⾓场杂货店旁,还有⼀家⼩⾯馆,卖⾯、馄饨、包⼦。
②它的服务对象显然是底层⼤众。
可当年的底层⼤众,⼏乎每⼀分钱都算计着花。
但凡能赶回家去吃饭,便不太肯将钱花在饭店⾥,不管那店所挣的利润其实有多么薄。
③店⾥⼀向冷冷清清。
④我进去过两次。
第⼀次,吃了两碗⾯;第⼆次,⼀碗。
⑤第⼀次是因为我⼀⼤早空腹赶往第⼆军医⼤学的医院去验⾎。
⼗点多钟徒步回来,已是饥肠碌碌。
回到学校,吃中饭还有⼀个多⼩时;便⾝不由⼰地进⼊了店⾥。
⑥我是那时候出现在店⾥的唯⼀顾客。
⑦服务员是⼀位我应该叫⼤嫂的⼥⼦,她很诧异于我的出现。
我⾔明原因,她说也只能为我做⼀碗“阳春⾯”。
她说有两种价格的——⼀种8分⼀碗,只放雪菜;另⼀种1⾓2分⼀碗,加⾁末⼉。
我毫不犹豫地说就来8分⼀碗的吧。
依我想来,仅因⼀点⼉⾁末的有⽆,多花半碗⾯的钱,太奢侈。
那毕竟是⼀个不少⼈啊恩⾟⾟苦苦上⼀个⽉的班才挣⼆⼗⼏元的年代。
⑧我并没坐下,站在灶间的窗⼝旁,看着她为我做⼀碗“阳春⾯”。
我成了复旦学⼦以后,才知道上海⼈将这种⾯条叫“阳春⾯”。
为什么叫“阳春⾯”,⾄今也不清楚,却欣赏那⼀种叫法。
正如我不嗜酒,却欣赏“⽵叶青”这个酒名⼀样。
“阳春⾯”和“⽵叶青”⼀样不乏诗意呢。
⑨那位我该叫⼤嫂的⼥⼦,⽚刻为我煮熟⼀碗⾯,再在另⼀锅清⽔⾥焯⼀遍。
这样,捞在碗⾥的⾯条看去格外⽩皙。
另⼀锅的清⽔,也是专为我那⼀碗⾯烧开的。
之后,才往碗⾥兑了汤加了雪菜。
那汤,也很清。
⑩在她为我煮⾯时,我问了她⼏句:她告诉我她每⽉⼯资24元,她每天⾃⼰带糙⽶饭和下饭菜。
她如果吃店⾥的⼀碗⾯条,也是要付钱的。
倘偷偷摸摸,将被视为和贪污⾏为⼀样可耻。
转眼间我已将⾯条吃得精光,汤也喝得精光,连道好吃。
她伏在窗⼝,看着我笑笑,竟说:“是吗?我在店⾥⼯作⼏年了,还没吃过⼀碗店⾥的⾯。
”
我也不禁注⽬着她,腹空依旧,脱⼝说出⼀句话是:“再来⼀碗……”她的⾝影就从窗⼝消失了。
我⽴刻⼜说:“不了,太给你添⿇烦了。
”“不⿇烦,⼀会⼉就好。
”——窗⼝⾥传出她温软的话语。
那第⼆碗⾯,我吃得从容了些,越发觉出⾯条的筋道,和汤味的鲜淳。
我那么说,她就笑了,说那汤,只不过是少许的鸡汤加⼊⼤量的⽔,再放⼏只海蛤煮煮……
毕业前,我最后⼀次去五⾓场,⼜在那⾯⾷店吃了⼀碗“阳春⾯”。
已不复由于饿,⽽是特意与上海作别。
那碗“阳春⾯”,便吃出依依不舍来。
毕竟,五⾓场是我在复旦时最常去的地⽅。
那汤,也更觉其鲜淳了。
她说,她长了4元⼯资,每⽉挣28元了。
她脸上那知⾜的笑,给我留下极深极深的记忆……
⾯⾷店的⼤嫂也罢,那⼏位丈夫在城⾥做“长期临时⼯”的农家⼥⼦也罢,我从她们⾝上,看到了上海底层⼈的⼀种“任凭的本分”。
即⽆论时代这样或者那样,他们和她们,都可能淡定地守望着⾃⼰的⽣活。
那是⼀种⽣活态度,也是某种民间哲学。
也许,以今⼈的眼看来,会⽈之为“愚”。
⽽我,内⼼却保持着长久的敬意,依我看来,民间之原则有⽆,怎样,亦决定,甚⽽更决定⼀个国家的性情。
是的,我认为国家也是有性情的……
(有删改)
20、第⑤段中有⼀个错别字,这个错别字是。
它的正确写法是。
(2分)
21、对第⑥段画线句分析没有错误的⼀项是(3分)
A.突出“我”饥饿难忍,没有选择。
B.说明此时还诶有到中午⽤餐时间。
C.反映社会底层⼤众⽣活并不富⾜。
D.引出服务员对“我”的热情款待。
22、第⑨段画线句如改为“往碗⾥兑了汤加了雪菜”,哪个表达效果好?说明理由。
(4分)
23、第?段中说“我看到了上海底层⼈的⼀种‘任凭的本分’”,⽤简洁的语⾔概括⾯馆服务员有着“任凭的本分”在全⽂中的具体表现:(6分)
(1)
(2)
(3)
24、联系全⽂,说说第?段传递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态度?(6分)
20.碌、辘(2分)21.B(3分)
22.原句表达效果好。
原句⼀个“才”与前⼀动作构成承接关系(与前句的关系1分),强调⾯馆服务员严格有序地按着步骤煮⾯,体现了她⼯作的严谨和耐⼼(表达效果2分)。
改句语⽓弱化了,未能很好地表达“我”那时的⼼理感受(⽐较1分)。
(共4分)
23.(1)耐⼼和善地对待顾客,严格有序地煮⾯(2分)(2)每天⾃⼰带糙⽶饭和下饭菜,从没吃过店⾥⼀碗⾯(2分)(3)涨了4元⼯资,充溢着知⾜感(2分)
24.(1)对底层⼈淡定地守望着⾃⼰的⽣活、踏实⽽知⾜的⽣活态度,作者⼼怀赞赏和敬意。
(3分,作者情感1分,情感指向的内容2分)(2)期待当今的国之民众也拥有对⽣活的坚毅和从容(2分),以体现民族应有的⼼态和性情(1分)。
(共3分)
奉贤区(⼆)阅读下⽂,完成第20—24题(22分)
底层情话
从维熙
①那是今年年初,我收到⼀个寄⾃江西农村的快递邮包。
我⼗分惊愕,因为江西没有我的亲友,打开包裹⼀看,是⼀块腌肘⼦。
查看快递单,寄件⼈叫吴成丰。
就在同⼀天,我去值班室取报纸的时候,值班⼈员⼜递给我⼀个包裹,说是⼀个湖南⼥孩送来的,上楼找我见我不在,便把包裹放在这⼉了。
我打开⼀看,是两条湖南产的鱼⼲。
②这两件意外的事⼉,给我的⽣活增添了不少的快意。
之所以如此,因为这是来⾃遥远南⽅的情意,赠物⼈都是年轻的打⼯族。
③给我送咸鱼⼲的⼥孩,是我们楼下餐馆的服务员,想必是她春节回乡探亲归来,给我带了家乡特产。
平⽇,我常到这个⼩⼩餐馆独饮,随⼿带去的报纸和刊物,便顺⼿送给她。
她是湖南岳阳地区的⾼中⽣,为谋⽣到北京来打⼯,⽣活之艰⾟可想⽽知,我想,给她⼀些报刊能让她与⽂化相伴,聊以充实枯燥⽽单调的⽣活。
④⽽今,我想她送来的家乡特产,可能是对我的⼀种答谢吧。
⑤通过邮政快递送来猪肘⼦的打⼯者吴成丰在邮件附⾔中说,年底家⾥杀了⼀⼝肥猪,便邮来刚刚腌好的猪肘,让我尝尝鲜。
我想,农村⽣活相当清苦,杀上⼀头猪过年,我怎么能接受这沉甸甸的馈赠呢。
但是东西已经邮来了,退回去,⽆疑会伤害他的⼼,不退回去,那猪肘⼦让我和妻⼦如何下咽?妻⼦想出了⼀个办法,按快递单上的地址给他家寄去200
元钱,但是令⼈意想不到的是,没过上⼏天,那200元钱⼜被寄了回来,吴成丰在汇款附⾔⾥写上了这样的话:“⽼师,你们关⼼过我的冷暖,给过我精神上的⽕光,我家虽然很穷,但不能花你们的钱。
”我和妻⼦都愣住了。
⑥吴成丰是装修队⾥的⼀个油漆⼯,我和他的相识,缘起于去年冬天他为我粉刷书房。
那是⼀个北风呼号的⽇⼦,室外温度已然降到了零下10度,妻⼦看见⼩吴只穿着⼀件单衫,冻得直流清⿐涕,便把我的⼀件⽺⽑背⼼送给了他,让他⽴刻穿在⾝上。
这个⼩吴当时挺惹我⽣⽓的,他说他不冷,死活不肯收下这件暖⾝之物,直到我发了脾⽓。
我觉得这个⼩青年的⾃尊⼼强得有点出格,内⼼深处似乎对社会有某种仇视。
于是,我主动找他聊天,他对我倾吐的话,让我对打⼯族⽣活之艰⾟,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最最让我想象不到的是,他还是个⽂学迷——他给我带来了他写的两本厚厚的杂记,其中有对当今诗词的针砭,有对为富不仁者的嘲讽,有对童年⽣活的回忆……
⑦我与他聊写作,谈⼈⽣。
有⼀天,我特意到民⼯们同住的屋⼦⾥去看望他,并给他带去⼀些稿纸和⼏本书籍。
书籍中有我初涉⽂学时的感悟《⽂学的梦》,有刚出版不久的长篇⼩说《龟碑》。
在《⽂学的梦》的扉页上,我特意把英国作家萨克雷在⼩
说《名利场》中的经典之句送给了他:“⽣活好⽐⼀⾯镜⼦/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
”我说:“这⼏句⼈⽣格⾔曾给过我⽣活的勇⽓,现在我转赠给你。
记得⼩吴读了这⼏句话后,⽴刻对我说:“这对我太重要了,谢谢你,从⽼师!”
⑧我曾问过⾃⼰:那么多从农村进⼊城市的打⼯者,你⾏善⾏得过来吗?这显然不现实,然⽽我的信条是,只要让我碰上了,就不能视⽽不见,要尽可能地给他们⼀些温暖。
⑨仔细推敲起来,这似乎是⼀种精神上的本能,不仅与我出⽣在农村有关,更与我后来经历过的⼆⼗年的底层⽣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如果今天的我突然变成只会向上看天,⽽不会向下看地的“势利眼”,那就是精神的解体和灵魂的堕落!
⑩如今这样⼀群看似最不光鲜、微不⾜道的⼀群⼈,也有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有着他们细腻美好的情感,他们的内⼼充满着爱,这让我更觉得快慰。
○11但愿城市中的⽂化⼈也能“向下看”,更多地关注这些打⼯族的⽣存状态。
【注】从维熙,当代作家,曾任⼩学教师,报社记者。
1956年开始专业创作。
19、阅读全⽂,第②段“我”感到很快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4 分)
20、从记叙顺序看,第③段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作⽤是__________________。
(4分)
21、细读第⑥、⑦段,第⑤段中“你们关⼼过我的冷暖”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给过我精神上的⽕光”具体作⽤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
(4分)
22、谈谈你对第⑨段画线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23、对⽂章标题“底层情话”分析最恰当的⼀项是()(4分)
A、“底层情话”是本⽂的线索。
B、呼吁我们应该关怀有着更好情感的底层⼈
C、隐含着底层再卑微也有着微光。
D、表明对底层的付出定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19、“我”感到快意是因为“我”对打⼯者的关⼼得到了积极的回应(2分);并从中看到他们⾝上的美好情感、内⼼充满爱⽽感到欣慰。
(2分)
20、插叙(1分),补充交代了“我”平⽇⾥经常赠与楼下餐馆的打⼯⼥孩报纸刊物(2分),解释了上⽂“⼥孩送我两条湖南产的鱼⼲”这⼀情节的原因(1分),也表现了“我”对底层⼈民的关爱。
(1分)
21、在寒冷的冬天,“我”和妻⼦送给⼩吴⼀件⽺⽑背⼼(2分);在他内⼼充满仇视之时,“我”转赠萨克雷的经典名⾔给他。
(2分)
22、⽤感叹句式,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于⾃⼰应关注城市中的打⼯者,关⼼他们的物质⽣活和精神⽣活的警醒;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上某些“势利眼”的愤慨;还表达了作者希望城市中的其他⽂化⼈关爱底层⼈物的强烈呼吁。
(三选⼆,每层2
分)23、B(4分)C(2分)
宝⼭区(⼆)阅读下⽂,完成第20——24题(22分)
我家的猫和⽼⿏
毕飞宇
①我有两个姐姐,⼤姐长我6 岁,⼆姐只⽐我⼤⼀岁半。
我们是在⽆休⽆⽌的吵闹和绵延不断的争⽃中长⼤成⼈的。
我们姐弟三个就像⿍⽴的三国,在交战的同时不停地结盟、宣战,宣战、结盟。
真是天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当然了,我们的“分合”都是以⼩时作为时间单位的。
上午我刚刚和我的⼆姐同仇敌忾,⼀起讨伐我的⼤姐,⽽午饭过后,⼀切都好好的,我的⼆姐却突然和⼤姐结成了统⼀战线,⼀起向她们的弟弟宣战了。
②总体说来,她们联合起来对付我的时候要多⼀些,因为⽗母多少有些偏⼼,对我格外好⼀些。
这个我是知道的,在事态扩⼤、弄到⽗母那⾥“评理”的时候,⽗母虽说各打五⼗⼤板,但板⼦⾥头就有了轻与重的分别。
⽐⽅说,在严厉地批评了我们之后,我的母亲总要教导我的两个姐姐:“他⽐你们⼩哎,让着⼀点哎。
”对我就不⼀样了,母亲说:“下次不许这样了。
”⼝⽓虽然凶,但说的是“下次”,“这⼀次”呢,当然就算了,事情到此结束。
这在我是⾮常合算的买卖,因为“下次”是⽆穷⽆尽的。
假如我的两个姐姐联起⼿来和我作
对,在多数情况下,她们差不多就是那个叫“汤姆”的猫,⽽我则是⽼⿏“杰瑞”。
我们家⼏乎每天都有美国卡通《猫和⽼⿏》式的故事,⼩姐俩⽓势凶凶的,占尽了优势,恨不得⼀脚就把她们的弟弟踢到太平洋⾥去,然⽽,到后来吃尽苦头的始终是她们。
③我们为什么吵呢?为什么⽃呢?不为什么。
倘若⼀定要找⼀个符合逻辑的理由,那只能是为吵⽽吵、为⽃⽽⽃。
举⼀个例⼦吧,⽐⽅说,现在正在吃饭,我和我的⼆姐坐在⼀条凳⼦上,不声不响地扒饭,这样的饭吃起来就有点⽆趣,为了打破这种沉闷的局⾯,在⼆姐伸筷⼦去夹咸菜的时候,我会⽤我的筷⼦把她的筷⼦夹住,⼆姐不动⽣⾊,突然抽出筷⼦⼜夹我的。
噼噼啪啪的战争就这样开始了。
母亲突然⼲咳⼀声,⼀切⼜安静了。
所争夺的咸菜到底被谁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母亲的那⼀声⼲咳究竟落在哪⼀个节拍上,这全靠你的运⽓,有点像击⿎传花。
如果咸菜归我,即使我并不想吃,我也会像叼着了天鹅⾁,嚼得吧唧吧唧的,⼆姐的脸上就会有⼀脸的失败。
反过来,⼆姐要是赢了,她会把咸菜含在嘴⾥,悄⽆声息地望着屋梁,那是胜利的眼神,赢了的眼神,内中的⾃明得意是不必说的。
④我们姐弟三个现在都已⼈到中年。
我长年在外,节⽇⾥偶尔团聚,我们谈得最多的恰恰是少年时期的“战争往事”,谈起来就笑声不断。
这⼀点是我们始料不及的。
有⼀次我把话题转了,说起了姐姐们对我的好处来:我6岁的那⼀年得了肾炎,不能⾛动,每天都由我的⽗亲背到五六⾥外的彭家庄去,注射青霉素和庆⼤霉素。
有⼀次是我的⼤姐背我去的,那时候她其实也只是⼀个 12 岁的孩⼦,⼜瘦⼜⼩。
她在那个晴朗的冬⽇背着我,步⾏了10多⾥地。
快到家的时候⼤姐终于⽀持不住了,腿⼀软,姐弟两个顺着⼤堤的陡坡⼀直滚到了河边。
我并没有摔着,反⽽开⼼极了,⼤姐满头满脸都是汗,她惊慌地拉起我,第⼀句话就是:“不能告诉爸妈。
”这件事都过去30年了,可它时不时会窜到我的脑⼦⾥来。
出乎我意料的是,随着年纪的增长,我回忆起来⼀次就感动⼀次。
12岁的⼤姐,冬天⾥⼀头的汗,惊恐的眼神——我不知道我为什么在⼈到中年之后反⽽为这件事伤恸不已。
那⼀回过年我说起了这件事,我并没有说完,⼤姐的眼眶突然红了,说:“多少年了,怎么说起这个,你怎么还记得这个呢。
”⼤姐显然也记得的,不然她不会那样。
她把话题重⼜拉回到吵闹的事情上去了。
⑤这样的吵闹本⾝就设置了⼀个温暖的前提:我们能够,我们可以。
我们幼⼩的内⼼世界也许就是在⼀次⼜⼀次的“打⽃”中拓宽开来、丰富起来的。
时过境迁之后,我们意外地发现,兄弟姐妹之间的许多东西也许并不能构成我们的⽇常⽣活,它反⽽是隐匿的,疏于表达的。
然⽽,它却格外地切肤,有⼀种打断⾻头连着筋的牵扯。
美国⼈通过《猫和⽼⿏》的卡通形象向全世界的少⼉表达了这样⼀种典范⼈⽣:打吧,吵吧,闹吧,可你们永远是兄弟,永远是姐妹——你们永远不能⽣活在⼀起,但你们谁也不能离开谁。
⑥我的⼉⼦最喜欢我的侄⼥,他们在⼀起玩的时候⼏乎就是猫和⽼⿏,不是追逐,就是打闹。
可是,他们毕竟天各⼀⽅。
在他的姐姐和他说再见的时候,他漆⿊的瞳孔是多么孤独,多么忧伤。
我多么希望能做我⼉⼦的好兄弟,和他争抢⼀块饼⼲、⼀个⾓落或⼀⽀蜡笔。
但我的⼉⼦显得相当勉强,因为他的爸爸后背上都起鸡⽪疙瘩了,就是学不像⼀个孩⼦。
20.下列没有错别字的是(3分)
A.同仇敌忾
B.⽓势凶凶
C.不动⽣⾊
D.⾃明得意
21.对第2、3段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3分)
A.交代“我家的猫和⽼⿏”具体所指的对象。
B.解释“我家的猫和⽼⿏”吵闹争⽃的理由。
C.表明⽗母的“教导”和“裁判”⽆法解决我们姐弟间的吵闹争⽃。
D.表达“我”和姐姐们吵闹争⽃获胜后⽆法掩饰的内⼼的喜悦之情。
22.第4段中具体事件发⽣的时间是;相关的⼈物有;发⽣的过程是;最终的结果是。
(6分)
23.说说本⽂题⽬的妙处是(4分)
(1)
(2)
24.第6段内容已经与“我的姐姐们”⽆关,作者写本段的意图是什么?(6分)
(⼆)(22 分)
20.(3分)A
21.(3分)D
22.(6分,前两空各1分,后两空个2分)我六岁那年的某个冬⽇我的⼤姐、我年幼的⼤姐背着⼩弟去打针,归途中滚下陡
坡“我”没有受伤,⼤姐却为此惊恐不⼰23.(4分)(1)(2分)以经典动形象作为题⽬,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2分)⽤⽐喻的修辞⼿法表达⽂中姐弟之间的浓浓亲情,增加趣味性。
24.(6分)该段写了两层意思:其⼀是孩⼦天⽣都喜欢有“猫和⽼⿏”般的亲情相伴;其⼆是⽗⼦之间⽆法替代“猫和⽼⿏”般的兄弟姐妹间的亲情,作者借此表达了现实⽣活中⽆可奈何的遗憾之情。
松江区(⼆)阅读下⽂,完成第19⼀23题(21分)
露天电影
苏童
①直到现在我的记忆中还经常出现打⾕场上的那块银幕。
⼀块⽩⾊的、四周镶着紫红⾊边的银幕,⽤两根⽵竿草草地固定着,灯光已经提前打在上⾯,使乡村寂寞漆⿊的夜⽣活中
出现了⼀个明亮欢快的窗⼝。
如果你当时还匆匆⾏⾛在通往打⾕场的⽥间⼩路上,如果你从城⾥赶过来,如果新闻简报已经开始,赶夜路的⼈的脚步会变得焦灼⽽慌张,打⾕场上发亮的银幕对于他们好像是天堂的⼀扇窗。
②农⽤拖拉机、打⾕机和⼀堆堆草垛被⼈湮没了。
附近乡村的农民⼤多坐在前排,他们从家⾥搬来了长凳和⼩板凳,这样的夜晚他们很难得地成为了特权阶层。
更多的是⼀些像我们这样来历不明的孩⼦和青年⼈,他们在⼈群⾥站着,或者在⼀⽚骂声中挤到前排,在⼀个本来就拥挤的空间⾥席地⽽坐,对来⾃⾝边的推撵和埋怨置之不理。
电影开始了,打⾕场上的嘈杂声渐渐地消失,⼈们熟悉的李向阳挎着盒⼦枪来了
..,梳直发的让年轻姑娘群起效仿的
⼥游击队党代表柯湘来了
..,油头粉⾯的叛徒王连举来了
..,阴险狡诈的⽇本⿁⼦松井⼤队长也
来了
..……孩⼦们在他们出场之前就报出了他们的名字,⼤⼈让他们的孩⼦闭嘴,可快乐的孩⼦怎闭得了嘴!
③打⾕场上的欢乐随着银幕上出现⼀个“完”字⽽收场,然后是⼀⽚混乱:有的妇⼥这时候突然发现⾃⼰的孩⼦不见了,于是尖声叫喊着孩⼦的名字;也有⾎⽓⽅刚的⼩伙⼦突然扭打在⼀起,引得⼈们纷纷躲避,⼀问原因,说是在刚才看电影时结了怨,谁的脑袋挡着谁的眼睛,谁也不肯让⼀让,这会⼉是秋后算账了。
我那会⼉年龄还⼩,跟着邻居家的⼤孩⼦来到⼀个个陌⽣的打⾕场,等到电影散场时却总是找不到他们的⼈影,因此关于露天电影的记忆也少不了那些令⼈恐惧的夜路。
④我记得那些独⾃回家的夜晚,随着⼈流向⽥间⼩路⾛,渐渐地同⾏的⼈都折向了其他的村庄,只有我⼀个⼈⾛在漆⿊的环城公路上。
露天电影已经离你远去,这时候你才意识到回家的路是那么漫长,不安分的孩⼦开始为⼀部看过多次的电影付出代价了。
代价是五⾥甚⾄⼗⾥夜路,没有灯光,只有萤⽕⾍在⽥野深处盲⽬地飞⾏着,留下⼀些⽆⽤的光线。
有⼏次我独⾃经过了郊外最⼤的坟地,亲眼看到了⼈们所说的⿁⽕(现在才知道是⾻质中磷元素在搞⿁),⽽坟地特有的杂树乱草加深了我的恐惧。
当城郊结合部稠密的房屋像⼭岭⼀样出现在我的视线⾥时,我觉得那些有灯光的窗⼝就像打⾕场上的银幕,成为我新的依靠。
我急切地奔向我家的窗⼝,就像两个⼩时以前奔向打⾕场的那块银幕⼀样。
⑤那不是⼀个美好的年代,但是在⼀个并不美好的年代⾥,会出现多少美好的夜晚,甚⾄使你忽略了⽩天的痛楚和哀伤。
它们都与⽣命有关,⽽与⽣命有关的细节总是值得你回忆的。
(有删改)
19.本⽂按时间顺序,再现了⼈们赶去看电影时的,抢占位置时的嘈杂,,散场时的混乱,以及。
(5分)
20.第①段“打⾕场上发亮的银幕对于他们好像是天堂的⼀扇窗”是以
为。
(3分)
21.第②段加点的四个“来了”极富表现⼒,请作简要分析。
(4分)
22.下列对第⑤段划线句理解最正确的⼀项是。
(4分)
A.在反复观看电影的同时,⾃⼰的年龄也在不断增长。
B.看电影时会有很多趣事发⽣,那是⽣命中的美好记忆。
C.观看电影让⼈们忽略痛楚和哀伤,对⽣活充满期待。
D.电影丰富了⼈们的精神⽣活,使⽣命变得丰厚起来。
23.有⼈觉得第④段可以删去,请简要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5分)
(⼆)19.(1+2+2)焦灼、慌张观看电影时的欢乐回家时的恐惧
20.(3分)那个银幕能打破乡村寂寞漆⿊的夜⽣活,给⼈带来欢乐。
21.(4分)四个“来了”⽣动地表现了⼈们对这些电影⼈物的期待、熟悉以及看到他们时的欢快。
22.(4分)D C(3分) B(1分)
23.(5分)开放题
⽰例1:不可删,该段以回家时的恐惧来反衬露天电影对我的吸引⼒,表现“我”对它的热爱,同时也是对第3段末句的具体描述,使叙事更完整。
(段意1分,内容、结构作⽤各2分)
⽰例2:可以删,该段写了回家时的恐惧,⽽⽂章主要是表现看露天电影的情景以及它们给作者带来的美好回忆,第4段与⽂章的主要内容关联不⼤。
(段意、⽂章主要内容各2分,关系阐述1分。
)
杨浦区(⼆)阅读下⽂,完成19-23题(22分)
怪⼈吴⽼太
⾼淑霞
(1)在街坊眼⾥,刚搬来不久的吴⽼太是个怪⼈。
(2)“嘿,看见没?吴⽼太带了个⽛套!”“什么⽛套?”“嗨,就跟我⼩孙⼥⽛上的⼀样,亮晶晶钢丝掐成了⼩花,⼀朵朵贴在⽛上,笑死⼈了。
诶哟,六⼗多岁的⼈了,臭美什么啊?”
(3)癞⼦妈不光是议论,还专门等在楼门⼝,待吴⽼太出来,便嘻⽪笑脸的凑过去,呲着两颗黄腻的龅⽛问:“她吴姨,你怎么还带个⽛套呢?”吴⽼太笑道:“想美啊!”
(4)街坊们觉得吴⽼太怪,是因为吴⽼太和她们不⼀样。
吴⽼太没⼦⼥,没⼦⼥就应该唉声叹⽓,就应该愁眉苦脸低着头⾛路。
吴⽼太不是,她从不像别的⽼太那样站在当街聊天或躲在阴凉处打牌。
吴⽼太总是⼲净利落脊梁挺的倍⼉直从街边⾛过,那脸⽩皙明亮,⼿挎着⽼伴的胳膊。
(5)吴⽼太还学画画,背上的画板包在阳光底下⼀晃⼀晃的,晃得树荫下的⼀帮⽼太太⼼⾥痒痒,⾆头飞转。
吴⽼太的今⼣过往就从那些⾆根底下流淌出来...... “唉,这⽼太也够惨的,当了⼀辈⼦孩⼦王,却没⼀个孩⼦。
”
(6)“谁说没有?她⽣过⼀个⼥⼉,⼗⼏岁时死了!”“死了,怎么死的?”“唉,我也是听说,好像是车祸。
”
(7)吴⽼太,猜到⼈们的议论,却从不解释。
她退休后开始学画画,是因为⼥⼉喜欢画画,⼥⼉那张获奖作品《花⼉灿烂》⼀直挂在她的床头。
她喜欢背着画夹⼦和⽼伴去写⽣,当⽼伴端着相机四处拍照时,她就坐在⼭顶或⼤海边的礁⽯上⼀边在画布上涂抹颜料,⼀边和⼥⼉喁喁私语。
那⼀刻,她能听到风撩起发丝的低语,能感觉到海⽔漫过脚趾的轻柔。
风吹动云朵,脚下的海浪层层推涌,她把眼前的美景描画给⼥⼉。
她相信⼥⼉的眼睛⼀定在某⼀个地⽅注视着她,欣赏着她的画。
(8)每当吴⽼太⼿握画笔冥想远眺时,⽼伴就默默的坐下来,从不去打扰她。
他知道吴
⽼太⼜想起了那个暴⾬肆虐的夜晚。
(9)那天傍晚下起暴⾬时,她正给⾼三学⽣上课。
⽼伴在单位忙⼀项实验。
⼗⼀岁的⼥⼉是在给她送伞的路上被车撞倒的。
她和⽼伴赶到医院时,⼥⼉已经停⽌了呼吸......她虽然哭的死去活来,还是忍住撕⼼裂肺的痛在捐献遗体的⽂件上签了字。
她颤抖的⼿指救活了六个⼈,也让她感觉⼥⼉还活在世上......
(10)⼥⼉⾛后,她把全部精⼒都花在了⼯作上。
她带出的⾼三毕业班,⾼考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
(11)⼥⼉活着的时候很爱美,经常摆弄她的长发,⼀会⼉盘成发髻,⼀会⼉编成花辫。
还向爸爸夸耀:妈妈是我班同学的妈妈中最漂亮的!所以她不能邋遢,必须把⾃⼰打扮的漂亮得体,她要让⼥⼉在天堂⾥也为她感到⾃豪。
(12)前些⽇⼦她⽛痛,看完⽛后,她问⼤夫:“我的前⽛有点外凸,⽛缝也越来越⼤什么原因哪?”⼤夫说:“岁数⼤了,⽛龈开始萎缩,时间长了会改变咀嚼功能,影响⾝体健康。
”她问:“有办法治吗?”⽛医说:“可以⽤⽛齿矫正器,俗话叫戴⽛套。
不过⼀般⽼年⼈不戴,她们不仅是怕花钱,是觉得⽼了不需要美了。
”她说:“我做。
”
(13)她带⽛套不仅是为了美,还是为了健康。
她要有⼀个好⾝体,她还有⼲⼀件⼤事。
(14)两个⽉以后,街坊们⼜有了新的话题——吴⽼太失踪了。
吴家⽼头天天愁眉苦脸的⾃⼰遛弯。
(15)癞⼦妈兴奋的跺脚,拦住吴家⽼头打探,吴家⽼头说,去西藏了!
(16)癞⼦妈像打了鸡⾎到处爆料:嗨,吴⽼太⼜作疯呢!丢下⽼头不管,⾃⼰跑去西藏。
唉,那⽼头真可怜啊!
(17)吴⽼太是什么时候回来的没⼈看见。
只记得⼀个春光明媚的上午,寂静的楼道突然变得异常热闹。
吴⽼太夫妇被⼀群有头脸的⼈cùyōng________着⾛出楼门。
阳光下,吴⽼太的脸平静如⽔。
(18)消息⼜从癞⼦妈嘴⾥传了出来:吴⽼太夫妇⽤⼀辈⼦的积蓄,在西藏捐建了⼀所⼩学。
他俩这是去学校当志愿者,要⾛很长时间。
前段时间吴⽼太是去西藏打前站,已经安排好了⼀切,这次回来是接⽼伴的。
选⾃《⼩⼩说⼤世界》2016年第7期(有删改)
19.在第(17)段的横线上,根据拼⾳写汉字。
(2分)
cùyōng________
20.细读⼩说第(1)段,作者这样开头的⽤意是①;
②;③。
(3分)
21.在街坊眼⾥,吴⽼太是个怪⼈。
你认为她怪吗?请根据内容填写下表。
(8分)
23.⼩说意蕴丰富,其中不符合⽂意的⼀项是()
A.赞扬乐观坚强,⽆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B.赞美蔑视世俗偏见、笑对困境的品质。
C.批判传统守旧思想,讽刺⽆聊的看客。
D.呼唤社会关爱⽼⼈,特别是失独⽼⼈。
(⼆)记叙⽂阅读(22分)
19、簇拥
20、①开门见⼭,交代主⼈公②交代吴⽼太刚搬来不久,表明街坊对她并不熟悉,为⼤家对她有⼀种好奇⼼,觉得她怪提供了合理性,使情节更合理(为情节展开做铺垫)③总领全⽂,引出下⽂吴⽼太的⼏件“怪事”④直接进⼊⽭盾冲突,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写出三点即可)(3分)
21、
22、运⽤插叙,补充交代了吴⽼太⼥⼉去世的原因及她在⼥⼉去世后忍痛含悲所做的善事,她⽤独特的⽅式表达了对⼥⼉的爱,突出表现了吴⽼太作为教师的职业精神和作为母亲的坚强、善良、⽆私博⼤的胸怀,同时,使故事情节得以完整,也使吴⽼太的⼀些怪的⾏为得以解释,使情节更为合理。
(6分)
23、D
闵⾏区(⼆)阅读下⽂,完成第20—25题(21分)
⽼陆
①冬天的时候回清华,经过西南⼩区,还是那⽚红砖楼,灰头⼟脸的。
想起⽼陆曾经住在这⾥的⼀栋,具体哪栋已经辨认不清了。
⾃从出国,我再也没回去看过⽼陆,想到他已经不在了,⼼⾥很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