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税收史重点复习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税收史》课程重点知识
1、春秋战国财政改革的启示
春秋时期的各国变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直接的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维护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利益。
但是,统治者承认土地私有,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井田制的开始崩溃,意味着在奴隶制度上打开了一个缺口。
从财政发展史上看,春秋时期的税收制度有了一个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对土地征税和对工商业征税已经分开;国家对重要物质资源的控制,以及保护新兴地主阶级合法权益的措施逐渐施行,这都说明,一种新的赋税制度正在形成,以及保护新兴地主阶级合法权益的措施逐渐施行。
战国时期的改革是春秋时期改革的继续和发展,但改革的主体、性质则发生了很大变化:1、地主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2、大国争霸斗争更加激烈残酷,各国都养大批雇佣军性质的常备军,从而提出了财政要求;3、诸侯国封建政治机制的逐步建立同样对财政提出了要求。
2、战国时期的赋税制度改革
魏国的改革
魏是周威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正式建立的封建国家。
为了地主阶级的利益,魏文侯即位后,在他统治的四十多年里,先后任用李悝、翟璜、吴起、乐羊、西门豹、卜子复和段木干等一批封建政治家、思想家进行社会改革。
其中,比较突出的是魏文侯四十一年(公元前406年)李悝所进行的改革。
李悝对财经的改革,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废除世卿世禄制,这是消除奴隶制的残余,为封建地主阶级利益服务的;第二,“尽地力之教”,考虑到魏国地少人多,要发展农业生产,就要充分利用现有土地,如杂种五谷,抢收抢种,在住宅周围种桑,田边的地角种瓜果等。
他认为,通过勤劳种田,能使一亩地增产三斗粮食;那么,百里见方的地区就可增产粮食一百八十万石。
这是一个十分好的措施;第三,行“平籴法”,由国家控制市场,防止粮价受价格波动的影响。
魏国变法的结果,使它成为战国初年头等富强的国家。
楚国的改革
在楚国,旧贵族势力较大,在改革过程中,地主阶级同奴隶主贵族势力的斗争十分激烈。
楚卓王十九年(前383年),楚王下令求贤执行变法。
楚国的改革家当推吴起。
吴起是一位有名的军事家。
他在任魏国的西河守期间,即重视开垦土地,增加生产,以充实府库。
公元前
390年左右,由魏入楚,任为宛守,后升为令尹(相当于相),主持变法。
当时的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太众”。
由于贵族掌握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大权,对新兴地主阶级十分不利,为此,吴起提出“损有余,补不足”,并强令把贵族迁到边远地方去,以“实广虚之地”。
“损有余”是革除一些世袭封君的特权,精简国有机构,把无能的、无用的和不急需的官裁减掉,“补不足”是把节省下来的钱用于扶植地主阶级。
至于迁徙贵族,既收回了他们原有的封地,又有利于土地的开发,这对财政有好处。
秦国的变法
秦国在变法前,各方面都很落后,旧贵族势力很大,国内矛盾尖锐,社会不稳定,对外还受到各国的排挤。
迫于自存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
秦国的改革,最早为秦简公七年(公元前408年)实行的“初租禾”,即不分公田私田,一律征收土地税,承认私田存在的事实。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商鞅建议孝公顺应社会情势,进行改革,富国强兵,成就霸王之业。
孝公接受了商鞅的建议,任他为左庶长,推行变法。
商鞅变法,前后共两次。
第一次在孝公三年(公元前359年);第二次在孝公十二年(前350年)。
变法的内容中有关财政经济的改革主要有六点:(1)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
这是一次划时代的改革,它既为地主经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又因承认土地私有而一律征税,使国家财政得到好处;(2)不分贵贱,按军功赏给房屋和土地。
把大量土地赐给新兴地主,加强地主阶级的社会地位;(3)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禁止游手好闲,弃农经商。
凡因从事末业或不好好参加生产而贫困的人,罚作奴隶;(4)鼓励分居立户,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业。
一户有两个成年男子以上不分家的,加倍课赋;耕织收入多的,免其徭役。
这对保证封建国家的财源和兵源,巩固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都有重要意义;(5)把山林川泽收归国家所有,按土地多少征收赋税,按人口帛人头税,按人口征兵,建立封建地主武装;(6)为了便于经济交流和便于国家征税划一了度量衡。
各国的社会改革,特别是商鞅变法,社会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这些改革打击了贵族势力,使封建制得到发展和巩固;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改善,商鞅变法为秦朝最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试述实行两税法的原因、基本精神及意义。
原因
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
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
与此同时,按垦田面积征
收的地税和按贫富等级征收的户税逐渐重要起来。
安史之乱以后,赋税制度非常混乱。
赋税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基本精神
1) 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2) 量出制入,政府先预算开支以确定赋税总额。
3) 户税是按户等高低征钱,户等高的出钱多,户等低的出钱少。
划分户等,是依据财产的多寡。
户税在征收时大部分钱要折算成绢帛,征钱只是很少一部分。
4) 地税按亩征收谷物。
纳税的土地,以大历十四年的垦田数为准。
5) 无论户税和地税,都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限十一月纳毕。
因为夏秋两征,所以新税制称为两税法。
6) 对不定居的商贾征税三十分之一(后改为十分之一),使与定居的人负担均等。
意义
两税法的作用在于:1) 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2) 改变了自战国以来已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3) 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少了农民的负担。
4) 实行两税法,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4、工商税收制度的发展中可以得到哪些历史启示?
工商税又叫市税或市租,属于流通领域里征收的交易税,即按照市场上买卖成交额所课征的税,具有交易税、营业税的性质。
市租征收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官府对居住在都市商业区、有市籍的商贾,按照商品交易总额定期或不定期课税。
另一种是凡到都市商业区域或集市做买卖的行商,包括各方来的商人、乡村的农民和城镇居民,出卖自己的手工业品、农副产品或是贩运来的货物,官府按照买卖的成交额,即时课税。
1、两汉时市税为皇室或封君的专项收入,课征对象包括有市籍的商贾、在城乡市集出售农副产品、手工业品的农民、手工业者,按交易总额课征。
2、东汉末到隋的市税包括市租(对行商课征的入市税和对商贾征收的店铺税)、估税(课于市场上买卖物品的交易行为税)、通行税(课于水运和桥梁交通的一种税)、酒税、盐税、矿冶税、渔税等。
3、唐代商税有入市税、市籍租、盐税、茶税、酒税、矿税及竹、木、漆等特产税。
4、宋代商税主要是住税,税率3%,实行商税预算定额制度。
另有契税(钞旁定帖钱或印契税钱),对商税加征经总制钱。
5、元代商税是一种交易税,采用定额制征收。
另有矿课、酒醋课、盐课、茶课、竹木课等。
6、明代内地市税统称为商税,包括塌房税、门摊税、渔税、矿税等。
7、清代市税主要是牙税、当税和店
铺税、契税、矿税、落地税。
启示:中国历史上工商税收的发展,一方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工商业的发展、货币化程度的提高,为工商税收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又是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历史上很多朝代的统治者,在工商税税种创新及征收手段的探索上费尽心机,推动了工商税收的发展,但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没有从发展经济的角度考虑,因此封建国家的工商税收基本作用就是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5、为什么说近代中国财政具有半殖民地性质?
(1)近代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包括关税税率、税则的制定权、海关行政管理权和税款保管权都落入外国人手中(6分);(2)内地关税自主权的丧失,如常关税税款的保管权、税率的制定、复进口税、子口半税的规定都损害了中国的内地关税自主权(4分);(3)为偿付外国战争赔款及应付国内军战费、政务费,清政府及其以后政府的所借的外债具有很强的经济掠夺性和政治奴役性(5分)。
6、汉武帝、桑弘羊改革财政的内容及其意义。
措施:加重田赋以外的征收,同时又创行新税,施行盐、铁、酒专卖;实行卖官鬻爵、纳金减罪,以及算缗、告缗、算商车等增加财政收入的特别措施。
意义:在一定时期内对增加财政收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桑弘羊:措施:盐铁专营、酒类专卖;置均输、平准;发展官营工商业和对外贸易。
意义:有利于使国家控制经济命脉,削弱地主豪强的经济势力;将豪强贵族、工商大贾手中的一部分权益转到中央政权手中,以增强国力;减少中间商贾的剥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缓和了阶级矛盾,从而以应有的人力物力支持了抗击匈奴的战争并取得了重大胜利。
7、赋税发展规律:
1以人丁为征税对象到以土地财产为主要征税对象(唐两税法)
2农民必须服徭役和兵役到以实物货币代役(庸)
3赋役分征到赋役合一(唐两税法-明一条鞭法到清摊丁入地)
4征税形式,实物劳役地租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唐两税法-明一条鞭法到清摊丁入地)
5税制简化,由繁到简(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地)
6税收征收时间(不定时-定时)7税法(清《赋役全书》)
7税收收入结构,田赋收入主导地位逐渐转让给工商税收收入
8管理体制(简单到复杂,随意到规范,粗放到精细)(横向国与家的分离秦开始)(纵向天子及分封制—集权—中央和地方分级)
TIPS复习重点及思路2016
掌握税收发展规律;关注重大税收改革和改革中的重要人物,并能对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事件进行阐述;了解一些基本税收知识,培养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