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焦虫病的综合诊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第11期羊焦虫病属于寄生在红细胞内的血液原虫病,羊群感染之后会遭受比较严重的危害。
饲养者应该了解羊群感染焦虫病的特点,及时的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以减少饲养场的经济损失。
1
流行情况
羊焦虫病的病原主要是莫氏巴贝斯虫和山羊泰勒虫。
其中莫氏巴贝斯虫寄生在羊体内的红细胞中,双梨子形是典型的虫体形态,尖端成锐角而相互连接。
而山羊泰勒虫寄生在羊体内红细胞中的形态都不相同,大部分呈现圆形或者是卵圆形,其次是呈杆状,而圆点状的虫体则比较少。
莫氏巴贝斯虫病主要的传播媒介是多种的牛蜱和扇头蜱等;璃眼蜱属和血蜱属的多种蜱则属于山羊泰勒虫的主要传播媒介。
焦虫病在羊群中的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主要是与蜱的出没情况密切相关。
一般会在每年的4~10月份,天气比较温暖的时间段发生。
1~2岁的羊群是主要的发病群体,耐过的病羊通常会成为带虫者,以后不会再发病,但是如果饲养环境发生变化,或者是并发了其他疾病会造成羊机体的抵抗力明显下降,出现病情复发且比初发的情况更加严重。
幼畜如果受到大量蜱的侵袭,同时采取的放牧护理措施不到位,同样可以导致羊群患病而引发死亡。
2
患病表现
最初,采食欲望降低,精神状态比较差,时而会发出呻吟声,可见其眼结膜呈现出潮红的状态,
机体在很短的时间内出现消瘦,呈现低头耷耳且呆立不动的状态,行走表现出步行强硬,有磨牙的情况,喜欢采食干草,肌肉出现颤抖,长时间的卧地不起,体温会升高至41℃,呼吸频率和心跳速度都相应的加快。
心音出现扩散体表淋巴结发生肿大,其中以肩前淋巴结肿大的状况是最明显的。
后期病羊的皮肤会呈现发黄的状态,结膜有苍白和贫血的症状。
发展到疾病的末期,病羊的头颈会沿地面呈伸直状。
喜欢俯卧的姿势,先是有便秘的症状
,而后就出现腹泻,排泄的粪便中夹杂有带血的粘液,少数病羊出现血尿的症状,最后会衰竭死亡。
整个疾病持续的过程一般在7~15d 。
患羊体温升高至41℃,主要呈现出稽留热型。
病羊在患病的最病精神状态比较差,不喜采食,呼吸和脉搏都加快,可视粘膜出现充血和黄疸的症状,血液稀薄,红细胞大幅度的减少,病羊可见出现血红蛋白尿,先是下痢症状而后就发生
便秘,在其排泄的粪便中会带有粘液和血液,伴随有恶臭的气味。
有的病羊会呈现兴奋状态,表现无目的的狂跑,然后会
突然的倒地死亡。
患羊体温同样升高,而呈稽留热达到40~41℃以上。
感染的最初,可见病羊的淋巴结呈现肿大,有痛感反应
,主要是以肩前淋巴结肿大的情况最为突出。
患羊在精神状态方面比较差,
脉搏加快而且呼吸呈现急促状,病羊先是出现便秘后为腹泻症状,在其排泄的粪便中混杂有血液或者是粘液,病羊贫血。
可视粘膜最初会有充血的情况,继而又呈现苍白和轻度黄染的状态,并且存在小的出血点。
但是患病严重的羊皮肤薄软的大腿内侧和乳房以及阴囊等位置会存在出血点。
3
病理变化剖检病死羊可见其可视粘膜和皮下组织都存在充血和黄疸的变化。
心内外膜都存在出血点,肝脏和脾脏也都有肿大的变化,
在其表面可见有出血点。
胆囊一般会肿大至2~3倍,在其中充满胆汁,而第二胃通常会被干硬的物质塞满,尿液呈现红色。
剖检病死羊发现
,其外观明显的消瘦且贫血。
皮肤发黄,淋巴结明显的肿大,肝脏和胆囊以及脾脏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肿大,真胃发生溃疡,肝和脾都呈现水煮的状态。
可见其腹腔中积水,肺脏呈灰黄色,心脏呈黄色,肾脏呈现出黄褐色或者是暗灰色,并且存在结节和小出血点,还可见其肠粘膜存在少量出血的情况。
4
防治措施
在疾病流行的时间段,应该经常对羊体进行检查,将灭蜱工作落实到位。
严格的对羊群开展相应的检疫工作
,尽量坚持自繁自养的饲养原则,避免焦虫病的发生。
主要可以采用贝尼尔、黄色素治疗。
其中贝尼尔按7m g/kg ·bw 使用,采用蒸馏水将其配成7%的溶液,然后给患羊进行分点的深部肌肉注射。
而黄色素给病羊按3~4m g/kg ·bw 用药,配成0.5%~1%的溶液,静脉注射速度要慢,否则药液漏到血管之外会造成组织发炎坏死。
可以给患羊使用安钠咖和10%葡萄糖注射液进行强心。
应用抗生素类药物能够有效的防治病羊出现继发感染其他疾病的情况。
配合健胃措施,主要采用人工盐或健胃散。
羊焦虫病的综合诊治
周进文
(黑龙江省大西江农场,黑龙江嫩江
161448)
关键词:羊;焦虫病;综合诊治
D O I :10.3969/J.I S S N .1671-6027.2020.11.095
草食动物
110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