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的早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镇的早晨》
《小镇的早晨》篇一
教材分析:
《小镇的早晨》一课,以散文的体裁、清丽的文字把人、景、物融为一体,描绘了江南水乡小镇的早晨安静、热闹,忙碌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小镇新貌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要点:
1、了解江南水乡小镇早晨特有的美景以及小镇的发展与变化,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继续学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细细品读。

3、认识并理解生字词,借助一些词句帮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幻灯片、课文伴奏带(建议选择钢琴曲或丝竹乐)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自然走入教材。

导入:同学们早晨几点到学校?每天上学的路上,都能听到些什么声音?看到些什么景象?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

总结:这些都是我们北方小县城早晨特有的景象。

这节课老师带大家到另外一个不同的地方去看一看、听一听,一起去领略一下江南水乡小镇的早晨。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小镇的早晨》。

看了课题,你猜这篇课文会写什么?你想知道些什么?老师这就带大家去,满足你的愿望。

(设计意图:江南水乡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所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自然走入教材,既构成对比,又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范读课文,听读识字,初步领略课文内容。

1、放伴奏带,范读课文。

2、你觉得小镇怎么样?有什么特点?学生谈听读后的感受。

3、愿意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那就读一读吧!你们觉得怎么读好呢?给自己提提要求。

(自己解决生字词的读音、互相交流对难点的理解)表扬读书习惯好的同学,树立榜样。

4、教师巡视,随时指导学生的读书习惯。

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5、出示学生朗读中遇到困难的词语,鼓励学生教一教,读一读。

掌握扎实。

6、通过读书,大家不仅学会了许多生字词,还了解到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又是热闹的,还是忙碌的。

接下来就让我们随着木船的橹声,走进小镇安静的早晨,去听一听,看一看。

(设计意图:课文篇幅长,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读通课文,教师的范读既创设了优美的情景,便于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又能使学生在听读时识字,可谓事半功倍。

在鼓励学生自己读一读,进一步巩固生字词,体悟课文内容和韵味。


三、重点品读第二自然段,教给学法。

1、重点指导第二段。

出示第二自然段。

仔细读读这一段,想想从哪儿能体会到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

为什么从这句话中你就能体会到小镇早晨安静的特点?
有哪些词语来体现这个安静的特点?你还能说出表达安静这个意思的词语吗?怎样读才能把小镇早晨的安静表达出来?怎样能读好?
说一说。

(轻声读)指名读,评一评再读。

听老师读一读,谈体会。

再自己试一试。

齐读有关句子。

2、回顾学法,加以总结。

读一读课文,画一画重点词语,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课文中的2-4自然段形式相同,所以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在品读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教育,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后两个自然段,是这一类型的课文较好的教学方式。


四、自主选择,小组合作学习3、4自然段。

1、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我们就可以自己试着学习后面的两个自然段,深入了解小镇的早晨是怎样热闹和忙碌的了。

同学们可以自己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先自己读一读,标一标,画一画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互相读一读,评一评。

2、小组合作学习第三段、第四段。

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注意随时树立榜样,教给合作方法。

3、展示合作成果。

说一说,读一读。

注意关键词句的理解和训练。

(设计意图: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要学以致用,学生在自主、合作的过程中既深入理解了课文,又进一步巩固了这种学习的方法,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四、总结,合作读全文,升华对课文的领悟。

同学们刚才游览了小镇的早晨,淡淡的霞光,净得透明的小河,热闹的街市,忙碌的人群,都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多美的小镇的早晨!我们合作来表达对小镇的赞美之情吧。

女生读第二自然段,男生读第三自然段。

教师读每段的第一句话。

(设计意图:美妙的音乐,能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教材,进入情景,在抒发自己情感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受到美的熏陶。


五、布置作业。

1、抄一抄,写一写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积累自己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词汇。

2、读一读,背一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小镇的早晨》篇二
教材分析
《小镇的早晨》以散文的体裁,清丽的文字把人、景、物融为一体,描绘了江南水乡的小镇安静、忙碌、热闹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小镇新貌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欣赏这篇文质俱美的散文,会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培养爱国主义感情,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优秀文化的营养,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课文第1自然段介绍了小镇所在的地方和交通工具的特点,从而使读者初步了解水乡的特色。

第4至6自然段的段式相同,将主题进行深化,是全文的重点。

在第2 段中,淡淡的霞光、平静的河面、清澈的河水、停泊的船群、遥相对峙的石桥以及轻漂的小船,这一切都浸在霞光柔和美丽的色调中,使读者感受到小镇早晨的恬静之美。

作者以生动形象的语言,通过对各种事物的描写,突出了江南小镇早晨特有的美景,最后一句是烘托出了小镇恬静的气氛。

学生能通过第2段,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第3段主要写了人多和货物多,表现了小镇热闹非凡的景象,通过作者生动的描写,读者能感受人群熙熙攘攘但有序的生活之美。

第4段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表现展现了小镇忙碌紧张的景象,通过今昔对比,表明小镇在变化,在前进。

第5段是作者情感的抒发,由衷地表达了作者对小镇早晨的热爱
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引导学生自学课文,了解小镇的早晨恬静、热闹、紧张的特点,感受蚕乡小镇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沐浴下欣欣向荣的气氛。

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合作探究、敢于创新的语文能力,养成自能读书的良好习惯,在读中学会体会作者对小镇的喜爱之情。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运用综合识字方法认识1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在读书中体会作者对小镇的喜爱之情,理解小镇早晨的恬静。

教学难点
理解“小镇的早晨为什么既是恬静的又是热闹的;既是紧张的又是美丽的。


教学建议
教学这篇课文,应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美点”,通过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感受水乡小镇的魅力,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使语文实践与人文精神水乳交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设计具体饿教学活动时,力求体现“语文教学语文味”、“别出心裁读课文”的特色。

理解课文应从整体入手,从学生的感受出发,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小镇的特点。

在初读课文后,可提问:课文写了小镇早晨哪几方面的特点?然后画出能概括特点的三个句子。

同时结合课文的第2—4自然段描写的特点“安静”“热闹”“忙碌”,启发学生说说这些主要内容是怎样知道的——围绕重点句具体叙述。

课文的2—4自然段都是总分段式。

教学中可重点指导第2自然段的学习,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总分”的关系:先写小镇的早晨很安静,然后通过具体描写写出了小镇的美景。

有许多同学未必到过江南水乡,书上的内容可能搞不清楚,教师可使用课件、照片,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避免以词解词,纸上谈兵。

教学第3自然段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观察书中的插图,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议一议,充分体会小镇早晨的热闹景象。

教学第4自然段可采用自学的方式。

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写一写,充分体会小镇早晨的忙碌景象。

欣赏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会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所以要紧紧抓住“情”、“境”、“美”组织教学。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突破重点、难点,完成教学任务,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建议本课教学3课时。

拓展习题
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的早晨()的小船()的蔬菜
()的霞光()的海洋()的市场
二、写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近的词。

(1)当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的时候,木船的橹声,把小镇唤醒。

()
(2)走在街上,仿佛置身在欢闹的海洋里。

()
(3)沿街的河边停满了各式各样的小船,一只紧挨着一只。

()
三、根据意思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1)远远地相互对应。

()
(2)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

()
(3)忙着做各种事情。

()
四、课文2—4自然段写了小镇、和三个方面的特点。

请你仿照其中的一段的写法,以学校的早晨为题,写一个片段。

相关资料
桃源镇简介:素以“江南鱼米之乡”著称的桃源镇是苏、锡、常地区首批对外开放的卫星镇。

位于苏、沪、杭中心地带,东距上海30公里,北距苏州80公里,南距杭州公里,镇南有沪杭高速公路贯通,镇北有“318”国道相连,京杭大运河绕镇而过,紧靠上海虹桥机场、杭州笕桥机场、苏州硕放机场,附近港口有上海港、张家港等。

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享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走廊中的天堂”之美称。

桃源镇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文物古迹较多,其中广福村无字圩为距今6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遗址。

元化至正年间,有个名叫戴敬本的武官来此隐居,在镇东一座桥上题写了“问津桃花何处� “艰苦奋斗、合力拼博、强镇富民、勇于争先”这是新时代桃源人的精神。

目不暇接: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

《小镇的早晨》篇三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镇的早晨美在哪里?各有什么特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江南水乡小镇早晨特有的美景,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教具:字卡、班德瑞弦乐,江南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导入
1、看有关江南的风景图片进行口语交际
2、在我们江南,有许多古朴的小镇,那里小桥流水,绿树成荫,白居歇在他的忆江南里提到: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炎,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到底有多美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3、揭题,板题,结合识字、写字。

二、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检查预习情况:默读课文,思考:通过预习你了解了什么?
2、轻声读文,思考:哪一段话抒发了作者对小镇的赞美之情?
3、小镇的早晨美吗?美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
4、相机指导朗读
5、自由读文,说说你喜欢的段落
6、配乐读
三、总结
1、你喜欢这小镇的早晨吗?喜欢它的什么特点?
2、再读文
3、布置作业:读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思考:小镇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
板书设计:
小镇的早晨
安静
热闹啊,多美的小镇的早晨!
忙碌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淡雅清丽的散文,描写了水乡小镇特有的风韵。

课上,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美,通过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感觉水乡小镇的魅力,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主要有以下两点:
1、写作方法的渗透,在课文重点句段进行适当的分析,让学生懂得将要表达的句子说得具体、生动。

2、倡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读书百遍,其意自现。

让学生有充分轻松的时间去读书,让他们自己品味文章的美。

但是做得仍是很不够,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学生研究不够,备课时没有领悟好编者的意图,所以学生的读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

若能在学生读完之后,加以适当的评价,读的层次感觉应该会更好些。

2、课堂指令不够明确,语言不够简练。

3、多媒体课件运用不当,成为课的干扰。

《小镇的早晨》篇四
第一课时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叫(课件出示课题)
课前预习过课文吗?
生:预习过了。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预习的吗?
生:给生字扩词。

生:读课文。

生:给课文分段。

……
师:那好。

下课!
生(惊讶):啊
师:是的,下课,你看,同学们课文会读了,生字词都认识了,还扩词了呢,课文分好段了,连课后习题都解决了呀。

咱们上课还能干什么呢?下课!
生:啊?
师:怎么?还要上吗?
生:上!
师:好了,刚才跟同学们开玩笑了。

通过预习,我相信同学们一定知道了这篇课文有些字是比较难读或难写的。

我想请同学们来当当小老师。

现在请你拿出笔,把这些字在书上作好记号。

生准备。

师:小老师们,可以交流了吗?(可以)
生:我觉得“剖鱼”的“剖”比较难读。

师:这样就是小老师了吗?想想平时老师是怎么教的?
生:下面我领读,“剖”,“剖鱼”的“剖”
其他学生跟读,该生就没下文了。

师:你不抽查一下吗?
生(笑):请你来读。

(指名读)
师:他读对了吗?你不评价一下吗?
生:你读得很对!
师:好!继续,还有谁也愿意当当小老师的?
(就这样,学生陆续提出了“营”、“铺”、“锈”等字)
师:通过预习,你觉得什么字比较难写的,你有什么办法提醒大家吗?
生:我觉得“物廉价美”的“廉”比较难写。

师:是啊,这个字比较难写,现在请同学们睁大眼睛,盯牢这个字,虞老师数到“五”再放开。

一、……五。

好,闭眼,你的眼前能浮现这个字吗?
生:能!
师:能浮现就说明记住了。

还有什么字难记吗?
生继续提出“式”、“浆”,师生一起分析,识记。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些生字词抄写几遍,抄几遍能做到听写无误,那就抄几遍。

生抄写生字词。

师:现在我说听写,同学们能写出来吗?(能)能,那就不听写了,相信同学们!
师:刚才我听到同学们在预习时有疑问,现在就来听听有什么疑问。

生1:摇橹声是怎么样的?
生2:是“嘎吱,嘎吱”地。

生3:不对,应该再慢一些。

师:好,那你来模仿一下。

生3:嘎吱,嘎吱
师:虞老师这儿也有一个片子,可以帮助你理解摇橹声呢。

课件出示。

生:噫?是虞老师呢!
师:呵呵,现在才看出来哪。

这是虞老师亲自拍的一个片子。

现在同学们能再模仿一下摇橹声吗?
生模仿。

师:通过看了片子,听了同学们的模仿,我们仿佛进入了水乡。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描写水乡一个小镇的早晨的呢。

那么课文描写了小镇的早晨的几个特点呢?
生:三个。

师:哪三个?
生:恬静、热闹、紧张。

(师板书)
师:你们怎么这么快就知道了?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我从书上第二三四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看出来的。

师:好!我们把这三个句子划出来。

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这节课还剩下一点时间,我们来研究一下“小镇的早晨”为什么是恬静的。

虞老师为了上这一节课,特地根据这个特点拍摄了一段录像。

请同学们看看。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看清这段录像。

请同学们先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二自然段。

生读后,师课件出示。

师:这个片子,虞老师花了一个上午的时间拍成的。

可是我还是觉得有点伤心,同学们看了这个片子后一点反应也没有。

生笑,鼓掌!
师:对了,这就是对我劳动成果的肯定。

鼓掌,同学们都会吧?当别人付出了劳动时,我们就应给予鼓励。

现在请同学们对照课文,对虞老师的这个片子美言几句。

生读课文。

生4:虞老师,我有一点意见。

师:哦,有意见?这是美言吗?
生4:我先提一点意见。

师:哦,一点,那就是美言了是吧?好吧,你先提吧
生4:我觉得你没有把“淡淡的霞光”拍出来。

师:哦,是的。

这个确实没有拍出来,不过也不能怪虞老师,那天是个阴天呢。

生5:虞老师,我也有意见呢。

生:我也有,我也有。

师:好,那我们就先来说说缺点吧。

生:课文中说小船是从桥洞中悄悄钻出来的,又在河上轻轻飘过。

可你的片子中的小船却是用力划过的,而且速度比较快。

师:你们认为“悄悄”“轻轻”很重要吗?为什么?
生:因为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如果不是“悄悄”“轻轻”那就不恬静了。

师:有道理,那咱们就来读读这个句子,注意这两个同学
生读。

生:课文讲小船是“一只紧挨着一只”,可你这儿却只有两只。

师:“一只”紧挨“一只”,可不就是两只吗?
生:不是的。

师:你还可以从哪儿也能看出不是的?
生:各式各样。

师:有这个词吗?都找到了吗?啊呀,你看虞老师都粗心哪。

“各式各样”的,不光说明数量多,还说明——(样子也很多)
同学们也一定注意到了,虞老师这个片子中不仅只有两只船,而且样子也单一,就是乌蓬船啊!
这个也不能怪虞老师,虞老师找遍了所有地方,就找到这么两只乌蓬船,那特意把它们紧挨在一起呢。

生:课文中有两座石桥,你这儿没有。

师:没有吗?这可不能冤枉好人哪。

咱们再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

细看,有两座。

师:这我就有些不明白了,写石桥跟“恬静”有什么关系吗?
生:有关�
下课铃响。

师:啊呀,虞老师辛辛苦苦拍了一个上午的片子想不到还存在这么多问题,不过现在已经下课了,就请同学们先休息一下,还有什么意见,下课时跟我个别交流一下。

第二课时
师:刚才课间有很多小朋友围着虞老师,提了很多意见,有个同学说书上的“河水净得透明,犹如一条碧绿的带子”,是啊,这个句子写得多美啊,请同学们把这个句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咱们班确实有一批非常非常优秀、了不起的同学,给这个片子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见:没音乐!
我当时拍这个片子时,是这样想的:既然是恬静的,静得一点儿声音也没有,那就还是不要音乐的好。

可是咱们同学有意见,说是加一点音乐,可以更加衬托出小镇的恬静。

嘿,还真有道理,所以现在咱们就给它配上一点音乐。

虞老师这儿有四段音乐,请同学们选择。

边听边读读,感受一下,哪一段最适合,如果�
放音乐,生读书。

第二段音乐,开头较舒缓,但后面显得比凄凉。

可不少学生还是举手了,于是老师即兴朗诵
了一段凄凉的文章(具体是哪一段,我记不清,不好意思)
学生一听,真的,不行!于是陆续放下了手,继续听。

听完后讨论交流,认为第一和四段比较适合。

配乐朗读。

师:好,现在就根据你们的意见,咱们来给这个片子加上音乐。

请同学们随着这个画面,读读第二自然段。

如果你们读得太快了,那么画面还在继续。

如果你们读得太慢了,那么你们还在读时,画面已经结束了。

所以请你注意读的速度。

需要练习一下吗?
生各自练读,齐读,读得快了点。

师范读。

师:小镇的早晨除了显得恬静,还很热闹呢。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做做导演,去拍摄热闹的场景。

小组合作,先研究一下剧本,再讨论一下需要选择怎么样的场景。

小组讨论学习,师参与各组的讨论。

师:好,现在各小组基本上都已经讨论出来了。

先来看看,你们准备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马路。

生:我们准备选择一条很窄的马路。

师:哦,你们的根据是什么?
生:因为书上说:“路不宽”
生:还有还有,书上还说人群很拥挤。

师:好,一条不宽的马路。

那路边小摊准备摆些什么呢?
指名多人讲。

师:请多少群众演员?
生:五百。

师:啊?这么多啊?你要知道,现在请群众演员也要花很多钱的呢,还是少请一点吧,五个,怎么样?
生:不行不行,因为书上说:人很多,人流是拥挤的。

师:你说呢?(问另一学生)
生:我要请一千。

师:嗬,越来越多了嘛,看来你很赞成他的说法呀。

生:是的。

师:那台词呢?准备怎么设计?
那些小贩们,会怎么叫卖他的东西呢?
现在都来卖卖自己的东西。

(指名):你是卖什么的?
生:我是卖青菜的。

师:好,卖青菜,你准备怎么吸引顾客呢?
生叫卖,但声音不够放开。

师示范,(精彩极了,生鼓掌!)
生再叫卖,这回好多了。

再指名多人叫卖。

师:导演们,你们想,路边小摊的摊主们,都是这样你喊了,再我喊的吗?
生:不是的,一齐喊。

师:好,那咱们也一起来喊一喊。

生各自叫卖,体会热闹。

师:做导演好玩吗?做演员更好玩吧?
请把我们的剧本给读熟了。

生各自练读,齐读。

下课铃响。

师:由于时间关系,小镇的“紧张”就请你们的语文老师带着你们去体会了。

下课。

(完)
《小镇的早晨》篇五
作者:潘湘云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37
转换角色,感性体验——《小镇的早晨》教学一得
宜陵中心小学潘湘云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9课《小镇的早晨》一文通过对小镇早晨景物和人们活动情景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宁静优美又热闹紧张的生活画卷。

第二段描写了小镇的居民和附近的农民、渔民赶早市的热闹情景,现将我这一段的教学实录回顾如下:
师:时间悄悄地过去,天已大亮,新的一天已开始了,小镇上的居民都起来了。

周围乡村赶早市的农民、渔民到了小镇上,各种小摊也摆出来了,这其中有我,有你,有他。

这时的小镇是怎样的呢?各自读书。

生:(各自读书)
师:你是怎么去的?
生:我是摇着船去的。

师:对,水乡的农民、渔民上集镇摇船最方便。

木船的橹声是怎样的,谁能学一学?
师:没听过?老师来学一学——“欸——吱——,欸——吱——”。

我摇的船宽宽的,你摇的船——?
生:窄窄的。

师:我摇的船头平平的,你摇的船——?
生:尾巴翘翘。

师:我摇的船头尖尖的,你摇的船——?
生:我摇的船头方方的。

师:所以,这时侯河埠头停着的船——
生:各式各样。

师:亲眼看到了这么多情景,心中装了这么多感受,那么课文中有关句子该怎么读?
(教师指名朗读)
师:我去卖青菜,你去干什么?
生:我去卖莴笋、韭菜、芹菜。

师:你的菜质量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我卖的菜很新鲜,是刚从地里摘来的,你看,它们叶子上还有露水呢。

师:真是一个懂行的菜农。

(转向其他同学)那你们去干什么?
生:我去卖鱼、卖虾。

我的鱼虾是野生的,还活蹦乱跳呢。

你当心别被溅湿裤脚。

生:我去卖鸡卖鸭,我卖的草鸡草鸭是我家自己养的。

师:哟,真是草鸡草鸭吗?跟养殖场成群喂养的有什么区别呀?
生:啊!那些什么三黄鸡、肉鸡可不能比了,呆头呆脑象得了瘟病。

你看我的鸡、鸭,羽毛发亮,关在笼子里还不安份,多有活力啊!
师:作者经历的情况同学们都经历过,甚至比作者还丰富,课文中的一些话好象就是你们写的。

那这些介绍农副产品的话该怎么读?
(学生饶有兴味地放声朗读,教师再指名读)
师:哦,这边热气腾腾,小摊子边坐了好些人,你在干什么?
生:我卖粽子。

师:你的粽子味道肯定很好,但你不吆喝人家不知道啊!
生:又糯又香的粽子,赤豆粽、咸肉粽任你挑啰!
生:快来买珍珠玛瑙翡翠带啊!
师:怎么市场上有珠宝卖啊?
生:不是的,我粽子里的糯米又白又亮,还夹着红红的赤豆,用碧绿的芦叶包裹,不是珍珠玛瑙翡翠带吗?
师:啊,说得真妙!听你这么一吆喝,你的粽子吃来味道肯定更美!快,我买上十个,让家人一起尝尝。

生:快来尝馄饨喽,自己手工裹的,皮薄馅鼓,真鲜美啊!
生:快来尝呀,又白又嫩的豆腐花赛过琼浆罗!
生:这里还有小笼包子啊!一咬一包鲜汤啊!
生:大包子啦卖大包子啦!豆沙包、菜包、肉包子应有尽有啊!
生:糯米糕、芝麻糰,又香又糯啊!老太太可别买,当心粘掉牙啊!
师:这位老板,你的炉火真旺。

生:我还嫌它不旺,你看我的顾客这么多,我可急死了!
师:这位掌柜的,你怎么老是笑嘻嘻的?
生:顾客就是上帝,做生意只有热情才能吸引客人。

师:是呀,大街上有卖有买,人来人往,真热闹啊!课文第二段写的就是这样的情景,大家再一起读一读。

(学生兴味盎然地又朗读课文)
[自我感悟]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人类认识事物有两种根本不同的方法。

一种是围着对象转,名为知性或理性;另一种是进入事物的内部,被称为感性或直觉。

理性的认识方法是一种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它将认识对象分离为各种要素,借助对要素的认识来达到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以往的阅读教学,总是把文章分成几段,把每一段分成几句话,把每个句子分解成几个词,在对词语进行理解的基础上,由词及句、由句及段,再由段及篇地分析文章的意义,这就是使用理性的认识方法。

由于这是一种分拆和组合的分析方法,所以它永远不会激起读者的情感。

而感性的认识方法却是主客一体的思维方式,这是一种有关“行为”与“体验”的认识方法。

认识者通过努力把自己置于对象内部,与对象融为一体,并随着对象一起搏动、生成,获得对对象的完整认识或体验。

卢梭说:“在达到理智年龄以前,孩子们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

”为什么我们在以往的教学习惯地使用理性或知性分析的方式,习惯冷漠地举起解剖刀肢解课文?这也囿于我们对“人”尤其是儿童的本性认识有偏差。

我们认为,人是一种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是从事着感性的对象化活动的人,是有意识、有情感的。

由于人是在实践中自我生成的,因而,人的生成方式必然也是感性,或者说感性的对象化活动应当是人的最基本的生成方式,是人之生成的基础性活动。

而处于发展阶段的儿童更是以感性的活动来知觉、体验世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