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抗体检测输血科篇4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小板抗体检测输血科篇4稿
血小板抗体检测和交叉配型项目推广要点(输血科)
一、临床背景
随着输血科学科建设的高速发展,如何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科学、有效的血液成分(主要是红细胞和血小板)输注,是提高输血科学科地位,保障临床输血安全的重要工作。

在国内临床常规输血工作中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输注和输注前检测都是在输血科完成,而采供血机构供给临床的红细胞存在滤白细胞和未滤白细胞并存的现象,即使是滤白细胞虽然其白细胞大多数被滤除但血小板仍然存在未被滤除,这样的红细胞供给临床会带来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的风险。

而目前国内血小板的输注则更为不规范,99%以上的临床机构血小板输注仍然采用随机输注(即“盲输”),不相合的血小板输入患者体内后迅速被机体免疫系统破坏清除,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症频繁发生,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血小板资源,而且延误了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还增加了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危害极大。

二、在输血科开展血小板抗体检测和交叉配型的临床意义
1.预防血小板输注无效症的发生:通过对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和与血小板供者的交叉配型试验,筛选和患者血小板抗原配合性高的血小板供者,以提高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防止血小板输注无效症的发生。

2.指导临床输血,保障输血安全:在输血科常规术前备血的血型鉴定中加入血小板抗体筛检,可对临床输血中出现发热、黄疸、急性肺损伤等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的风险作出评估,同时可响应国家号召,
指导临床精准输血,节约血液资源,合理控制输血费用。

3.临床拓展
血液病科
1).预防血小板输注无效症的发生:通过对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和与血小板供者的交叉配型试验,筛选和患者血小板抗原配合性高的血小板供者,以提高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防止血小板输注无效症的发生。

2).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辅助诊断:检测患者血清和血浆中自身血小板抗体的水平和特异性,可辅助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血小板减少症、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3).药物性抗体的检测:某些药物的存在如肝素、奎宁、奎尼丁、环磷酞胺、甲氨蝶呤、阿司匹林、水杨酸钠等,选择性的抑制了骨髓巨核细胞造血功能,使血小板的生成减少,同时应用某种药物后,产生药物相关抗体,药物抗体复合物附着血小板膜上与补体结合,使血小板聚集破坏,一些药物进入人体后也可直接破坏血小板,造成血小板破坏增多,从而引发血小板减少。

妇产科
1).反复流产、不孕不育查因:对于反复和习惯性流产史(尤其是孕早期)和不孕不育史的患者,检测患者血清和血浆中血小板抗体的水平,可对其造成流产和不孕不育的原因作出辅助诊断。

2).产检(尤其针对高龄和二胎产妇)
孕早期检测:在孕早期(三个月)产检中常规检测母亲与胎儿的血小板相容性,对于孕早期出现流产和死胎的风险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孕晚期检测:在孕晚期(胎儿出生前)检测母体血清或血浆中血小板抗体水平,对胎儿出生后罹患新生儿血小板同种免疫性疾病风险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妊娠期血小板降低的查因:孕妇在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是一种常见现象,如是生理性降低则危害不大,往往生产后会恢复正常。

但如果血小板的降低是由于孕妇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则会引起流产、死胎、以及新生儿相关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危害严重。

三、应用科室
输血科(首选)、检验科
四、检测方案
1.血小板输注前的检测:包括血小板抗体筛检试验和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

2.临床输血前的检测:1)有输血史、输血小板史、妊娠史、器官移植史、自身免疫性疾病史等的患者,在输血前应在红细胞系统血型鉴定和抗体筛检试验中同时加做血小板抗体筛检试验。

2)为响应国家号召,指导临床精准输血,节约血液资源,合理控制医保费用,可建议临床对需输血患者采取普筛,根据检测结果制定针对性方案如危重患者,若抗体阳性,可在输血前提前采取干预措施,以防止和降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的风
险,如不紧急,不严重的患者,若抗体阳性,则可建议临床采取不输血或输注自体血的治疗方案。

3.临床拓展
血液病科
1).血小板输注前的检测:包括血小板抗体筛检试验和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

2).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辅助诊断:检测患者血清和血浆中患者自身血小板抗体的水平和特异性,可辅助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如ITP 患者。

3).药物性抗体的检测:在血小板抗体筛检试验中加入可疑药物,可对药物性抗体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做出明确判断。

妇产科
通常路径分三步先做流产和不孕不育查因,再向高龄和二胎产妇优生优育宣教拓展,最后力争普及常规产检。

1).反复和习惯性流产以及不孕不育查因;
2).产检(尤其针对高龄产妇和二胎产妇):
孕早期:由于胎儿和母亲血小板不相容所产生的同种抗体在14孕周即可致胎儿血小板的破坏,建议孕12-14周检测孕妇体内血小板抗体的水平,如阳性则提示临床医生胎儿有流产和死胎的风险;
孕晚期:在胎儿出生前再检测一次孕妇体内血小板抗体的水平,如阳性则提示临床医生要做好胎儿患新生儿血小板相关性疾病的治疗预案。

3).妊娠期血小板降低的查因:对于妊娠期血小板减低的孕妇(尤其是罹患或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史)建议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以对其孕期流产、死胎以及新生儿罹患血小板相关免疫性疾病的风险作出评估并提示临床医生尽早制定相应治疗方案。

五、检测内容
1)血小板同种异体抗体检测:检测患者血清或血浆中是否含有血小板抗体,包括HLA抗体,HPA抗体及其它血小板反应性抗体。

患者样本要求是72小时内血清样本或EDTA或枸橼酸钠抗凝血浆样本,无溶血,无乳糜,无杂物。

2)血小板交叉配型:采用多个供者血小板与患者进行交叉配型,为患者筛选相容性血小板进行输注,减少血小板输注无效症的发生。

患者样本要求是72小时内血清样本或EDTA或枸橼酸钠抗凝血浆样本,无溶血,无乳糜,无杂物。

六、临床治疗方案参考
与血小板抗体相关的血小板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推荐使用大剂量丙球或糖皮质激素。

治疗方案应结合患者及其它合并症综合考虑。

有出血倾向者推荐以下治疗方案:
(1)轻微出血倾向:使用激素者维持之前用量。

(2)明显出血倾向:起始剂量为泼尼松 10~20 mg/d,起效后逐渐减至维持量 5~10 mg。

(3)首次诊断者出现明显血小板减少及出血倾向:起始剂量为泼尼松 0.5~1 mg/(kg·d),血小板计数维持(20~30)×10 9/L以上且
出血倾向改善后 2 周可逐渐减量。

(4)严重出血倾向:期待快速起效时,可考虑大剂量的丙球0.4 g/(kg·d)持续 3~5 d,或甲基泼尼松龙 1 g/d持续 3 d,同时可输注血小板。

(5)糖皮质激素和丙球可同时使用。

七、血小板抗体检测和交叉配型项目
检测原理:采用先进的固相红细胞吸附试验技术(solid-phase red cell adherence, SPRCA),反应板中已包被抗血小板单克隆抗体,血小板悬液经离心洗涤后可在反应孔底部形成血小板单层。

加入血清或血浆,在孔中经过孵育后,若该血清或血浆中含有血小板抗体,则该抗体与反应孔中的血小板单层结合,未结合的成分通过洗涤被去除。

加入抗人IgG及人IgG致敏红细胞(指示红细胞),经离心后指示红细胞通过抗人IgG的桥连与血小板单层上的血小板抗体结合,因此阳性反应为指示红细胞平铺在反应孔底部表面。

而阴性反应为指示红细胞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聚集于反应孔底部中央。

示意图如下:
该方法不仅可以进行血小板抗体定性检测(包括同种异体抗体和自身抗体),还可以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

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结果准确,并且1小时内完成检测,满足了临床快速配血要求,目前日本及欧美地区发达国家广泛采用该方法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和交叉配型,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766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的筛查段生宝《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2009年
2.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及其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相关性研究夏世勤苏莉刘秋洪杨眉安邦权王茂玲于慧芳《中国当代医药》 2013年22期
3.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外周血血小板抗体、调节性T 淋巴细胞水平的检测及临床意义金呈强董海新刘仿赵元明孙卓祥高岩窦翠云陆书华刘旋《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年10期
4.血小板输注效果的临床分析王淼;高梅;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年07期
5.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临床分析熊婷;周小玉;汪承亚;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2013年01期
6.多次输血的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分析周君纯;吴兆勇;龙亚银;刘家华;钟明;广东医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7.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临床相关研究韦庆文;蓝宇萍;肖庆;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年07期
8.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与输注疗效探讨夏兰;蔡兴权;吴丽妮;唐秋萍;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2012年13期
9.抗血小板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血小板减少患者中临床意义的研究李金凤;胡飞;欧阳贤凤;中国医学创新 2013年31期
10.儿童急性白血病血小板抗体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潘艳莎;贾苍松;周晨燕;顾玲;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3年12月
11.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检测对免疫性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鉴别诊断价值冯建军;杨林花;陈剑芳;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3年01期
12.GPⅡb/Ⅲa抗体及AC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血小板减少患者中临床意义探讨赵娜;苏厚恒;李光文;李霞;邢倩;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3年06期
13.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及其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陶永明;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年17期
14.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8例分析蔡春颖;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年12期
15.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的应用李姗姗;白
清宇;郭步云;周凡;沈阳部队医药 2011年01期
16.血小板相关抗体与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转归的相关性分
析何飞;梁昌达;潘晓芬;赖长城;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2011
年05期
17.92例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探讨邵媛;叶欣;徐秀章;邓晶;
王嘉励;陈扬凯;丁浩强;中国输血杂志 2011年08期
18.肿瘤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的检测郝宝岚;吕毅;王艳;林常
青;邵树军;周丽莉;王书锋;董晓锋;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
与检验) 2010年02期
19.急性白血病患者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原因分析董伟群;郭萍;佟力;李树清;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 2009年01期
20.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免疫因素探讨董伟群;郭萍;佟
力;中国输血杂志2009年04期
21. Rebulla P. Refractoriness to platelet transfusion. Curr Opin Hematol. 2002;9(6):516-20.
22. Vassallo RR. New paradigms in the management of alloimmune refractoriness to platelet transfusions. Curr Opin Hematol. 2007;14(6):655-63.
23. Pavenski K, Freedman J, Semple JW. HLA alloimmunization against platelet transfusions: pathophysiology, significanc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Tissue Antigens. 2012;79(4):237-45.
24. Doughty HA, Murphy MF, Metcalfe P, Rohatiner AZ, Lister TA, Waters AH. Relative importance of immune and non-immune causes of platelet refractoriness. Vox Sang. 1994;66(3):200-5.
25. Legler TJ, Fischer I, Dittmann J, Simson G, Lynen R, Humpe A, et al. Frequency and causes of refractoriness in multiply transfused patients. Ann Hematol. 1997;74(4):185-9.
26. Ferreira AA, Zulli R, Soares S, Castro V, Moraes-Souza H. Identification of platelet refractoriness in oncohematologic patients. Clinics (Sao Paulo). 2011;66(1):35-40.
27. He Y, Zhao YX, Zhu MQ, Wu Q, Ruan CG. Detection of autoantibodies against platelet glycoproteins in patients with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by flow cytometric immunobead array. Clin Chim Acta. 2013;415:176-80.
28. van Velzen JF, Laros-van Gorkom BA, Pop GA, van Heerde WL. Multicolor flow cytometry for evaluation of platelet surface antigens and activation markers. Thromb Res. 2012;130(1):92-8.
29. Armitage P, Berry G, Mathews JNS. Statistical methods in medical research. 2nd ed. Boston, MA: Blackwell Science; 1987. 559 p.
30. O’Connell BA, Lee EJ, Rothko K, Hussein MA, Schiffer CA. Selection of histocompatible apheresis platelet donors by cross-matching random donor platelet concentrates. Blood. 1992;79(2):527-31.
31. Petz LD, Garratty G, Calhoun L, Clark BD, Terasaki PI, Gresens C, et al. Selecting donors of platelets for refractory patients on the basis of HLA antibody specificity. Transfusion. 2000;40(12):1446-56. Comment in: Transfusion. 2000; 40(12):1425-6.
32. Hod E, Schwartz J. 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 Br J Haematol. 2008;142(3):348-60.
33. Brooks EG, MacPherson BR, Fung MK. Validation of HLAMatchmaker algorithm in identifying acceptable HLA mismatches for thrombocytopenic patients refractory to platelet transfusions. Transfusion. 2008;48(10):2159-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