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4.3河流地貌的发育 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学习过程
一、河流侵蚀地貌
阅读教材P77图三幅图,思考相关问题:
(1)?
(2)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是由沟谷发育而来的。
河谷发育和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哪些主要的外力作用?(①②③)。
河谷作为一种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是如何一步步发育成熟的?请你结合示意图用简洁的语言描述。
读右面“河流示意图〞,答复以下问题。
(1)根据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原理,指出A、B、C、D分别是什么岸。
(2)图中A、B哪一处的堤坝要特殊加固?简述原因。
(3)图中A、B哪一处适宜建港口?哪一处适合淘金?为什么?
二、河流堆积地貌
阅读教材P78图,完成以下问题:
(1)结合成因分析洪积—冲积平原和河漫滩平原以及三角洲的地貌特点是什么。
请填写下表:
2.黄河三角洲的发育受哪些因素影响?为什么黄河三角洲能以较快的速度向海洋推进?
三、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阅读课本,完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表格。
(提示:从对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区三个地区分别分析)
(2)冲积平原为聚落的分布提供的有利条件为。
(3)聚落的选址应趋利避害,避开自然灾害的威胁:
①在平原低地,为防御洪水,人们通常河堤。
②在山区河谷,为防御洪水,聚落分布在,而且还要注意避开等地质灾害。
[典型例题]读“某河道示意图〞,答复以下问题:
(1)某港务局拟在A、B两处河段建港,请问是选在A处好还是B处好?。
理由是。
(2)小岛D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大,最终将与河流的哪岸相连?为什么?
(3)河流的下游常常造成什么堆积地形?其成因如何?
课堂练习
下面为“河谷发育阶段示意图〞。
读图,答复1~2题。
1.以下按河谷发育程度由先到后的排序,正确的选项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2.阶段④表现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地壳上升
B.断裂下沉
C.变质作用
D.流水沉积
读“某河口三角洲示意图〞,完成3~5题。
3.形成河口三角洲的外力作用是()
A.流水搬运
B.海浪堆积
C.流水堆积
D.洋流搬运
4.以下地貌中,与该河口三角洲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A.黄土高原的沟壑
B.台湾岛
C.华北平原
D.喀斯特地貌
5.该地区聚落()
A.分布在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B.呈点状分散分布
C.蜿蜒分布于山前
D.沿河开展,形成沿河聚落带
6.图中的河流是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A、B、C分别为不同河段上的三个点,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根据三处的横截面状况绘制了剖面图(面向河流流向)。
读图,答复以下问题。
(1)图中河流位于半球,判断理由是。
(2)在A处河谷的成因是,
在B处河谷的成因是,
在C处沉积物较厚的原因是。
(3)A处森林的重要环境功能是,该处森林遭到不合理采伐后,河流的水文特征有什么变化?。
B处森林在开发利用时应注意的问题是。
(4)C处开展了基塘农业,采用这种生产方式主要利用了当地的和条件。
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一
难点突破
(1)A、D为凹岸,B、C为凸岸。
(2)A岸堤坝要特殊加固,A岸为河流的凹岸,侵蚀作用强。
(3)A处适宜建港口,B处适合淘金,因为A是河流凹岸,侵蚀作用强,河床较深,泥沙堆积少,而B是河流凸岸,泥沙堆积多。
合作探究三
典型例题
(1)AA是河流凹岸,侵蚀作用强,河床较深
(2)北岸;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北半球右偏,所以南岸侵蚀、北岸堆积,最终与北岸相连。
(3)河口三角洲;因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前方堆积而成。
课堂练习
1.C
2.D
3.C
4.C
5.D
6.解析:第(1)题,C位于河流的下游,剖面图中河流的右岸较深,以冲刷(侵蚀)为主,左岸较浅,以堆积为主,故判断该河位于北半球。
第(2)题,由图中岩层分布状况判断A河谷位于断层附近,岩石破碎,易风化侵蚀,B河谷处岩层向上弯曲隆起,河流下蚀严重,C处地势平坦,流速降低,以堆积作用为主。
第(3)题,河流上游植被具有修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植被破坏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水位季节变化增大。
第(4)题,基塘农业主要是利用当地低湿地的条件开展起来的。
答案:(1)北河流右岸侵蚀明显
(2)A处断层线处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B处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河流下切侵蚀成谷地C处流速变缓,河流携带泥沙以堆积作用为主
(3)修养水源,保持水土河流源头补给量可能会减少;河流含沙量增加;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增大采育结合,严禁过度采伐,尽量提高森林覆盖率
(4)地形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