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的变迁,即将失去的记忆——菏泽城的分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岁月的变迁,即将失去的记忆——菏泽城的分布
随着经济的发展,棚户区的改造,菏泽这座古老的小城将失去了本来的面貌,72条街、72眼井、72个大水坑,街街相连、井坑相通,这些古迹慢慢地将在我们的脑海中失去记忆。
今天我们就说一说72条街的名称和由来吧!
史籍记载,菏泽老城,大明正统十年(1445年),曹州知州范希正度势规划,划方隅、定民居、立廨舍、构儒学,初有街道,奠定了菏泽老城区的基础。
菏泽老城外圆内方,内城为正方形,边长3华里,周长12华里。
城内街道纵、横各7条,相互交错,状若棋盘。
清朝时东西巷32道,南北巷26道。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统一为街命名,东西36条,南北36条,总共72条。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城区内的部分街道改成了带有政治色彩的名字,如东方红大街、八一街等。
七十年代后期,街道再次被统一命名。
菏泽老城区的最南端,从南护城河向北,东西走向的街道为南顺城街,这条街道,曾叫做小校场,李胡同。
南顺城街中间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叫做南华街,因建国前菏泽曾设南华县,由此而得名。
东方红大街位于现曹州路北面,是一条贯穿整个老城区东西的主要干道,这里曾是菏泽最繁华的商业区。
在明、清时期,这条大街由东西周行、四牌、徽州和东西礼道等街道连接而成,所谓“四牌”,表示这条街上曾经有四座牌坊。
建国以后,这条大街上仍然矗立着一座石质牌坊,系明代所立的郭氏牌坊,也叫曹州四世一品坊,四世一品的名字来源于明代万历年间户部尚书郭允厚一家,他的父亲郭堵官至南京刑部郎,他的祖父郭文卿、曾祖郭绅曾也曾入阁,因此被称为四世一品。
文革开始后,这条大街被正式定名为东方红大街,并一直沿用至今。
道碑街位于东方红大街北面,建国前后由仓房、道西街、县府街、澡堂、广亮门东西大街组成。
在明清时期,这条街道曾叫作东保德、西保德和清真街。
现在的道碑街被广福大街分为道碑西街和道碑东街,道北西街的尽头是菏泽城区最大的清真寺。
道碑街再往北是八一路,这条路因为菏泽军分区位于此处而得名,八一路由八一东街和八一西街组成,中间被解放大街分开。
八一西街上曾有城隍庙、王爷庙和山东省立六中等,现在的菏泽一中老校区就是曾经的山东省立六中。
八一东街上,现在的菏泽军分区所在地曾是明清时期的文庙。
八一路和解放大街的交汇处曾经建有鼓楼。
老城区最北端一条东西走向的老街叫做北顺城街,它的北边就是北护城河,北顺城街是由建国前的勾子井东、三元宫、北门东、玉皇庙东几条街道连接而成。
在清朝时这条街还曾叫做普化街、蓬莱街、迎万街和石马街。
解放大街曾经是菏泽城区的南北主干道之一,在建国前,这条大街由玉皇庙前街、鼓楼南街、潘隅首南街、南大街、宋隅首南街和石人南街等几条大街组成。
在解放大街和北顺城街的交汇处曾经建有玉皇庙,和南面的鼓楼遥遥相对。
在解放大街西侧,是老城区内著名的南北走向大街——广福大街。
这条街道纵贯菏泽城的南北两端,是城区中最重要的一条南北交通干线,目前它的南端称为成阳路,北端叫做句阳路,在城区的一段叫做广福大街。
水洼街位于广福大街的西侧,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老街。
顾名思义,这里地势低洼,在建国之前就有勾子井、大水洼、小水洼等名字,水洼南街叫做太平街、小校场,清朝时这里叫做重华街、新泰街、北周行、北宣政、南宣政。
双井街南北走向,从八一路上的菏泽军分区往南一直延伸到中华路。
据说,历史上曹州城内的72口井中有2口就位于双井街上,故称为双井街。
双井街由以前的魁星楼前街、广亮门街、双井街、张油坊和华佗庙街几条街道连接而成。
双井街南边是张油坊,再往南是华佗庙街,这得名于曹州城内的华佗庙。
广亮门街位于原来的双井街北面,这条街得名于双井街和道碑街交叉口的成氏宗祠。
曹州成氏在明朝天顺初年由湖北黄冈迁徙至曹州城,先后走出过明代大理寺丞成守节、礼科都给事中成明枢等名人,因此成氏祠堂修建的门楼非常高大,是曹州城内数一数二的豪华建筑,于是,当时的老百姓把这座祠堂称为广亮门,久而久之,广亮门前的这条大街就称为广亮门街了。
东顺城街位于八一路三信购物广场西边,这条南北走向的大街由石马庙街、马神庙街、焦井街和吉隅首南街等几条街道连接而成。
在明清时期,这条大街曾叫做北石马街、南石马街、北马祖街和南马祖街。
(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