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备考2020年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16:文言文阅读(I)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备考2020年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16:文言文阅读(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文言文阅读 (共16题;共207分)
1. (5分)课外阅读。
曹冲称象
曹操得巨象。
欲知其轻重,不能称。
操之幼子名冲,告操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
去象,将他物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
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矣。
”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欲知其轻重。
1
使水及原痕。
2
(2)“欲知其轻重”中的“其”指的是1。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
(4)曹冲想出了什么好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
2. (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
嫌淡而无味。
主人既闻,乃益盐。
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薄暮至家,母已具食。
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
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
”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
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1)给下面的句子断句,停顿处用“/”画开,(限断两处)
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2)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
①昔有愚人:________
②食之,甚美: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主人既闻,乃益盐。
②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
(4)这则短文有何寓意?
3. (14分)文言文阅读。
父子性刚
有父子俱性刚不肯让人者。
一日,父留客饮,遣子入城市肉。
子取肉回,将出城门,值一人对面而来,各不相让,遂挺立良久。
父寻至见之,谓子曰:“汝姑持肉回陪客,待我与他对立在此!”
————冯梦龙《广笑府》
(1)解释下列下划线字的意思。
遣子入城市肉________ ________ 谓子曰________
值一人对面而来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有父子俱性刚不肯让人者。
②汝姑持肉回陪客饮,待我与他对立在此!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什么道理?
4. (15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给下列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盂沧孰汝
(2)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①两小儿辩斗________
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________
③及其日中如探汤________
④孔子不能决也________
⑤孰为汝多知乎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两小儿辩日》全文。
(4)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5)“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6)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7)两个小孩对太阳的远近的理解似乎都有道理,他们分别从什么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的?
(8)这两个小孩对太阳的探究,体现了一种什么态度?
(9)两小儿的说理角度分别是:________。
5. (2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的问题。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给划线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盂沧孰汝知乎(2)解释下列划线词。
①两小儿辩斗________
②我以________日始出时去________人近
③及________其日中如探汤________
④孔子不能决________也
⑤孰________为汝多知________乎
(3)下面两句话一是直接引用句,二是间接引用句。
试将第一句改写为间接引用句,将第二句改写为直接引用句。
①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②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4)“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5)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6. (8分)阅读理解。
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共工原来是一个驾波驭浪、争强好胜的水神。
他挑战权威,天不怕地不怕,要与黄帝之孙颛顼争夺帝位。
争战中,怒气冲天的共工一头撞向不周山,结果,撑着天宇的巨柱被撞折,兜着大地的网绳被撞断。
天空向西北倾斜,日月星辰一下也向西北移了位;东南大地塌陷,水土向那里流灌成了海洋。
(1)解释文中下划线的词。
昔者:________ 争:________
触:________ 折:________
(2)“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的意思是:________。
(3)找出文中体现共工性格的句子。
(4)这篇神话故事解释了什么现象?
7. (12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兔走触株株:________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________
③冀复得兔冀:________
④因释其耒而守株耒:________
(2)写出句子意思。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 . 为人谋而不忠乎
C . 始悟为山市
D . 此何遽不为福乎
(4)翻译下面句子。
①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②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5)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8. (13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1)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誉之曰(称赞)
B . 于物无不陷也(穿透)
C . 吾矛之利(好处)
D . 其人弗能应也(不)
(2)《自相矛盾》选自________,它比喻________。
9. (10分)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读一读,把需要停顿的地方用“/”标出来。
(2)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当时一定________,他多么希望________。
别的小朋友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没有走,他想:________。
最后司马光终于想出办法,救了那个小朋友。
(3)通过这件事,我知道司马光是一个________的孩子。
()
A . 贪玩
B . 善于观察
C . 爱动脑筋
D . 乐于助人
(4)小古文与现代文有什么区别?至少说出两点不同之处。
10. (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
嫌淡而无味。
主人既闻,乃益盐。
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薄暮至家,母已具食。
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
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
”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
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1)给下面的句子断句,停顿处用“/”画开,(限断两处)
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昔有愚人:________
②食之,甚美: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主人既闻,乃益盐。
②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
(4)这则短文有何寓意?
11. (6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①方出②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③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④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⑤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注】①方:刚刚。
②曝:晒。
③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④禽:同“擒”,捕捉,抓住。
⑤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1)试着翻译下面的句子。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苏代把________国和________国比成了故事中的鹬和蚌,把________国比成了渔者。
(3)苏代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12. (19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铁杵磨成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①方磨铁杵② ,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③。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①媪(ǎo):年老的妇人。
②杵(chǔ):棒槌。
③卒业:完成学业。
(1)解释文中划线字的意思。
①去:________
②方:________
③欲:________
④还:________
(2)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磨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还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判断下面句子的划线字意思是否相同。
①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②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②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5)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13. (27分)课外阅读。
铁杵磨成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释:①媪(ǎo):年老的妇人。
②杵(chǔ):棒槌。
③卒业:完成学业。
(1)解释文中划线字的意思。
去:________。
方:________。
欲:________。
还:________。
(2)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磨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还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用“是”与“否”判断下面的划线字是否意思相同?()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________
②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________
(5)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________
14. (14分)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1)文章开头交代“王戎七岁”有_________作用。
A . 王戎骄傲自大,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B . 暗示王戎年幼,间接写出了他的聪慧
C . 夸赞、欣赏王戎人为人
(2)翻译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3)王戎“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此时,他会想些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4)王戎与诸小儿想比有哪些过人之处?(多项选择)
A . 仔细观察
B . 善于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
C . 会对脑筋
D . 先人后己,懂得谦让
(5)从“信然”一词看,旁人对王戎所述理由抱有怎样的态度?()
A . 信服
B . 征服
C . 服从
15. (10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______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1)将课文内容补充完整。
(2)伯牙鼓琴()
A . 乐器
B . 弹奏
C . 发动
(3)洋洋乎若江河()
A . 如果
B . 好像
C . 你
(4)志在流水()
A . 志向
B . 记住
C . 记号
(5)伯牙绝弦的原因是什么?从文中找出原句写下来。
16. (8分)阅读理解。
欧阳修苦读
欧阳修四岁那年,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必,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词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下列下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以荻画地以:用
B . 教以书字书:写
C . 使学为诗为:作为
D . 及其稍长及:等到
(2)欧阳修“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A . 欧阳修聪明过人
B . 太夫人教子有方
C . 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 . 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多通古人篇章。
②惟读书是务。
(4)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 (共16题;共207分)
1-1、
1-2、
1-3、
1-4、
2-1、
2-2、
2-3、
2-4、
3-1、
3-2、
3-3、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1、
5-2、
5-3、
5-4、
5-5、
6-1、
6-2、
6-3、
6-4、
7-1、
7-2、
7-3、
7-4、
7-5、
8-1、
8-2、
9-1、
9-2、
9-3、
9-4、
10-1、
10-2、
10-3、
10-4、
11-1、
11-2、
11-3、
12-1、
12-2、
12-3、
12-4、12-5、
13-1、
13-2、13-3、13-4、13-5、14-1、14-2、14-3、14-4、14-5、15-1、
15-2、15-3、15-4、15-5、16-1、16-2、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