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对比 手法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今昔盛衰的对比
诗歌内容的今与昔的对比,常常表现 在一些以古讽今的诗歌中,通过昔盛今衰 的对比,以形成强烈的表达效果,达到讽 劝的作用。如刘禹锡《台城》:“台城六 代竟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前门成 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 一元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 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 凄凉景象形成了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 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 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诗歌中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 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 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 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 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 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 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 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 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 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 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 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 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 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 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 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 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 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
同类联想: 悯 农 (唐)李 绅 春 种 一 粒 粟, 秋 收 万 颗 子。 四 海 无 闲 田, 农 夫 犹 饿 死。 蚕妇 (宋) 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这首诗前四句表现下层人民的饥 寒,后四句表现上层社会的奢糜; 两相对照,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与上层情况作了鲜明的一般性对照, 而且前半首与后半首又分别用了不 同的特殊对比手法,具体表现下层 和上层的情况:前半首用的是“推 理对比”,后半首用的是“转化对 比”。
后四句说,我希望燕地赵地的美女,都变成面目丑 陋而德行贤惠的嫫母;那么,她们的笑,就不可能再那 样值钱,也就再不至于有一笑千金的挥霍现象了。这样 于国于家都有利,都会好起来。古时传说燕、赵(在今 河北省)出美人,这里以美人之锦衣玉食,一笑千金, 典型地表现出上层生活的奢糜;诗人对此现象十分不满, 因而浪漫地提出这样的假设:但愿有朝一日,燕、赵所 出美人,转化为黄帝的妃子嫫母:貌美转化为貌丑,无 德转化为有德,笑值千金转化为笑不值钱。到那个时候, 社会上富者穷奢极侈、贫者衣食无着的现象,也许可望 有所改变吧。诗人驰骋想象,从现实的境界转化为理想 的境界。巧妙地用两种境界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手法可 称之为“转化对比”。诗人有意通过浪漫的想象来构成 这种转化对比,借以批判上层社会的腐败。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 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 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 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 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 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 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 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
四、 哀与乐的对比 在古典诗歌中,感情上的哀与乐的同时 使用,往往形成对比,产生强烈的表达效 果。如李约的《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 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 春阴咽管弦”。含蓄地抒发了农民盼雨心 忧如焚之情。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 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享乐,前两句写农民 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歌舞的情景, 前者忧,后者乐,对比鲜明,反差强烈, 具有震撼人的力量。语言含蓄,极具讽刺 性。
昔日龌龊①不足夸,今朝放荡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注释】①龌龊:指处境不如意和 思想上的拘谨局促。②放荡:自由 自在,无所拘束。 请你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对诗歌作简要 赏析。
辛苦吟
于濆 垅上扶犁儿, 手种腹长饥. 窗下投梭女, 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 化为嫫母姿。 一笑不值钱, 自然家国肥。
前四句说,在田地里扶犁耕种的男儿, 理应有饭吃,吃得饱,但是实际上却挨饿; 在窗牖下投梭织布的妇女,理应有衣穿, 穿得暖,但是实际上却在受冻。情理本应 如此,而实际却正相反,情理与实际形成 强烈的对比;这种情理并非直接表现出来 的,只写出条件,由读者推理,然后与实 际情形对照,可称之为“推理对比”。这 种对比,读者会对不合理现象发出“岂有 此理”的感叹,既能以理服人,又能以情 动人,颇有艺术效果。
一般的,古诗阅读对对 比手法的考查有两个角度: 一是指出对比手法的运用, 要求分析诗歌是从几个方 面如何对比的;一是分析 对比手法的作用,包括结 构和意义两个方面。
【典型考题】(2009年宁夏、海南卷)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 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 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 幌子。 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 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诗歌中的“实”是指客观世界中 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 《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 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 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 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 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 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 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构成对比的前提条件必须是两 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 个不同方面。在古典诗歌中常见 的对比方式有动与静的对比、虚 与实的对比、今昔盛衰的对比、 哀与乐的对比等,它们方式虽各 异,但表达效果一样的,都是为 了增加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一、 动与静的对比 动静的结合是写景的主要手法, 在诗中把景物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 来描写以形成相互对比,相互映衬, 构成一种情境。如李白在《望天门 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 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 边来”中,后两句两岸相对的青山和 驶来的一片孤帆形成动静对比,一静 一动,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参考答案】:词的最后两句运 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 “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 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 照,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解官 归居后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生活 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 为己赋,以荠菜花自况,目的是 彰显自己独特的人格志趣。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登科后 孟郊
古典诗歌中
“对比”
手法的运用
董芮红 2013.4.18
对比是古典诗歌中常见 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指把两 个或两个以上相对或相反的 人、事、物、景、情放在一 起进行比较,或者是把同一 人、事、物、景、情等的不 同方面进行比较。
例如: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 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 今惟有鹧鸪飞。”(李白 《越中览古》) 诗人用越王宫殿当年的繁华鼎 盛与如今的荒凉破败对比, 表现昔盛今衰的感慨。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 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 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 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 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 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 残月高挂柳梢.在《西厢记•长亭送别》 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 未来之境.又如:“今夜鄜 中月,闺中 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
赏析对比手法的切入点或突 破口:一是找出对比的双方; 二是思考探究作者运用对比 所要表达的情感或深层意思, 即作者通过对比要突出什么, 要强调什么,作者的观点态 度是什么,感情倾向是什么 等。
按所说的分析步骤:一是找出对 比双方为“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 和“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 二是结合词的创作背景和内容分析 探究,参照注释提供的信息可知作 者运用这一手法之目的是借景抒情, 表达自己解官归居后鄙弃官场,热 爱田园生活的感情,作者以荠菜花 自况,彰显的是自己独特的志趣和 人格。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 诗歌用空山的寂寥静谧(不见人)与人 说话声对比,以动衬静,表现环境的寂静。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 舞。” (高适《燕歌 行》) 诗人用战士在沙场冲锋陷阵、马革裹尸 与将帅在大帐纵情声色、歌舞升平对 比,深刻揭露边塞苦乐不均的现实,
“去年共倚秋千,今年独上阑 干。” (陈允平《清平 乐· 凤城春浅》) 诗人用去年“共倚秋千”的欢 乐与今年“独上阑干”的悲 凉对比,一欢一悲,表达出 抒情主人公孤寂、惆怅之情。
推理对比,早就有此传统。《淮南子· 说林训》 说:“屠者藿羹,车者步行,陶者缺盆,匠者狭 庐,为者不得用,用者不肯为。”这里就包含了 推理对比。这手法在诗歌中普遍运用,如孟郊 《织妇辞》“如何织纨素,自着蓝缕衣”,杜荀 鹤《蚕妇》“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 麻”,都是表现用者不肯为,为者不得用。宋张 俞《蚕妇》云:“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巾。遍 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首诗历来脍炙人口。 它之所以能如此耐人寻味,也正在于采用了以理 服人、以情动人的推理对比手法。表现生活中衣、 食、住、行各方面的不合理现象,多用此法。 《辛苦吟》就用此法表现了食、衣两方面的不合 理情况。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 字》) 诗人用统治者花天酒地的腐朽生 活和贫寒人家饥寒交迫、饿殍遍 野的现实对比,表现了当时的社 会现状,提醒统治者不能只顾自 己的享乐而不顾百姓的死活。
诗歌使用对比手法的作用有: 使对立面的事物矛盾鲜明突 出,揭示事物的本质特性, 给人留下深刻启示;使事物 对立的两个方面相互对比, 相得益彰,给人留下深刻印 象。
转化对比也是传统的对比手法, “沧海桑田”是自然界的转化对比, 通常被用来说明古今人事转化的对比;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吴宫花草埋幽 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则是直接表 现古今人事的转化:“吴宫花草”变 为“幽径”,“晋代衣冠”成了“古 丘”,这也是一种转化对比。此诗通 过想象中的转化,来构成转化对比, 在艺术效果上同样能使所表现的形象 鲜明而又突出,能使所抒发的感情宛 转而又强烈,富有艺术感染力。
二、 虚与实的对比 在古典诗歌中,虚与实是相 对出现的,一般而言,有者为实, 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 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 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 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 未知为虚等等。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 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 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 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 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 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 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 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 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