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山间美景的经典散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描写山间美景的经典散文
描写山间美景的经典散文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我当然不信这世上有神仙之说。

这里所说的仙指的是一种没去之前令人心驰神往、身处圣地心旷神怡、告别美景后魂牵梦萦的如梦却真的地方。

一镜湖水映山色、满目仙境醉清风。

好山到处有,慧眼不常在。

在赏山景的时候不可人往亦往,追随大众,关键在于身临其境,领会其中精髓,在群山万壑中见恢弘,在山环水绕中见和谐,在千仞悬壁边见奇险,在云中雾里辨真幻,在奇形怪状中叹天工。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赋予了山的灵性,或俊秀、或巍峨、或张扬、或幽静。

大川名山、小丘孤岗,各具特色、尽显个性。

山之美不以大小论“英雄”,不因名气比高低,这世上本无名山和小丘之分,只是到访的人多了也便变得出类拔萃了。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

五台、普陀、峨眉、九华山,因文殊、观音、普贤、地藏菩萨的诞生而引起佛教信徒及游客的纷至沓来。

总有一个人先到某个地方,但并不是所有先到之人都能发现它的魅力。

发现美的人就是那些能天人感应中顿悟自然、在顿悟自然中启迪智慧、在启迪智慧后传承后人的人。

徐霞客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但是别忘记了我们还有句俗话:一山还比一山高。

不要以吾之长见彼之短,更不要以他人之见来代替自己的观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大象万千,总有一个属于你的仙境等着你去发现。

读山如品人,山如人,人似山。

山无高低,人无尊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人不在尊,有爱则伟。

父爱如山,父亲的脊梁就像家乡的山一样并不厚实,确切的说有些单薄。

但是他却用这并不宽广的的背脊驮起我儿时的欢乐,美好的回忆。

每次回家我都会陶醉在四围山色的美景中,感动在这至高至伟的父爱上。

家乡的山,一任群山讽,岿然不动彰本色。

我的父亲,冷对千夫指,任劳任怨献大爱。

山高人为峰,登泰山而小鲁,这里的山指的是目标的.意思,山高绝顶,但人却能够征服高山,站在高山的顶峰,成为最高峰。

从哲学来说,就是说再大的困难,再艰苦的条件,只要有勇气,有毅力,有信心,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
描写山间美景的经典散文2
踩过一条条山路,穿过一片密林,我去寻那山间的月。

有人说山间的月不与屋前屋后的月一样吗?为什么要大费周章的去寻那山间的月呢?我说,那不一样。

山月,她不仅是皎洁的,是朦胧的,是美的。

她还有着我少年时期的幻想与真挚,是我遍寻不到的带点暖意的温柔的光明。

或许她曾到来过,是我没有发现;或许她来到的时候我正在睡梦中,已经错过。

但那月光照到我脸上时,我就知道我的心是好奇的,是快乐的。

思绪会像嫦娥的白练一样飘逸,一样洁白。

所以,我要去寻她。

去找寻那不一样的有着梦一般的清冷的月明,然而当我看到时,心里的感觉会暖起来,会坚硬起来,打败平日里生出的一切懦弱!
树林不必茂密,平添一股诡异的气息。

但黑的夜足够给人一种过于的寂静,树枝的奇形怪状和透过月光洒下的影,让人会露出害怕的心情。

但我此时是毫无惧意的,因为我要去上山去。

如果一开始便害怕便胆怯,那还何谈什么心里的那份坚持……若是那样,还是早早停步吧。

有这孤独的月光,伴着我一路前行,即使孤独也并不孤独。

一切皆可成伴侣,虫唱,黑暗中的蝶影。

拾步而上,渐渐登顶。

是一块空地,空地的一头是一棵树。

怀着激动的心走过去,靠在树下,准备去望一望那名副其实的山月。

然而
�D�D她被乌云遮住,天瞬时暗了下来。

心里油然而生一丝恐惧。

我本可以打开灯光�D�D但我不。

我突然想到,如果我可以战胜这无光的恐惧,战胜这无人的寂静……或者享受一下这只有自己的天地,连月光都没有了。

也许她一直在,只是被黑云遮住了脸。

风儿吹着,我也许会瑟瑟发抖,但我一动不动,因为我在等。

等这月色重回大地的时候。

也或许一晚上都会这样。

我紧了紧衣襟,闭上了眼睛,直到一抹白月光漫上我的眼睛。

我睁开眼,那朵黑云早已洇入四周的天幕,再寻不着踪迹。

那月光将四周都照亮了,照尽山间的阴冷和繁盛。

月光是冷的,却承载了我多少幻梦。

也许那些梦不一定都是幻想,而是可以实现的梦想。

梦想有些遥远,也会有说不出的孤寂和寒冷,但跳动着的那颗炽热的心,永远也不会停止追寻……
描写山间美景的经典散文3
我去九莲山多半是受朋友“蛊惑”。

九莲山位于南太行,据说因其九座山峰酷似一朵盛开的莲花而得名。

朋友说,最近几年他已去过多次。

这话勾起了我的好奇,终获闲暇,三五好友驱车同往。

仲春二月,刚到草木吐绿的时候。

北方的春天,雨水稀少,空气格外干燥。

公路上,各种车辆往来奔驰,黄尘弥漫,太阳看上去也是灰蒙蒙的。

现在想来,只有路旁的一处桃园让我有些记忆,矮矮的树干,枝条横出,绝无扬头向上者,这些都是被精心修剪过的桃树。

此时,正值桃花盛开,一片花海,看上去很是热闹。

不知道为什么,我却想起了人头攒动的体育场。

山脚到了,抬头望去,仍然是枯黄一片,一层薄薄的云遮住了太阳,天地间愈发昏黄了。

除了山势还算险峻巍峨,没有看到让我眼前一亮的景色。

也许是我原本期望太高的缘故吧。

在山下小溪的边上,我们寻到一家面食店,很小的店面,临街通体的玻璃窗,看上去还算整洁,店主热情地招呼,我们便进店坐了下来。

朋友大概是觉察到了我的失望,安慰我说:“也许是咱们来得太早了,夏天来的时候,不仅景色优美,而且游人稀少,格外宁静,很醉人的。


山里的天气确实是有些古怪的,也许是老天也不想让我太失望,特意要给我展示一下这山的另一面,说话间,天暗了下来,不大一会儿,便有雨点打到地上,起初很大,很稀疏,水泥路面上现出一个个圆形水印,洇开了,路面变得湿漉漉的。

渐渐地,地上泛起了水光。

而后雨点变成了雨丝,又细又密,像是筛子筛过的。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难得的春雨倒让我游兴大增。

雨水洗净了空气,洗净了树木,那山也一下变得朗润起来。

远处的山坡上显现出一片片粉红的色彩,像是有人随意抹上去的,又像是一层雾气,薄薄的,淡淡的,感觉随时都有可能飘走。

朋友说那是山桃花,刚才由于天气的原因,我们没有看到。

山间小路,曲曲弯弯,起起伏伏,转过一个小山包,面前是一片开阔的谷地。

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一株桃树立于路旁,满树的桃花,看一眼就让人满怀欣喜。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在这个仍然以枯黄为主色调的时节,这一树花显得分外艳丽。

想不到刚才还远在天边的山桃花,这么快就近在眼前了,一时心情大好。

这桃树应该在此迎候路人多年了。

树干有一人多高,碗口粗细,略向东侧倾斜,奇怪的是,树冠却倔强地向西侧伸展,像是一个美女在顶风而行,一头长发都被吹到了脑后。

枝条虬然,颇有一番古意。

古人赏梅,一向以曲为美,认为直则无姿。

如此说来,这桃花还真有几分梅花的风韵了。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是陆游的《咏梅》词。

不知道这桃树因何独自长在这里,也许当初它只是路人随意丢弃的一个桃核,在这大山深处,它独处一隅,形单影只,可它的生命是自由的,它可以肆意伸展腰肢,尽情绽放,因为这片天地是属于它的。

它的美是纯朴的、奔放的,绝不造作。

这是山下桃园里那些桃树断无可能拥有的。

桃树东侧紧挨着十几株白杨树,高大挺拔,此时虽无夏日的枝繁叶茂,却正好显出了枝桠的苍劲有力,那树便也因此而气势不凡了。

南边是一小块平整的田畴,面积不大,空无一物。

田的尽头是一处农家院落,石砌的院墙,石砌的房屋,院门半开,不见有人出入,格外静谧。

桃树下面,一条小路蜿蜒通向那处院落。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很自然就想起了陶渊明的这两句诗。

朋友说,这里适合画一幅水粉画。

我对绘画知之甚少,但我依然固执地认为,画一幅山水画也许更符合这株桃树的气韵。

这里有高山巨石,有小院大树,有繁花曲径,也有开阔的山谷和我们这些不速而至的赏花人。

一直都很喜欢中国的山
水画。

好的山水画气象雄浑,气韵生动,那阔大的景象让人遐想无限。

我觉得,中国的山水画还包含了一种朴素的自然观:自然是伟大的!画中人物往往很渺小,完全融入到了自然环境中,成了自然的一分子,天地人和谐统一。

冯友兰先生说,人生就是一种自然的现象,像刮风下雨一样。

这话不错的。

问题在于人偏偏是一种有态度的动物,人人都想有精彩的人生。

其实,人本来就各有各的精彩,重要的是认清自己,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找到一条适合自己走的路,坚定地走下去。

不必去在意别人的热闹,那热闹是他们的,就像这株桃树,即便是在山谷的角落里,依然倔强地生长,春风吹来的时候,仍然会枝繁叶茂,花开满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