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也称黄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导致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

黄疸的表现为巩膜、黏膜、皮肤及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

巩膜黄染常先于黏膜、皮肤而首先被察觉。

当血清总胆红素在17.1~34.2μmol/L,而肉眼看不出黄疸时,称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当血渍总胆红素浓度超过34.2μmol/L时,临床上即可发现黄疸,也称为显性黄疸。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由于胆红素产生增加或排泄减少所导致,或兼而有之。

因此,黄疸的出现是多种疾病的征象。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以未结合型最为多见,过量积累大量未结合胆红素可导致核黄疸。

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偶尔可能发生在肠道外营养并发的胆汁淤积。

新生儿败血症和胎儿型有核红细胞增多症也可表现有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

母乳型黄疸是新生儿未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的一种形式,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偶尔有母乳喂养的足月儿,在第1周内发生进行性的未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

在以后的怀孕中有再发生的趋势。

新生儿同族免疫性溶血是由于母体存在与胎儿血型不相容的血型抗体(1gG)引起。

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多发生于
O型血产妇所生的A型或B型血的婴儿。

因为O型血孕妇中
的抗A、抗B抗体IgG,可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血循坏。

理论上母A型血,胎儿B型或AB型血,或母B,型血,胎儿
A型或AB型血也可发病。

但临床少见。

主要是由于A型或B
型血的产妇,其抗B、抗A的"天然"抗体主要为IgM,不易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血循环。

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是由Rh血型系统中的抗原引起的,其中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E、e、C、c次之,而d抗原目前
尚未发现。

在中国国内,Rh阴性多见于少数民族妇女,因此
当Rh阴性妇女怀孕的胎儿为Rh阳性时,其D抗原会通过胎
盘进入母体血循环,刺激母体产生抗D抗体,进而通过胎盘
进入胎儿,引起抗原抗体反应,导致胎儿红细胞发生凝集、破坏,出现溶血。

黄疸是Rh血型不合溶血的症状之一,轻者呈浅黄色局限
于面颈部,或波及躯干,巩膜亦可黄染2~3日后消退,至第
5~6日皮色恢复正常;重者黄疸同样先头后足可遍及全身,呕
吐物及脑脊液等也能黄染时间长达1周以上,特别是个别早产儿可持续至4周,其粪仍系黄色尿中无胆红素。

黄疸的部位多见于躯干、巩膜及四肢近端,而新生儿一般情况好,无贫血,肝脾不肿大肝功能正常,不发生核黄疸。

早产儿的生理性黄疸较足月儿多见,可略延迟1~2d出现,黄疸程度较重消退也较迟,可延至2~4周。

婴儿胆红素的正常值范围是:总胆红素在3.4~17.1mol/L 之间,直接胆红素在0~6.8mol/L之间,间接胆红素在
1.7~10.2mol/L之间。

婴儿出生后24小时后血清胆红素可由出生时的17~51μXXX逐步上升到86μmol/L或以上,临床上出现黄疸但无其他症状,1~2周内自动消退,即为婴儿胆红素正常的生理性黄疸期,这种情况家长不用过于担心。

如果婴儿生后第1日内出现黄疸,早产儿血清胆红
素>10mg/dl(>171μmol/L),足月儿血清胆红
素>15mg/dl(>256μmol/L)都应进行检查。

随着胆红素浓度的增加,肉眼可见的黄疸从头向足的方向发展。

为了诊断和预防并发症,评估应包括直接Coomb试验,红细胞压积,血涂片,网织红细胞计数,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
胆红素的测定,血型和Rh分型。

其他检查包括血、尿和脑脊
液培养,红细胞酶测定。

可以根据病史、体格检查或最初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来确定。

母乳型黄疸的诊断需要排除其他高胆红素血症的可能原因,这对内科医生非常重要。

过量的胆红素积聚会导致核黄疸,在早产儿或患病的新生儿中尤其常见。

检查方面,血液生化检查可发现红细胞减少、血红蛋白降低、网织红细胞显著增加,白细胞计数时也会因连同有核红细胞一起算进而可大为增高。

血型检查中,若母婴Rh血型不合,使用马血清来鉴定ABO血型会出现错定的可能。

特异性抗体
检查中,有免疫抗体,血中黄疸指数增加,胆红素增高。

羊水检查胆红素含量、影像检查、其它实验室检查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西医治疗方面,光照疗法是常用的方法,婴儿裸体卧于光疗箱中,双眼及用黑布遮盖,用单光或双光照射,持续24--48小时,胆红素下降到7毫克/公升以下即可停止治疗。

酶诱导
剂常用苯巴比妥,剂量为5--6mg/kg/日。

对于湿热型黄疸,可见小儿皮肤黄而鲜明,其色如枯色,伴随发热、烦躁、啼哭、口渴、呕吐、尿黄、便秘等症状。

中药治疗常用茵陈、栀子、大黄、黄芩、XXX、竹茹、陈皮等药物。

若伴随高热、烦躁喘促,或抽搐、或昏迷,并且有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则多为核黄疸病人。

中成药可灌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汤药可用水牛角、生石膏、炒栀子、黄连、茵陈、菖蒲、大黄、钩藤等药,水煎服。

若患儿已昏迷,则可采用针灸、西药抢救等综合治疗。

瘀滞型黄疸是一种疾病,其症状包括面部和全身发黄,黄色较深且晦暗,且逐渐加重。

患者身体消瘦,食欲减少,大便溏稀,皮肤出血并出现瘀斑和瘀点等。

中医认为这是由于热邪深入,损伤脾胃,瘀阻血分所致,因此治疗需要活血化瘀,养肝健脾。

中药治疗可使用柴胡、赤芍、白芍、当归、桃仁、红花、川芎、佛手、陈皮、茯苓、山药、鸡血藤等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