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工记》与《建筑十书》建筑理念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7·
区域治理
综合信息
都城,九里见方,每边三个门。古人认为 方形的都城便于防御,使得都城更加稳固, 其中建设的房屋也都以方形为主。这里说 的是方。“匠人建国。水地以县。置檠以县。 目氐以景.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 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 这里说的是正。《考工记》匠人营国篇是 这样说的:

2东西方的“百科全书” 《考工记》区分了六种工匠。其中治 理木材的工匠有:轮人、舆人、弓人、庐人、 匠人、车人、梓人。治理金属的工匠有:筑氏、 冶氏、凫氏、桌氏、段氏、桃氏。治理皮革 的工匠有:函人、鲍人、辑人、韦人、裘人。 染色的工匠有:画人、绩人、钟氏、筐人、 慌氏。刮摩的工匠有:玉人、栉人、雕人、 矢人、磬氏。用泥制作器物的工匠有:陶人、 瓶人。而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城市建设有关 的内容,基本上记录在“匠人建国”、“匠 人营国”和“匠人为沟洫”三节中。 《考工记》十分重视生产工具的制造 和改进.体现了它重视发展生产力的思想。 例如。“镩”是锄田器,是春秋时期一种 重要的农具,斧、斤、凿、曲刀、量器等 则是手工业生产不可少的工具。《考工记》 从青铜手工业的冶铸技术角度对这类器具 的制作工艺进行了总结, “攻金之工,筑 氏执下齐。冶氏执上齐.凫氏为声。栗氏 为量.段氏为镩器,桃氏为刃”。“五分 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则指 出“斧斤之齐”和包括铸器在内的生产工 具所需铜和锡的比例是五比一。《考工记》 中的“轮人为轮”、“舆人为车”等篇, 讲的是车辆制作和验收方面的内容。这是 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车辆不仅是重要 的战争工具,也是常见的交通运输工具。 《建筑十书》分成十个部分,其十本 书的内容如下: 第一书建筑师教育;基础的美学与技 术原理:建筑学的分支;城市规划。 第二书建筑学的发展,建筑材料。 第三书神庙的建造。 第四书神庙的种类;柱式;关于比例 的理论问题。 第五书公共建筑。对于剧场建筑的特 别说明。 第六书私人住宅。 第七书建筑材料的使用.壁画及其色 彩。
级用来治国的方案,我们可以将《考工记》 看成治国理念中的一部分。
《考工记》中设计始终贯穿于“和” 的造物观念之中,一则主张,造物自身应 遵循自然的基本法度并与造物思想的和谐, 如“橘窬淮而北为枳,瞿鹆不逾济,貉逾 汶则死。此地气然也;郑之刀,宋之斤, 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 地气然也。燕之角,荆之干,;5}胡之笥, 吴粤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天有时以生, 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石 有时以泐,水有时以凝,有时以泽,此天 时也。”;二则认为.人工技巧应与天然 条件和谐,顺应并接受“天有时,地有气” 的客观规律,并升华到“材有美,工有巧” 的理想的人为境界;古代中国人在整个自 然界寻求秩序和和谐,并将其视为一切人 类关系的理想。
一、背■材料 1东西方建筑理念之源泉 《考工记》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 的手工业技术文献。其作者及年代不详。 相传西汉的河问献王刘德搜集来一部 先秦旧书,内分天、地、春、夏、秋、冬六官。 因为这书的作者相传是周朝初年“制礼作 乐”的周公旦,所以名为《周官》或者《周礼》。 据考证,《周官》是战国时期齐国人的著 作。其写作目的。是为齐国统一中国之后。 做各种制度方面的准备,因此可能是一部 理想中的政治制度与百官职守。 《周官》这部书,单单缺掉了最后一 部分,因此用了另外一部内容相似的《考 工记》补着。《考工记》描述了各种工具 的制作方法。至于它的来历.则似乎没有 人说得清楚。 《考工记》在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 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当时世 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全书共7100余字, 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 陶瓷等六大类30个工种的内容,反映出当 时中国所达到的科技及工艺水平。此外《考 工记》还有数学、地理学、力学、声学、 建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总结。 《建筑十书》是目前能够看到的最早 的建筑学专著。其作者相传为古罗马建筑 师维特鲁威。维特鲁威生活在罗马共和制 向帝制过渡的重要转折期,他在文化上是 一个“保守主义者”,不遗余力地维护从 古希腊继承下来的人文价值观和建筑理想。 他在书中所强调的某些方面的内容,如建 筑师的教育、知识的统一性、建筑的意蕴、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建筑与社会伦理、人 类健康与环境等问题,至今仍然对我们具 有重大的启示意义。他的这些主张鲜明地 体现了古典人文主义的传统,这个传统源 于荷马史诗,经柏拉图奠定其基础,由西 塞罗等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其核心是强 调公民的美德与教化;重视知识、理性与 规则的价值。
在《考工记》一书中有所体现的,是“中 和之灯”和“方正之灯”。
①中和之灯 正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 亲民。在止于至善。”何谓“至善”,仁 人之贤节,君子之高风也,正如孔子夸颜 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这其实也是历代儒生所主张的人生价值观。 至善。体现在宫室营造上是节俭、体现在 宫室居处的空间理念上是“中和”。 在“中和”这一点上,古代历代帝王 的都十分看重,尤其是对自己都城的营造 上。他们追求的是顺应天道,勤政养民。 仁人君子.应持中道之位,宫室建筑应取“中 和”之道。这就是古代中国人的逻辑。中 和首先是一种处事的态度,对统治者而言. 则是一种治国理念。 在《考工记》关于王城布局的模数中, 我们可以看出来大多为“三、五、七、九” 等奇数。中国古代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 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阳数中九为最高。 五居正中,因而以“九”和“五”象征帝 王的权威,称之为“九五之尊”。所以从 中我们可以看出《考工记》中是确实体现 出了“中和之灯”。 ②方正之灯 王老师所说的“方正之灯”,我将其 归纳为古人对建筑物构造定的一个规矩。 中国古人向来相信“不以规矩,不能成方 圆”。正如礼记中所云“礼之与正国也, 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 之于方圆也。”规矩者,圆中规。方中矩。 所以,孔夫子才会有“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一说。中国人对方方正特别讲究,从《考 工记》中匠人营国篇开头来看, “匠人营 国,方九里,旁三门。”意思是匠人营建
区域治理
综合信息
《考工记》与《建筑十书》建筑理念比较研究
沈盈 湖南科技大学,湖南湘潭411100
摘要:西方流传下来的最早的建筑文献,是维特鲁威所著的《建筑十书》,而我国最早的关于建筑的文献,是《周礼·考工记》。本 文试图将两者进行比较研究,以梳理出东西方建筑理念的相同与不同处。
关麓词:考工记;建筑十书;建筑理念;比较研究
2西方的建筑理念:坚固、实用、美观 在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中提出了 举世闻名的“建筑三原则”——“坚固、实用、 美观”。他还在书中做出了详细的解释: 若稳固地打好建筑物的基础,对建筑 材料做出慎重的选择而又不过分节俭。便 是遵循了坚固的原则。如果空间布局设计 得在使用时不出错。无障碍,每种空间类 型配置得朝向合适、恰当和舒适。这便是 遵循了实用的原则。若建筑物的外观是悦 人的、优雅的,构件比例恰当并彰显了均 衡的原理。便是奉行了美观的原则。 古希腊的建筑文明,是西方古典建筑 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也成为西方建筑 整个发展历史的精髓,此后产生的每种建 筑风格,都与之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而在 此基础上形成的一整套西方古典建筑规则。 以及围绕对这个规则的遵从与突破,继承 与发展,形成不同时期的特色。这套建筑 规则不仅深刻影响了西方古典建筑的发展。 对近现代建筑,以及当代建筑也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对人类建筑文明发展所产生的 作用是不可估量的。维特鲁威所著的《建 筑十书》一方面,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提出 这种基于三分法的关于建筑设计的基本原 则;另一方面,自文艺复兴以后的众多理 论著述.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 以说“建筑三原则”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 于古希腊建筑理论最相近的东西.又很好 的给后世人们的传承创新的基础。 3东西方建筑理念的比较 (1)《考工记》
·296·
综合信息
区域治理
特别强调建筑师不仅要重视才更要重视德。 这些论点直到今天还有指导意义。
4创作初衷:验收标准与建筑学专著 编撰《考工记》的目的,是为管理者 也就是帝王提供一系列的标准,如:制造 标准、规格标准、验收标准。实际上制约 了匠人们的创作思路以及创作灵感;设计 大权掌握在管理者手中.工匠仅仅负责施 工。 在维特鲁威的心目中,建造与帝国相 称的建筑物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从事这一 职业的建筑师应是备受人们尊敬的人。但 在当时。他只不过是政府中的一个低级官 吏。所以强调建筑师的教育,或许是他为 提升建筑师社会地位所采取的一种策略。 在维特鲁威之前,尚没有人对建筑师的素 质提出如此高的要求。维特鲁威在书中提 醒出资建房的人,要将工程交给那些有良 好教养并有学识的人。他还赞扬那些亲自 动手为自己设计建造房屋的房主。只相信 自己从书本中读到的东西。 鉴于建筑行业的情况,他愈加感到撰 写一本关于建筑原理和构造技术的书的必 要性。他雄心勃勃,将此书献给元首,希 望让统治者也掌握建筑的评价标准;进而 他要为从业者和业余爱好者提供必要的知 识装备.并将此书作为“礼物”,献给世 上所有的民族。 二、建筑理念 1东方的建筑理念:正德、利用、厚生 在很多人看来,中国古代并没有什么 建筑设计的理念,但在王贵祥老师看来, 早在中国最古老的文献《尚书》中,就已 经提出了“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而贯穿这三项基本理念的核心就是“和”。 这可以说是古代先哲所说过的。与水利工 程、土木营造等社会生产活动有关的最早, 也最为原则性的遗训。 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考工记》一书 的背景了,《考工记》作为补缺《周礼》 最后一篇,可见当时统治阶级对这部书的 认可,相传《周礼》是一部通过官制来表 达治国方案的著作,内容极为丰富,涉及 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所记载的礼的体 系最为系统,既有祭祀、朝觐、封国、巡狩、 丧葬等等的国家大典,也有如用鼎制度、 乐悬制度、车骑制度、服饰制度、礼玉制 度等等的具体规范,还有各种礼器的等级、 组合、形制、度数的记载。许多制度仅见 于此书,因而尤其宝贵。作为当时统治阶
第八书水以及上水的供给。 第九书日光体系;日晷及水钟。 第十书机械构造与力学。 《建筑十书》无疑是一部建筑学专著。 但它涉及到的内容太丰富了,堪称古代文 化百科全书。它以建筑为中心话题,广泛 涉及哲学、历史、文献学、数学、几何学、 机械学、音乐学、天文学、测量学等诸多 领域。它所记载的不少史料在其他文献中 已无法寻觅,有助于历史学家和考古学重 构罗马帝国初期的文化氛围和视觉形象。 同时它也为科技史、文献学与语文学的研 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更何况它所涉及人 文方面的内容,就占全书篇幅的一半!所 以,仅以一本建筑技术书的眼光看待这本 名著,势必会影响阅读面和对它的正确理 解。 3东西方的传世珍宝 《考工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有关于 建筑的文献记载.其中“匠人营国”篇中 记载了古代王城的建筑工程的各项标准程 式。文中不仅规定了先秦建筑中通行的以 标准化实物做度量单位(如:几、筵、寻、 步、轨等).还规定了王城的营建制度。 考古遗址研究表明,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 都不遵循《考工记》的城市布局方法。直 到元代以后,皇帝们才开始采用类似的做 法来经营他们的首都。吴良镛先生曾说“匠 人营国”篇是古人心目中的理想城市,纸 上画画,墙上挂挂而已。但不可否认,《考 工记》中一系列的手工技艺与建筑规划方 面的观念.仍值得后世研究学习。 《建筑+书》撰写于公元前32—22 年间。分十卷,是现存最古老且最有影响 的建筑学专著。书中关于城市规划、建筑 设计基本原理和建筑构图原理的论述总结 了古希腊建筑经验和当时罗马建筑的经验。 《建筑十书》提出了建筑学的基本内涵和 基本理论,建立了建筑学的基本体系;主 张一切建筑物都应考虑“实用、坚固、美 观”。此外,在建筑师的教育方法修养方面,
在“中国人的建筑十灯”一文,王贵 祥老师归纳出了这样几盏“明灯”,也就 是建筑的基本原则:
以其崇尚人伦正德.则有节俭之灯、 中和之灯。
以其强调礼乐秩序 则有大壮之灯、 适形之灯。
以其倾向尽善尽美 则有质朴之灯、 绮巧之灯。
以其主张君子风骨 则有儒雅之灯、 放浪之灯。
以其追求利用厚生 则有方正之灯、 纡曲之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