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智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山东青岛市市北区洮南路小学王璐瑶
[摘要] 本文结合“心智教育”的具体教学实例,对于在义教版《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促进人的心智发展”这一基本课程理念进行了深入地实践与思考,就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开展“心智教育”,推动学生的心智发展进行了有意义的途径探索。

[关键词] 心智教育,小学英语教学,实施途径
一、引言
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义教版《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

”[1]一般认为,心智是指人的智力与心理模式的总和,而“语言是促进人的心智发展的重要工具”[2],因此,语言学习在促进认知能力和思维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二、背景分析
英语课程目标有了显著变化,不再是单纯的强调语言运用能力,这对一线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但如何开展真正能够“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的小学英语教学?在课程标准广泛推行的同时,笔者有幸参加了市、区级公开课以及全国、省、市级优质课比赛,在一路的比赛过程中,笔者边探索边收获,在如何开展心智教育,促进学生心智发展方面探索出了以下三条有效的实施途径。

三、心智教育实施途径的探索
在英语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笔者从“关注文本”、“关注学生”、“关注话题”三个基本点入手,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丰富教学方法,升华主题文化,努力实现小学英语教学知识与能力的交融,情感与思维的碰撞以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途径一:基于文本,整合教材——让英语知识源于课本,走向生活
让平面的语言知识转变为立体的综合运用,让课堂中形成的语言输入
转化为生活中真实的语言输出是英语教学的题中之义。

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深研教材文本,重整教学素材的方式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为学生设计“小阶梯式”操练环节,顺利实现由课本知识向生活运用的正迁移。

[案例1]
在执教《新标准英语》(外研版)(供一年级起始用)第十一册Module8 Unit1 Do you often tidy your room?[3]时,笔者通过以下途径促进英语学习的真实化,生活化。

片段A:充分运用图片,打破常规设计
在让学生理解并运用文本情景词“tidy”与“messy”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T: Look at this room. 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it?
S: What a mess! It’s a messy room.
T: Pay attention t o “messy”, what does it mean? S: 脏的、乱的。

T: Yes. “messy” means not tidy and not clean. Can they play well in this messy room?
S: No.
T: How about your room? Messy or tidy?
S: Tidy.
T: I hope so. I hope your room will be like this.
T: How about it?
S1: It’s tidy. It’s a tidy room.
S2: It’s clean. It’s a clean room.

T: Look at these two pictures, which one do you like?
Ss: B.
T: Why?
S1: Because it’s tidy. It’s a beautiful room.
S2: Because it’s clean. It’s a nice room.
T: Good points. So we should often tidy our rooms, right?
Ss: Yes.
在教材中六年级的本文图片相对较少,于是笔者借用新标准英语第9册M10 U1中的文本图片,帮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理解、辨析和运用词汇“mess”、“messy”以及“tidy”。

让学生通过思辨,对语词进行真实有效地运用。

片段B:真实设计情境,突出句式功能
该文本的重点句型为“Do you often…?”的问答以及“I often…”。

笔者通过创设情境,增加话轮、拓展话题等途径让学生充分的有意义的语言操练。

T: Do you often tidy your room?
T: How often?
S: Sometimes.
T: If you tidy your room 3 times a month or once a year, I don’t think you often tidy your room. So please answer “No, I don’t.” honestly.
同桌学生模仿以上师生对话进行练习。

T: When you tidy your room, how do you tidy it?
S: …
T: You can use “I often…” to talk about “how do you tidy your room”.
教师板书:I often …
S: I often …
T: How about your partners? Try to talk with them.
同桌学生进行对话练习。

为满足教学需要,笔者再一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本模块第二单元中“Ask and answer”中的句型“How often…?”做了适当调整,提前至本课时进行操练;同时,还横向拓展了“How do you tidy your room?”的话题,让对话内容源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

笔者还适当补充了有关表达时间频率以及打扫房间的相关词组及图片,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所搭建的语言支架,运用真实信息进行交流,避免机械性的无意义对话。

途径二:基于学生,优化教学——让英语教学以生为本,提升能力
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基础和学习需求,通过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风格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策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案例2]
以笔者在枣庄执教的一节全国优质课比赛山东省初选的课题为例,《PEP小学英语》(供三年级起始用)六年级上册Unit 3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的Part B Let’s read部分[4]。

当时当地的学生仅学习到Unit1,参赛教师只能在授课前有15分钟与学生交流的时间。

基于此情况,笔者只有借助教材与已有经验,细致考虑对学生新旧知识的无缝链接,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

片段C:精心设计提问,理清文本脉络
教师巧妙的问题设计对与学生感知整体文本,获取具体信息具有重要作用。

而该阅读文本篇幅较长,难点较多,表示将来时态的“be going to”语言结构又是新授知识点。

因此,笔者是这样设计提问的:
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获取信息,再通过观看视频、回答主旨问题明确文本话题。

具体问题如下:(1) Who are they? (2) 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3)What does Chen Jie ask about this weekend? (4) What is Sarah going to do this weekend? 这几个问题能够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人物对话的主要内容。

然后,学生通过细读文本和观察教师所补充的相关图片,寻找文本的关键信息,即“到哪里”、“做什么”。

问题设计如下:(1) “Where is Sarah going to go?”(2) What is she going to buy in the plant shop? (3) And what is she going to buy in the bookstore? 以上细节信息的提问,学生只需略读文本便可获知答案。

在潜移默化中,教师也培养了学生“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新课标二级标准中关于读的技能要求)。

片段D:渗透阅读方法,提升语言能力
本课为一堂30分钟的阅读课,因此,笔者将本课时学生“读”的目标
要求定位“阅读理解”上,即对词义识别、句型学习和语篇理解上,而并非熟练“朗读”文本对话。

笔者通过“读前猜测,读中确认,读后复述”的“阅读三步曲”,让学生掌握阅读故事或小短文的基本方法。

在阅读前,笔者引导学生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合理猜测;在阅读时,笔者通过“Read and underline”、“Read and circle”、以及“Read and choose ”等方法帮助学生标注出文本的关键信息,将复杂的信息化繁为简;在阅读后,笔者还充分利用板书和板画,建构“阅读图式”,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的主要信息,又为学生课文复述搭建好语言支架。

途径三:基于话题,深化主题——让英语学习引发思考,推动思维
片段E:准确定位话题,坚持“以一贯之”
以PEP小学英语六上Unit 3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的Part B Let’s read一课为例。

该文本的内容是Chen Jie 向Sarah询问周末的打算,Sarah 准备在周末去种树。

对于这样的一篇语料该怎样定位话题?是谈论周末?制定计划?还是环保种树?上海市教研员朱浦老师所提出的“单元整体设计”的概念很好地解答了话题定位的困惑。

该单元的主旨句为“What are you going to do?”整个单元的两篇对话及两篇阅读中,有三篇是谈论周末计划,一篇谈论下午计划,以此为依据,该文本的语篇定位就非常明确了。

笔者在授课时,始终将“Weekend Plan”作为主线,贯穿“课前热身”、“课堂新授”以及“课后拓展”的各个环节。

首先,在开课环节,笔者通过谈论日期和呈现关于星期的图式,巧妙地引出话题,先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周末”。

其次,在文本新授环节,笔者通过一定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了解并尝试介绍有关“Sarah的周末计划”。

最后,在阅读拓展环节,笔者先向学生呈现了不同职业和人物的周末计划,引导学生感知“什么是有意义的周末生活”。

例如:
Teacher: I’m a teacher. I’m going to read books this weekend.
Doctor: I’m a doctor.I’m going to work this weekend.
Driver: I’m a driver.I’m going to drive this weekend.
Mother: I’m a mother. I’m going to do housework this weekend.
Girl: I’m a girl.I’m going to help my mum this weekend.
进而,笔者为学生呈现了多样的周末选择,通过自主选择让学生尝试
着为度过一个健康、有意义的周末做好计划。

但要过一个充实的周末不仅仅止步于“制定计划”,笔者更近一步地挖掘“be going to”将来时态的教育功能,以学生们非常喜爱的卡通形象“麦兜”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关于周末计划的故事。

故事内容如下:
I’m going to dance .
I’m going to do homework .
I’m going to read books.
I’m going to the sea. I’m going to go swimming.
I’m going to the playground.I’m going to run.
I’m going to the garden. I’m going to water the flowers.
On Sunday evening …
But I did nothing on the weekend.I’m going to do homework now.
新编故事巧妙利用了主人公“麦兜”的人物特点,运用学生所熟知的词汇再构文本,并配以生动的图片,让学生边猜测边阅读,以学生们易于理解的形式讲述了“麦兜的周末计划”,让学生自然而然地领悟到“完成计划”的重要性。

因此,笔者还为学生们设计了这样一份更为科学的“周末计划安排表”作为当天的作业,一改常规的机械抄写,取而代之的是生活
片段F:正确价值导向,巧妙“画龙点睛”
在许多公开课和优质课比赛中,不乏会看到一些牵强附会的情感升华。

如何能够深入挖掘主题,并且不漏痕迹地,富于创意地向学生进行情感渗透或价值引导,这取决于不同的文本主题和教师个人的知识储备和思想水平。

笔者在参加山东省自编文本优质课比赛中做了以下尝试:该文本为原创文本教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学习过“tall/short, fat/thin,big eyes, black hair”等有关描述人物外貌特征的词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够运用“active,nice,helpful”等词汇描述好朋友的性格及品质。

对于这样的话题应该进行怎样的价值引导?在学习完文本后,笔者首先带领学生做了一项“小调查”,初步了解了在学生心目中选择“好朋友的标准”。

T: Maybe you have many friends. But in your eyes, what is a good friend? Let’s make a survey. Tick some words about a good friend.
T: Who choose “pretty”? Please stand up and le t’s read together.
在带领全体学生反馈完调查结果后,进而将话题一转,在儿童笑脸图片和舒缓音乐的伴随下,引导学生开始深入思考“该怎样定位和选择好朋友”。

T: Children, do you know that? The inward beauty of a friend is more important. That’s because every day we study with friends, we play with friends, and we are happy with friends. No matter your good friend is a boy or girl, no matter the friend is active or quiet, friends share with each other, friends help with each other, and friends make our life different from today on.
笔者以一首原创诗歌作为点睛之笔,引导学生透过朋友的外貌特征和性格特点,发现朋友的内在美,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价值观。

四、结语
“促进心智发展”是义教版课程标准所最新提出的课程目标之一,对于小学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导向引领作用,非常值得广大一线教师及英语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心智教育”英语教学实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探索心智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让英语教学由外部语言输入转化为内在心智构建,由语言知识学习发展为多元文化熏陶,实现形成学生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良好教育夙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1.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程晓堂、岳颖. 2011. 语言作为心智发展的工具——兼论外语学习的意义[J]. 中国外语,2011, (1):51-57.
[3]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标准英语(外研版)(供一年级
起始用,学生用书)第十一册[T].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PEP)(供三年级起始用,学生用书)六年级上册[T].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