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照《拟行路难·其四》赏析:揭示寒门士人的命运挣扎与情感压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赏析:揭示寒门士人的命运挣扎与情感压抑
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是一首深刻反映社会现实与个人命运的抒情诗,通过自然现象与人生境遇的巧妙比喻,展现了诗人对门阀制度下寒门士人命运的愤慨与无奈。
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赏析:
一、作品原文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二、译文及注释
1、译文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的际遇是既定的,怎么能行止间叹息、惆怅呢?
喝点酒来自我宽慰,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敢再多说什么。
2、注释
“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zhízhú):徘徊不前。
自宽:自我宽慰。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断绝:停止。
三、创作背景
《拟行路难十八首》是鲍照拟汉乐府杂曲《行路难》而作的组诗作品,《行路难》原辞已不传,鲍照这十八首拟作是今传此曲的最早作品。
这十八首诗题材不尽相同,当非一时一地之作。
元嘉二十八年(451)到元嘉三十年(453)间,鲍照先是自解侍郎,后离开始兴王任永安令,接着刘劭谋反,自己又被“禁止”,蒙受株连。
仕途坎坷,几度沉浮,对照组诗的内容,有许多与这个时期景况暗合之处。
《拟行路难十八首》当作于这个时期。
四、作品赏析
1、整体赏析
这首诗是《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
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
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此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读者惊疑的气势。
正如清代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
”这种笔法,正好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
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
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
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
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
这种口吻和这笔调,愈加透露出作者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诗的结尾,作者才吐出真情。
“心非木石岂无感”,人心不是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诗人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不可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
写到这里,诗人心中的愤懑,已郁积到最大的密度,达到了随时都可能喷涌的程度。
不尽情宣泄,不放声歌唱,已不足以倾吐满怀的愁苦了。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下面出现的却是一声低沉的哀叹:“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
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着人们的灵魂。
社会现实对于寒微士人的压抑,已经到了让诗人敢怒而不敢言、徘徊难进的地步了。
有许许多多像诗人一样出身寒微的人,也只能像他那样忍气吞声,默默地把愤怒和痛苦强咽到肚里,这正是人间极大的不幸。
而这种不幸的根源,已经是尽在言外,表现得很清楚了。
所以,前文中“人生亦有命”的话题,也只是诗人在忍气吞声和无可奈何之下所倾吐的愤激之词。
这首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
从作者的表达情感方式来说,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
明代王夫之评论此诗说:“先破除,后申理,一俯一仰,神情无限。
”清代沈德潜评价说:“妙在不曾说破。
”准确地指明了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伴随感情曲折婉转的
流露,五言、七言诗句错落有致地相互搭配,韵脚由“流”、“愁”到“难”、“言”的灵活变换,这一切,便自然形成了全诗起伏跌宕的气势格调。
2、内容赏析
(1)比兴手法与人生哲理
诗歌起笔“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通过往平地上倒水这一普通自然现象,比喻人生境遇的多样性和不可预测性。
水流向不同的方向,恰如社会中人的贵贱穷达各不相同,揭示了门阀制度下个人命运的无奈与不公。
这种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既形象又深刻,引人深思。
(2)心态剖白与情感抒发
接着,诗人转向自身心态的剖白:“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通过饮酒来寻求宽慰,但举杯消愁愁更愁,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饮酒而中断。
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而是以一种含蓄的方式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愁苦与悲愤。
(3)情感的高潮与压抑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是全诗的情感高潮。
诗人终于忍不住要倾诉内心的愤懑与不平,但却又因社会现实的残酷而不得不“吞声”“踯躅”,不敢直言。
这种欲说还休、欲行又止的矛盾心理,深刻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3、艺术赏析
整首诗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
诗人没有直接控诉社会的不公,而是通过自然现象的比喻、个人心态的剖白以及情感的压抑与爆发,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效果。
同时,五言、七言诗句的错落有致以及韵脚的灵活变换,也形成了全诗起伏跌宕的气势格调。
4、总结
《拟行路难·其四》是鲍照抒发个人命运与社会现实矛盾的代表作之一。
通过自然现象的比喻和个人心态的剖白,诗人深刻地揭示了门阀制度下寒门士人的悲惨命运和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整首诗情感深沉、构思巧妙、艺术特色鲜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五、作品简析
《拟行路难·其四》是一首杂言诗。
此诗前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当时社会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抒写了其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而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其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
六、名家点评
宋代许顗《许彦周诗话》:“明远《行路难》,壮丽豪放若决江河,诗中不可比拟,大似贾谊《过秦论》。
”
明代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一:“《行路难》诸篇,一以天才天韵,吹宕而成,独唱千秋,更无知者。
太白得其一桃,大者仙,小者豪矣。
盖七言长句,迅发如临济禅,更不通人拟议。
又如铸大象,一泻便成,相好即须具足。
杜陵以下,字镂句刻,人巧绝伦,已不相浃洽,况许浑一流生气尽绝者哉!”
代成书倬《古诗选》:“《拟行路难十八首》,淋漓豪迈,不可多得。
但议论太快,遂为后世粗豪一流人借口矣。
”
七、作者简介
鲍照(414—466),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一带)人。
出身贫寒,宋文帝元嘉中,任临川王、始兴王王国侍郎。
孝武帝时,任海虞令、太学博士兼中书舍人、秣陵令、永嘉令。
后入临海王刘子琐幕府,为前军刑狱参军,掌书记,故世称“鲍参军”。
宋明帝立,刘子琐举兵响应,兵败,鲍照为乱兵所杀。
其诗多反映寒士对当时门阀制度的不满,表现徭役、战乱和人民生活的痛苦,抒写寒士不遇的郁愤之情和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壮志。
题材上长于乐府和七言歌行,风骨遒劲,构想奇逸,在南朝诗中独树一帜,被称为“总四家而擅美,跨两代而孤出”(钟嵘《诗品》),尤善乐府。
辞赋骈文亦著称于时。
有集十卷,今有《鲍参军集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