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小结(5篇可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眼科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小结(5篇可选)
第一篇:眼科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小结
眼科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小结
眼科手术中存在血-房屏障,全身用药眼组织中难以达到应有的药物浓度.因此,提倡局部注射或滴眼液来预防感染。

可选用阿洛西林、美洛西林、克林霉素等可透过血-房屏障的药物全身应用眼科白内障晶体植入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一直存在困惑。

其一,老年人,高龄,其二,有植入物,似乎眼科该类手术的预防用药“理所当然”。

今天终于弄明白了“眼科手术类别的划分及预防用药的原则”,与大家分享。

虽然人的眼睑中不是无菌的,但是眼睑内由于有泪腺分泌,其有自洁功能,这也是为什么专家把非外伤性眼科手术定为I类切口的原因。

另外一般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量难以透过血脑屏障和血眼屏障,全身用药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而相比局部使用滴眼剂就有明显的优势,能够在眼球局部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预防感染,而且方便、经济,减少了全身使用抗菌药物所带来的不良反应。

首先,内眼手术,具备一类切口预防感染的用药指征,其次,用药应选择一代头孢,其用药时间应该在手术前0.5-2小时间,最后,应该单次使用,实在需要时,可临时给予一剂,总用药时间不超过 24小时。

眼科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北京地区医疗机构抗菌药临床应用指南》 1.眼科围手术期应预防性应用抗菌药;
2.预防性用药以局部滴眼为主,有感染倾向者可全身使用抗菌药;
3.外眼手术前一般局部用药1~2天,术后一般局部用药1~2周(急诊手术除外),内眼手术前一般局部用药1~3天,术后一般局部用药2~3周(急诊手术除外)。

4.眼科局部使用抗菌药的途径包括滴眼,结膜下,球结膜下,玻璃体腔,球旁以及球后注射等。

局部应用抗菌药首选高效广谱低毒的抗菌药,应避免眼部长期应用抗菌药,以防止抗菌药耐药性的发生。

妇产科涉及阴道手术、剖宫产等预防用药
1.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的切口分类标准,剖宫产手术属于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

剖宫产手术为进宫腔手术,与阴道相通,易发生感染,故需预防用药。

2.剖宫产用第一代头孢菌素(结扎脐带后给药)。

3.妇科手术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涉及阴道时可加用甲硝唑。

4.防止手术给阴道感染性疾病可能造成的逆行感染,阴道感染者条件许可应先治疗后择期性手术。

老年患者,患右眼老年性白内障,择期行“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是局部点眼药?还是全身
静脉输注?
眼科医师认为必须全身静脉输注,理由:其一,普通手术室。

其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前房予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头孢呋辛钠(1:1)混合液约0.6ml,碘必殊眼膏涂眼,眼垫包眼,术毕回房。

可术前没用药,术后吧予口服头孢子氨苄2天.合理吗?? 术后经前房注射头孢呋辛虽是国外一项生态趋势研究结果,如果医院认可,应该算是合理用药,且不纳入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比例统计;但术后口服头孢氨苄我认为不合理,且没有意义。

不过我有两点疑问,1.术后经前房注射头孢呋辛的用法目前国内还没有类似的指南或什么的作为依据,临床应用是否可纳入超说明书用药范畴,如果用也需要按超说明书用药进行管理;2.目前国内质量参差不齐的头孢呋辛是否都能用于前房注射呢?我真的有点担心
能通过血眼屏障的一代抗菌药很少,按照卫生部要求,一代抗菌药是没问题的,主要预防葡萄球菌感染,2、3、4代比一代弱,不符
合标准。

眼科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北京地区医疗机构抗菌药临床应用指南》1.眼科围手术期应预防性应用抗菌药;2.预防性用药以局部滴眼为主,有感染倾向者可全身使用抗菌药;3.外眼手术前一般局部用药1~2天,术后一般局部用药1~2周(急诊手术除外),内眼手术前一般局部用药1~3天,术后一般局部用药2~3周(急诊手术除外)。

4.眼科局部使用抗菌药的途径包括滴眼,结膜下,球结膜下,玻璃体腔,球旁以及球后注射等。

局部应用抗菌药首选高效广谱低毒的抗菌药,应避免眼部长期应用抗菌药,以防止抗菌药耐药性的发生。

眼科手术后静脉用抗菌药的目的是预防眼内感染,如果不是预防眼内感染,静滴抗菌药就没有必要,局部用眼膏或眼水就可以了,如果预防眼内感染,要用三代头孢才能有作用,考虑平障的原因.眼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以局部应用为主,然而随着内眼手术的飞速发展及诸多复杂外眼及眼表手术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全身“预防及控制感染”作为事关手术成败的关键因素逐渐被广大眼科医生及医政管理部门所重视,相关规定虽然在诸多文件、文献中均有阐述,但至今仍缺少一部分类细致、可操作性强的眼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细则。

为有效控制不良反应、保障医疗安全,对此进行规范实属必要。

目前眼科围手术期用药的常见问题可归纳如下:⑴对眼科手术切口分类的概念模糊;⑵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细菌培养+药敏试验以指导围手术期治疗用药;⑶对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不能很好地进行掌握;⑷由于专科的局限性,对全身给药的适应症、禁忌症把握不到位。

这些问题在眼科临床工作中长期存在,需要更为行之有效的规范加以约束,而眼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全身应用规则的制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以上问题提供解决的方法。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是眼科临床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抗菌药物的使用不能取代眼科专科处理,更不能由于对药物的依赖而忽视了无菌操作。

眼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全身应用相对单一,但眼部结构精细、复杂,在很多情况下局部点眼疗效有限,加之眼球本身组织学屏障的存在,使得正确使用全身抗菌药物对围手术期预防和控制感染显得尤为关键,这是眼科医生必须熟
练掌握的重要技能。

眼科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北京地区医疗机构抗菌药临床应用指南》 1.眼科围手术期应预防性应用抗菌药;
2.预防性用药以局部滴眼为主,有感染倾向者可全身使用抗菌药;
3.外眼手术前一般局部用药1~2天,术后一般局部用药1~2周(急诊手术除外),内眼手术前一般局部用药1~3天,术后一般局部用药2~3周(急诊手术除外)。

4.眼科局部使用抗菌药的途径包括滴眼,结膜下,球结膜下,玻璃体腔,球旁以及球后注射等。

局部应用抗菌药首选高效广谱低毒的抗菌药,应避免眼部长期应用抗菌药,以防止抗菌药耐药性的发生。

应注意2个屏障
1.抗菌药是否透过血眼屏障决定其口服、肌内、静脉注射的抗菌作用。

这些途径给具体某个抗菌药是否透过血眼屏障缺乏研究或资料缺如,给选择易透过血眼屏障抗菌药带来困难,一般不使用口服、肌内、静脉注射给药。

眼感染多采取前眼房注射、结膜下注射、球周注射眼、后腾氏囊注射等眼注射给药。

2.抗菌药是否透过角膜屏障决定其局部用抗菌药的的抗菌作用。

由于白内障手术清洁手术部位无法使用消毒剂“消毒”,因此,术前局部就需要用抗菌药物滴眼。

第二篇: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分析
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分析
2014年4月点评我院10个临床科室(普外科、骨一科、肝胆神经心胸外科、泌尿外科、耳鼻喉科、眼科、妇科、骨二科、创伤烧伤科、产科)共48例外科手术,其中Ⅰ类切口手术29例,Ⅱ类切口手术19例,预防用抗菌药物分析如下:
一、预防用药整体情况
在点评的48例手术中,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有40例,使用率为83.3%。

表1.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合理率及预防率情况
切口类型I Ⅱ 例数 29 19
合理例数 0
合理率(%)
27.59 0
预防用药例数 19
预防使用率(%)
72.41 100.00
72.41%的Ⅰ类切口手术病人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未使用抗菌药物的有8例,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过高,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规定(30%)有很大距离。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Ⅰ类切口一般不主张预防用药,除非手术时间长(超过2小时)、范围大、有异物(心脏起搏器、关节置换)植入、手术涉及重要器官或属于高危人群(年龄大于70岁、糖尿病控制不佳、恶性肿瘤放化疗中、免疫缺陷或营养不良等)。

抗菌药物联用情况:一联使用抗菌药物33例,占82.5%;二联使用抗菌药物7例,占17.5%。

没有抽查到三联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

表2.围手术期预防联用抗菌药物情况
切口类型 I
Ⅱ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例数 19
一联使用例数 17
一联使用率(%)55.17 89.47
二联使用例数 2
二联使用率(%)17.24 10.53
手术术前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时间合理有14例,占30%;用药疗程合理有5例,占12.5%;用药疗程在48h-5天有20例,占50%;用药时间5-10天有15例,占37.5%。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也有相应的规定,术前0.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长时间的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不但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产生耐药菌株,引起微生态絮乱,而且加重了病人
的经济负担,在抽查的48例病历中,预防用药最短1次,最长10天,平均用药时间为5.4天。

我院2014年4月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不合理情况见表3。

表3.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不合理情况
切口类型
无指征预防用药
品种选择不合理
用药时机不合理
使用疗程不合理
药品用法用量不适宜
Ⅰ 例数比例(%)44.83 / / 41.38 16 84.21 44.83 13 68.42
58.62 18 94.74 34.48 3 15.79 Ⅱ 例数比例(%)
二、各临床科室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
各临床科室均存在的严重问题是无指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和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疗程较长。

2014年4月各临床科室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见表4统计结果。

表4.各临床科室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
手术科室
例数用药
防用药
不合理
不合理
不合理
例数
比例(%)预防
无指征预
品种选择
用药时机
使用疗程
不合理
不合理普外科骨一科肝胆神经心胸外科泌尿外科耳鼻喉科眼科妇科骨二科创烧烧伤科产科 5 5 5 5 5 5 5 5 3 5 2 5 5 5 4 1 5 5 3 5
0 4 0 0 2 0 2 4 1 0 4 2 5 4 0 5 0 1 5 2 5 3 4 1 5 2 1 2 4 4 5 4 0 5 5 1 5 5 5 5 4 1 5 5 3 5
40.00 100.00 100.00 100.00 80.00 2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三、各临床科室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存在的问题
(一)普外科
1.无指征二联预防用药:
59105(双侧腹股沟斜疝)使用注射用头孢硫脒和奥硝唑注射液。

2.预防用药时机不合理:
59105未在术前0.5~2小时给药。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

3.预防使用疗程不合理:
60195(混合痔)、59105(双侧腹股沟斜疝)预防用药时间均为7天。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

(二)骨一科
1.无指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60884(右腘窝囊肿切除)、58060(内固定取出术)、60600(内固定取出术)、60680(内固定取出术)均为清洁切口手术,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2.预防使用疗程不合理:
58322(左髋人工骨头置换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时间为10天。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
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

3.预防用药剂量不合理:
58322(左髋人工骨头置换术)选用注射用头孢硫脒预防感染,用量为4g不合理,《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手术预防抗菌药物应用单次常用剂量,正确的用法是成人一次2g,一日2-4次(说明书)。

(三)肝胆神经心胸外科1.预防用药品种选择不合理:60581、62281均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术后均用硫酸依替米星预防感染。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肝胆系统手术应选用第二代头孢菌素预防感染,有反复感染史者科选用头孢曲松或头孢哌酮或头孢哌酮/舒巴坦。

2.预防用药时机不合理:60581、62281、62061、59885、61436(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均未在术前0.5~2小时给药。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接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

.预防用药疗程不合理:60581、62281、62061、59885(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预防用药时间依次为4天、5天、3天、4天。

(四)泌尿外科
1.预防用药品种选择不合理:
①59755(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使用左氧氟沙星片预防感染;②59044(左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59809(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使用氟氯西林预防感染。

③61643(尿道口新生物切除术)、59538(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双侧睾丸附睾切除术)选用用头孢西丁预防感染。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泌尿外科手术预防感染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环丙沙星。

2.预防用药时机不合理:59755、61643、59538均未在术前
0.5~2小时给药。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接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

3.预防使用疗程均较长,最短5天,最长10天,平均8天,《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4.预防用药用量不合理:
①61643(尿道口新生物切除术)、59538(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双侧睾丸附睾切除术)头孢西丁的用量为3g不合理,《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I类切口手术预防抗菌药物应用单次常用剂量,正确的用法是成人常用量为1~2g/次(说明书)。

(五)耳鼻喉科
1.无指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61729(右腮腺肿瘤切除+面神经解剖)、59567(右颌下腺切除)均属于清洁手术,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2.预防用药品种选择不合理:
①60910(支持喉镜下行声带息肉摘除术)选用了头孢西丁预防感染。

②61656(右鼻前庭囊肿摘除术)选用氟氯西林预防感染。

3.预防用药时机不合理:61729、59567、60910、61656均未在术前0.5~2小时给药。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接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

4.预防使用疗程均较长,均在5天以上。

5.预防用药用法用量不合理:
61729(右腮腺肿瘤切除+面神经解剖)、59567(右颌下腺切除)头孢西丁用量为4g不合理,《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
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手术预防抗菌药物应用单次常用剂量,正确的用法是成人1~2g,每6~8小时一次(说明书)。

(六)眼科
在抽查的5份病历中,有1例预防用药不合理:62459(双眼上睑内翻倒睫矫正术)未在术前0.5~2小时给药。

(七)妇科
1.预防用药品种选择不合理:
抽查的5分病历均使用氟氯西林+奥硝唑二联用药预防感染。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妇科手术使用第一、二代头孢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预防感染,涉及阴道时可加用甲硝唑。

2.预防用药时机不合理:抽取的5份病例均未在术前0.5~2小时给药。

3.预防使用疗程均较长,最短5天,最长8天,平均6.4天。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八)骨二科
1.无指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60690(左肱骨骨折术后内固定取出术)、61569(右胸锁关节内固定取出术)、60848(右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取出术)、62593(右胫骨骨折髓内钉内固定取出术)均属于清洁手术,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2.预防使用疗程不合理: 60586预防使用时间7天。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

3.预防用药用法用量不合理:
60586(右股骨头坏死人工全髋置换术)头孢替安的用量为2g不
合理,《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手术预防抗菌药物应用单次常用剂量,正确的用法是成人一日0.5~2g,分2~4次(说明书)。

(九)创伤烧伤整形科 1.无指征预防用抗菌药物:
61431(右侧腹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术)为清洁切口手术,原则上不预防用药。

2.预防用药时机不合理:
61651未在术前0.5~2小时给药。

3.预防使用疗程不合理:59841预防使用药时间3天。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

(十)产科
1.预防用药品种选择不合理:61073、59999、59214、59588、59698均为剖宫产手术,均使用氟氯西林预防感染。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剖宫产手术应使用第一代头孢菌素预防感染。

2.预防用药时机不合理: 61073、59999未在断脐后给药。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剖宫产手术应在结扎脐带后给药。

3.预防使用疗程不合理:
抽查的5份病历预防用药时间均为5天。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

药剂科
2014-5-12
第三篇: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下称预防用药)的管理,减少细菌耐药,降低医药费用,促进合理用药,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办医政发〔2004〕285号)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等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的切口分类标准,剖宫产手术属于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

剖宫产手术为进宫腔手术,与阴道相通,易发生感染,故需预防用药。

第三条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的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宫腔感染及术中可能涉及的其他器官的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全身感染。

第四条本细则适用于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工作相关的医师、药师、护士及其他相关人员。

第五条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由医疗机构主管院长负责,药事管理委员会提供咨询与技术支持,由医务处(部)、药学部门、感染管理部门、护理部、妇产科、感染科、麻醉科、检验科等共同参与,成立工作协作小组,负责本机构相关人员的培训、指导、管理等工作,确保本细则贯彻落实。

第六条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七条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不能代替严格的无菌操作。

第二章预防用药的选择
第八条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孕妇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药动学特点、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

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

第九条剖宫产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切口表面以革兰阳性球菌(葡萄球菌)为主,深部以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及厌氧菌为主。

第十条择期剖宫产手术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用药。

若存
在感染高危因素时,如胎膜早破、产前出血(如前置胎盘)等妊娠并发症、临产后的剖宫产手术、产前多次阴道检查以及存在易发生感染的妊娠合并症;术中如手术时间较长及进行宫腔纱条填塞的剖宫产手术;产后出血等,可选择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加用甲硝唑或单用头孢西丁。

第十一条对β-内酰胺类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感染,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阴性杆菌感染。

第三章预防用药的给药方法
第十二条预防用药时机,一般应在钳夹脐带后立即静脉应用抗菌药物。

第十三条预防用药应静脉滴注,溶媒体积不超过100毫升,一般应30分钟滴完以达到有效浓度。

克林霉素、甲硝唑的用法按药品说明书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手术过程和术后4小时,若手术时间持续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超过1500毫升,应补充一个剂量。

第十五条一般应短程预防用药,手术结束后不必再用。

若有感染高危因素者,术后24小时内可再用1~3次,特殊情况可延长至术后48小时。

第四章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其他措施
第十六条实施剖宫产手术的手术室应达到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

第十七条尽量缩短手术前住院时间,减少院内感染的机会。

第十八条做好围手术期准备工作,尽量纠正感染高危因素。

第十九条产妇在进入手术室前即刻备皮。

第二十条严格遵守术中无菌原则,细致操作、彻底止血。

不提倡用抗菌药物溶液冲洗盆腔或伤口。

第二十一条尽可能使用单股不吸收缝线缝闭切口皮肤,使用可吸收缝线缝合切口皮肤以下各层组织。

若发现切口感染,应及时进行相关抗感染治疗,有渗出或脓液的应及时取样做病原学检查。

第二十二条连台手术时需按手术室消毒要求实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