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秋词(其一)》李谱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人教面试试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词》实录
一、导入
通过之前的梳理,我们了解了这首诗主要抒写秋天的独特感受,其实在他之前,有很多人写秋,且都是写秋高手,请看——(屏显)
宋玉《九辩》
“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悲秋成为传统情调
杜甫
《登高》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借秋表达迟暮之悲
柳永《雨霖铃》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以秋衬托难舍的离情
二、品读、探讨
悲情之祖宋玉在《九辩》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自此,悲秋便成了我国古代诗文中一个传统情调;杜甫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借秋表达迟暮之悲,虽为一时登临所起,却写尽一生悲哀;
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更是以冷清的秋景来抒写难舍的离情。

古往今来,诗人们通常借秋的肃杀,来抒发家国之恨,或感叹别离之苦。

1.在这首《秋词》中,刘禹锡又是怎样写秋的呢?请大家交流讨论。

明确:这个同学你来说,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位同学不仅找得好,而且还总结了一个很专业的表现手法,对比衬托,非常好!在这一句中,一个“悲”字写尽历代诗人逢秋的心境。

2.为什么逢秋就会悲寂寥呢?
明确:你来说,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面对无边落叶萧萧下的情景,怎不让人悲从中来。

说的真好,大气。

你来补充,古人看到片片掉落的树叶,就会想到自己的生命也会像落叶那样短暂,便会有韶华易逝,物是人非的感慨!好个物是人非,你真是个有灵性的孩子。

而在这里刘禹锡却非常高调,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一筹,赋予秋天积极明朗的格调和飘逸脱俗的意趣。

其中
“我言”一词更是道出了诗人的自信与豪情。

3.你还从什么地方读到了?
你来说,嗯,后两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老师刚刚还注意到,你读这一句时,重读了“排”字?“排”
字何解,对,形象地写出了仙鹤要冲破白云的阻隔,一飞冲天的豪气。

你有话说,你来,你觉得这是一只孤单的,独特的鹤,他敢于冲破秋的肃杀,追求更高更远的天空。

不错!
古诗中借鹤表明心迹的作品有很多,<诗经>中有”鹤鸣于皋,声闻于野”,抒写鹤声之悦耳;有“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古人喜爱鹤不仅因为鹤有美好的外表,更重要的是鹤代表的超然脱俗的君子品质。

这两句是整首诗的精华所在。

在对秋的描绘中,诗人没有选取衰败的枯草和凄凉的秋风,而是独辟蹊径,用一只晴空之上、凌云飞起、承载着诗人的情思和壮志的鹤,用鹤舞翔空壮志凌云的姿态打破秋天的萧索,
展示坦荡的胸怀。

4.知人论世,背景补充
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人生经历,让作者写出如此积极豁达的文字?
明确:805年,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的改革被贬朗州(湖南常德),正值三十四岁如花的年龄被赶出朝廷,这首《秋词》,我们分明看到了他心中燃烧着的熊熊烈火;
任和州通判,他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他身居陋室,艰苦的日子在他
昂扬的笔下,被勾勒成一道道清丽的诗行;
被贬朗州十余年,奉诏还京,”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得罪权贵,被贬连州刺史十四年;
826年,被召回长安,他劝好友白居易,“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还有满天晚霞,足可有一段时间的辉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他将贯穿终生的豁达乐观注入诗篇,笔下的每个字都跳动着蓬勃生机。

即使被贬巴山楚水二十三年,依然豪气冲天;
5.课堂小结。

千百年来,
于逆境处安然处之者不胜枚举,他所生活的唐朝,就有王维,隐居终南山,一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尽显悠然;还有李白、赐金放还之时,一声长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还有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一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也许正是这大唐文化的廓达大度,潜移默化,正是这大唐沃土的豪迈气象,滋养了这些才华横溢的诗人,从而成就了那个时代豁达的诗人,旷达的诗风。

千载之后,刘禹锡写下的那首《秋词》温暖了后世的每个秋天。

请同学们记住刘禹锡带给我们的点滴感动,让我们用最
豪迈的声音,齐读《秋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