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编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编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摘要:竹编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非常重要,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也是大量国内外学者所密切关注的。

2006年,嵊州竹编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竹编工艺在国内正处于复兴的阶段。

在乡村振兴这个大背景下,探讨竹编手工艺的生存与发展、传承与创新,探索其背后蕴含的文化资源,有利于活化乡村传统手工艺,助力极具乡村特色的产业链的形成。

文章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如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传承和弘扬竹编文化,分析乡村本身的资源禀赋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三穗的田野调查,掌握一手资料,阐述其生态资源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关注生态生产力下自然禀赋中人口与自然环境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以及突出作用。

1 田野点概况
田野点主要集中在贵州省三穗县八弓镇界牌村,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从客观上看,八弓镇作为三穗县的行政中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凸显出各种优势和便利,文化上具有代表性作用。

而三穗县被称为“竹器之乡”,其竹编文化久负盛名。

二是就主观而言,三穗县有高铁直通省会城市,交通较为便利,适合笔者下田野,并且笔者在此期间在三穗界牌村参加过竹编技艺为期15天的研培项目,顺利结业。

1.1 自然环境
三穗原名邛水,因“秋收丰稔,一禾三穗”得名。

三穗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跨东经108°32'~109°04',北纬26°47'~27°04'之间。

八弓镇界牌村耕地面积有7 800亩,其中森林面积占总面积的60%。

2019年12月31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界牌村榜上有名。

界牌村森林资源丰富,为竹编产业奠定了一定的原材料基础。

1.2 人文地理
八弓镇镇辖8个村、44个村民组,1个居民委员会、31个居民小组,4 304户,13 303人(非农业2 970户,7 412人),其中汉族8 649人,侗族2 951人,苗族1 489人,土家族和其他民族214人。

县境有侗、苗、汉、土家等14个民族,175 835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0.58%[1]。

1.3 三穗竹编概况
贵州三穗竹编开始于明末清初,已有400余年的编制历史。

有“竹器之乡”美誉的三穗县,拥有万亩竹海景区。

通过查阅黔东南州三穗县人民政府网站可知,2007年三穗竹编被列为贵州省非物質文化遗产,当时三穗县有省级传承人涂志祥(美敏村)、州级传承人杨再和与龙远军。

2008年,国家文化部将三穗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说到三穗竹编的发展,不得不谈谈笔者的重点访谈对象杨老师创办竹编厂的经历。

2014年杨老师返乡创业,她是学电子商务专业的,所以一般都是在网上卖东西。

真正决定办厂是一次机会,一个老板让编苏州的“苏”的繁体字,60元一个,但由于写错了,因此必须返工。

就让别人改,由于没有固定的标准,就不愿意改。

为了诚信经营,这第一单生意亏本了。

所以,杨老师开始思考,如果自己开办一个竹编厂,有自己的一套体系,就不会出现这些问题。

直到2015年,她才真正开始办厂,于是去龙师傅家学习,师傅没有收学费,但是杨老师把自己编的东西按原价买过来卖。

杨老师也是龙师傅的第一个女徒弟,以前龙师傅家这门技术都是传男不传女,传媳妇不传女婿。

但是看杨老师有天赋,踏实肯干,就破例收其为徒。

直到2019年,竹编厂才开始盈利,杨老师多次出去学习,引进了瓷胎竹编、招牌、竹编画等,其中也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得到了10万元的贴息贷款。

2016年民宗局发放了培训项目3万元的资金支持,用于培训返乡农民工,教他们破篾、编织箩篼,希望通过竹编产业带动当地农民就业。

2 竹与编的文化
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还是“岁寒三友”之一;竹子有花不开,素面朝天,象征一种质朴;竹超然独立,顶天立地,象征有担当。

咏竹的诗词有很多,如郑燮的《竹石》里面的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写出了竹子在岩石中扎根,经受风吹雨打依然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以及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自古文人多爱竹,所以才留下这么多诗词歌赋。

2.1 原材料
2.1.1 选竹方法
笔者在开展田野调研的第一天,便跟随主要访谈对象杨老师来到她家的竹林学习如何认识竹子。

杨老师告诉笔者,选择竹子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按年龄来判断。

竹子生长的第一年是粉色,第二年竹节会往上移,第三年的竹子则会变黄,而第四年竹子就开始变黑,第五年竹子便会慢慢弯腰。

第二种方法是敲响声。

手艺人用工具敲竹子,以发出的声音来判断竹子的年龄。

发出的声响越脆,说明竹子的年龄越大,三五年的最常见。

闲谈之余,笔者还从杨老师口中得知,外地人喜欢贵州、安徽、江西、浙江的竹子,不喜欢广西的竹子。

因为广西的竹子由于气温高,降水多,竹子常年有虫,手艺人在处理的时候比较麻烦,而贵州等地的竹子受气候的影响,里面很少有虫,确保了原材料的质量。

2.1.2 砍竹时间
砍竹子也是一门技术,如果没有相应的知识指导,盲目地砍伐也是惘然的。

有的竹子年龄太小,还不适合用作材料,还有的竹子由于日照不够,比较脆,韧劲不利于编织。

首先,砍竹子要分时间。

白露以后砍,春分不砍。

因为春分雨水较多,水分比较充足。

这个时候的竹子很容易长虫,白露以后,雨水慢慢变得较之前少,所以这个时候就很适合大量砍伐竹子。

其次,砍竹子还可以分年龄来砍。

一般选择年龄较大的砍伐,保留年龄较小较小的竹子。

最后,还可以根据背阴坡和向阳坡来判断。

一般背阴坡的竹子没有良好的光照条件,韧度较差,所以背阴坡的竹子不可以用来编织,只能用来当燃料或者家用做栅栏,还可以用来打碎做纸浆等。

只有向阳坡的竹子才可以用来编织。

2.1.3 区分公竹和母竹的方法
杨老师告诉笔者,竹子也分公竹和母竹,后来通过实地观察证实,可以通过看竹子最下面第一根枝丫进行区分,发的芽是一根的就是公竹,发两根的就是母竹。

其中公竹不长笋,因此人们根据这个知识可以挖到竹笋。

2.2 编制方法
2.2.1 竹编制品的制作过程
竹篾工艺是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传承至今,算得上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手工艺。

闫学伟在他的论文中这样写道:“由于竹篾编织的器具不一,因此,其组成基体的篾片的长度并不一定等于产品的长度。

”由此可以看出竹篾制作的过程
十分不易。

不同地域、不同的艺人编制的方法可能各不相同,也没有明确的编织步骤,更没有著作记载并流传下来。

但归纳起来,大体步骤是相同的。

(1)选材。

篾匠们普遍用的是当地生产的楠竹、水竹、慈竹等,他们根据所编织的物品以及竹子的不同特性来选择。

(2)锯竹。

这可是一个技术活,看似简单,实则并不容易。

要尽量保证锯口整齐,避免撕裂竹纤维或者使竹子破裂,避免造成浪费。

(3)划片。

也就是根据所要编制的器物需要的大小宽窄来划。

必须先用刀划一个小口,并用力往下压,化成一块一块的,堆在一起,为编织准备材料。

(4)刮青。

用刀把竹片分成两半,青色的一块弄薄一点,分两类堆放。

两种都有用处。

(5)具体的编织。

不同的竹编制品的编织方法略有不同,但大体包括盘底(起底)、编织和锁扣几个步骤。

基本的有十字编、人字编、三角编、六角编、螺旋编等。

2.2.2 常见的竹编器物
(1)形制各异,功能多样的簸箕。

在厨房还能看到类似于簸箕的锅盖,他们称之为“盖盖”。

还有很多小簸箕,可以放很多小东西,如针线簸箩。

(2)实用斗笠。

这是当地农民用来遮挡阳光和雨水的帽子,有很宽的帽檐,用竹篾夹油纸或竹叶棕丝等编织而成。

(3)各类用于运输和存放粮食作物的竹编制品,如背篓、箩筐等。

背篓是山区人民常用的运输工具。

在农户家中,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背篓,如花背篓、扁背篓,圆底背篓等,还有专门背孩子的花背篓。

这些背篓大多是楠竹做的。

当然,箩筐也是各家各户必不可少的竹制品,虽然山区人更喜欢用背篓运输,但短距离和平地也会使用箩筐。

并且,箩筐分很多种,有的单纯只是用来存放粮食作物的。

(4)其他各类生活和生产竹编制品。

比如夏天睡觉用的凉席,厨房的洗锅刷、筲箕、菜篮,甚至以前的行李、暖壶等的外壳都可以用竹子编织。

此外,还有一些生产工具也是竹编制品,如薅东西的竹耙、装鸡用的鸡笼、做隔栏的扒折(音译)等。

正如柳宗艺所阐释的观点,有用是工艺的生命。

这些器物的实用性比较强。

可以说,当地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中绝大多数都是竹编制品,或精致或粗糙,或复杂或简单,竹编制品几乎可以说无所不在、无所不能。

3 乡村振兴中竹编业的发展现状
3.1 乡村振兴大背景下重新发展
2017年,《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提出振兴传统工艺有助于促进就业、实现精准扶贫、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以及增强传统街区和村落活力。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尊重乡村发展规律,坚持乡村全面振兴。

基于这个大背景,闫玉老师在其论文中指出,民族手工艺文化是文化持有者自身所能把握、解释和利用的地方性文化,因而也是民族传统村落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文化资源。

民族手工艺在乡村振兴中熠熠生辉,竹编工艺也不例外,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逐渐发展起来。

鲁可荣在其论文《以竹为生:乡村传统手工艺的集体记忆建构及价值传承》中认为,首先要挖掘传统乡村的变迁发展历史,通过系统梳理民俗文化以及传统手工艺等为主要载体的乡村集体记忆,激发多元主体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培育转化成乡村振兴的文化软实力和内源式发展动力,此外,其认为传统手工艺再生产应该与现代生活需求保持一致。

3.2 借助互联网再次复兴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市场上不仅有手工编织制品,而且还有各类琳琅满目的机器制品,店主谈到,这些机器制品物美价廉,且受到越来越多的人青睐。

由于使用的原材料不一样,功能也与手工制品大相径庭。

这种制品主要是利用麦秆制作而成的,成本低廉,并且还可以批量生产,节约劳动力成本。

但机器批量生产的出现使手工劳动开始没落,导致现在会手工编织的大部分都是老年人。

科技革命如火如荼地展开,网店对实体店的冲击也不容小觑。

此外,互联网的出现,让传统的销售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实现了异地销售。

因此,传统手工业的销售模式需要转化思维,借助互联网使传统手工艺得以传承和发展。

例如,可以通过抖音、微博、短视频等实现视频教学,使技艺传播得更快、更广。

3.3 传承人不懈努力的传承
笔者的重点访谈对象杨老师,是一名竹编传承人,她经常开设研培班,教授学员编织。

2016年,民宗局给了杨老师培训项目3万元的资金支持,用来培训返乡农民工,教他们破篾、编织箩篼等谋生技能,同时开展手工艺进校园等活动,使这门手工技艺得以传承下去。

竹编技艺经历了从发展到衰落再到发展的过程,政府在资金上的鼎力支持以及传承人的耐心教授,使竹编这门手工艺发展前景广阔。

4 结语
首先,竹编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三穗竹编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竹编的研究也是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深入挖掘,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保护与传承传统手工技艺,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使民众走上共同富裕道路,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增强民众生活的幸福感、满足感,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促進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文化首先必须是生活文化。

其次,竹编文化是三穗人民朴实的缩影。

三穗竹编文化底蕴深厚,流露出的是三穗人民朴实的情怀以及勤劳的象征,一根根竹子,变成竹丝再到竹器的过程,无不体现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

农民取材于自然,用材于自然。

最后,竹编文化是传统造物观念中的思想荟萃。

其能体现中国传统造物观念“天人合一”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竹编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乡村要发展得更好,就要充分挖掘地方文化,提升地方文化内涵,才能促进产业兴旺,使建设美丽乡村成为现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