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8-2019学年三年级语文下学期全册课文教案(含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燕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会认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3.精读第一段,感受燕子外形的可爱。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自学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疑惑之处做上记号。
查一查:俊俏烂漫赶集生趣偶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动物,空中的飞鸟,地上的走兽,水里的游鱼,但是稍不留心,它们就会从我们的眼前掠过,以至于想写它们的时候印象又很模糊,无从下笔。
燕子是春天常见的一种动物(出示燕子的图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郑振铎爷爷写的一篇文章(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且看课文是怎样写燕子的。
教学生字“燕”:“燕”是个象形字,“廿”表示燕子的头,“口”表示燕子的身子,“北”表示燕子的翅膀,“灬”表示燕子的尾巴。
书写各部分要紧凑。
(学生在笔记本上书写4遍)。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
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燕子的哪些方面?读后小组自由讨论。
2.自读课文。
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认清字形。
(2)自由朗读课文,读顺句子,画出生字组成的词语,想想它们的意思。
(3)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朗读生字词,注意边音“掠”,前鼻音“晕”“杆”“痕”。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
4.指导朗读下列句子:
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
还有几只横掠过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5.齐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燕子的哪些方面。
板书:外形飞行栖息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轻声朗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板书:小燕子的外形
2.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燕子的外形的?(羽毛、翅膀、尾巴)
3.出示,观察燕子的外形图。
边观察边填空:
一身()的羽毛,一对()的翅膀,再加上( )的尾巴,这就是( )的小燕子。
4.教师点拨:
(1)“乌黑光亮”:着重看图。
(2)“俊俏轻快”:
A、着重理解“俊俏轻快”;
B、指导朗读;
C、范读;
D、齐读;
E、代入句子读。
(3)“剪刀似的尾巴”:点图指出。
5.指名学生有感情地读出前半句,并引读出后半句: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6.小结:这一段从羽毛、翅膀和尾巴这三个方面写出燕子活泼机灵的外形。
板书:活泼机灵
7.集体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设疑:燕子飞行与栖息的乐趣,我们放到下一堂课学习。
四、指导书写生字:俊柔沾
1.观察字形,提出写字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2.在习字册上描写和临写。
五、作业:
1.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生字新词。
2.回家给家长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观察和想象,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齐读课题),这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
让我们再次来欣赏小燕子可爱的外形。
2.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听了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老师仿佛真的看到了那一只只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画出与小燕子有关的句子。
2.组织交流: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
3.紧扣中心句,学生轻声读描写“春光”的句子。
4.比较句子:
原文:(课本第二段)
修改后:二三月间,风吹着,雨下着,柳树展开叶子,草、芽、花聚拢来,形成春天。
两者相比,你更喜欢哪种写法?说说你的看法。
5.指名读,齐读。
过渡:在这烂漫无比的春天里,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为春光增添了生趣。
(板书:增添生趣)它增添了哪些生趣呢?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带着上述问题默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出示在空中掠过的燕子。
(1)这幅图片画的是什么地方的燕子?课文中哪些句子是描写这幅图片的?
(2)哪些词语写出了小燕子给春光带来生趣?
学生回答后板书:掠唧
(3)指导朗读好词好句。
(出示句子,在佳词佳句的下面加着重号)。
(4)同桌对练读(读出精炼的词语来)。
(5)指名读,集体读。
3.小结:这是写在空中掠过的小燕子为春光增添了生趣。
过渡:那湖面上飞行的燕子又是怎样写的呢?
4.投影出示湖面上飞行的燕子。
迁移学法。
(1)小组按照上述学法,抓住重点词、句朗读,自己找出描写燕子在湖面上飞行的内容。
(2)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读,朗读时可加上模仿的动作与姿势。
板书:沾
(3)指名学生读,齐读。
(适当点评)
5.小结:这两幅图展现的是飞行的燕子为春光增添了生趣。
6、学生再次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加深理解。
7、分角色朗读:女生读,男生默读;反之。
8、集体看图自由背,指名背,集体背诵。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过渡: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它飞呀飞呀,飞倦了,落在那横着的电线上,远远看去像什么呀?
板书:落
1.指名学生说。
要求能讲把__比作__。
结合出示“五线谱”图案。
2.书上也是这样写的。
集体朗读第四自然段。
(1)看图,重点指导朗读比喻句。
(2)通过朗读体会画面景象。
3.比较句子:
出示:电线杆之间连着的几根细线……
电线杆之间连着的几痕细线……
指名读句,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课文中的“几痕细线”好在什么地方?
4.出示难理解的句子: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
(1)一支什么样的歌?(赞美春天的歌)
(2)赞美春天什么?(学生联系课文发挥想象,自由发言)
5.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燕子》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散文。
课文描写了燕子的优美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湖面上飞行、在电线杆上歇息的情景。
在教学设计中,我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感悟燕子优美的外形、优美的飞行姿态、歇息时美妙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力和鉴赏力,整个设计突出体现了“用教材教”,学生自主建构、过程经济有效的基本原则,体现教师个性化特色,注重教学创新,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画、话结合,感知燕子的外形美
课文第一自然段作者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准确生动地描写了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特点。
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知燕子美丽的外形,我先让学生细读课文,再闭上眼睛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燕子,让燕子在自己的脑海中浮现出来,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脑海里浮现出来的燕子是什么样的。
在学生初步感知了燕子的外形美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一边听课文的录音,一边在纸上把燕子画出来,(请一位同学画在黑板上)。
画好以后,再让学生把自己画的燕子介绍给同学听。
最后让学生把感受到的燕子优美的外形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通过由话到画,再由画到话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知力。
二、咬文嚼字,品味燕子的动态美
课文第三自然段作者通过“斜、掠、沾”等几个动词十分准确传神地写出
了燕子优美的飞行姿态。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几个动词反复咀嚼体会,感悟燕子飞行时的优美姿态。
首先,我让学生细读课文,感知这一自然段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回到课文
中去,找出有关的句子慢慢品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在学生的交流中我把“斜、掠、沾”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品词。
“斜”字写出了燕子飞行时的什么?“掠过”在字典里是怎么解释的?轻声读读句子,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从“斜着”、“掠过”这两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经过老师的点拨和细读想象,学生领悟到
了燕子斜着身子飞掠的优美姿态。
)那么“沾”在这里应作什么讲?能换个词
吗?(碰、撞)那作者为什么不用“碰”、“撞”而要用“沾”字呢?(通过比较、品味,学生感悟到了“沾”字十分准确地写出了燕子飞行之轻,体会到了作者
用词之精确,同时学生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也深深地体会到了燕子飞行时姿态
的优美。
)学生领悟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增加领悟的效果。
咬文嚼字是品味课文内涵的有效方法之一。
通过咬文嚼字,反复诵读,使
学生充分感悟到了燕子飞行时的动态之美,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悟力。
三、运用想象,欣赏燕子的静态美
运用想象可以使文中描述的事物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的表象,这是感悟课文
内涵的重要方法之一。
课文第四自然段描写了燕子歇息时与春天景色互相映衬的美丽画面。
文中
把燕子落在电线杆上歇息的情景比喻成五线谱,学生较难理解。
我在教学中先
让学生说说燕子飞倦了怎样休息?启发学生想象:对照一下插图,再闭上眼想象,远远地看去,落在电线杆上的燕子变成了什么?那几根电线呢?书上哪个词表示
出了看不清楚?谁能把它画出来?一位学生在黑板上先画了几根若有若无的细线,又在细线上画了几个小黑点。
我随手在画上添了几根线,把学生画的小黑点连
成了一组五线谱。
问:“这像什么?几只燕子变成什么了?”仔细读读句子,品
味一下,联系刚才想到的,又能体会到什么?再闭上眼睛,把烂漫无比的春天和燕子歇息时的情景联系起来,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通过想象,学生不仅感悟到了燕子歇息时的静态美,而且领悟到了活泼可爱的燕子与春天景色互相映衬的美丽意境,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欣赏与鉴别的能力,而这也正是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祖国的语言文字魅力无穷,我们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说画表演等来体会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意和情,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
课文描写的情境——充满情趣的春天,这样,学生的观察伴随着自己的情感,就对教材产生了亲切感,思维活了,语言丰富了,课堂也就精彩了。
2.古诗二首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中的五个生字,会读、会写、会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通过创设情境,理解“含”“泊”“怜”“鸣”等字以及“东吴”“幽草”等词语,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古诗,领悟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揭题,激发兴趣
谈话交流:同学们,我们知道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的美称,是----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他是谁啊?(学生齐声回答杜甫)。
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
(齐读课题)
二、自主读文,初读感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讲解课题、背景:绝句是旧诗的一种体裁,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就称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就称七言绝句。
这一首诗是一首几言绝句?(七言绝句)这首七言绝句是杜甫在公元763年,唐王朝的叛乱被平息之后,重返成都草堂时所作的《绝句四首》中的第三首。
朝叛乱被平息,忧国忧民的杜甫听到这一消息,心境由沉闷变得开朗,诗人重返旧居,看到百姓又过上太平日子,看到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生机勃勃的春景,心情十分愉悦,情不自禁地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因为没有事先拟好题目,就用绝句这种诗的体载名称作了诗题。
下面请同学们各自把诗句读一读,生字要读准。
2、学生自读。
3、全班齐读古诗。
4、课件出示需要注意读音和写法的词语:黄鹂翠柳白鹭青天
5、指读:读诗还要注意节奏,谁能像古人吟诗那样读呀?
(1)指名朗读
(2)课件出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自由练习朗读。
6、学生自学古诗,小组讨论,探究古诗的大意。
三、细读感悟,深入探究
1、听范读录音:同学们读得挺顺利,但读诗要有感情。
老师准备了这首诗的配乐诵读,同学们想听听吗?(想)同学们可以边听边想象,诗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2.用语言创设情境:同学们说的真好,听着这充满感情地诵读,我们仿佛走近了诗人,也来到了四川成都杜甫草堂,草堂周围的景色真是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出示图画)
有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前两句的意思?
学生自由举手发言。
(两只活泼可爱的黄鹂鸟儿在翠绿的柳枝间欢快的鸣叫着,一行排列整齐的白鹭正飞向蔚蓝的天空)
3、体会诗境
(1)诗人作诗用语凝炼明快,仅仅两句诗就已使我们浮想联翩,画面里的色彩,诗中都体现出来了,你找到了诗中描写色彩的字吗?老师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用着重号点出来。
(黄、白、青、蓝)
(2)诗人用黄绿相映,青白对照,用色彩鲜明的字写出春天景物的独特鲜艳的色彩特征。
我们在读这两句诗时就觉得仿佛有这样一幅早春美景图展现于我们眼前。
同学们能不能看着画面,结合诗句,试着用自己美好语言描绘画面,同学们可以按这样的句式来说:
(出示句式)这早春的景色真美啊,天空______,柳树________,黄鹂_______,白鹭______。
诗人觉得眼前的一切就像__________。
(3)同学们描绘得真美啊,让我们把一、二两句诗联起来读一读,读出画面的美来。
4、学习第三句诗
(1)读着读着,我们大家都沉浸在一片美好的春色之中,到处莺歌燕舞,生机勃勃,到处绿柳垂丝,春意融融,诗人杜甫被眼前的美景拔动了诗弦,不禁在心中吟诵,斟酌诗句,这时他一抬头,却又被什么吸引住了?(诗人被远处的西岭雪山给吸引住了)课件出示西岭图片。
师: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说一说你对第三句诗的理解。
如果有不懂的词语,可以圈出来,待会我们一起来交流解答。
教师补充讲解“千秋”“含”的意思。
“千秋”体现时间长久,“含”字有衔着,镶嵌的意思,仿佛西岭雪山如画一般镶嵌于窗框之中。
讲解了关键字词之后,再请学生来说说诗句大意。
(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景色像衔在窗框里一样)
5、学习第四句诗
(1)诗人凭窗远眺岷山雪峰,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赞叹不已,不知不觉,笔已经拿在手里很长时间了,诗人想起要写下诗句,一低头,却又看见门前的什么?(门前停靠在岸边的船只)
(2)你会解释东吴万里船的意思吗?(从遥远的东吴航行来的船只)那“万里”
在这里是指什么?(路途遥远)现在同学们能解释这句诗的大意吗?(门前的岸边停靠着千里迢迢航行而来的船只),船只能沿岷江,穿三峡,一路畅行无阻的情形只有在和平环境里才会出现,诗人看到这种情景,心情会是怎样的?(欢快、愉悦、舒畅)
(3)让我们一起用愉快的语气读第四句诗。
6、体会诗情。
(1)此时杜甫重返草堂故居,已是叛乱得以平定的第二年,诗人心情愉悦,才会有闲情逸致抬头远眺西岭雪景,俯首感受鸟语花香的明媚春色。
所以诗三/四句就写了诗人远望近观的情形,同学们能不能按这样的句式来说说:
(出示句式)诗人抬头向远处看,只见________,低头看近处,只见
_____________,看到这番情景,诗人心中_____________。
(2)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把三、四两句联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四、再读诗歌,感悟诗情
同学们读懂了诗意,才能在脑中形成完整的画面。
这是一幅生趣盎然的画面。
谁能读出诗人这种欢快的心情?谁再来读读看?
生交流,自读。
同桌互相品析。
指名读。
五、小结
这堂课我们一齐走近诗人,体会诗人作诗的情形,弄清了每句诗的意思,还想象画面,感受诗的意境。
全诗描写了草堂附近的明媚春光,表达了诗人愉悦,欢快的心情。
课后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并抄写一遍。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风景图:茂密的绿树,鸣啭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配上黄鹂鸣叫的音乐背景。
师:同学们,这幅美景被一位诗人看到,用十四个字收藏在诗句里,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去看看吧! (板书诗名滁州西涧)
二、赏析古诗,品读古诗。
(一)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诗人韦应物。
韦应物是中唐一位杰出的诗人。
他的诗歌较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在唐代诗人中,自称名家。
白居易说他的五言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苏东坡有一首诗甚至说:“乐天(白居易)长短三千首,却逊韦郎五字诗。
”因此,韦应物在文学史上具有相当的地位。
2、明白古诗的写作背景。
一般认为《滁州西涧》这首诗是公元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
他时常独步郊外,滁州西涧便是他常光顾的地方。
作者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一天游览至滁州城西郊野,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二)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这首诗写了什么?自己试试能不能解释诗句?将没有把握或者不清楚的字词做上记号,一会交流的时候注意听与学。
3.交流修正,写出本诗大意。
4.再读古诗,理解朗读。
三、品读诗歌,体会主旨。
(一)重点词语的讲解
通过刚才的自读,诗中的一些重点词语,你们理解了它们的意思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一学。
课件出示:独怜、幽草、深树、自横。
(二)常识解读
在这里,老师还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
气,称之为“桃花汛”。
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
(三)分析诗句
1.反复吟读了这首诗,“滁州西涧”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又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呢?预设学生回答:
A. 感受到“美”。
(1)从“幽草”感受到美。
想象一下“幽草”是怎样的?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课件出示相应的图片。
)读出这“幽草”给我们带来的感受。
此句可不可以不要句中的“独”与“生”二字呢?
(“独怜”表现“特别喜欢”“唯独怜爱”,更表达出对幽草的爱怜。
“生”写出了草的动态,展现了草的生命力。
)
凝练的古诗啊,每一字都带给我们无穷的想象与特别的感受。
我们真该静下心来,细细的揣摩,领悟。
还从哪里感受到西涧的美?
(2)“黄鹂鸣叫”感受到西涧静谧的美。
上节课我们学习的《绝句》中也出现了黄鹂,大家还记得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
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学生自由发言。
(黄鹂隐藏于茂密的树阴中,只闻其声,不见其形。
流露了诗人恬淡的胸怀。
)(3)感受到“动态的美”。
(从“春潮带雨晚来急”感受到的。
)比较:换一个字“春潮伴雨晚来急”行不行?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带”:表现了春潮夹带着雨势,滚滚而来,一泻千里。
“伴”则显得缓、闲适得多。
不适合后面的“急”。
)
那么从“野渡无人舟自横”一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荒凉或自在)我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也学习到了“船”,还记得是哪句诗吗?(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节课的“舟”与上节课的“船”所表达的情感相同吗?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课件出示资料:韦应物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他有一直有着怎样的想法,帮助学生理解“舟自横”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
(补充资料: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苦的好官。
在仕途生涯中,他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之中。
中唐时期政治腐败,人民生活贫苦,
他有志改良而无能为力,有意退隐而又不能,进退两难,只好任其自然。
)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再读读这首短小的七言绝句,看看能否从中找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来。
(生可能找到“独怜”“自”,各谈理由。
)教师总结: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
这一幅看似没有主人公的山水画,但诗人的灵魂却无处不在,全诗没有一处不寓有作者的寄托。
让我们再好好的诵读一番,做做诗人远隔时空的知音吧!(感情诵读)五、回到整体,感受语言美。
再读这首诗,能不能感悟到诗人语言的妙处?
(生自由发言。
如:以声衬静,动静结合,用字精炼,字字关情等等)
教师总结:这一首《滁州西涧》无论是涧边幽草、深树鹂鸣、还是春潮晚雨、荒郊野渡,虽字字作景语,实是字字为情语;虽字字不离眼前之物景,而又字字紧扣诗人之心境。
确实值得我们反复诵读玩味。
请大家起立,我们一起诵读此诗。
(师生同背诵)
六、当堂作业:默写此诗。
教学板书: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教学反思
《绝句》《滁州西涧》这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学生在以前都有接触过此类诗歌,因此学生朗读都比较轻松,难点在于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这节课上我积极创设学生读诗、学诗的情境,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让学生在我创设的情境中轻松走进古诗学习的环境,放手让孩子们借助工具书、注释和已有经验自学古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诗人描绘的画面,用图画、音乐感染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
学生是主动的参与者,又是体验者。
在《绝句》的教学中,整节课我都努力创设春日美好的氛围,在课件制作中,以明丽的色彩为背景,体会诗中描绘的色彩之美,变静为动,声色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全身心融入诗中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愉悦的心情。
在《滁州西涧》的教学中,我注重在课堂上创造学生和作者之间情感相同、心灵相融、协调互补的积极氛围。
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在想象中体会作者见到“舟横”的场景,体会诗人洁身自好、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黄鹤楼送别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的意思。
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品读诗文,体会诗文的意境和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做到诗文交融。
2.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感受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轻轻走入离别之境。
1.离别是一首歌,是一首诗。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课,一起读题。
(黄鹤楼送别)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课文写的是谁送谁?(板书:李白孟浩然)谁记得他们的诗篇?请学生各背一两首。
3.也许都是诗人,他们成为好朋友,他们一起游玩祖国的山水。
我们猜想他们在黄鹤楼会做些什么呢?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4.此时此刻,李白与孟浩然即将分离,他们心情如何?打开课文,快速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