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
摘要:课堂教学过程是问题的设置与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把
自己原有相关的化学知识、技能重新加以整合后迁移到新的问题情景中学习,是
重要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通过问题的有效设置,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新知识
的学习,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方法,养成学习的良好习惯与解决问题的基
本方式和思维能力。

关键词:化学课堂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8.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91(2018)08-0077-02
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下课不
会做;老师也经常说,我教学的学生太笨了,我已经清晰的讲过多次了,部分学
生还是一片茫然,不知所措,生搬硬套,逻辑思维混乱,稍有一点变形就无法完
成等。

从老师的角度而言,这样对学生的评价和解释是很片面的,至少忽略了从
自己的角度反思教学方法与过程对学生的适合程度。

出现这样的情况,是难以有
效的的落实新课程理念的要求的。

即:通过化学课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须
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促进学生积极的参与学习?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原动力和牵引力。

设置问题是解决问题的源头。

解决问题也是人的本能。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以化学知识为载体,以怎样的方式有效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获得相应的能力与知识。

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怎样将化学知识、化学方法、化学思维问题化,通过问题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启发学生积极
的思维,从而达到利用问题有效推进课堂教学?
一、联系生活现象创设问题
化学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联系的学科,我们的衣食住行都与化学密不可分。

将化学知识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获得原因的欲望,从而有效完成化学知识的学习。

如学习《金属的腐蚀和防护》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家里做饭每天都在使用的铁锅,第二早上使用的时候,会发现有时候生锈了,有时候有没有,是什么原因呢?”学生见惯了铁锅生锈,也见惯了铁锅没有生锈,学生有知道原因的巨大欲望。

接下来组织学生无论是自学、家庭实验、小组合作
学习探究等,都会有效的得多。

再如:在学习合金的时候,向学生展示一角、五角、一元三种不同颜色的硬币。

然后提问:“它们分别是什么金属?”(虽然这是
个有误导因素的问题,但能够有效引入合金学习的问题)也是既联系生活,又是
学生在生活中不太思考原因的的问题。

也会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欲望。

二、利用原知识、原技能创设问题
问题的提出要有有效性,过难或者过易都不宜都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不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就无法引起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只有那些适
应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的问题,才能让学生通过学习解决问题。

基于原知识、原技能提出的问题是其中的方式之一,在化学教学中频繁使用。

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时,由于学
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制取氧气》,通过对比的学习形式,能充分体现原知识、
原技能对新知识学习的促进作用。

例如:“你认为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和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的哪一类是一致的?说明理由。

” “二氧化碳的收集装置和氧气的
收集装置有哪些异同?说明理由。

” “根据氧气的验满,阐述二氧化碳的验满”等。

通过基于原知识、原技能的提问,对推进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提供了清晰的途径,既学习了新知识,也巩固了原知识,对已经遗忘原知识的学生,也能促进其
重新掌握。

三、利用认知矛盾创设问题
学习的过程,也是解决学生认知矛盾的过程,充分利用学生认知矛盾,也能
有效完成知识的学习。

例如,在学习《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时,引入水的三种
存在状态:固态冰,液态水、水蒸气。

“他们相互转化是否发生了变化?”一部分
学生会肯定的认为变化了,另一部分学生认为没有变化。

及时肯定学生的两种观
点均正确,会增强学生对另一种结论的认知的欲望。

然后学生分组学习讨论,解
释原因;再如,对氧化物概念的认识:“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氧化物。

”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
的化合物,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是氧化物?为什么?”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反复
推敲,引导学生抓住概念中“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关键词句进行分析,加深对氧化
物的理解,避免概念模糊不清,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问题
教学的过程,也是利用一系列问题,分化知识的难点,尽可能的将要学习的
知识都分解到原知识、原技能或者生活经验中等,达到推进学生的学习。

但是学
生的能力、智力水平不一样,对同一知识点的认识、理解、运用的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把握好层次,注意前后知识点的衔接及过渡,循序渐
进的设问,提问的坡度等,对于难度过大的问题,可以设计必要的辅助性问题,
即设计问题跨度要小,由浅入难,步步引导学生,例如:在学习《金属化学性质》实验时,提出问题:“铜片、铁片、铝片、镁条,同时放入稀盐酸中,都能与稀盐酸反应吗?与稀盐酸反应有什么现象?反应快慢一样吗?为什么?”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再如,《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的引入:“我们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气体明显增多的是什么?我们都是一个个二氧化碳加工厂,在
实验室怎么制取纯净的二氧化碳?我们已知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方法可以吗?”
通过这一连串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提问,推进课堂的教学。

所谓的复杂问题就
是由一个个简单问题组合而成,要解决复杂问题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将问题分解,
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简单问题,再逐个的解答。

这样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
过程中逐渐达成对学习主题的深入,全面的认识,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五、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
开放性问题是一类不具备完整初始条件、目标状态和转换手段的问题。

它没
有唯一正确的解释或简单的答案。

解决开放型的化学问题,可以使学生感悟化学
问题的多样性、复杂性,从而获得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思路。

例如:在学习《酸和碱
的中和反应》时,教材的探究实验是用酚酞溶液作为指示剂进行学习的,向学生
提出,是否还有其他的办法,来确定氢氧化钠和稀盐酸的确发生了反应,这些方
法的优点有哪些?不足又是什么?在恰当时间展示(或老师提出方案)学生方案。

如使用紫色石蕊溶液;利用已经学习的酸的化学性质,向反应后的溶液加入镁条,铁钉等。

让学生独立思考,学习小组互相交流、讨论,然后在进行试验,既充分
利用原有的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
自然会好。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
能力,让学生在思考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形成交流、讨论、探究知识的良好学习氛围,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获取通过自主、合作学习
获得的成就感。

化学课堂中问题的创设方式多种多样,应尽可能的建立在原知识、原技能、
生活经验之上。

总之,课堂提问是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更是一门艺术。

在化学
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并设计好问题,让学生适应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可
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将问题切实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在兴趣盎然的气氛中解决化学问题,产生新问题。

形成良好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并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落实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初中化学型课程标准》(人教版)
2、华国栋《差异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年11期P15-17
4、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等编著《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年6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